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不与人计较的说说
1、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当下的每一刻都活得饱满、有力量,这样的人生,才自由自在,足够精彩。
4、宠辱不惊,看堂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往天上云卷云舒。
5、“圆融观”,即佛教中圆融无碍的思维方式。般若类经典讲“色空不二”,中观的“不二法门”,天台宗的“三谛圆融”,禅宗的人即佛、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等。有了佛教中的“圆融观”不仅体现了辨证思维的智慧,而且看似矛盾的现象能够得到化解。
6、为什么要反复的做超度?
7、心即世界,心里清净无碍,世界自然也会变得干净起来。
8、你就好比银行,而他是开发商、企业家,他在管理中占上风,似乎没错!毕竟他引来的项目,应该更了解一些!合作就应以相互信任为前提!
9、每一个人对于禅宗公案的理解都不同。况且公案不是用来讲解的是用来参的。把一个公案的所谓意义讲出来就给这个公案定了性。这是不如法的。
10、生活,就是心怀最大的善意在荆棘中穿行,即使被刺伤,亦不改初衷。人心如路,越计较,越窄;越宽容,越宽。不与君子计较,他会加倍奉还;不与小人计较,他会拿你无招。宽容,貌似是让别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的心开拓道路。
11、第四个月月底,当师傅再问同样的问题时,学徒甲回答:“想学。”学徒乙却说:“告辞。”
12、生命是场无尽的修行,而修行就是修心。斤斤计较的人,既想得到,又怕失去,得失之间的挣扎,扭曲的是自己的灵魂。大千世界,茫茫博海,天天都会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无论面对什么,都别太计较,都别太在意。不与小人计较,她会拿你无招。吃亏是福,心存善念,方有好报。
13、清净心现前,就能够提起觉性,时时刻刻反省检讨身口意三业,从觉察、觉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做起,人人化恶念为善念,社会就能化暴戾为详和。古德云:「昨日罗剎心,今朝菩萨面,罗剎与菩萨,不隔一条线。」当禅心现前,就可以转变命运,改变自己的人生,可知禅的智慧对现代人的重要性。
14、般若这个智慧包含六种,就是所谓的六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第六种是观照般若。六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15、不起杀心比不吃肉更重要
16、纵然知道一切都是虚妄,一切都将化为尘土,现世人的无明和妄念也依然很难摆脱。
17、佛曰:执着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18、将中国佛教与南传佛教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中国佛教的不同之处。但是,又不失印度佛教的本义,这从“人间佛教”的理念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因为中国佛教继承和发展了印度佛教的精髓。
19、卡梅隆素食纪录片《游戏改变者》即将全球上映!打破“只有吃肉才有营养”的神话
20、心一动,妄念就升起,人生也就失去了自在清净。
二、佛说不计较的句子
1、注:本文恭摘自净慧法师主讲《法华经浅释》。
2、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禅师在河边摆渡。在冬季,来了一位秀才,对佛教也了解一点,此季河水下降,当船靠岸的时候,水里的鱼虾就被船冲到岸上。这个秀才看到了,就问禅师,出家人不杀生,但是你这样每天摆渡不是很多鱼虾都死了吗?请问禅师:这罪过是您的还是乘船人的?禅师说,这是先生你的罪过!
3、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法门即是修行者入道的门径,有方法之义。佛陀教化的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为什么有八万四千法门?这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在佛教中叫八万四千尘沙惑,佛陀的教法是对治法,佛陀要观机逗教,如同医生因病予药一般,所以就有了八万四千法门的称谓。八万四千法门是让各类众生去除当下的烦恼,向着解脱的道路迈进的方法。可以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对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5、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6、看着学徒乙扬长而去的身影,师傅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心中有魔,难成正果。”
7、③观照般若:您仔细看金婆罗华的时候行为就是观照般若,妄想皆无,这时已经远离了分别意识,就是观照般若;
8、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当我们以圣人之心看世间,一切人都是圣人;以盗贼之心看人,则所有人等都是盗贼。因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狱之别。——星云大师
9、比如:“世界”出自《楞严经》,“单位”出自《百丈清规》,“导师”出自《譬喻经》。还有像:“平等”、“方便”、“想入非非”、“隔靴搔痒”、“半斤八两”、“回头是岸”、“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等等,汉语中的词语、成语、常用语、俗语都是来自于佛教。在改革开放之初,赵朴老曾说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10、结果,不出师傅所料,学徒乙此后又学过不同的技艺,但都未成功。而学徒甲却继承了师傅的染技,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染布人。
11、①文字般若:“现在请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这句话是文字般若;
12、佛曰: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而已。
13、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了浮华,却看不透其下涌动的暗流:有些人表面很幸福,是他掩藏了难言的苦;有些人脸上挂着笑,心里满是无声的泪。爱炫耀的人,其实心灵多空虚;常居上的人,方知高处不胜寒。怎么舒服就怎么生活,别人的评说,真的没那么重要,你的幸福与快乐,不在别人的眼神中,而在自己的手心里。
14、佛教,就是佛陀教育,佛祖释迦牟尼佛教导大众的解脱大道!佛,就是觉悟!,,佛是福德智慧圆满的大圣者,是一切人天之导师!
