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绂
1、lòuguǐzhūfú成语释义镂:刻;簋:盛食物的器具;朱:涂上红彩;绂:古代帽子的系带。用刻有花纹的簋和红色的帽带。形容生活的奢华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训俭示康》:“管仲镂簋朱绂。”感情色彩中性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2、总结:张廷璐和李紱都是属于不长眼的,就算他们本身做了很多对的事儿,但关键时候站错了队。最后被杀头的杀头,罢官的罢官。也算是咎由自取。备注:本次回答基本上基于雍正王朝这本书,有正史有野史,大家可当个故事去看,别当真正的历史去看。
3、而《雍正王朝》中,李绂跟李卫的关系,就类似于我们现在,一个是小学没毕业的小伙子,一个是博士毕业的老学究,俩人通过不同的路子,进入到了官员阶层。
4、《雍正王朝》杀李绂的原因是:阻碍雍正推行新政。
5、一是谋逆叛乱。二科举舞弊。三结党营私。
6、注意,雍正皇帝只是说了“记得当年在诚亲王府,朕见过你”;而且面对李绂的请罪,雍正皇帝也只是给予了“书生本色,不畏权贵,也谈不上什么罪不罪的”。为国择才,便放弃前嫌,更何况雍正皇帝压根就不认为这是“前嫌”,更谈不上什么罪过,这才叫大胸怀,才叫始终如一。
7、高傲、自负、不可一世,一副清流派代表人物的铮铮铁骨;可在皇四子胤禛升级成为雍正皇帝以后,将李绂任命为“恩科”副主考时,我们再来看下李绂的君前奏对:
8、李绂死于高宗乾隆十五年,年七十八岁。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县城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康熙三十八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乾隆八年,因病告老回乡,居抚州城内上桥寺石芝园,担任兴鲁书院山长,并亲自讲学。李绂一生勤政爱民,打击腐败,是清一代少有的硬汉,因弹劾田
9、那考题到底是谁泄露的呢?最终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当时的皇子——弘时(就是和后来的乾隆争皇帝位的那个)。但张廷路不敢指认弘时,因为这毕竟是皇帝的亲儿子。就把所有的责任揽到了自己头上,最后被雍正腰斩而死。
10、首先,李卫是雍亲王府出来的奴才,绝对忠诚,又深得雍正帝信赖,他来办,没有后顾之忧。
11、至于三品以下官员,在京城内只能乘二人抬得小轿,出京城后方可乘坐四人抬得小轿
12、因为刘墨林是雍正皇帝挑中的“探花”,必然会成为雍正皇帝身边的近臣,或者为后继之君培养的辅佐之臣。再加上刘墨林在参加考试过程中的“另类表现”,让李绂意识到这个学子压根就不会受自己的拉拢,更不会甘心于自己的控制。
13、卢鹤绂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山东省莱州市。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初中就读于沈阳市省立第二中学
14、李绂还直隶,时上谴责诸弟允禩、允禟等,更允禟名塞思黑,幽诸西宁,复移置保定,命胡什礼监送。绂语胡什礼:“塞思黑至,当便宜行事。”胡什礼以闻,上以为不可,命谕绂,绂奏初无此语。塞思黑至保定,未几,绂以病闻,寻遂死。
15、他之前管理广西政绩不错李绂fú(1675~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陆九渊、王守仁),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16、李绂一介文人,走的是科甲正途,经过多年努力,成功跃升为清流领袖。这是一个官职上不存在,但实际上影响力又很大的位置。在那个时代,国家的舆论都掌握在清流们手里,他们要捧谁,只要一个人出面,其他人帮忙转发,那个人就能得到很好的风评;他们要抹黑谁,只要写张大字报,其他人跟着起哄,那个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因此,李绂可以左右舆论形势,谁想要好的官声,找他帮忙写个帖子即可。那么多人找个他提字,可真不是因为他的书法有多好,更多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其他目的。
17、如果有人问,当今社会最公平的事情是什么?
