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园诗话
1、张桐城相公则自翰林至作首相,诗皆一格。最清妙者:”柳荫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和皇上风筝》云:“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寄托遥深。
2、杭州赵钧台买妾苏州,有李姓女,貌佳而足欠裹。赵曰:“似此风姿,可惜土重。”——土重者、杭州谚语,脚大也。媒妪曰:“李女能诗,可以面试。”赵欲戏之,即以弓鞋命题。女即书云:“三寸弓鞋自古无,观音大士赤双趺。不知裹足从何起,起自人间贱丈夫。”赵悚然而退。(卷四/三页115)
3、这是一部书,答题字数有限,不可能全翻译,仅贴第一篇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
5、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6、山东师范大学袁鳞在其论文《论卢见曾与袁枚的交谊与交恶》中也曾提到“袁枚曾向恩师兼密友的尹继善推荐自己的好友陈古渔,但尹继善因陈古渔其貌不扬,性情古怪而没有接纳”。
7、从上述简介中我们可以对陈古渔才情、性情、外貌等有所了解。
8、袁枚提到的这两位相公都是清朝时期的官员,袁枚评点说这两人都用了“真西山语”。真西山指的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而所谓的“真西山语”,说的是不可以让平民吃菜根而脸有菜色,士大夫也不能不知道菜根的味道。实际上说的是,士大夫知道了菜根的味道,就会知道自己的责任,不会让平民经常饿肚子,只能吃菜根。
9、袁枚所处时代是所谓的“乾隆盛世”,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崇理学与反理学、重汉学与反汉学斗争颇为激烈,袁枚是坚定地站在反理学与反汉学的立场上的。
10、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11、他居然以武侯自比,没有得志时的气象迥然不同了。张桐城相公则不然,他从做翰林一直到做宰相,所作诗歌都是一个风格。他最清秀的诗句有:“柳荫下的一湾春水曲曲折折地流淌,重重叠叠的山峦旁百花竞相开放。”“叶子底下开的花,人虽然看不见,一双蝴蝶却早已知道了。”“在溪边种花就会知道其中的意境,水中映花,一枝便化作两枝了。”
12、《咏怀》云:“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皆作郎中时诗也。玩其词,若不料此后之出将入相者。及其为七省经略,《在金中丞席上》云:“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登甲秀楼》绝句云:“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与未得志时气象迥异。
13、翻检这部卷帙浩繁的诗话,计有三首压卷之作特别值得在此高光标榜。三诗均出于闺秀之手,并附有相关的本事。第一位作者是袁枚的姑母。这位袁氏早年丧夫后回娘家守寡终生,她博通文史,富有诗才,更为可嘉的是见识非凡,论及古人,竟与鲁迅英雄所见略同。两者一前一后,都是最不喜欢二十四孝故事中的郭巨。袁枚小时候深受姑母教养,正是在姑母的辅导下,他年方竟写出一篇可传世的短文《郭巨埋儿论》,对郭巨毫无人性的行为以及史书有关其事的谬传,作出了行文简洁和措辞思辨的批判。《诗话》中录有袁氏斥责郭巨之流的一首七律:
14、仁和高氏女,与其邻何某私通。女已许配某家,迎娶有日,乃诱何外出,而自悬于梁。何归见之大恸,即以其绳自缢。两家父母恶其子女之不肖,不肯收敛。邑宰唐公柘田,风雅士也,为捐赀买棺而双瘗之;自作四六判词,哀其越礼之无知,取其从一之可悯。城中绅士,均为赋诗。余按此题着笔,褒贬两难。独女弟子孙云鹤诗最佳。词曰:“由来情种是情痴,匪石坚心两不移。倘使化鱼应比目,就令成树也连枝。红绡已结千秋恨,青史难教后代知。赖有神君解怜惜,为营鸳冢播风诗。”后四句八面俱到,尤为得体。(卷十四/一〇〇,页503)
15、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为“性灵派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16、随园诗话》是袁枚撰写的一部诗话,是清代最重要的一部诗歌理论著作。“随园”亦大有来历,它是《红楼梦》中著名的“大观园”的原型。
17、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的一本关于诗词理论方面的著作。而作为诗话,自然倾注了作者本身的诗词观诗话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18、suiyuanshihua随园诗话yuanmei袁枚feiyunyixiuxinchangzai,mingyuéchéntanyingbuliu。飞云依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mingyuéyouqingyingshiwǒ,niànniànxiāngjiànzàitāxiang。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随园诗话翻译:飞云依傍着远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明月如若有情应该记得我了,年年都在异乡看见它。
