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说说感悟生活
1、修行就是时时刻刻通过我们的智慧,
2、人生遭遇,各有因果,倘若一切皆有定数,该离去的都会离去,该来的都会到来,那就把该做能做的事做好,然后坦然地面对一切的来来去去。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答:我们以“想”作为工具,但使用它时生起的觉知,高于并超越“想”的过程。它能引导我们不再受到“想”的愚弄,你认出一切“想”都只是心的活动,而觉性则是不生与不灭的。你认为这一切被称为“心”的活动是什么呢?我们所谈论的心——一切活动,只是世俗之心,它根本不是真实的心。真实即如是,它是不生不灭的。
5、如此发问显示出你仍在疑惑中。你需要足够的定心,才能对正在做的事不再有疑惑,不会陷入其中。若你有修行,便能了解这些事。你愈是持续如此发问,就会愈感到困惑。若这谈话能帮助你思惟(观),那就没有问题,但它无法为你显示事物的实相。你无法因为别人告诉你而了解这个“法”,你必须亲自体会——智者自知。
6、问:真正的“观”和“想”一样吗?
7、难受的时候哭是三流,难受的时候忍是二流,难受的时候笑是一流。
8、发生的所有事,遇到的所有人都有存在的意义,好的坏的都是冥冥之中注定好的。所有的丢失都是为了珍爱之物的来临腾出位置;所有的匍匐都是高高跃起前的热身;所有的支离破碎都是为了来之不易的圆满。
9、禅师回答:“你有家庭,有太多的尘缘,心性火气太重,你还不能出家,再等等吧。”
10、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11、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样的话,
12、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
13、睡觉的时候观想在我们的心间。
14、看起来幸福的人,心里也有难言的苦;时常微笑的人,心里也有无声的泪;炫耀生活的人,可能远没表面那么风光。一个人的幸福,只有自己懂得生活的快乐。所以,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不要纠结于别人的评说,照自己舒服的感觉生活。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的幸福,不在别人眼里,而在自己心里。
15、佛教在印度萌芽,到中国发展,这之中又与中国文化艺术进行了融合,从雕塑、音乐、绘画等等都有中国化的发展。汉代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到达了一个巅峰,从几大石窟看佛教艺术可见一斑。之后是唐代的绘画,壁画等等。元代也崇尚佛教,可惜太短了。明代信道教,到了清代政府崇尚佛教,各个方面,如雕像,摆件,音乐已经完全中国化了。
16、学会原谅,毕竟人总难免有错误,也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放下嗔恨,否则将是一片苦海,宽恕的那一刻,才会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安详、解脱。
17、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18、问:你似乎是说在世俗的身心(五蕴)之外还有个东西。有这样的东西吗?你怎么称呼它?
19、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说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20、答:刚开始我们需要用“想”的,之后就会超越它。虽然我们需要从二元的思考开始,但当真的开始“观”时,二元的思考就会停止。最后,一切的思虑都会停止。
二、佛教感悟生活的句子
1、道积微微笑道:“所谓清净与臭秽,全是人的心识作用,心中没有憎厌,哪里来的怨恨?心田清净,处处清净,我一个出家人如果连这点瞋妄心都放不下,连这点慈悲心都提不起,岂不有愧道法?”
2、在佛寺的斋堂里悬挂着一副对联:“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阿罗汉已经抛弃了人间的感情,过着一种灰身灭智、无情无爱的生活。其实阿罗汉是绝情而有情,充满至情至性的圣者。
3、只要坚持放下一切,并觉知你正在做什么即可,无须一直查核自己,担心“多少禅定”之类的事——它总是会恰如其分。在修行中无论生起什么,都随它去,觉知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是无常的。记住这点!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放下这一切。这条路会带你回到源头——到达你的“本心”。
4、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四种: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即佛证道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觉是迷惑颠倒,象迷路的人一样,不仅忘了回家的路,而且连自己迷路这件事也迷了;始觉是迷路的人觉悟到自己迷路了,开始找或找到了回家的方向;究竟觉又称如来果地,就是回到了老家,看到和拥有了本地风光。
5、从今往后,好好爱自己不再为难自己不再辜负自己不再强求自己做任何自己不想做的事,往后余生!随心!
6、受到再大的打击,只要生命还在,请相信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7、问:我们不能称它为“本心”吗?