18、这段话的意思李绂如直隶总督时,雍正谁都不找,偏偏将老九胤禟交由他负责监禁。并且隐晦的说到是雍正授意李绂折磨死老九胤禟的。
19、张廷璐于康熙五十七年中进士,后来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迁侍讲学士,他工作认真,再加上家庭成分比较好,升官速度十分迅猛。
20、雍正四年,文镜驭吏严,尤恶科目,劾振国贪劣。李绂过河南,诘文镜胡为有意蹂践士人。入对,因极言文镜贪虐,且谓文镜所劾属吏。
二、李绂为什么被雍正杀
1、正常情况下,总督都有兼衔。明朝总督以部、院职位为本官,而清朝各部院的尚书、侍郎、御史等职位都有定额,因此,总督则该兼任部院衔。雍正元年,朝廷规定,凡总督授加尚书衔者,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其不加尚书衔者,俱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总督的职权:“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大清会典》”由此可知,总督要负责辖区的所有军政事务,不仅要负责随时考核下属官吏,其三年大计、分年查阅营伍、考核将军都由总督办理,还要保障区域的民风建设、工程、重大案件等事务推进。此外,对外交涉也由总督办理。
2、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十八岁。
3、在贪腐之风盛行的清朝,李绂几乎是一个“另类”。因为他从不吃拿卡要,也不贪污腐败,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当李绂被抓到刑部时,刑部派人去查抄他的家产,发现他家房间简陋,别无长物,就连夫人佩戴的首饰,都是铜制品,而非金银首饰。李绂好歹也是一名从一品的朝廷大员,清廉到如此地步,实属罕见。
4、雍正向几位权臣宣布要处死李绂、陆生楠、谢济世,并且以免职作为威胁,逼迫张廷玉等人支持。这样一来,雍正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算是明确表明了处死上述几人是他自己的决定,几位军机大臣只是奉命行事,甚至可以说是被迫行事。朝臣们即便是有怨言也会单纯的是针对雍正的,对于张廷玉等人,则没有了任何不满,相反,可能还会多一些的崇敬与尊重。
5、“不识字,写什么折子?赐进士出身,内阁侍读大学士,现任副主考李绂来了!”
6、当时的这个事情因为田文镜的一些挑拨,是当时的皇帝相信了他的一些说法吧。然后将李绂隔直交于颈部审理,最后通过审理以后,觉得他这个十分清廉,最后将他赦免,但是这也是给其他人看的,表明他是特别支持田文静的改革的决心也是他的一个用意。
7、除此之外,在李绂和田文镜引起天下轰动的互相弹劾中,李绂对自己的主子——诚亲王胤祉道出了针对田文镜的真正原因:
8、一副高高在上的嚣张模样,一副“事后诸葛亮”的事不关己。你既然清楚孙嘉诚的为人,为何不提前提醒;更何况,早就对雍正皇帝有所了解的李绂,能不清楚雍正皇帝对孙嘉诚的最终处理结果绝不会贬黜了事,必然会有重用?
9、雍正五年,李绂被诬为庇护私党受劾,议罪21款,被革职交刑部审讯。后来,刑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室内简陋,别无长物,甚至夫人的首饰,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的家属。雍正这才相信他的清廉,将其赦免。
10、后来李绂继续在朝中任职,到乾隆十五年去世,享年75岁,比张廷璐活得还久。
11、但是清朝的官场就是这么腐败,见不得别人好,张廷璐让那些学生好好考试,当地官员反而更加不高兴,将学生罢考一事上疏雍正,添油加醋说是张廷璐的失职。
12、雍正王朝中李绂宁死都要反对田文镜的原因如下,其实他就是保护自己的权益,想要知道李绂宁死也要反对田文镜的原因就得先明白他们的历史背景,李绂是清流派的领导人,而清流派最早也是由雍正来扶持的,雍正扶持孙嘉诚也是为了制服乱党,随着年羹尧他的势力非常的大,而且也不再受雍正的控制,雍正是让他们两个对上的,而且最后都失败了,两个人也一起死了。
13、李绂也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他是康熙四十八年的进士,和田文镜同年考的试。他少时孤贫,好学又聪明,后来参加了科举考试,被选手庶吉士。所以说李绂是通过科举考试上位的,在他的心里,科举考试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这一点从他让张廷璐派人把那些鬼画符扔出去就可以看出来。
14、李绂的一生比起张廷璐,就要曲折很多,他于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康熙六十年担任会试副考官,出榜的时候有些异常,康熙就命令对这次考试重新审查,结果有的考生感觉不服气聚众闹事,虽然最后李绂还是搞定一切,但是因此成为别人把柄被上疏。康熙以隐匿不奏的罪名将其免官,贬至永定河做河工。
15、“李绂,就是朕为你们树立的第二个楷模,他这次担任会试副主考,是他第一个发现了客场舞弊的事情,他完全可以装聋作哑,犯不着得罪那么多人,冒那么大风险,掼纱帽、出考场,举发这件事情。”
16、当然,雍正皇帝对李绂的性格非常了解,两次问罪于他,是在给他“敲警钟”。李绂心领神会,此后不再过问政事,而是闭门谢客,潜心撰写《八旗通志》《广西通志》《畿辅通志》等,长达8年之久。直到雍正皇帝病逝,乾隆皇帝即位,李绂才被重新起用,回到朝廷里做官。
17、此人崖岸清浚,是读书人的典范。
18、那么李绂的三个官职又是几品呢?