19、《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创作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乃随笔式。本书的编撰,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沈德潜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风气。本书于作者辞官后开始编撰,正编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毕沅等资助付梓。补遗则写至作者病故为止,成书于嘉庆年间。
20、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非止邓禹希文学,马武望督邮也。晋文公有妻有马,不肯去齐,光武贫时,与李通讼逋租于严尤。尤奇而目之。光武归谓李通曰:“严公宁目君耶?”窥其意,以得严君一盼为荣,韩蕲王为小卒时,相士言其日后封王。韩大怒,以为侮已,奋拳殴之。都是一般见解。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
二、随园诗话
1、在妇女群体以三寸金莲为美的明清时代,这位李姓女子的诗句产生了掷地有声,发语惊听的效应。面对赵某的调戏,她毅然以观音菩萨为楷模,以巧妙的措辞捍卫了女子的天足,堪称超前的思想解放者。
2、他在《扈跸》上讲:“似乎让人怜悯的龙钟老头,却能趁着满天星斗骑马踏冰。”在他的《和皇上风筝》中又讲道:“风筝在九霄上空飞行,靠日光的照射而绚烂多彩,四面虽有旷野之风的吹拂,风筝却依然仗绳子的稳定作用而逍遥自在。”此处押“绳”字韵,寄托了内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3、韩大怒,以为侮已,奋拳殴之。都是一般见解。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
4、乾隆十七年(1752年)袁枚迫于无奈,终于违心再次出山。但袁枚与上司陕甘总督黄廷桂关系极不融洽,于是刚满一年,就请了长病假,急切地返归随园。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5、古代英雄在没有找到用武之地时,大都没有立下远大的志向。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邓禹只通过文学来寄托希望,马武之希望做一名小小的督邮官。晋文公因有妻室和马匹,不愿意离开齐国。光武帝在落魄时,和李通因为拖税的事情到严尤处打官司。
6、随园诗话袁枚飞云依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村里的小孩和牧童,他们的一言一笑,都是我的老师,我巧妙的取来,都能成为佳句.随园里边挑粪的人,十月里在梅树下高兴的向我禀告说开了一树的花。我因此就有了“月印竹成千千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我二月出门,有个和尚送行,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你带不走.”我因此就有了“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岁身带上船。”的诗句
7、张桐城相公则自翰林至作首相,诗皆一格。最清妙者:”柳荫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
8、第二位作者是个有勇气维护个人尊严的才女,她即兴赋诗,以其不甘示弱的抗辩回敬癖小脚的赵某人,给了那厮一记响亮的耳光。《诗话》中传述其本事如下:
9、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与未得志时气象迥异。
10、原文: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切.每去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则形诸梦.曾作诗曰:"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
11、随园,是清朝袁枚的别号,本来是江宁织造所见,地点在南京,《随园诗话》是袁枚关于诗歌的有关评论,理论,认识。诗话,文体一种
12、及其为七省经略,《在金中丞席上》云:“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登甲秀楼》绝句云:“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
13、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
14、《随园诗话》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15、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
16、随园诗话全诗是飞云倚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随园诗话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
