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翻译【唯美文案66句】

2023-11-13 09:45:58 0 59

一、观刈麦翻译

1、翻译:在高高的田土上播种小麦,最终(会因为缺水)而难以长出麦穗。

2、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3、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4、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5、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6、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7、jīnwǒhégōngdé?céngbùshìnóngsāng。

8、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9、岁晏(yàn):年底。晏,晚。

10、农家少空闲月份五月更加繁忙夜刮起南风覆盖田垄麦已熟发黄妇担着竹篮盛饭食童手提壶装浆水相互跟随给田劳送饭食收割麦男都南冈双脚受面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知道气炎热珍惜夏见位贫苦妇抱着孩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麦穗左臂悬挂着破筐听望着别说听都悲伤缴租纳税卖尽家田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我功劳德行却用事农耕蚕桑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底余粮想些内惭愧整能淡忘自翻译希望采纳

11、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12、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13、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14、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15、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田家行》王建 年代: 唐

16、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17、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

18、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谷穗。

19、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20、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

二、观刈麦翻译及注释

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很多言及农民在重税之下的困境,且不乏晓畅易读的佳作,《观刈麦》即为其中之通过解读诗歌背后的创作心境当能以小窥大,揭示作者农税思想之一斑。该文即试图分析白居易在本诗创作过程中,体认民生疾苦的同时所表达的农税思想。

2、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3、tīngqíxiānggùyán,wénzhěwèibēishāng。

4、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5、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6、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7、敝(bì)筐:破篮子。

8、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9、译文: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10、《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11、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12、本平台所推送的诗词及赏析均来自网络,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部分文字作者无从考证,如未注明请及时联系并予以谅解!

13、《观刈麦》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5年)至元和二年(806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14、农家少空闲月份五月更加繁忙夜刮起南风覆盖田垄麦已熟发黄妇担着竹篮盛饭食童手提壶装酒浆相互跟随给田劳送收割麦男都南冈双脚受面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知道气炎热珍惜夏见位贫苦妇抱着孩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麦穗左臂悬挂着破筐听望着别说听都悲伤缴租纳税家田都已卖光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我功劳德行却用事农耕蚕桑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底余粮想些内惭愧整能淡忘

15、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6、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7、《唐诗鉴赏辞典》是国内文艺类鉴赏辞典的发轫制作。它首创的融文学赏析和工具书于一体的编写体例,已成为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的固有模式。《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版于1983年出版,是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第一部。2013年的新一版《唐诗鉴赏辞典》共收唐代190多位诗人诗作1100余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全书约190万字。另配有唐代诗人年表、唐诗书目、诗体诗律等多种附录,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读物。

18、xiāngsuíxiǎngtiánqù,dīngzhuàngzàinángāng。

19、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20、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三、观刈麦翻译带拼音

1、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2、中心思想: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4、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5、观刈麦的名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该名句意思是: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6、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画堂春·寄子由》苏轼 年代:宋

7、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8、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里人们加倍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汉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怜惜夏日天长。又有一个贫苦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旁边拾取散落的麦穗,放入左臂上挎着的一只破筐。听他们相互诉说:“因为缴纳租税.家业田地都巳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填填饥肠。”听到这话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我有什么功业德行,却不从事农耕蚕桑?—年领取三百石米的薪俸,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9、niàncǐsīzìkuì,jǐnrìbùnéngwàng。

10、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11、翻译: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12、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13、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14、《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5、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16、《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7、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18、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

19、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20、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四、观刈麦翻译及作者

1、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2、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3、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4、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5、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6、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诗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表达了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通过描写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