19、值得注意的是李绂在史学、理学、文学、方志等方面都有成就。他还是一位藏书家。
20、雍正继位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造,先是下旨清理山西的亏空,而后又热火朝天的筹备他登基来的第一场科举考试。既然是考试,那就要有考官啊,这时候时任总理王大臣的老举荐了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为主考官,张廷玉见状,便举荐了李绂为副考官。雍正听了也甚为赞同,就确定了这两个人为科举试的考官。随后雍正把考卷亲手交给了两位主考官。可就是在考试前一天,李绂在伯伦楼喝酒,竟遇到了有人公开兜售科举考试的答案,然后李绂买了一份。
三、李绂是个什么样的人
1、菜市口,穿著死囚红衣的李绂、谢济世和陆生楠已经跪倒在行刑台上。午时二刻,弘历要求雍正法外施恩,赦免李绂等人的死罪。雍正哆嗦着手从案上拿起一份赦诏。 刘墨林赶去为李绂送行,李绂甩袖而去。忧郁憔悴的雍正对刘墨林说:“他李绂不和你喝,朕和你喝!”乔引娣代皇上喝了一碗酒,雍正报以一个欣慰的眼神。雍正告诉乔引娣,“朕把你留在身边,就是要让你看看朕到底是一个怎幺样的人,有朝一日朕放你出去,你要替朕说句公道话。” 胤祀、弘时等人密谋,要借整顿旗营之名伺机而动……
2、比如“一心为民、一心为公”的皇四子胤禛,就是“好人”;比如“徒有贤名、收买人心”的皇八子胤禩就是“坏人”。再比如“公忠体国、侠肝义胆”的皇十三子胤祥,就是“好人”;而“心如蛇蝎、一心敛财”的皇九子胤禟就是“坏人”。但这也只是夺嫡阵营不同造成的主观判断,更是“成者王侯败者贼”以后的必然结果,如果真要公平地予以客观评价,也就不能用简单的“好和坏”来评价。
3、可以忍受臣子贪污受贿。
4、最后,李卫此举可以说是对李绂的一种态度体现,以表达对李绂无理闯门的回击。
5、在湖北巡抚任上,李绂就对“新政”颇有微词,没有贯彻到底。对此,雍正不仅没有责罚他,反而将他提拔为直隶总督。可这个李绂有点不知好歹,用胤祉的话说就是“官还没有做通”。
6、李绂清楚这一件事情也向田文镜宣战,为了保命,他和三王爷扯清他向三王爷讲了和雍正皇帝的画之后,让一直帮他分析,倘若如果他做错了,希望一直来救他,一直也给他分析了问题,提出建议已经几点,李绂虽然是清官,但是他也非常的清贫,而且在修书院的时候去了三王爷的府上。
7、因为李绂反对新政,影响了国家发展,所以要杀李绂。李绂作为士绅们的领袖人物,如果不是玩儿得太过火,雍正也不可能会杀掉他。雍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告诉这些士绅们,新政必定会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
8、乾隆六年(1741年),充"明史纲目馆"副总裁、补光禄寺卿、江南乡试主考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李绂进言,朱子(朱熹)道问学,陆九渊尊德性,不可偏废,乾隆帝闻而遵从。
9、为此,雍正将张球以盗案而论罪。
10、普通民众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科举,混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实现阶层跳跃,正所谓:
11、李绂的这句话,就好像皇四子胤禛所言:“我哪有心思生这门子闲气啊”,和李绂这样只关心自己的饭碗,只停留在自己的儒家世界而全然不顾国家利益、百姓死活的书生,压根就没有争论的必要。
12、刘墨林与李绂的问题,就是朋党的问题。