17、在袁枚的评点中,鄂西林相公的对联更有意境,因此袁枚认为他的对联境界更高、胸怀更宽阔。在我看来,这两幅对联各有精彩之处。鄂西林相公由己及苍生,使得视野逐渐扩大,达到了一个高度。而于耐圃相公所作的对联,则是富有深意,耐人寻味,虽然不易懂,却是余音环绕。他用了现在与过去的对比,其中感同身受的情感令人感叹。
18、在他的《和皇上风筝》中又讲道:“风筝在九霄上空飞行,靠日光的照射而绚烂多彩,四面虽有旷野之风的吹拂,风筝却依然仗绳子的稳定作用而逍遥自在。”此处押“绳”字韵,寄托了内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19、第三位作者的诗作缘于一起殉情事件。现照录其本事如下:
20、清·袁枚《随园诗话》白话释义:
三、随园诗话是几年级学的
1、译文:飞云依傍着远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明月如若有情应该记得我了,年年都在异乡看见它。
2、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3、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
4、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
5、晋文公因有妻室和马匹,不愿意离开齐国。光武帝在落魄时,和李通因为拖税的事情到严尤处打官司。严尤因感到奇怪就盯着他看了几眼,光武帝回去后对李通说:“严公盯着你看了吗?”他的言下之意是,被严尤注视是一件荣幸的事情。
6、本书于作者辞官后开始编撰,正编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毕沅等资助付梓。补遗则写至作者病故为止,成书于嘉庆年间。
7、《随园诗话》朗诵:春之韵《随园诗话》作者是清人袁枚,成书于乾隆年间。袁枚是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随园老人。袁枚出生在素有天堂之称的浙江杭州,家境优渥,自幼饱读诗书,少年时以才名著称乡里。年逾弱冠便考中进士,授职翰林院,从此步入仕途,曾任江宁等县知县。为官期间,能体恤百姓疾苦,饶有政绩。在《随园诗话》里,袁枚倡导灵性说诗论,提倡以生动风趣的语言抒写性灵,反对死板地以考据为诗的风气。《随园诗话》虽说是一部有关诗论的书籍,但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通过他的《随园诗话》,我们还可以近一步了解到他更是爱士怜才的伯乐。
8、关于陈古渔的详细资料,并不是很多,并且都散见于其他人物简介中。
9、严尤因感到奇怪就盯着他看了几眼,光武帝回去后对李通说:“严公盯着你看了吗?”他的言下之意是,被严尤注视是一件荣幸的事情。韩蕲王还是无名小卒时,看相的人断定他日后必定被封王。韩大怒,认为看相之人是在讥讽自己,于是挥拳相向。以上这些人都表现了一个特点,即没有料到自己日后会有所作为。
10、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
11、古代英雄在没有找到用武之地时,大都没有立下远大的志向。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邓禹只通过文学来寄托希望,马武之希望做一名小小的督邮官。
12、原文: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切.每去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则形诸梦.曾作诗曰:"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翻译:清代才子袁枚酷爱读书,但常常不能如愿.每当经过书店,都如饥似渴地翻阅,看到价钱贵买不起的好书,夜里就会梦见.对此他曾作诗纪之:“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
13、鄂西林相公曾在《辛丑元日》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拿着镜子看自己快要老了,打开门却看到春草还未长出。”
14、与学术思想上的斗争相应,文艺上复古与反复古、重教化与主性灵的斗争也一直未停止,袁枚则是乾隆诗坛反复古、主性灵思潮的杰出代表。袁枚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主张复古与诗教的沈德潜格调说,并批评翁方纲以汉学考据作诗的不良风气。
1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6、“叶子底下开的花,人虽然看不见,一双蝴蝶却早已知道了。”“在溪边种花就会知道其中的意境,水中映花,一枝便化作两枝了。”他在《扈跸》上讲:“似乎让人怜悯的龙钟老头,却能趁着满天星斗骑马踏冰。”
17、袁枚提到的这两位相公都是清朝时期的官员,袁枚评点说这两人都用了“真西山语”。真西山指的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而所谓的“真西山语”,说的是不可以让平民吃菜根而脸有菜色,士大夫也不能不知道菜根的味道。实际上说的是,士大夫知道了菜根的味道,就会知道自己的责任,不会让平民经常饿肚子,只能吃菜根。
18、百度在关于清代性灵派诗人何士颙的人物简介中提到“著有《南园诗选》。卷首袁枚序云:“金陵有二诗人,一为陈古渔,一为何南园。陈诗矫健,何诗清婉。30年来,过从甚欢。今年俱委化去。”
19、他做了七省经略后,《在金中丞席上》说:“扪心自问,我们都很幸运地被提拔,屈指算一算,又有谁是真正的济世奇才呢?
