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发佛教信仰的说说(100句)

2023-03-10 08:54:27 0 59

一、怎么发佛教信仰的说说

1、只有得到暇满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2、那是不了义的佛。大乘佛法认为,佛的化身与报身,是佛陀为了度化凡夫与十地菩萨而分别显现的形象。佛为了能与凡夫人沟通,就必须显现化身。虽说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但由于没有证悟,因此佛的法身对我们还无法起到作用。要想证悟,想走解脱道,就必须依靠化身与报身佛的引导,然而,化身与报身都不是真正的了义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所谓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双运。

3、我没有别的能量,那时候因年纪小,虽然也曾做过学院的自治会会长,但也只能想到做体育的倡导者。现在,社会人士都知道贫僧喜好篮球,其实贫僧不是喜爱篮球,只是觉得篮球的运动,适合佛教青年的学习成长,比较容易接受。

4、那许多的青年学子,我让他们参与到乡村传教,从基隆瑞芳、候硐、菁桐坑(菁桐)、顶双溪、福隆,一直到头城以南,罗东、苏澳等地,这一条宜兰县的铁道,完全成为我们的道场。那许多神道寺庙也都配合我们,把他们的殿堂借出来给我们使用。尤其,各火车站的站长如谢克华,甚至运务段的段长张文炳,也成为佛教徒。有时候到各处去传教,买不起火车票,他们认为我们在净化人心,对社会有益,都从另外一个方便门,让青年弘法队员进出,节省了很多的车马费。

5、在弥勒菩萨示现的记载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据说他是宁波奉化的一个胖和尚,整天背着一个布袋,把别人供养的东西不断地装进去,但从来没有倒出来过。有人问他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别人不懂他的意思,他提起布袋就走;还不理解的话,他就捧腹大笑。

6、那是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的冬天,共产党称为「淮海战役」,台湾称为「徐蚌会战」的这一场战争开战,两军各投入了五十万的军人,在沙场撕杀,伤兵死尸难以估算。在腊月寒冬的南京下关铁道旁,有许多死尸堆。我们想,不能把这许多死尸暴尸在外,应该给予埋葬。但是有人说,这个不合理,这许多死难的居民,假如家人要来收尸,我们把尸体都埋葬了,让他们的家人都找不到。你们要做救护工作的,应该要组织专业的训练。

7、(佛教基础)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8、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关于弥勒菩萨示现的记载也很多。比较有名的,像南朝的傅大士,还有宋代的布袋和尚。当然,还有一些不太可信的记载,比如,武则天也暗示他人宣传她是弥勒菩萨示现。这种目的性太强的手段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不会当真。

9、弥勒菩萨示现的记载中,流传最广,且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无著菩萨祈请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宣讲了《瑜伽师地论》等重要经典。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是佛陀在经典中授记过的初地菩萨。大乘佛法可以说是由这两位初地菩萨弘扬开来的,而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祈请宣讲大乘佛法,则是其中最大的助力。

10、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信,信奉。仰,仰慕。梵语sraddha译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谓对佛、法、僧三宝的崇信钦仰。佛教强调修行之初,须立坚固的信心,令不动摇。“信、解、行、证”,“信、愿、行”等。)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包含信念,信念是信仰的一部分,是信仰中阶段性信目标,是信仰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11、什么是“学佛”?佛教徒由信仰佛法,而理解佛法,而实践佛法,离烦恼之苦,得解脱之乐,便称为学佛。也就是说,我们按照佛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修行当中去,学佛的精神,学佛的思想,学佛的教义,学佛的方法,最终让自己成佛,离苦得乐,解脱烦恼和痛苦。我们学佛,不光是学习,还要实践,如果只学习不实践,学得再多也没有用。所以说学佛是包括了学习、实践、受用在内的。

12、“弥勒”是个简称,其梵文音译为“弥帝隶”或“梅呾利耶”,翻译成汉语是“慈”的意思。据载,“弥勒”是他的姓,因此称为“慈氏菩萨”。“阿逸多”是名字,译作“无能胜”,意思即是没有能够胜过他的,没有比他更殊胜的。