8、经上有则关于沙利子尊者在允许某位比库修头陀行之前,考验那位比库的故事。舍利佛问这比库,若他被问到:“佛陀死后会如何?”他会怎样回答。这名比库答道:“色、受、想、行、识,有生就有灭。”于是沙利子便让他通过。
9、人活得累,一是太认真,二是太想要。欲望和诱惑,迷乱了你我的心,挣扎在追求与放弃之间,纠结在取舍与得失之间。人生中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也许只有到最后一刻,才会真正的明白。
10、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11、有时候想,这人间有一户灯火是我亲自点亮的,柴米油盐齐全,瓜果蔬菜新鲜,爱有伴侣,困有暖床。纵然简单,也心生欢喜。
12、▶感谢舵手班·醒目眼睛总经理陶袁艺推荐此文
13、人的情绪就像天空中的云,不知道突然从哪里来,也不知道突然就到哪里去了。一会儿还因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怎么想都想不通,但一会儿这种心态就没有了,想找也找不回来了。所以,我们的心真的很无常,不要总把一些烦恼当真!
14、许多看似拥有的,其实未必真的拥有。那些看似离去的,其实未必真的离开。倘若因果真有定数,有朝一日,该忘记的都要忘记,该重逢的还会重逢。
15、上师三宝观想在自己的右肩,
16、回忆是非常美好的事,只要你能让过去的都过去。
17、有时我们走的太累不一定是因为走的太远,可能是背负的太多,有时我们活的太累,不一定是因为我们缺的太多,而是我们要得太多,其实幸福不是一个证明题,而是一个满足感,因此不能用你的生活质量来证明你的幸福指数,但恰好你的满足感能透露你的幸福感,所以佛陀言:知足为乐,少欲为福。
18、人生有三种苦:你得不到,所以痛苦;得到了,却不过如此,也会觉得痛苦;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觉得痛苦。既然,得不到、得到了、放弃时都会痛苦,何不把人生的得失看轻一些,保持一颗平常心,痛苦不就会随之而减轻吗?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得失,人生完全可不苦。
19、感悟:大多数人都是说大道理的时候似乎比谁都懂,事到临头,却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了。这正是“说时似悟,对镜生迷”的道理。大道理要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奏效,才算是真的开悟啊。
20、佛说,人生的逆境,就像污泥对莲花而言,并不是诅咒,而是祝福;就像茧对蝴蝶而言,并不是阻力,而是助力。每一个困难和障碍,事实上都是一种隐藏的祝福,都是上天的厚遏。就看你是笑着还是哭着面对它。
三、佛教心情说说
1、众生是累生累世的父母,我们怎能念父母的过错?如果内心不再有坏的作用那一部分,我们便不再会从其中引起痛苦、烦恼,从而达到永恒的愉快、安详。顺逆因比较而显,善恶以分别而生。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2、学会宽容,让你的生活没有烦恼;人生的困境,有时是自己编织出来的蜘蛛网。人生的绝境,往往也是你内心创造出来的假象。其实,生命里那些让你过不去的境遇,都是未来让你成长蜕变的养分。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错误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投机钻营、铤而走险、违法犯罪。
4、贪心,反应了一个人的贫穷指数,或许你拥有很多,但却想拥有更多,此时的贪心暴露了你内心的贪穷;嗔心,反应了一个人的安全指数,或许你有权有钱,但用怒火待人,此时的嗔心泄露了你内心的不安全感,因此你的烦恼促成了你的失败。所以修心不仅是一个宗教课题,也是一项完善心灵的艺术。
5、若你“拥有”我们所谈的这种了解的本质,那么你的责任就已完成——你无须再“做”任何事。若依然有事要做,你就去做,那是你的责任。
6、你宽恕的能力,爱的能力,拒绝的能力,决定你未来生活的品质。因为人性有“贪”,有妄念,所以你要学习和锻炼自己拒绝的能力。因为人性有“嗔”,有抱怨,所以你要学习和锻炼自己宽恕的能力。因为人性有“痴”,有执着,所以你要学习和锻炼自己爱和分享的能力。
7、不过,只是借由谈论这些事而想了解它们,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真的深入思惟无常、苦与无我,换句话说,要以“想”去观察世俗谛的本质,由此得到的结果就是智慧。若它是真实的智慧,则一切就都完成与结束了——见到空性。虽然也许还有“想”,但它是空的,你不会再受它影响。
8、人生的修行,就是用智慧看透世间黑白,并用一颗善良的心成就一切美好,用一颗宽容的心,坦然地接纳无法改变的不好。修行,就是宽容。容得下别人的中伤,忍得住困苦的折磨,放得下挽留不了的美好。
9、通过我们的观想去修行,
10、命运其实没那么可笑,它不过是让你们在一起,又让你们分离。
11、你的想法是不对的。你没有生活信心,是因为你没有一个生活的方向和目标。当有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你一定会说生活还是很美好的。我建议你换个城市玩几天,然后在回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是丰富多彩。
12、不是在这里念经打坐算是修行,
13、人生是单行道,只有向前走的路,没有往后退的道。人活于世,其实很简单,做出你的选择,坚持你的努力,享受你的成果,永远都别回头。
14、由于妙贤太美貌了,虽然是比丘尼,但每一次出去托钵乞食,都有很多少年们跟随在后面,和她开玩笑,吓得她不敢出去化缘,曾经做过名义上丈夫的大迦叶就把托钵回来的食物,分一些给她吃。因此惹了很多闲言闲语:“什么12年名义夫妻,现在出家做比丘、比丘尼了,两个人还是那么恩爱的样子。”
15、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没必要攀比,风有风的自由,云有云的温柔,没必要模仿,你认为快乐的,就去寻找;你认为值得的,就去守候;你认为幸福的,就去珍惜。没有不被评说的事,没有不被猜测的人。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不要太盲目追求一些东西,做最真实最朴实的自己,依心而行,无憾今生。
16、希望所有爱过伤过的女人从今以后好好爱自己都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17、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18、问:在您所说的这个阶段需要何种程度的定?它需要何种特质的正念?