13、在这个历史年间,通过他们的忠诚程度,可以看到李绂和田文镜的实力是相当的,即使他们的视力是特别相当,但是他们也通过一些拉拢人心,使自己的实力更加的雄厚。通过能力李绂他刚正不阿,对人民是特别爱戴的,论官职他也是一个很好的官,但是他们两个相比田文静在背后却是非常的不道德。
14、我想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件事,那就是高考,这是唯一一场不靠权势,不靠金钱,不靠脸蛋,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跟那些二代们竞争,并有取胜机会的战争。
15、此外,不仅轿子的人数、大小等有严格要求,而且轿子的整体颜色也有严格要求。大致有三种颜色:黄、红、绿。
16、仅此一段对话,就将皇四子胤禛和皇三子胤祉的对立形象,明确树立。这时候,李绂站了出来:
17、好一句怪力乱神子所不语,他自视清高,崖岸清浚,不为权贵所折服,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这都表明了他的信仰,在他的心里读书是很神圣的一件事,而科举考试正是选拔人才的,要的就是公平二字。现在考场内有人作弊,那么考试就得停止,所以他才不顾一切的顶撞了张廷璐,他不容许任何人侵犯这场在他看来神圣的考试!
18、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田文镜杜撰出来的。
19、李绂第一次出现在皇四子胤禛“追比国库欠款”的桥段中,在三爷府,皇四子胤禛想要追回皇三子胤祉因为编书而挪借国库的三十万白银。就像皇四子胤禛所言:“借国债著韵书,恐怕于国计民生裨益不大啊”,黄患泛滥,百万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上,这个时候著书的意义何在?人都死光了,再给国家留下“经国之大典、不朽之盛事”的意义又何在?
20、“三爷,您知道,要不是四爷,我还懒得说呢!”
四、李绂结局
1、我们先来看看李绂为什么成为第一个攻击田文镜的人,李绂是从湖北前往北京担任直隶总督时,途径河南时与田文镜发生的矛盾,然后回到北京上折子参了田文镜。
2、皇帝的轿子就是金黄轿顶,明黄轿帷的,而京城高官的就是枣红色的,其他的低级官员和举人、秀才等则是乘坐绿色轿子。
3、这才是李绂的真正目的,才是李绂“为国抡才”的阴暗伎俩。
4、“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见唐•杜荀鹤《再经胡城县》。县宰:县令。朱绂:红色的系印丝绳。加朱绂:指晋升了官阶。这两句大意是:(今年再经胡城县时,)县太爷又升官了,他那系印的红丝带就是用人民的鲜血染红的。印绶之“朱”与人民之“血”,从自然存在来说是互不关联的,而作者利用其颜色的相同及封建官吏以残害人民换取官爵的本质,把这两件互不相干的事物进行巧妙联緒,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吏虐民的罪恶。这种利用事物的相同点而联系两件事物以表现深刻思想的方法值得学习。
5、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因荐人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受朝廷斥责,降两级调用。后补詹事,充三礼馆副总裁。
6、帝王心术是一种谋略,可分为阴谋与阳谋,作为帝王,一定是两者兼用之。在《雍正王朝》里面,到处都能看见帝王心术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比如雍正杀李绂,他是真的要杀吗?很明显不是,为什么这么说呢?
