所见这首诗的意思(100句)

2023-05-08 02:00:47 0 59

一、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1、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2、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樾,树荫。

3、11门课程涵盖主课(语数外)

4、古诗《所见》的“所见”是指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5、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6、再讲讲词。词一般分上下两片,两片的意思常常是有转折有发展的。只要找出上下两片的大意,再注意下片开头的地方,也就是换头的地方,其发展的脉络是不难找到的。

7、《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古诗原文《舟夜书所见》作者:查慎行(清)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白话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扩展资料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

8、《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9、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0、“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11、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12、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13、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开头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个“生”字就很容易忽略过去。“共潮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不用“升起”的“升”,而要用“生长”的“生”呢?仔细想一想就会感到诗人用字之妙。诗人是要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用“升起”的“升”比较平淡,“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很平常的景色,很平常的说法。用“生长”的“生”就加进了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孪生的姊妹,一同生长,一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

14、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5、它的大概意思是说,见到云的灿烂,你便能够想到贵妃衣裳的华丽,见到牡丹花的艳丽,你便能想到贵妃美丽的容颜。(见到贵妃华丽的衣裳,你就能想到云的灿烂,见到贵妃美丽的容颜,你就能想到艳丽的牡丹花。)当春风吹过栏杆,沾着晶莹露珠的牡丹花显得更为艳丽。(当君王的恩泽给予到了贵妃,贵妃也就会更为美丽。)

16、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17、牧童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18、诗人说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看到了美丽的夕阳,看到了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可是他想到的却是这一切即将接近终点,可惜近黄昏!诗人无力挽留这美好的夕阳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发出了如此的叹息与感慨,既是对他所处的晚唐时代,也是对自己的一番感怀!这里并没有真正的说出颜色,但是“夕阳无限好”却让你充满了遐想,仿佛眼前看到了平原上的日落,看到了远处那绚丽的天色。

19、七绝·过湖宋·俞桂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小舟离开岸边荡起波纹,阳光温暖风中茗香正是梅花凋落的时节,若隐若现的山色像幅画般横在天地间的卷轴上,白鸽飞过诗兴大发.本诗作者于春暖花开时节游玩赏湖之时,看到早春的美景,萌发作诗的冲动,于是留诗下来

20、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能耕地拉车,体型比水牛小。一般分为蒙古牛、华北牛和华南牛三大类型。

二、舟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3、在研究字词句的时候,有两点必须注意:

4、第三句,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你看他正在悄悄地站在树下,歪着头眼睛望着鸣蝉,心里想着怎样去捕捉才不会让它逃掉哩!

5、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6、这样对乡下小人物的描写,也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诗人抒发了生活的感受,看起来是他闲情逸致的时候写下的,其实里面寄托了诗人的精神。

7、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8、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9、《夜书所见》这首诗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知道夜色里有几个小孩还在抓蟋蟀,因为篱笆那里还有一盏灯在晃动。《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里最后两句,有人理解为诗人写的是自己家里的小孩。其实根据题目和第一二句就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当时所见到的情形,虽然也能说此时诗人可能联想到了自己家里的孩子,但这里的确并不是写自己的孩子。而是诗人在船上,看到岸上人家的篱笆边还有灯火在,推测有孩子在逮蟋蟀。知,这个字点明了是推测。

10、山外西风木叶乾,江天无际雁行单。

11、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12、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13、《所见》是清代袁枚写的一首关于骑牛儿童的诗,全诗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其中 歌声振林樾 ,振是振荡的意思,林樾指的是道路旁成荫的树,这句总体的意思就是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14、牧童①骑黄牛,歌声振②林樾③。意欲④捕⑤鸣⑥蝉,忽然闭口立⑦。

15、说唱古诗词·"白日"之色

16、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7、正因为心中欢乐,才忍不住唱起了歌,而正是因为这样无忧无虑的心情,嘹亮的歌声才能“振林樾”。

18、野外林阴道位牧童骑黄牛背缓缓知事路行路唱唱脆响整树木全给惊忽歌声停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树梢知知知……树蝉扯嗓门自鸣意唱呢牧童吸引住真想蝉捉手呢(数者4团)我李诚献懂追问采纳

19、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20、家长在给孩子讲完了之后,还可以提问孩子,进行互动哦。

三、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怎么写

1、《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2、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3、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4、说到太阳的颜色,想起的第一首诗是几乎每个魔力小孩都会背的: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6、就来试试魔力小孩学习平台吧

7、《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8、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9、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10、《所见》这首诗的大意是:牧童悠然自得地骑着黄牛行走在林间小路上,他那嘹亮的歌声震荡在林间。大概是想捕捉正在鸣叫的蝉吧,牧童忽然停了下来,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供参考。

11、这首诗写了诗人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诗人到底看见了怎样的美景吧?