13、其次,在佛法的世界观(或者叫“境学”)上,大小乘的差别就更大了。小乘认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真实的,而大乘则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虚妄分别显现的假相,是法执,是要破遣的。这是大小乘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会导致大小乘在修行方式、途径或者叫“行学”上也很不一样。

14、在这部经中,佛陀跟优波离说,弥勒菩萨从现在开始往后过十二年,就会回到他出生的地方,然后入灭,之后往生到兜率天做补处菩萨。在兜率天上,弥勒菩萨将作为天主,教化天人。兜率天的五百亿天子额头出珠,为弥勒菩萨建造宫殿,弥勒菩萨于其中昼夜讲法,度化三界之中发愿往生兜率的众生。而娑婆世界中的天人也都发愿往生兜率,听闻弥勒菩萨讲法。

15、华藏寺位居南京侯家桥,距离现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不远,不到两公里。当时里面已经有小小一座织布工厂,还有益华文具店、热水供应站等设施。据说,当初在左近的数条街道土地都是寺方所有,后来住持吃喝玩乐,把它一一的变卖,使得华藏寺蒙受了法门不兴的名誉。

16、佛陀宣说了什么真理

17、我想革新佛教,需从教育着手,还是开始提倡体育。支持我的信徒,王郑法莲居士,从台北送来乒乓球桌、乒乓球和排球等运动器材。记得我拿了排球教学生们打球,所有的学生一个个都往后退,不敢碰球。我想想,真是感慨,当初年轻的时候做学生,想发扬佛教徒要有体育运动,遭受院方开除;现在我做了学院的负责人,提倡体育运动,学生不敢碰球。这个佛教革新,未来的前途又在哪里呢?后来讲习会搬去台北,我也藉此机会离开了。

18、最近收到一些朋友的私信,他们说他们很迷惑,信仰和迷信有什么区别?我信道教和信佛教、信基督教、天主教有什么区别?那么接下来,我想说说自己的观点,你觉得对就采纳,觉得不对也可以左上角划开。

19、在一般宗教研究学者来看,佛教是一种以无神论为基础的宗教,因此佛教中没有神仙。佛教的佛不是神,按照佛教的经典讲,佛是“觉悟的人”,即所谓“佛者,觉也”就是这个意思。既然佛教的最高信仰佛都不是神,那么就不应该有超过佛的了。神仙是中国道教的信仰。按照道教的定义,所谓神为“知往来谓之神”,即神的特征是知晓过去未来的,而仙的定义是“长生不老谓之仙”,即仙的特点是永生不死的。所以,神仙是指两种神圣的存在,一个是无所不知,一个是永生不死。。

20、山水大智慧,自在五台山。

二、皈依佛门怎么发说说

1、与如说,是别人或许有诸佛菩萨的灵感,增加信仰;而我,都是人间菩萨这许多普罗大众,他们都像活菩萨,增加了我的信仰,增加了我对人间佛教信仰的力量。他们也做了我的示范,引领我在信仰的层次里,对自我的信心不仅坚固,而且更是升华、更是超越。

2、右五:孙张清扬居士。左起:煮云、律航等法师。

3、就是佛光会的会员、读书会的学员、青年男女,甚至育幼院、儿童班的儿童等等,他们也都是我的善知识,都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不是他们跟我学习,而是我跟他们在成长自己。

4、像前面说的,很多人把弥勒菩萨当财神供奉之类的情况,一方面体现了弥勒菩萨跟娑婆众生因缘深厚;但另一方面,也确实让普通人对弥勒菩萨的了解越来越扑朔迷离。

5、因为布袋和尚的影响非常广泛,所以,后来寺院的天王殿和斋堂供奉的弥勒菩萨都是布袋和尚的形象。记得有个寺院天王殿的对联是这样写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可见,弥勒菩萨和蔼、慈祥、包容、大度的形象在民间深入人心。