15、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自在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
16、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
17、我对佛教的体悟还很浅薄,对人生的阅历还很有限。来共同交流“佛教与人生”这个话题,主要是向大家介绍前人的认识和感悟,同时也是自我学习和深入了解的机会。对不了解佛教或对佛教只有一知半解的人来说,“佛教”与“人生”是毫不相关的两个话题;而对佛教有了深入了解的人来说,“佛教”与“人生”看起来是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儿。
18、你再聪明,也不可能事事都能看透;你再智慧,也不可能人人都能看懂;你再豁达,也不可能没有生活烦恼;你再淡泊,也不可能没有人生欲望。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样样顺心,很多人,都不被我们认同;很多事,都不由我们做主。
19、以释加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教化作为一个参照,静下心来对照自我,会发现佛陀所教化的众生的各种毛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会显现出来。其实,毛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重视。
20、人生中难免遭遇痛苦,生起烦恼,但不必为此自我折磨。如果一直盯住白墙上的几个墨点不放,黑暗就会占据你的视野;如果总是执着于生命的某些片段,就会让你失去完整的人生。放过自己,不折磨自己,也是一种放生。——圆平法师
三、佛曰不与人计较的名言
1、辨证的思维理念,就是佛教的正知正见。对人生的发展和升华会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如:无常观、因缘说、中道观、二谛论、圆融观,是佛教中的典型思想。
2、显而易见,染布师傅所收的两个弟子,学徒乙心中之魔就是“世间过”,由于这个心的作用,他所行所见所感,都是生活中那些消极和不良的方面,所以,他就只能收获那些怨怼,最终不得不辞别而去。而学徒甲则是个乐观的人,在他眼里,世间是没有什么欠缺的,饭食粗糙一些没关系,只要吃得香;床硬一些也没关系,只要睡得安稳;活计再多再忙,只要想学习都不会成为负累。
3、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向众生讲述《华严经》。这部经就是佛陀所悟的华严境界,即佛的境界。可是小乘根机众生听不懂,领悟就更不用提了。由于小乘众生不能接受大乘教法,于是,佛陀就从阿含类的经典讲起。
4、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5、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6、一念缘起,弋禅弋空|一世修行,悲悯众生
7、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总被种种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总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
8、佛曰: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9、宣鉴禅师说:佛是臭狗屎。
10、应供,就是应缘。譬如,我们吃饭时,就是我们应供,就是我们应缘。我们见花见草时,也是应供,也是应缘。
11、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2、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
13、殊胜无比的大佛顶首楞严咒(附音频)
14、保持心灵的平静和清净,人生才能真正自在。
15、小溪流水,溪流植入,内心深处,悦耳动听!源于简单,源于善良,源于得饶人处且饶人。世间的不平衡,也看似是一种修行,她人不懂满口大话者,嚼舌根者无非妒忌,心里不平衡有坏心者,不与为伍,不理不会,放逐她的存在,像风儿一样自由,放下,随处活出智者,微笑看待一切。不与小人计较。
16、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一切对境之真实绝对者;此虽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称般若;观照般若,即能观照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
17、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
18、我们的喜怒哀乐,聚散成败,随着时间这条单行线一闪而过,再不复返。
19、只有看破,人生才能真正放下,获得从容自在。
20、但是,要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和困境,走向自在、解脱,只能靠自己来完成,因为佛教中的教法是要靠自己来实践的,他人无法替代。
四、关于佛教说说
1、人生苦短,不要计较太多,与其在纷扰中度日如年,不如在舒适中快乐生活。
2、据说小人永远是小人,她不会因为你的客气而改变,世上的恶人都是怂人惯出来的!