12、已更新100+首小学必背古诗

13、更多适合5~12岁孩子听的古诗系列节目

14、阅读古典诗词首先要弄懂作品的字句。遇到典故,要了解它的出处、原意,以及它在这首诗中的意义。这是进一步分析和欣赏作品的基础。如果字句都不懂,或者是理解错了,哪些地方用了典故也不知道,就谈不上阅读和欣赏了。

15、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16、暝(míng)字看起来有些难懂,但我们把它拆开就很简单了——左边是一个日,表示太阳;右边是一个冥,表示昏暗。所以这是首诗的诗题的意思是,住在山里时秋天的黄昏。

17、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18、长诗可以分成几个段落,找出每一段的大意,然后再找出各段的联系,各段之间是怎样过渡的,哪是主,哪是辅,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诗的脉络是怎样贯穿的,等等。经过这样一番分析,诗的主题思想就容易抓住了。怎样分段呢?主要是根据诗的内容的变化。有的诗不是一韵到底,中间换了韵,换韵的地方可能就是划分段落的地方。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三十六句,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当然,分成九段太琐细了,还可以归并一下。我把曹操的《短歌行》分成四段,就是两韵并为一段。但不管怎么说,参考用韵分段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有的诗不换韵,那么就完全要根据内容来分段了。

19、说到这首诗其实特别有意思,清代有一位诗人名字叫做曹佳达,他就仿照这首诗写下了:

20、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四、所见这首诗的意思译文

1、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2、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释)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④篱落:篱笆.(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3、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扩展资料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4、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5、诗意: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6、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7、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8、在最后,诗人感叹虽然美景消散,但眼前的秋景让人流连忘返,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他对现在平淡生活的满意,无比厌恶曾经的官场。

9、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10、关于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11、综观李白的这首诗,虽然是他奉诏进宫所写,且只有短短4句,但是字里行间已然不露痕迹地把贵妃的美丽写到了极致,可谓精妙至极。当然,诗词里的美人还有很多很多,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笔下描写美人的诗句呢?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12、《所见》这首诗的全部意思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14、“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15、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16、歌ɡē声shēnɡ振zhèn林lín樾yuè。

17、斗芳菲在《晚春》中的意思是纷纷争奇斗艳。《晚春》全诗: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注释: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解(jie):知道。

18、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19、出处:袁枚〔清代〕《所见》

20、这首古诗的第一句就说到:太阳照射着香炉峰,山上升起的烟雾仿佛是成了紫色,所以是“日照香炉生紫烟”。你看这颜色多美,这云雾缭绕之中,前方的瀑布就显得更加晶莹剔透了。

五、月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1、在古代汉语里,单音节词的数量很多,往往一个字(一个音节)就是一个词,就有它独立的意义。而古典诗词的篇幅又多半是短小的,很讲究用字的经济。优秀的作品,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作用,都是经过认真选择的。所以,在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就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体会,不要满足于了解大意。只了解一首诗大概的意思,或者只了解诗里每一句大概的意思,都不算弄懂了这首诗,也就无从分析欣赏。所谓“咬文嚼字”带有一点贬义,但对分析欣赏古典诗词却是很有用的。

2、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3、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6、如果家里孩子小,只要按部就班讲解漫画、词句白话含义就行;如果孩子大点了,就可以加上小卡片里的内容,丰富孩子的知识。

7、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以,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8、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作。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9、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10、作者写这首古诗的时候,心情是非常不好的,为什么?因为他第一句就说了,傍晚时候心情不好,这就是“向晚意不适”。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干嘛呢?他“驱车登古原”,驾着车登上古原,在古原之上看着原野上的夕阳,是否能让她感到快乐呢?其实不是。

11、所见: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1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3、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14、《所见》中的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15、对诗词中的词语,不但要理解它们的意义,还要能分辨它们的色彩,体会它们的感情韵味。一个词语的感情和韵味,是由于这个词语在诗词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凡是熟悉古典诗词的读者,一见到这类词语,就会想起一连串有关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同它们各自的感情和韵味一起浮现出来,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而这种感情和韵味,往往难以用训诂的方法予以解释,也是一般辞典中难以包括的。

16、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17、“骑”字写出了牧童悠闲的姿势,也写出了小小牧童与老黄牛的亲近,他可能还晃着小脚丫呢。

18、《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是:

19、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20、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