6、当然,在大悲心之前,还是要先有出离心。倘若自己对轮回痛苦都没有感受的话,是无法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的,因为慈悲心的来源,即是众生的痛苦。没有慈悲心,菩提心也无从生起。出离心的另一个条件,是希求解脱。当看到众生在遭受痛苦折磨时,发愿要让他们获得解脱。但转念一想,如果自己都不能先解脱的话,又如何能带众生解脱呢?这样一来,出离心的两个条件就都具备了。

7、当然佛教对此的宣说不只是空洞的理论,佛陀对修行中会遇到的每种情况,所修出的每种境界,都有详细的阐述。对其修证的过程,也都有一个完整的从浅到深的次第。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应对不同根机、不同层次的生命。佛教有成千上万卷的经藏。这是理、事、教、行,都臻于完备的。

8、第二个方面,此生结束的时候,即使没有去兜率天,也可以发愿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能值遇弥勒佛出世,去做他的弟子,听他宣讲佛法,或者在弥勒佛教法中成就圣果。就算成不了圣果,按照经中所说,也会值遇贤劫千佛以后的其他诸佛,总有一天会得到某个佛陀授记的,而且也不用担心沉沦恶道。

9、(佛教基础)佛教中的“金刚”是什么意思?

10、在佛教的经论和后世的著作中,关于弥勒菩萨的记载也很多。有古佛授记他将来成佛的,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他做弟子的情况,有他上生兜率天的,还有他将来下生成佛度化众生的过程,以及他成佛之前在人间示现的故事等等。这些内容我们后面再慢慢了解。

11、最先,贫僧办了一个文理补习班,接着继续办文艺班,后来宜兰中学、宜兰农校、兰阳女中、陆军通讯兵学校的老师们都来参与我的活动。有了这许多老师的支助,一下有了很多的知识分子,念佛会忽然改观了。虽然在一个小小寺院里,甚至借用丹墀户外的场地,我就办起歌咏队、儿童班、学生会、弘法队,每天几乎是像个学校一样,弦歌不断。

12、有人会提出疑问:修大悲心需要细密深刻的思维,而证悟空性的智慧又不需要任何杂念,既然如此相互矛盾,又怎能在一座当中同时修呢?

13、(佛教基础)心目中的老师,怎么样亲近才可以得到他的摄受?

14、中国佛教缩影,清凉山水胜境。

15、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16、出离心的生起,要靠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加行;而生起菩提心的条件,则是积累资粮(修曼茶罗),及清净业障(修金刚萨埵)。显然,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学佛,都离不开外加行与内加行的修法,这也是我一直强调修加行的原因。

17、而弥勒菩萨,小乘佛弟子们都是承认的。他们承认娑婆世界有过去佛,也有未来佛,弥勒菩萨就是未来佛。所以,很多经典里面都讲到,释迦牟尼佛入灭后,将接引度化娑婆世界众生的重任托付给了弥勒菩萨。

18、除此之外,唯心主义与佛教的观点就再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了。

19、关于傅大士,他也算比较早的提倡“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他的很多思想在中国还是很有影响的。他在世的时候,弟子、门人就很多,梁武帝对他也很尊崇。后世对他的研究也很多,此不详述。

20、图说:体育运动,就是大师革新佛教运动最初的想法。人间社提供

三、开始信佛的说说

1、(佛教基础)无信仰的人能不能学通佛法?

2、(佛教基础)修佛道的男女信徒必须出家吗?

3、更广、更伟大的悲心,是绝不止于让众生吃饱穿暖,虽然这些事也要做,但却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轮回的真相及解脱的方法。首先是令众生了解轮回的真相,然后教导他们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佛最伟大的慈悲即在于此。

4、(佛教基础)怎样对待以前拜的不具格老师才不违背亲师法?

