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唯美文案117句】

2023-11-12 11:08:12 0 59

一、夜归鹿门歌

1、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2、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3、诗歌哪一句点题?余亦乘舟归鹿门。

4、杜甫绝句与夜归鹿门歌区别为:写法不同、心情不同、隐寓不同。写法不同绝句:绝句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再写诗人对生活的朴素要求。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心情不同绝句:绝句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隐寓不同绝句:绝句隐寓了诗人身居草堂而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5、“开”“忽”怎么理解?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的感受。

6、明确:点“庞公”乃以典明志趣。庞德公,汉末著名隐士,东汉襄阳人,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鹿门山也因庞德公拒绝征辟携家隐居于此而成了隐逸圣地。写庞公,既有仰慕之意,也有明志之怀。

7、课后习题处理:难题

8、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9、隐居的清幽(静),江村的喧嚣(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10、特点:清幽静谧(容易误认为一般多抒发寂寞悲苦。)难点

11、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12、前两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孟浩然从尘世归,归向鹿门山这个隐居之地。“归”本来应该是从他乡回到故乡,从官场回到自然,从外回到内(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孟浩然在这里却把从尘世走向隐居看作是“归”,这是为什么呢,他为何而归呢?

13、找老公谈谈,把你的疑问都说出来,听听他怎么说,自己胡思乱想是没有结果,有时伤了自己,也误会了他,如果有难以启齿的,那就和自己说这是你们最后一次谈话,没有什么是不能说,不能问的了

14、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15、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16、尽管有不同的理解,说诗歌暗含诗人不平之气,但我以为如有不平怕不是真正的隐士情怀,恰有一份羡慕不得的寡淡,与诗情不符。

17、在孟浩然面前也摆着两条路,“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一条路指向悠远的山寺,另一条通向喧闹的渡头。两个地方都发出声音,但一个宁静,一个喧闹,对比强烈。“深山藏古寺”(赵佶),“山寺”代表的是远离尘嚣的禅寂之地,人们可以听见那在山林回响悠扬的钟声,但却看不清楚它的全貌;“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张泌),“渡头”类似于现在的码头或者车站,是人群短暂停留,喧闹嘈杂的地方,代表的尘世的纷纷扰扰的生活。

18、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19、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20、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

二、夜归鹿门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在最后两句中,这个“安静的人”不仅指的是庞德,也代表了他自己的处境。因为诗人深刻理解了“退世”的魅力和本质,实践了庞德“收药不归”的道路和归宿。

3、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4、可以的。鹿在西方代表富贵、吉祥、权利,象征主人追求和向往。其实这种习惯是来自于上世纪的欧洲,那时候弹门打猎运动风靡一时,就割断鹿头,挂在城堡或者家里的客厅,以显示自己的勇敢和狩猎技术。

5、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6、《归嵩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痔之病。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7、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8、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9、孟浩然站在世俗和隐逸的分界线上,将隐未隐,欲仕不得仕,纠结着犹疑着,不管选择哪一个方向,他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惆怅,心中惦念着另一种选择,因而总是做不彻底。

10、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故题为“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的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11、《夜归鹿门歌》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12、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13、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14、“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中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15、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16、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17、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18、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19、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20、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三、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1、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枫叶秀秀团队很荣幸为您服务,如果感到满意,请给予采纳,如有不足,请给予建议,谢谢,期待再次为您服务。)

2、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3、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4、在这里有两个重要的意向,“松径”,松树是古人诗和画中常见的树木,衬托人物高洁伟岸的品格;松林间的小路,也就衬托出行走在其上的孟浩然高洁不群的品格。

5、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6、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

7、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四句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这首诗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8、和李白、杜甫等人的积极入世不同,他们都主动接触达官贵人,甚至向皇帝献诗赋;孟浩然的入仕是一种被动的等待的状态,等待着被发现被赏识被重用。“岩扉松径长寂寥”,他不断行走着,只有在行走着的“自来去”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宁静和愉悦,一旦停下来,就免不了慨叹“长寂寥”。

9、孟浩然故居鹿门山夜归鹿门歌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

10、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11、用韵也很新颖:前四句连用四个平声韵,句句相押,这在古诗中实属罕见;后四句以“鹿门”引起,紧接前句的尾词,是为“顶针法”,并自然转换成仄声韵,音节显得条畅而浏亮。

12、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13、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14、每句之间的停顿要短,每两句之间的停顿也不能长,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15、结尾“幽人”形象即指当年隐士庞德公,也指诗人自己,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和庞德公一样的情怀志趣和人生归宿。

16、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17、因而,可以说孟浩然的隐居更多的是一种姿态,而不是真正隐居。充满着对功名的渴求,希望有圣主明君能像刘表找寻庞德公、周武王找寻姜太公一样来找寻自己。

18、理性明亮地表达: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

19、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

20、思考:面对应试教育,教师应该坚守什么?

