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100句)

2023-05-08 01:51:11 0 59

一、感遇

1、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2、第一首诗着重于感,第二首诗则着重于遇。

3、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4、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5、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6、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7、前面三首可以说是在自我之内展开想象性的叙述,从第四首开始,有思想角度之转换:“我将在哪里遇上另一个我?天际的孤鸿/掠过海面的波涛,把自己嫁给天空……”、“如果来一壶酒呢,是否可以找到/隐藏的另一个?”那“另一个我”我可否遇见、可以作为灵魂的出口、作为自由之路?第五首是第四首的进深、是场景转换——“在梦里”是怎样的情形:“另一个你在梦里重现,抱着自己的影子/隐身于黑夜……”第六首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第一首的回应:“旷野沉默,仿佛这是一个人的星球/我所谓的出发,难道更像逃离?/我已洗静心扉,并不在意虫蚁与蚊蝇/林木茂盛,仿佛藏着谁的前世/那白雾之中,有长头发的女巫/要到我的躯体里找寻白骨”。

8、陈先发陈卫曹宇翔耿占春顾北顾建平洪烛霍俊明简明蒋浩贾鉴雷武铃冷霜李少君李建春刘向东梁晓明卢辉罗振亚马知遥莫真宝任毅荣光启树才师力斌谭五昌唐翰存田原唐诗吴投文汪剑钊王久辛王士强西渡向以鲜杨克杨墅杨四平杨庆祥余怒叶舟臧棣张德明张定浩张清华周伟驰周瓒等。

9、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10、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

11、本诗的语言清新简练,抒发胸臆的同时,给了读者驰骋想像的空间。全诗平淡而浑然天成,时时发问的句子达到了正反起伏的效果,而语气却是温文尔雅,不着痕迹中,哀伤、愤怒尽情抒发,可谓炉火纯青。

12、谁说不要忘记古人一心爱国而身罹祸殃的教训,我的报国之情除非身躯被磨损、消灭,化为尘土才能消失。

13、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14、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写于遭诛被贬谪之后的。诗人以花木自喻,表达了追求高洁的人生理想。诗一开始,就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总结,显示出欣欣向荣的生机。“林栖者”特指与兰桂一样高洁的隐逸之士,他们由于闻到花的芳香而产生喜爱之情。最后诗人点出本诗的主旨: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和兰桂一样,洁身自好而不谄媚于小人去博得功追求富贵。

15、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16、感遇使用的是托物寓意,暗喻,对比和衬托等手法,《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17、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18、《感遇》其二翻译:自从我归隐到这幽静的山林以来,内心澄明得就像一个孤独清高的隐士。我很想拿这些来答谢那高栖的飞鸟,希望能托他传达给远方的君主,告诉他我思念的情怀。日日夜夜地,我就这样怀抱著高远的理想,可是又有谁能感念到我的至诚?在朝廷里的人和沉沦草莽隐居乡野的人本来就相隔很远,他们又怎能抚慰我那一片思君的忠城呢?

19、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20、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二、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

1、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2、《感遇·其一》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3、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4、引证:亚泉《物质进化论》:“宇宙间三者(物质、生命、心灵)以外,别无现象,则所谓定理定法者,即在此现象之中。所感所知者,亦感知此现象而已。”

5、“我从哪里走来?身后的山村/已成模糊的画面,距此地二千公里之外……”这是诗思的开始,一个关于生命起源与自我存在价值的永恒问题。而诗作的结尾是:“我准备重新出发,于畴昔之夜/无论向前或向后,都不是归途”。全诗6组,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最后的“重新出发”,也是对开始的“我从哪里来”的回答:继续寻求,继续追问:“周围歧路遍布,会有谁带我穿过丛林?/我该借哪一颗光斑,照亮路途的幽暗?”

6、而每一首诗之间,明显有一定的意义结构。第一首是“感遇”之始,想象的展开主要在身外之世界,而第二首则是回到自我、向着灵魂之内:“是否该回到树林深处?把魂灵从体内取出/迎风悬挂,抖落积聚的愁虑/或者将躯体风干,挤出多余的水分……”第三首是时间的变化,是“于无眠之夜”,是在“星空”之下。

7、引证:老舍《茶馆》第二幕:“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8、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9、兰桂在自己最好的季节,得到了林栖者的”相悦“。但这是他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

10、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11、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12、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13、前两句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出处)《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14、我向西驰骋过丁零族建筑的边塞堡垒,向北到过单于台。我登上高山,远眺千里以外的景色,心中怀想着古人的事迹,不禁心潮澎湃。

15、引证:柔石《二月》十八:“我总感谢你底恩惠!”

16、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17、生命中的第二个“小情人”

18、岂:难道。伊:因为。地气:气候。

19、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20、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三、感遇其七

1、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2、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3、《感遇诗三十八首》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五言古诗,是作者有感于平生所遇之事而作,涵盖面极广,大都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富有现实意义。

4、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5、提问者引用有误,原诗为:感遇十二首其一唐·张九龄幽林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注:幽林:幽深茂密的树林。独卧:一人独眠。孤清:孤高而清净。高鸟:比喻信使。远情:深情。日夕:朝夕;日夜。空意:清虚的心境。至精:至诚。飞沈:飞升和沉落。何所:何处。

6、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7、编辑:晓娣娟娟茶醉文姐

8、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9、”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中,春对秋,兰叶对桂华,葳蕤对皎洁。对偶主要表现为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10、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1、张九龄感遇共有12首。