5、例如,佛在描述宏观世界时,曾提到有须弥山、四大部洲等等的存在,这就与部分世人的宇宙观有着一定的差异,因为以常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事物都是无法找到的。

6、后来,这个仙人在山林中修行时被暴雨所困,没有食物。一对兔母子见他多日未食,恐怕他饿死了(这个仙人所持的法就泯灭了),于是便跳入火中烧成食物供他食用。仙人被深深感动,发愿生生世世不起杀念,永不食肉,直至成佛。这个仙人就是弥勒菩萨,“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

7、尔时世尊,赞摩诃迦叶:“善哉!善哉!如汝所说。”

8、(佛教基础)为什么佛说了一生的法,反而说从未说法呢?

9、我又感觉到,僧青年都有很多的理由,不肯认错。在篮球场上,只要教练的哨子一吹,犯错的人,立刻举手,还要向对方行礼道歉,这合乎佛教忏悔灭罪的意义。打篮球和佛教的教义,又有什么违背吗?就是说投球吧,打篮球并不是完全只靠力道、奋勇,要有心力,所谓境随心转,心中动念,篮球进网得分。体育运动,就是我革新佛教运动最初的想法了。

10、佛陀所讲的大悲,是世间所有的思想当中都根本不存在的见解。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伦理道德,西洋文化提倡慈善与社会公益,但佛陀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思想,以及大乘菩萨所履行的无条件的奉献,却是整个世界绝无仅有的。

1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12、一天,释迦牟尼佛带着阿难来到这个比丘的住处。见到佛陀的大驾光临,比丘惶恐至极,然而,佛陀却轻言细语地安慰他,并让他把脏的衣物拿来,然后亲手替他洗。既然佛都能这么做,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更不用说了。不过,这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悲心。真正的悲心,是在生死关头能做出舍己为人的决定,并付诸实行。虽然在某些其他的思想或理论中,也提及了这一点,但他们的悲心,却是片面的,范围很狭窄的;而佛的大悲心,却是针对所有的众生,而不是仅仅针对人类或佛教徒的。

13、佛教是科学吗?虽然佛教中的某些观点与科学相同,但也不能就此将二者画上等号。

14、简单的来说,要想离苦得乐,首先就要超越“造物主”这个第一因,超越有无之分别、阴阳之造化;从而断除颠倒妄想,明了真相;进而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依照戒定慧,闻思修学;最终便会跟佛陀一样,获得圆满的解脱了。

15、还有一部经典叫《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经》,佛陀在这部经中说: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世界名胜花敷,佛号弥勒。当时有一个叫一切智光明的仙人,他听到弥勒佛说法非常高兴,便发愿将来也要成佛,佛号也叫做弥勒。

16、巫教没落是因为道教的兴起,和佛教没有关系。巫教就目前来说应该依然存在,巫教在古代的活动区域是当今的云贵高原,所以容易提到云南。巫教不养蛊,养蛊是达到自己的目的,未必害人。

17、(佛教基础)没有道次第前面部分的禅修基础,重点修菩提心对吗?

18、殊胜天地间,清凉五台山。

19、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大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佛法或佛教的定义略作说明。

20、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若以法宝付诸菩萨,无量千亿那由他劫,终无散坏,利益无量无边众生,不断佛种,不断法轮,僧宝具足。世尊!如是之事,我不能持,唯有菩萨乃能堪受。世尊!此弥勒菩萨摩诃萨,于当来世,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譬如国王第一太子,灌顶受位,当为王事,如法治世,王诸群臣,悉皆朝宗;弥勒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法治王位,守护正法。”

四、关于佛教信仰的励志句子

1、对我们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修菩提心、受菩萨戒,一旦受了戒,菩萨戒的戒体──菩提心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相续当中,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修空性。

2、话说回来,我们不能因为慈善活动只能解决众生的暂时痛苦,就放弃力所能及的世间慈善之举。作为发心利众的大乘行人,社会上的慈善活动当然也应该参加。

3、诸如此类的布施及忍辱等行为,都是世俗方面的大悲心。佛法的真正意义,是不仅要这样发心,还要有实际的行动;不仅要从事救灾、布施衣物、看护伤病患者等解决众生暂时痛苦的慈善活动,而且甘愿为众生的解脱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代价。