20、他居然以武侯自比,没有得志时的气象迥然不同了。张桐城相公则不然,他从做翰林一直到做宰相,所作诗歌都是一个风格。他最清秀的诗句有:“柳荫下的一湾春水曲曲折折地流淌,重重叠叠的山峦旁百花竞相开放。”
四、随园诗话袁枚明月有情应识我
1、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即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因此称为“随园”。
2、《随园诗话》是一部诗歌评论集。作者袁枚(1716年〜1798年),钱塘(浙江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称随园老人,清代著名诗文家、诗论家。该书共16卷,补遗10卷,书中记述了许多文坛掌故、文人逸事及亲友作品,其间议论风生,不乏真知灼见和独到的美学思想。作者不赞同沈德潜的“格调说”,推举“性灵”、“性情”之说。书中论诗重“真”、“活”、“新”,讲求写真性情,认为“凡诗之作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所以“作诗不可以无我”。该书强调诗人作诗风格的多样化,反对食古不化。《随园诗话》较多地记述了封建士人低级庸俗的艳事,以至于章学诚评道:“春风花树多风蝶,都是随园虫变成。”但是,它仍然不失为继叶燮《原诗》之后清代最富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3、鄂西林相公曾在《辛丑元日》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拿着镜子看自己快要老了,打开门却看到春草还未长出。”他还在《咏怀》中说道:“看来四十岁就已经这样了,那么老到百岁的样子也可以推知了。”这都是他做郎中时所作的诗。品味这些诗词,怎么也不会料到他日后将出将入相。
4、“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和皇上风筝》云:“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寄托遥深。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5、总的来说,这两幅对联都各有特色,不分秋色。
6、其所倡导的性灵说诗学,推动了清代诗歌的健康发展,在清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蒋湘南《游艺录》说:“袁简斋独倡性灵之说,江南江北靡然从之。自荐绅先生下逮野叟方外,得其一字,荣过登龙,坛坫之局生面别开。”可见袁枚之广泛影响。
7、再有对清代著名经学家、诗人程晋芳的生平介绍中提到“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至金陵,结识诗人陈古渔。”
8、昆山徐懒云秀才买书无钱,而书贾频至,乃自嘲云:“生成书癖更成贫,贾客徒劳过我频。聊借读时佯问价,知非售处已回身。乞儿眼里来鸮炙,病叟床前对美人。始叹百城难坐拥,从今先要拜钱神。”余幼时,有“家贫梦买书”之句,盖实事也。今见徐生此诗,触起贫时心事,为之慨然。(补遗卷八/一页770)
9、韩蕲王还是无名小卒时,看相的人断定他日后必定被封王。韩大怒,认为看相之人是在讥讽自己,于是挥拳相向。以上这些人都表现了一个特点,即没有料到自己日后会有所作为。
10、细读这两幅对联,鄂西林相公的“此味易知,但须绿野秋来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写的是想要知道菜根的味道,就需要到菜圃中种植,下一句则上升到了苍生的高度,看到平民脸上都带有菜色,会感到愧疚。他的高度是于耐圃相公所没有的,也更加的易懂。
11、光武归谓李通曰:“严公宁目君耶?”窥其意,以得严君一盼为荣,韩蕲王为小卒时,相士言其日后封王。
12、飞云依傍着远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
13、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非止邓禹希文学,马武望督邮也。晋文公有妻有马,不肯去齐,光武贫时,与李通讼逋租于严尤。尤奇而目之。
14、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
15、译文:飞云依傍着远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明月有情,它应该认识我这个年年在异乡的游子吧。
16、译文:飞云依傍着远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明月如若有情应该记得我了,年年都在异乡看见它。扩展资料: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17、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18、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乾隆十七年(1752年)袁枚迫于无奈,终于违心再次出山。但袁枚与上司陕甘总督黄廷桂关系极不融洽,于是刚满一年,就请了长病假,急切地返归随园。