7、赐进士出身:这个其实不是一个官职,而是朝廷给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才所评的学术称号而已。说的通俗一点儿,就像现代的学校考试一样,总有第一名,第二名之分的,而前几名当然是“好学生”了,自然是有奖励的,反之,倒数的学生什么都没有。
8、其次,李卫年轻,做事常不按套路出牌,但是雍正帝对他的容忍度高的多。连张廷玉这位重臣,就因为后来弹劾张廷璐的折子上的慢了,就被拉去看行刑,更何况李绂了。而李卫就不同了,夜访小媚仙,大牢里揍人等等,都没事,就像在单位里,年轻小伙子犯个错,都是可以原谅的,但是老人犯低级错误,这就难以接受了。
9、而如果张廷玉支持李绂,虽然从情理上来说是有情可原,但是这样的举动会愈发的让雍正陷入不利的境地,这是张廷玉断然不会如此的。况且,即便是雍正不处罚张廷玉,两人之间也没有产生隔阂,可毕竟是与君主意见相左,这对于张廷玉未来的朝堂上的地位,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0、然而,田文镜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太过于急功近利,并且不注意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对待读书人的的态度上,他的尖酸刻薄可以说是引得了众怒,这才导致了河南省考生的罢考事件,对于因此产生的严重后果,田文镜可以说是难辞其咎。
11、很多看不惯田文镜看不惯新政的人也跟着上折子参田文镜,连八爷党都蠢蠢欲动,不过老八这个人很聪明,先让清流官员去打头阵,八爷党刚开始只是隔岸观火,并没有参与进去。
12、首先,自从雍正帝即位之后,他一直想明哲保身,隐藏自己是清流派幕后大佬的身份。在朝廷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更没有什么实权,自己想管,也力不从心。
13、“认识这是谁吗?这是大清官啊,这是读书人的领袖啊,李大人,您到我这来,这是给我李卫面子……”
14、康熙四十七年,李绂考中江西乡试第一。康熙四十八年,高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因为本人有才名,文学修养很高,所以曾经多次担任武科会试正副考官,云南、浙江乡试正考官等职。
15、同时也是在告诉这些人,不要学明朝的东林党,动不动就妄议朝政,弹劾大臣。因此雍正将李绂下狱,并非是真的要杀他,而是给他一个警告,也是给士绅们一个警告。经此事后,李绂也终于明白了雍正的用意,专心著书八年。
16、好在关键时刻,雍正皇帝放了李绂一马,说:“绂既知悔过,情词恳切,且其学问尚优,命免死,纂修八旗通志效力。”于是,李绂被放了出来,负责编撰《八旗通志》。
17、雍正其实早就知道他的背后是一直是三王爷,他们的原因就是因为李绂拿了别人的钱财,就要替别人消灭田文镜的主要原因。因为李绂的墓志铭上,是写的值两千两银子的,但是田文镜他们的新政就是伤害他们的利益,所以这就是他们的保护,费里互收到了钱财,就要替他们消灭它,也是给三王爷送礼的最主要的原因。他要处死李户也就不会再和三王爷扯上关系了,但是不管是清平还是青流派都不代表,是他们阶级的,所以他们在仁义道德的后面,更让人抓住了他们的把柄,李绂杀死田文镜,也是对自己的权利保护。
18、雍正这才相信他的清廉,将其赦免。
19、因为反对田文镜在河南试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谢济世、陆生楠等一众清流文人,在养心殿外逼宫雍正,被雍正一通驳斥后,随即被雍正以“朋党乱政”定罪,谢济世、陆生楠被问斩,李绂也因为公开反对田文镜试行新政,也被雍正问斩。
20、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升内阁学士,不久兼任左副都御史。
五、李绂怎么读
1、可李绂偏偏就在这个时候,非要请孙嘉诚喝酒,这场酒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张廷玉带着雍正口谕前往孙嘉诚府上的时候,等待许久,而且孙嘉诚已经喝醉了。试想一下,如果雍正皇帝亲往呢?如果张廷玉将孙嘉诚借酒浇愁的具体表现,汇报给雍正皇帝呢?