4、(佛教基础)应如何看待《俱舍论》中说的器世界状态与现代科学证实的器世界

5、这是因为创办人大醒法师中风卧床不起,不能语言,住持无上法师是一位头陀苦行的行者,对教育他也不敢闻问,就全权给我负责。大概有六十名学生,四众弟子都有,我请心悟、心然两位法师,一位担任佛学教师,一位担任佛教史教师,我教授国文。其它的世俗学科,皆由当时石油公司研究所几位科学家,如:李恒钺《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的作者、程道腴等人教授。

6、这个时候,台中有一个《觉群》周报,是太虚大师在上海创办,由大同法师把它带来台湾,因无人编辑,要我前去帮忙。我只编了一集,听说就受到安全人员监视。有人跟我警告,我也不敢再前往台中了。不过,为了佛教革新运动,鼓吹佛教走出山门,走向社会,刚巧在台北有一个《自由青年》周刊,我就不断写文章投稿。

7、(佛教基础)能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解释一下“十二因缘”?

8、其实,菩萨所行持的六波罗蜜多,都没有超出智悲之义:布施、持戒、忍辱是大悲;禅定、智慧是智;精进则是智悲的助缘。以智悲二字来界定佛教的意义,是简捷的说法,其深广的内涵,就是六波罗蜜多。

9、太虚大师筹组「中国佛教会会务人员训练班」时,他曾说过:「佛教要靠我们青年僧伽」,这是我那个时候最欣赏的名言了。可惜,在太虚大师即将被选为中国佛教会会长的前数月,就在上海圆寂了,当时他才六十岁。我为此真是如丧考妣,几乎数日间,精神恍忽,觉得天地日月无光。这一段时间,好像是我的生命中感到最低潮的时日。

10、(藏传常识·佛教基础知识)

11、(佛教基础)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和其他宗教有什么区别?

12、我讲的这些并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就是一个精神信仰的细化。若再仔细分,还可以分出很多信仰,但总体来说差不多这些就够了。

13、(佛教基础)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14、(佛教基础)有人自称“亲自得到过佛、菩萨的传法灌顶”这话可信吗?

15、(佛教基础)“纵遇命难不舍上师三宝”这条戒律,其中的“不舍”是指什么意思?

16、信仰宗教不属于心理治疗的部分,所以对治疗的效果并没有人研究。可以推测的是,有一定信仰的人可以比较容易地渡过危急的状态,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痛苦。

17、前后我在那里二十余年,以这样的基础,这许多人士,加上为我谱曲、教授音乐的杨勇溥等诸多信徒,散播台湾各地,把念佛会的一些方法传播开来。例如:马腾、王普有到了冈山,受到周罗汉的支持成立了念佛会,现在我在冈山的讲堂,就是周罗汉的家宅。其它虎尾念佛会、龙岩念佛会、台北念佛会、头城念佛会、罗东念佛会等,也这样相继的成立了。

18、他还认为: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行。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认为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方法都不算是学佛;同样,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这是两种方法。不能认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认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但这并不是成佛的唯一道路,不修气脉明点也可以成佛。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无,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种方法不可,但唯一不变的精华,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与大悲,就不能成其为佛法。虽然这是荣森班智达的论点,但却是显密都认同的。

19、其实,纵使佛教对宏观世界的描述与现代人的认知不同,也不能证明佛教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所谓现代人对世界的认知,也只能说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用肉眼或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世界罢了,谁也不能就此认定这是唯一的宇宙真理。

20、类似的内容在佛经中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由此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既然佛陀将末法时期传承佛法、护持众生的责任交给了弥勒菩萨,那么,我们作为佛弟子,就应该以弥勒菩萨为依靠,这才是稳妥的选择。

五、信佛的心情说说

1、(佛教基础)究竟何法是成佛之法?

