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的古诗一整首(100句)

2023-02-02 10:41:32 0 59

一、对偶的古诗一整首

1、是意义双关:《红楼梦》

2、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

3、用词造句的精炼与准确是诗词能臻妙境的上乘功夫。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也正是由于有这么多流传千古的文化瑰宝,才使得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真正贫瘠过吧。

4、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5、师:我读“留连”,你对——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综观朱自清的古诗注释学,将作品文本作为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本位,全面占有相关资料,崇尚综合会通,进行透彻分析;所提出的结论本着“诗的多义性”的观念原则,又呈现一种开放的结局;以当代文学的创作为事业目标,致力吸取古典文学的资源,巍然成为现代学术史上一座重镇。正如他的知音好友叶圣陶的评价:“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他毕生尽力的不出国文跟文学,他在学校里教的也是这些。‘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地做去,直到他倒下,从这里可以见到一个完美的人格。”值得一代代学生们永远敬仰。

8、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9、师:这幅图上蝴蝶在飞,黄莺在叫,你想到的诗句是——

10、中国传统的文学注释,唐代的《文选李善注》以及继之而起的《文选五臣注》树立了典范。概括而言,“释事”与“释义”。唐史称李善为“书麓”,“释事忘意”,说他的书后来要经过他儿子的增删才能行世。李善注给后代的影响是注释典故和成语,只要有来源的典故和成语都必须注出。李善去世几十年之后,《文选五臣注》问世,五臣注不太关注每篇诗的成语、典故,每篇诗都讲解大义,用古代诗学的“比兴”往君臣大义方面比附。这种注释方式后来也有很大的影响。

11、不要太在意成绩喇``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要再想了``或者你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听听笑话什么的..应该都可以吧``每一次我失意时..我的同桌都会给我说笑话..讲故事``好久没有见他了``真的有点想他``

12、作家比较:“柳宗元只比刘禹锡大一岁,可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呆就是十年,后来又被贬到柳州,四年后,柳宗元没有办法承受这种痛苦,死在柳州,死的时候才四十几岁。刘禹锡则一直活到七十岁时才死。你看他们两个人受到的完全是同样的打击,都是同一年被贬,后来又都连续被贬,可是两个人差别这么大。为什么呢?”

13、浪花有意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14、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中,“秦”和“汉”是互相补充。

15、——李商隐《菊花》

16、非常优美的对偶句有因荷而得藕,好杏不须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1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8、桃溪奔流不肯从容留住,秋天的莲藕一断就没有连接之处。回想当时互相等候在赤阑桥,今天独自一人徘徊在黄叶盖地的荒路。

19、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0、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二、对偶的诗句及赏析

1、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李白《渡荆门送别》

4、这一联的美妙之处是,诗句即对偶,诗意和韵律上又对仗,“湿烟”和“纤月”这是名词对偶,“湿”和“纤”是形容词的对偶,“烟”和“月”又是名词对偶。“团”和“破”是动词的词义相反的对偶,“瞑绿”和“晴蓝”色彩的对偶,“瞑”和“晴”词义相反,形容词对偶。诗人用词之如此巧妙,使得自然的美景在读者的心里油然而生,并陶醉其中。

5、此诗上下片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6、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7、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折荷有赠唐李白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子夜吴歌(其二)唐李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8、答案:正侧结合。“教人怎不伤情?”是直接正面地抒发情感,“离别后、白发频生”则从自己“白发频生”这个侧面,暗示自己自离别后因思念朋友而伤感。如此正面侧面结合,使得抒情更加充分。

9、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10、一楼的朋友搞错了,对偶句的定义你最好是去亲自查查。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对偶句是由对偶组成的句子。严对偶格式极严,上下两句对应位置要求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更不可有一样的字出现。宽对偶对平仄要求不严,但其他要求基本相同的。我来写两句:长袖弄琴意,绿竹洗红尘长袖对绿竹,都是名词且还算风雅(呵呵),词性相同,弄对洗,都是动词,也还斯文(再呵呵),琴意对红尘,词性仍然相同。再看语调,长是平,绿为仄;袖是仄,竹为平;结尾处意仄尘平。这样才勉强算是符合严对偶的标准了。再把我自作挂在书房的对联奉上:七步居可读天下,半亩园亦知春秋。