四、夜归鹿门歌翻译及赏析

1、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2、教学札记:一曲爱的悲歌,我如何教《长恨歌》

3、《春晓》作者: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4、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5、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6、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7、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8、思考:荒谬的“感恩教育”?

9、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10、出自朱宝清《古体诗诵读》(语文出版社)

11、(标题“归”内涵:如先辈庞德公一样的采药不归的人生道路和归宿)

12、明确:结合“开”“忽”“长寂寥”“自来去”等词可见别人眼里的迷离寂寥甚至凄苦之景,在诗人眼里却是风清月朗,恬淡清幽之景,感受到的是难得清净自如。可见不同的人对景物的感受因为各自情怀情趣志向等等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一般人眼中暗淡幽暗之景在诗人眼里成了皎洁清朗,一般人眼里的寂寥幽僻成了诗人眼里难得的超脱自在。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13、首联: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争”字用的比较好。“争”为“争夺”之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争”字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14、《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15、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16、诗人以心平气和的笔调、自然的结构、清净的笔墨、稀疏明晰的点,真实地表现了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感人地表现出一个隐士的宁静超然的形象,形成了独特的意境和风格。这首诗虽然是一首隐逸的歌,但尘世的热闹依旧无法忘怀,抒发隐逸的无奈之情。

17、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18、意象:夜归鹿门歌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19、龟鹿二仙胶方歌:《医便》龟鹿二仙胶,人参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疗效高。在使用中要牢记住此歌,其用法与作用就不会弄错了。

20、意境:一二句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将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五、夜归鹿门歌原文

1、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2、深度:不难为教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

3、意象:山月、烟树、岩扉、松径

4、《夜归鹿门山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5、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共享经济的社会,我们需要共享与分享信息!

6、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

7、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襄州襄阳人(今属湖北)。早年隐居鹿门山。年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雅致,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8、诗题为“夜归鹿门歌”,表示人行为的是一个“归”字,向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

9、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10、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11、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12、明情: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13、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4、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15、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16、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汉江临眺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夜归鹿门歌文学、唐诗、孟浩然、借景抒情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7、“岩扉松径长寂寥”,既然是隐居,应该以人烟稀少的清净为妙,如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以“人不知”的禅静展现出自己精神世界的超然。但孟浩然却慨叹“长寂寥”,如果人来人往岂不成了旅游景点了,哪里还是什么隐居呢?

18、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隐者洒脱的形象,也都随之托出。

19、“忽到庞公栖隐处”,完全没有行走的艰难,而且也用夸张的手法缩短了路程的时间,从站在路口,到到达庞公栖隐之地,就只有短短的一瞬间,可见孟浩然在行走过程中的轻松和愉悦。庞公即庞德公,是东汉隐士,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荆州刺史刘表请他为官,他不去,刘表再请,他就干脆携妻女到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20、《夜归鹿门山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六、夜归鹿门歌

1、在看文章之前,请点开音乐,愿你的生命活成天籁!

2、鹿门:山名,在襄阳。

3、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

4、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5、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6、对比反衬。写世人之“归”。

7、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8、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9、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10、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1、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12、⑸、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13、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14、人“向江村”的“争”“随”,我“归鹿门”的“亦”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与世人完全不同。

15、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16、庞公既有才学,世所公认,又不慕名利,隐入深山。在古诗中,凡是直接写出古人的名字,要么就是对此人的敬仰,要么就是对其贬抑。在这首诗里,显然是正用庞德公的典故,表现出对庞德公的仰慕,高山景行,心向往之;更是对自我的期许,昔人已逝,出没在昔人隐居之地的自己,不就是当今世上的庞德公么!“惟有幽人自来去”的“幽人”是历史中的庞德公,更是再世的庞德公——孟浩然。

17、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