19、翻译:清代才子袁枚酷爱读书,但常常不能如愿.每当经过书店,都如饥似渴地翻阅,看到价钱贵买不起的好书,夜里就会梦见.对此他曾作诗纪之:“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
2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随园诗话》《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五、随园诗话读书清袁枚
1、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2、他还在《登甲秀楼》绝句中说道:“袅袅炊烟像千条轻丝飘浮在中午的天空,此时正是千家万户饭香菜熟之时。请问那年那月会招来济世救民的火焰?只见武侯旧祠被树缝中透来的夕阳照得金黄一片。”
3、袁枚年幼时家贫,他在《对书叹》一诗中自述:“我年十二爱书如爱命。每过书肆中,两脚先立定。苦无买书钱,梦中犹买归。至今所摘记,多半儿时为。”出于惺惺相惜的感触,有位穷书生的经验和诗作因而被他一眼看中,特意录入《诗话》:
4、他做了七省经略后,《在金中丞席上》说:“扪心自问,我们都很幸运地被提拔,屈指算一算,又有谁是真正的济世奇才呢?他还在《登甲秀楼》绝句中说道:“袅袅炊烟像千条轻丝飘浮在中午的天空,此时正是千家万户饭香菜熟之时。请问那年那月会招来济世救民的火焰?只见武侯旧祠被树缝中透来的夕阳照得金黄一片。”
5、《随园诗话》年代:清作者:袁枚飞云倚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译文:飞云依傍着远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明月如若有情应该记得我了,年年都在异乡看见它。
6、飞云倚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
7、笔者小时候也有过在书店内站着几小时读书的经历,古今中外嗜读者可谓人同此心。魏礼(ArthurWaley)所谓“欲观恶诗,须阅《随园诗话》”,想必就是指此类格调不够高,意境也不深远,仅速写了普通人日常境遇的大白话诗句吧。钱锺书于是援引其说,特别唾弃袁枚所录青田才女柯锦机《调郎》五绝,斥其“极粪土之污。子才不惜笔墨,一至于此”。这首小诗到底有多么粗鄙,可一阅如下:
8、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框间,类书如橱柜;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提倡读书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9、《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10、他还在《咏怀》中说道:“看来四十岁就已经这样了,那么老到百岁的样子也可以推知了。”这都是他做郎中时所作的诗。品味这些诗词,怎么也不会料到他日后将出将入相。
11、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12、午夜剔银灯,兰房私事急。熏莸郎不知,故故偎侬立。
13、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14、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
15、前言随园诗话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〇卷一一卷一二卷一三卷一四卷一五卷一六随园诗话补遗补遗卷一补遗卷二补遗卷三补遗卷四补遗卷五补遗卷六补遗卷七补遗卷八补遗卷九补遗卷一〇……
16、从《随园诗话》中可以看出,袁枚与陈古渔交往较多。据史料记载:袁枚论诗,极力反对复古,标举“性灵”之说。他主张诗歌要抒发性情,要有作者的真实感情,要有独创精神,要“味欲其鲜,趣欲其真。袁氏还提出“家常语人诗最妙”的醉点,并以陈古渔布衣《咏牡丹》诗为例。诗曰:“楼高自有红云护,花好何须绿叶扶”反用了谚语“牡丹虽好,要靠绿叶抉持”,确有独到之处。
17、村里的小孩和牧童,他们的一言一笑,都是我的老师,我巧妙的取来,都能成为佳句.随园里边挑粪的人,十月里在梅树下高兴的向我禀告说开了一树的花。我因此就有了“月印竹成千千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我二月出门,有个和尚送行,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你带不走.”我因此就有了“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岁身带上船。”的诗句。
18、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19、孝子虚传郭巨名,承欢不辨重和轻。无端枉杀娇儿命,有食徒伤老母情。伯道沉宗因缚树,乐羊罢相为尝羹。忍心自古遭严谴,天赐黄金事不平。
20、《咏怀》云:“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皆作郎中时诗也。玩其词,若不料此后之出将入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