19、人生的每一场相遇,都是缘分,没有对错。静静地做好眼前的事,坚守当初的选择,坚信蓦然回首的美好。相信离开是为更好的相遇,相信漫漫长路终有力量的相伴。学会感恩,学会温良,学会原谅,学会释怀。
20、后来,妙贤深深慨叹自己美貌的悲哀,便把容貌弄丑,希望做一个“丑僧俊道”。所以,大阿罗汉的情爱,与人间一般的常识看法是很不一样的。
四、佛教生活的句子
1、生命里,最舍不得的那一页,总是隐藏得最深。
2、爱情里,我们都是没有安全感的人,因为太在意,我们都害怕失去。
3、“智慧不起烦恼,慈悲没有敌人”。如果还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没有智慧;如果还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没有慈悲。
4、人生不必斤斤计较,让自己怒火攻心。“生年不过百,常怀千岁忧;百事从心起,一笑解千愁”。如果想到我们都是来去匆匆的过客,只不过是到世间走一遭,还有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值得计较呢?做人大度一点,做事大方一点,不但不会有所损耗,反而会得到更多。
5、不过,修行不只是谈论生与灭,你必须亲自看见它。当坐着时,只要如实观察正在发生的事即可,别追逐任何事。“观”并非意指陷入“想”中,解脱道的“观”不同于世俗的“想”。除非正确了解“观”的意义,否则想得愈多,只会愈困惑。
6、答:若你坚持的话,仍可以如此称呼它。你可以称呼它为任何你喜欢的名字,因为那只是世俗谛。但必须正确了解这点,这非常重要。若我们不利用世俗谛,就没有任何文字或概念可以来思考真谛——法。了解这点非常重要。
7、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三件事:有人信你,有人陪你,有人等你。
8、今生今世还没去过,现在真的不知道。跟据认识及觉知等体会,是有神通法术的!只要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每人都有法不的,但是届时已经不再是人了。他们都是神通自在的佛了。极乐世界的含灵大众统统都叫做妙音佛。相貌一样,大小一样,称呼一样,神通一样,肤色一样,没有可分别的了。
9、过往的时光,我总是犯错失去了很多吋光。现在的我只有加倍努力奋斗工作赚钱。努力活好每一天。
10、禅师当场就做了一首偈语给他,大致的意思是一些很不好听的话。
11、我们积极长养正念,就是因为要看清楚正在发生的事。我们必须了解内心的过程,只要保持正念与了解,则一切就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你们知道觉悟解脱道者,为何永远都不会表现愤怒或疑惑吗?因为造成这些生起的因已不存在,它们还能从哪里冒出来呢?正念已涵盖一切了。
12、佛教还强调修心,采用神秘的证悟,从日常生活做起,礼拜、忏悔、唱诵、打坐、行善积德,帮人助人等,都具有防治疾病和养生健身的功效。
13、这些圣者的胸怀高旷,他们的慈悲是平等的,他们对物我生命都是一样看待的。
14、吃什么东西的时候都要观想供养三宝。
15、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十分厌倦战争,也厌倦了世间的你争我斗。于是,他特地来找一位有名的禅师,要求出家为僧。
16、运气就是,机会碰巧撞到了你的努力。幸福就是只要牵对了手,就算失去了方向感,也不会害怕。在有生的瞬间能遇到你,竟花光所有力气。在这日才发现,曾呼吸过空气。含笑饮毒酒,也得为一个值得的人。他值得的话,那壶酒虽然很烈很苦,喝下去却也是甜的。
17、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
18、轻轻的我来了,抚平你紧琐的眉头;轻轻的我走了,让所有的忧愁随我而去。请不要再留恋那些不属于你的烦恼,生活每天都在继续,快乐每天都在上演,愿你放下苦恼,天天开心!早安!