2、历朝历代,“党争”都是取死之道。历朝历代的英明皇帝,对于“党争”都采取严惩不贷的态度,打击力度仅次于谋反。
3、无奈之下,他找到了三王爷胤祉,之所以找他,就是因为三王爷胤祉是实际上的清流派领袖,李绂的真正靠山。整条清流派利益输送链的最后一环,就是三王爷胤祉,这也是鸡血石最终进了他腰包的原因所在。
4、而更加令人不满的是,田文镜的行为颇有一种侍宠骄纵的感觉,完全是仗着雍正皇帝对其的宠爱而更加的肆无忌惮,这样一来,不仅让其自身遭受到了巨大的反对声音,就连雍正都因为他陷入到了非常不利的舆论局面,而这也是田文镜的最大过错。
5、李绂因年老寿终卒于高宗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享年七十八岁。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李绂少时孤贫,好学,自幼聪颖,读书经目成诵,有神童之称,十岁能诗,十二岁即与里中诸先生结诗社。康熙四十八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6、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雍正皇帝担忧李绂等人作为清流派官员,在朝廷里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会形成明朝时东林党人与皇权抗衡的局势。这种局势一旦形成,将极大地危及到清朝的统治。这是雍正皇帝绝对不想看到的事情。
7、在刑部查处李绂家产时,发现家中实在寒酸,根本不像一个徇私枉法、中饱私囊之人,就连他老婆戴的戒指,都是一个铜制品,雍正为此而感动,将他免罪。
8、雍正王朝第39集菜市口,穿著死囚红衣的李绂、谢济世和陆生楠已经跪倒在行刑台上。午时二刻,弘历要求雍正法外施恩,赦免李绂等人的死罪。雍正哆嗦着手从案上拿起一份赦诏。刘墨林赶去为李绂送行,李绂甩袖而去。忧郁憔悴的雍正对刘墨林说:“他李绂不和你喝,朕和你喝!”乔引娣代皇上喝了一碗酒,雍正报以一个欣慰的眼神。雍正告诉乔引娣,“朕把你留在身边,就是要让你看看朕到底是一个怎幺样的人,有朝一日朕放你出去,你要替朕说句公道话。”胤祀、弘时等人密谋,要借整顿旗营之名伺机而动……
9、李绂少时孤贫,好学,自幼聪颖,读书经目成诵,有神童之称,十岁能诗,十二岁即与里中诸先生结诗社。家贫甚,曾大风雪中手拿三百钱独身寻兄于汉阳,匝月,走三千里。
10、在影视剧中,确实存在两人遭到雍正的处决,甚至张廷璐被惨杀。剧情大概是这样的,张廷璐仗着自己有个权臣哥哥张廷玉,从而得以做科举考试主考官,在考试过程中发现有作弊行为,雍正严肃查处,最后发现张廷璐有很大嫌疑于是将其处死。
11、“照四爷的话说,那么仓颉造字也是多此一举喽?”
12、康熙六十年(1721),担任会试副考官。
13、“田文镜在河南弄得太不像话,他对读书人太苛刻,在河南把我几位朋友都给整惨了!”
14、可以看出真实历史上,李绂是个好官,颇有能力。还是比较有个性的,他与田文镜同样支持雍正的新政,因为看不惯田文镜照样弹劾他。而且在雍正授意之下折磨死康熙帝第九子胤禟,似乎有些不太光彩。因为他当时身为直隶总督怎么说这件事都跟他没关系,他也管不着。而且一般正直的大臣也不会参与进去皇族之事的,尤其是折磨死皇子这种事情。但雍正偏偏谁都不找,就找他并且授意其折磨死老九胤禟,说明他又带有鹰犬性质了。
15、雍正五年(1727年),又被诬为庇护私党受劾,议罪21款,被革职交刑部审讯。身系狱中,日读书饱啖熟睡,同狱的甘肃巡抚称他"真铁汉也"。两次决囚,雍正命缚至西市,以刀置颈,问:"此时知田文镜好否?"对曰:"臣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刑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室内简陋,别无长物,甚至夫人的首饰,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的家属。雍正这才相信他的清廉,将其赦免。出狱后奉敕主修《八旗通志》、《广西通志》、《畿辅通志》等。他闭门谢客,专心著述,历时八年。
16、而后就是在张廷玉举荐李绂之时,说了:
17、如果张廷玉贸然支持田文镜和李绂二人中的一方,另一方必然会跌入深渊之中,可即便是二人得到了张廷玉的支持,也同样要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
18、虽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地域问题,比如考题问题,比如加分问题,但并不妨碍高考作为普通人翻身的一个最快,最有效途径。
19、没过多久,谢济世就出场了,他弹劾田文镜,说田文镜有十大罪状,并且言语涉及到被田文镜弹劾的黄振国、邵言纶、汪諴,还有包庇张球罪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