3、学佛就是学习佛陀的教法和实践佛陀的教法。学佛的目的就是不但自己要跳出三界的生死轮回这个圈,也要让众生跳出这个圈,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像阿罗汉、声闻、菩萨已经没有了形体上的生死变化,但是在意念上,还有不同层次的生死变化。成了佛之后,就彻底地了脱了生死。
4、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5、如果没有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植根和发扬光大,并且对我们的语言产生影响,我们的日常用语是一个什么状况,现在很难想象。没有佛教语言,就不能说现在的中国话。可见,佛教对我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佛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形影不离的,只是未接触佛教的人或对佛教涉猎不深的人没有觉察到而已。
6、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7、对于根机渐渐纯熟的钝根众生,佛陀讲《法华经》、《涅槃经》教化。开设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教法的权巧方便的教化,是为了令这类众生明白佛陀讲法是为众生了脱烦恼,获得自在,最终成佛。
8、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天,不要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你的家人、爱人、朋友。
9、杀生也有开缘,如从大慈悲心出发,杀一恶人以救众人,也是大担当。
10、佛教中讲世间的一切不是由某个造物所造的,不是凭空出现的,也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因缘”的聚合决定的,即“因缘观”。“因缘”,说的就是条件。
11、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看不破,不懂人生的悲凉,每日为所得所失斤斤计较,到头来,不知道到底在忙碌什么。
1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13、佛陀对人类来龙去脉的惊世预言
14、第二个月月底,师傅依然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觉稳。”学徒乙说:“床硬。”
15、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因为释迦牟尼佛是教化我们这个娑婆世间的化身佛,所以我们接触、了解和学习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16、自利利他是中国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是将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融为一体。
17、谈到杀生,人们自然会想到吃荤与吃素的问题。其实吃不吃肉还是第二步,最主要的是在于杀不杀生。有的居士说,我可以不吃肉,但是我的孩子正在长身体需要吃肉,说的也很在情理,所以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我们不能去纠结。
18、精美《地藏经》手抄本字帖领取
19、“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将自我融入到大众中才能使其得到历练和升华。以一颗坦诚的心去做事,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不但不会产生冲突,反而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20、人生本来就没有相欠,别人对你付出,是因为别人喜欢,你对别人付出,是因为自己甘愿。情出自愿,事过无悔。
五、不和别人计较的佛家语言
1、对财富的聚散尽量淡然,不执著,平安是福,知足就好。
2、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你瞧不起别人的时候,别人可能更瞧不起你,只不过别人不暴露出来,不和你计较!花,姹紫嫣红,却只是昙花一现、树,朴素寻常,却可以百岁长青。
3、放下心灵的负累,人生才能往前看,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4、僧有无性欲?上座部比库如此严守戒律,令人感叹
5、住在寂灭境界上的阿罗汉,若能如是而行“盂兰盆之行”,若能如是而行“倒悬盆之行”,若能如是而行“空心之行”,他的八识田中的无明与贪爱,就会即刻获得解脱,他就会享受无量快乐。这就是经中所说的“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
6、杀生肯定是有罪过的,但是起心动念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如你在坐禅的时候,有只蚊子总在你身边嗡嗡叫,令心烦燥难耐,这个时候嗔恨心生起,一定要把蚊子打死,此时你若把蚊子打死,与你无意间打死蚊子,这两种结果是不一样的。从现实法律的定罪角度来说也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故意伤害,一个是过失罪,这两者有天壤之别。问题在生活中,有的人不只是要吃肉,而且是死的不吃,专要吃活的,这个区别就非常大。
7、《心经》中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修行者对世间一切的现象和理体应具有的认识,就是“中道观”。“中道观”,就是无过无不及,远离一边的执著偏见。
8、一切众生,皆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不要说三界众生,即使超出三界的菩萨,他也有少分无明,及少分贪爱,他不能完全地融入“本然如是的自心境界”,他仰慕佛的神通,他仰慕佛的智慧。他的这个仰慕,依然是个无明,依然是个贪爱。
9、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10、予人方便,就是待己仁厚。人心是相互的,你让别人一步,别人才会敬你一尺。人心如路,越计较,越窄。越宽容,越宽。不与君子计较,他会加倍奉还。不与小人计较,他会拿你无招。生活,因梦而美好。人生,因梦而苦闷。然而,再难的道,也有尽头。再长的路,也有出口,坚持就会有光明。
11、佛教所说的乐,也不是为物而喜的乐。佛教所说的乐,就是流畅,就是无住,所谓开心为乐。譬如,我们原来很计较的事,我们原来很着相的事,我们现在不太计较了,我们现在不太着相了。我们开心了,我们流畅了,这就是我们快乐了。
12、吃素是保众生的命,关键是保自己的命!吃素是健康的安全带
13、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14、那谁,有脸就留着做人,没脸就马上闭嘴!
15、像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付出许多人力和物力的事情太多了,举不胜举。没有别人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生活的安宁和舒适,所以,在生活中要培养奉献感恩的价值观。
16、刻薄是因为底子薄,尖酸是因为心里酸,小人琐事随他去,不与他们计较,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习才是最重要。
17、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概念和佛教的三大革命(教理、教制和教产革命),并且倡导佛教为活人服务。
18、点一下↑↑↑↑↑↑结缘
19、气不顺时莫开口,心不静时莫决策。即便你平时有多么理智,得意或失意时也会感性十足,短暂的弱智,稍有不慎就会酿成祸事。
20、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