2、(佛教基础)佛教和自然科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举例来说,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是代表大乘佛法最好的经典,该论认为: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精神与物质都存在;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则物质与精神均不存在,二者都是空性,并不是物质是空,精神是不空。月称菩萨进一步说道,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观点,因为佛在《俱舍论》中,对世俗谛的精神与物质都有所探讨,而在讲述《般若波罗蜜多》时,又同时破斥了精神与物质。换句话说,如果认为成立,则双双都成立;反之,则双双都要破斥。这是月称菩萨的论点。

4、佛陀自己也曾说过,为了适合不同听众的口味,他传法时讲过许多相互不一致的论点,但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空性。例如,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及有漏皆苦是真理;然而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就谈不上是绝对的真理。唯有其中的诸法无我,才是绝对的真理。

5、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6、相对而言,经由佛的智慧所能达到的结果,则是让每位众生都能从轮回中解脱。这不仅仅是书面上的理论,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只要肯如理如法地修行,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到这种结果。

7、佛陀深知,如果不合时宜地去驳斥他们,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弘扬佛法的事业也将受到威胁。为了与这些听众的根基相应,释迦牟尼佛便采用了一些善巧方便——虽然明知那些观点是不对的,却没有去推翻他们。只要能传讲三法印中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道理,其他观点正确与否都不必在意。因为唯有通达三法印,才能让他们从轮回中解脱。其他诸如宇宙观等等学得再透彻,也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

8、佛是什么呢?唐卡中画的面色金黄、结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

9、后来,把周六念佛会改为宜兰念佛会,贫僧也不曾要求担任什么名义,为他们建设讲堂,将住在寺里的三家军眷,请他们搬家离开,还给寺庙一个庄严宁静。宜兰小镇虽小,但是大家非常的纯真,我也很乐于住在宜兰。这时候,觉得可以进行革新佛教运动的开始。

10、这部经里,佛陀还曾经讲过,弥勒菩萨比释迦牟尼佛要早发意四十二劫。释迦牟尼佛于其后发道意,但因精进,所以超越九劫在弥勒佛之前成佛。

11、佛教有四个宗派,其中的经部与一切有部根本就没有唯心的论点,属于大乘的中观也没有唯心的主张,而同属于大乘的唯识宗则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其中仅有一派所讲的小部份观点与唯心主义有些许相同。

12、信仰和迷信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首先是相信自己,然后依照以自己的习性去选择一个信仰,这个信仰是自己喜欢的、能将精神依托寄放在上面的。信仰,人能够用自己的理智去辨别一切宗教活动。而迷信,迷信是盲目信仰,认为自己的一切得失都是神的旨意,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为神的惩罚,或者把自己的所得成就归结于神的奖赏,这些无疑都是迷信。

13、所以,我们就把“弥勒法门”的内容限定在纯粹的汉传佛教体系之内,不包括汉传以外弥勒信仰的内容,也不包括民间信仰的内容。这样一来,我们这个课程就可以叫做“汉传佛教弥勒信仰简介”,或者“汉传佛教弥勒法门简介”。大家可以先对这个内容的范畴有个清晰的把握。

14、很多经典里都提到,弥勒菩萨在久远之前,就得到古佛的授记,以后要成佛,佛号“弥勒”

15、心灵净土,清凉福地,天下五台!

16、(佛教基础)佛教中有占卜预测之术吗?

17、此处所说的空性智慧,不像小乘的人无我见解,它是含有大悲心成分的,而在大悲当中,又有证悟的智慧。这些智悲双运的见解与修法,囊括了所有佛法的涵义,说起来虽然这么简单,真要做起来时,却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18、心情是一条河,它的状态取决于它的深度。

19、凭什么说三法印如此重要呢?这是有经教为证的,佛陀在世期间,弟子曾问佛:佛陀圆寂后,若有外道假造佛经,该如何分辨正法与伪法呢?佛回答说:无论任何经论,只要包含了三法印的道理,都可纳入佛教之中,否则,就不是佛法。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才是佛陀最看重的,这就是为什么佛传法时十分注重三法印的原因。

20、大家应该也都知道“四大菩萨”的说法。四大菩萨就是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和大愿地藏王菩萨。分别有四大名山作为四大菩萨的道场: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还有安徽的九华山。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