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刿论战
1、受重礼思想的影响,左丘明特别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这些修养包括忠、孝、信、义、让等。他认为忠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忠的首要涵义是忠于国君。
2、下列四字语并未出现在课文中,但可以根据课文所学词义“触类旁通”,请解释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3、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4、那孤峙飞耸的山巅绝顶,彩云缭绕,轻烟袅袅,或细如丝缕,柔如薄纱;或迷茫如海,横际无涯。忽聚忽散,离合变化,各逞奇姿,互竞秀色,气象万千。
5、答:“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
6、创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7、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8、鲁庄公也是“肉食者”,也“鄙”。他的“鄙”表现在哪里?
9、曹刿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对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的困惑,毅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动力,尽力报国。
10、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11、《曹刿论战》写的就是这三大战役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12、他们的勇气没有了,而我们的勇气刚刚振奋,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的情况难于捉摸,还恐怕有埋伏。我细看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远望他们的旗子已经倒下,所以才追逐他们。”
13、缺点:(1)平庸无能,表现在“鄙”和无“远谋”。(2)军事上的急躁轻进
14、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15、必以(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17、最早写做“閒”——从门缝中能看到月亮,表示“门缝”。
18、而悬崖之上峭壁之前的瀑布,飞流直下,素练遥挂,喷珠溅雪,争泻深潭,令人魂魄摇荡。
19、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0、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1、鲁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
2、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3、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4、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盲史官左丘明所著。有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近人认为,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人编写。
5、齐师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6、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7、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8、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
9、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根据实情向神禀报。”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
10、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1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2、第上下团结,同仇敌忾
13、曾在河北邢台八中和六中、深圳市石岩公学、广东碧桂园学校任教,并在北大附中网校、北师大远程教育网校、北京清大师德研究院、同济大学易思教育、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深圳诺亚舟(优学派学生电脑)公司、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公司等教育机构任特聘教授、研究员、高级顾问、副院长等职。
14、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15、补充相关知识、资料
16、《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左丘明,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
18、春秋时代有三次以弱胜强的大战,它们是:
19、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20、省略主语:对曰:“小信未孚,民弗从也。”(省略了主语“曹刿”。)
三、曹刿论战主要内容
1、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4、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5、可以一战省略了之。翻译: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以之一战必以分人省略之。翻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以之分人竭力为您解答,万水千山总是情,给个好评行不行!
6、说起曹刿,就不得不提到曹刿论战。它作为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必备古文,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当然,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堂堂鲁国国君会甘愿听从曹刿的话?在很多人看来,曹刿只是一个标准的平民,它的背后也没有任何利益集团推动,鲁庄公竟然听了他一番话就让他指挥军队,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但其实呢,曹刿论战这段记载,明显有意模糊和隐藏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真实的曹刿绝不是普通人。
7、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8、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9、《左传》而外,左丘明又编撰《国语》。此书应系左氏失明后而作,其材料与《左传》相表里,又互为补充,同为关于古代历史文化的经典要籍。可能在《左传》、《国语》完成不久,约于公元五世纪中期偏前,左丘明逝世。
10、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1、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4、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15、《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16、《曹刿论战》一文中,以表现曹刿这个形象为主,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
17、再:第二次。竭:(士气)枯竭。测:估计,推测。伏:埋伏。靡(mǐ):倒下。
18、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19、间(jià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乃:于是,就。见:觐见。
2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曹刿论战出自哪本书
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2、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3、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4、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
5、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6、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7、《曹刿论战》是先秦左丘明所作。扩展资料《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知凭什么迎战齐军;
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0、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1、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12、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13、徧:通“遍”遍及、普及。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14、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5、原文:《曹刿论战》(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
16、《曹刿论战》中关于“士兵的勇气决定战争胜负"的经典论断是“,。,,。,”。
17、答: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左丘明,生卒年不详,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
20、《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曹刿论战》作品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皇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五、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的主旨是战争中要正确的利用战略部署来打败敌人,主要表达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理论,在这篇文章中紧靠“论战”来当背景材料,实质上是为了表现出曹刿的“远谋”。首先第一段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突出了“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2、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出兵应 战,曹刿请求见庄公。他的乡里人说:“做大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 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做大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 虑。”于是他入朝拜见庄公。
3、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4、《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名篇,《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许多重要史料。而本文所记载的正是当时的一场真实的历史事件:公元前684年发生了齐鲁长勺之战,齐国是强国,借口鲁曾干涉内政,发动了战争。鲁国是弱国,处于防守地位,结果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5、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
6、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7、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8、它采用编年记事的方式,虽然以《春秋》为纲,然而其记事范围之广,叙述内容的具体、详赡,则大大超出了《春秋》。《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9、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
10、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1、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2、在这首词中,作者仿佛在读者面前打开一座神界仙山,想象丰富,情思变化多端,笔触多样,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千姿百态的秀丽景色,使人应接不暇。
13、(6)不耻下问,认真求实。不掩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经验。
14、《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注解最好的为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现今流传下来的只剩下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1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16、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17、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18、战前“请见”,说明对这次战争有深远考虑,对统治者之“鄙”有深刻认识——初显“远谋”。
19、鲁庄公“既克”而不知“其故”,再一次表现其鄙,在最后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的对庄公做了解释,他的回答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再次通过语言的对比表现了曹刿的知己知彼、谋略过人。
20、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六、曹刿论战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师:军队。伐(fá):讨伐,攻打。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4、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5、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6、你对这一课有什么疑问和见解?请你在讨论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
7、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辙,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8、《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1)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什,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9、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一类事。
10、春秋时代以弱胜强的三大战役(用于导入新课)
11、该字左边是鼓形,上有装饰,下有鼓座;右边是一只手拿鼓棰击鼓。
12、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13、”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4、《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于是有人为它作“传”——注释,而且有“三传”:
15、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6、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7、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18、或巍峨雄伟,横绝天表;或清秀隽美,流丹映彩。层峦叠嶂,屏张锦绣,争奇斗艳,千姿百态。
19、楚国的子囊在国君死后还不忘给他增加好名声,在自己将要死的时候不忘保卫祖国,他认为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纳谏,自认犯了罪而砍断双脚,他认为这也是忠。
20、表示现代语的下列意思,文言文用什么词?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3、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4、“大语文国学课堂”授课人:张国生
5、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6、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7、答: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8、“左传”是什么意思?这需要从“春秋时代”说起:
9、《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10、间(jiàn):参与。
11、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1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13、必以(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14、弗敢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15、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
16、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7、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18、(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19、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20、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1、此为判断句。作战,靠的是勇气。
2、原文:《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
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