19、答:当然!你现在是和你既有的心在一起。了解一切生起的事物都是不确定的,没有任何事物是稳定或真实的。看清它,并了解一切都是空的,没有什么可以执着。
20、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带微笑;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就不会落后;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小气;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变机敏。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五、佛教对生活的感悟
1、楼主看看起世经,第一段就说了银河系的形状、宇宙的生灭。再看佛为难陀说入胎经,小孩自受精卵至出母体,佛说的也是极其明白,第一周什么样子、第二周什么样子等等。这两个经百度一下,楼主自己看看就知道。另外比如说现代科学才发现的神经,在佛教里早就有名目,净色根还是胜意根。至于末学自己,乃是去天文馆看节目,宇宙浩瀚无际、始信佛教绝非虚妄的宗教。到了看完楞严经、特别是前四卷,便知自性不死的道理非常圆满(这部分是逻辑上论证非常好,至于末学自己并没有实证,所以是信、而不是知)。当然也有求菩萨的事情,只是这种事情虽然灵验、但是也可以用巧合或者心理作用等等来解释,就不多说了。
2、将军急忙说:“我现在什么都能够放下的。妻子、儿女也都不是问题,请您立即为我剃度吧。我实在厌倦了世间的争斗了。”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别把人生搞得太复杂,让一切变得简单些,喜欢了就争取,得到了就珍惜,错过了就遗忘。在历经许多偶遇和分离后,总会懂得,没有抓不住,皆是放不下,你认为快乐的,就去寻找;你认为值得的,就去守候;你认为幸福的,就去珍惜。你容得下世界,世界才会接纳你。
4、我们常常礼拜的地藏菩萨,他在安徽九华山修行时,只有一二个童子跟他一起居住。有一天,幼小的童子住不惯深山想要下山去。地藏王送这童子下山,并赠他一首诗:
5、对于尚未成熟的人来说,自由就是散漫。
6、当你如实了解心中生起的事物时,就无须再使用“想”了,你对于这些事将不再有任何疑惑。
7、上一节我们分别讲了情爱的四个层次之人间凡夫和人间圣贤的情爱,接下来:
8、人可以真实地活着,但不要太认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完美主义者最大的悲哀,就是活的不真实。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苦有乐,有酸有甜。人活着最大的乐趣,就是从痛苦中把快乐找出来。什么都追求好,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却不是最好的活法。你随和,生活才随和。
9、问:然而当您说观身与心时,我们事实上是用“想”的吗?“想”能产生真实的智慧吗?这是“观”吗?
10、只要坚持放下并觉知就能达到“本心”
11、真正旷达的人生,无需浓墨重彩,几笔轻描淡写,便可知足常乐。每当为尘世所累,总会想起王维的诗: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修行,也只是为了抵达一种不可言传的意境,以求心安。所到之处,所见之人,所悟之事,唯有亲历亲尝,方能尽善尽美。
12、请点右上角,选择(分享到朋友圈)
13、时间没有尽头,生命有其长短。在无限的时光隧道里,计较太多就是对有限的生命的一种亵渎。因为计较,我们缺失了宽容,从而错过了幸福。人生是一场没有尽头的修行,人生的大智慧就是修养出一份宽容。
14、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想到上师三宝,
15、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里,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在《星云大师演讲集》中,都将获得解答。
16、可以失败。可以哭闹。但是不能失去对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17、如果可以重来,我不要再失去你,失去你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
18、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19、当一个人忽略你时,不要伤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谁都不可能一直陪你。最尴尬的莫过于高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位置,其实你明明知道,最卑贱不过感情,最凉不过人心。你必须明白,要走的人留不住,装睡的人叫不醒,不喜欢你的人感动不了。早安!
20、不论你伤害谁,从长远来看,都会伤害到你自己。或许你现在并没有觉知,但它一定会绕回来。凡是你对别人做的,就是对自己做的;你让他人经历什么,有一天也将自己经历。这是历来智者们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