12、(作者)张九龄(朝代)唐

13、感遇·其二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感遇其二》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这是一种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淡泊明智、宁静致远。这种心如虚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谁能知道呢?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想更上一个境界一念不生是谓诚。

14、中国诗歌网(www.zgshige.com)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是以建立“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的互联网出版平台、国家重点文化工程。设有品牌栏目“每日好诗”(稿酬500元),每天推荐一首原创好诗,并邀请诗坛专家点评。

15、元代杨士弘编《唐音》曰:“感遇云者,谓有感而寓于言,以摅其意也。”又曰:“感之于心,遇之于目,情发于中,而寄于言也。”“感遇”是一个很好的诗题。它可以是任何一首诗的题目:有感于遇到的事情、事物。但这首诗的作者,在处理一番“感遇”之时,没有让这种感觉的流淌过于随机,而是在一定的结构之中,这使得这首组诗很是别致:既有叙说“感遇”的自由与灵动,又有形式上的限制与相关意蕴的追求。在古今“感遇”诗写作的传承上,作者奉献了一次很好的尝试。

16、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17、丹橘“经冬”为一遇,依然以绿姿展世,不为严冬这种外因所困;

18、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19、信哉达人言,戚戚复何求。

20、感谢投喂❤️祝你一天好心情?

四、感遇诗兰若生春夏

1、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2、诗人以“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来比喻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的品德。

3、从结构上看,这首诗短短五十字,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抒情写意,回环起伏。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且深化主题。尤其是最后出人意料的设问,震人心弦,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张九龄诗歌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毫无矫揉造作、雕琢晦涩之病。刘熙载在《艺概》中,称张九龄的诗歌“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这一评价是非常恰当的。刘禹锡说九龄“自内职牧始安(今桂林),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户,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就是指这类《感遇诗》。

4、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5、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6、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7、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8、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9、向来车马地,今成狐兔丘。

10、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11、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恬淡的感觉。

12、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13、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14、我觉得张九龄是一位非常好的诗人,他总是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景色或是物品描写的淋漓精致,画面感十分丰富。

15、滑动查看投稿要求及其他信息

16、可见诗人这两句诗确实是充满自信的自我评价。一位“出污泥而不染”的才华横溢的贵公子形象自然而然地凸现于读者眼前。

17、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18、桃树李树:代表庸才或小人

19、无论是归燕、白羽扇、兰、桂,其实都是借物咏人,表达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感慨。结束语张九龄当年曾经劝告唐玄宗杀掉获罪的安禄山,可是唐玄宗明知”王衍识石勒“的故事,反而放走这个巨大的隐患:(张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帝曰:"卿无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 《新唐书》张九龄的《感遇诗》做完三年以后, 公元740年 ,张九龄六十八岁病病逝。李林甫担任宰相长达十九年任由安禄山渐渐做大,在753年,李林甫也病逝留下一堆麻烦给了唐玄宗。。

20、《唐诗三百首》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与第七首,分别咏兰桂与丹橘。

五、感遇其二

1、《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2、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3、这首诗是诗人自述生平之作。诗人出身豪富之家,却笃志经学,不是习于安常处顺,而是仗剑千里,敢于为国捐躯。更难得的是,诗人能够坚持舍身为国的志向,一以贯之,矢志不渝。

4、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麓蕤(w靑ru):草木枝叶茂盛下垂的样子。自尔:自此,自然地。林栖者:隐居山林中的人。坐:因而。美人:指林栖者。(解释)兰叶繁盛芬芳在春天,桂花皎洁飘香在秋季。在不同的季节吐露生机,点缀春意,充实秋景。林中居者,闻到芳香攀花折枝。散发飘香是它们的天性,不是为了希望别人将其攀折。(解析)这首诗以比兴手法,寓意于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不是为了博取别人欣赏。以此来自勉、自娱,透露出诗人洁身自好,坚贞清高,不与佞臣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

5、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6、《感遇》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是作者有感于平生所遇之事而作,涵盖面极广,大都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富有现实意义。《感遇》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也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它们继承了阮籍咏怀诗的余脉,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抨击了武周王朝的腐败统治,同情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抒发自己身逢乱世、忧谗畏讥的恐惧不安,和壮志难酬、理想破灭的愤懑忧伤。

7、不过,唐玄宗却说赐扇这件事被张九龄”误解“了,他并没有那个意思。

8、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9、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页,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10、北宋状元文《破窑赋》,秒杀当下的所有鸡汤

11、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12、《感遇》其三翻译:回到幽深的树林中独自高卧时,积聚的愁虑已去心中一片宁静。将这一切告知那高飞的鸟儿,因要托她传达我这遥远的情怀(将心意传给君王)。日日夜夜空怀着这无限情意,但是有谁能体会这至诚情意呢?那飞鸟和沉鱼本来就情趣相隔,又有什么能慰解我的心怀情意?

13、407258991@qq.com

14、兰花到了春天枝叶茂盛,桂花遇秋天则皎洁清新。兰桂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所以春秋也成了佳节良辰。可是谁能领悟山中隐士,见到此情此景而产生的仰慕之情?花木流香原为天性,它们并不求美人采撷扬名。

15、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16、“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17、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托物感怀,寄意深远,透露出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芳华易失、时不我待的感慨。

18、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感遇》使用了对偶的手法,全诗为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表现出春兰与秋桂的清雅高洁与无限生机。这句诗的意思是:春天里的兰草繁盛,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19、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我觉得这首诗的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等手法,将丹桔与逃离做比较,衬托出了丹桔的好处。

20、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