11、咱们今天就闲聊一下诗词的修辞手法,可能一下说不完,咱们慢慢来:

12、师:同学们都会背了,我更希望同学们能够默写。考同学们默写这首词,我只考三个字就行了。“鳜”“箬”“蓑”,谁会写?举手。

13、两首题材类似、同为七律的作品,前一首唐刘长卿《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后一首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两首诗因小见大,典型地反映出唐诗、宋诗基本呈现方式与风格的差异。唐诗主情,为传统《风》诗之遗裔;宋诗主说理,表现出“以文为诗”即散文化的倾向。

14、此词纯用对句,从而创造了一种与内容相适应的凝重风格。整首词于排偶中,仍具动荡的笔墨,凝重之外而兼流丽风姿。《白雨斋词话》评此词云:“美成词有似拙实工春,如玉楼春结句云:”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两臂,别饶姿态,都不病其板,不病其纤,此中消息难言。”以这段话评价此词的工巧深沉和灵活轻捷,应该是精当的。

15、(出示:__,__,斜风细雨不须归。)

16、师:词也可以叫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词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为词牌。不同的词牌在句数、字数、声调上都有些特殊的规定。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它的词牌名叫什么?生:渔歌子。

17、师:你觉得“归”是什么意思?

18、这是一首十分优美的五言律诗,诗中的画面栩栩如生。

19、——杜甫《旅夜书怀》

20、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三、对偶古诗大全

1、(三人上黑板写,其他学生练写。)

2、生: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从全诗理解,这应该不是花对花的比较,她超越了赏花的范畴,以梅质梅韵梅骨梅魂来比兴樱花,樱花只不过是招摇过市,昙花一现罢了,是对一种精神,一种文明的歌颂。

4、明月能解人意,为友人传情达意。

5、师:我读“留连戏蝶时时舞”,你读——

6、怎样通过分析来鉴赏诗歌,举一个例子,朱自清分析唐代刘长卿五律《寻南溪常道士》,诗曰:

7、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8、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9、生(声调高昂):不须归。

10、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2、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

13、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要求诗词联句(1)字句对等,(2)词性对品,(3)结构对应,,(4)节律对拍,(5)平仄对立,(6)形对意联。(——以上6点摘自《对联的基本准则》)。

14、——黄庭坚《寄黄几复》

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16、答案:用典抒情。化用岳飞《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典故,含蓄表达了离别后的感伤。

17、通过相关作品的分析鉴赏,朱自清对于文学史演变的关键节点多有心得与揭示,同样足以启迪后学。比如,对于汉魏晋五言诗史上阮籍地位的揭示:“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又如晋宋时期,陶渊明、谢灵运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陶诗“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谢诗从制题到造句,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他所以成为大家,一半也在这里。”又如,论杜甫“给诗开辟了新世界”。又论元稹、白居易创出的引律入古的七古新调“长庆体”。宏观通识,纲举目张。

18、(师板书课题:渔歌曲)

19、——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20、舳舻为实字,来往为虚字;利涉为虚字,而风潮为实字。如此相对,称为“虚实对”,亦有以“交股对”目之者。

四、写一首对偶的诗

1、——王湾《次北固山下》

2、《古风二首》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3、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5、——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6、——李商隐《锦瑟》

7、落红万点愁如海,他用海来比愁。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9、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元稹:褒城驿)

10、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1、此种对法,乃是借同音字以为对仗。如借“杨”为“羊”,以对出句之“鸡”字,借“下”为“夏”,以对下句之“秋”,借“迁”为“千”,以对上句之“十”字,及借“子”为“紫”,借“洪”为“红”,而琢成对仗。明俞弁《逸老堂诗话》云:“《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朱子儋诗话》谓其论诗近于穿凿。余谓孟浩然有“庖厨具鸡黍,稚子摘杨梅”;以“鸡”对“杨”。老杜亦有“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以“枸”对“鸡”。韩退之云“眼昏长讶双鱼影,耳热何辞数爵频”;以“鱼”对“爵”。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有此格,何谓穿凿哉?”

12、这是一首思妇闺怨的作品,闺中少妇在春季思念离家远行不归的游子(她的丈夫)。对于诗中所谓“倡家女”“荡子妇”,注释者引《说文》“倡,乐也”《列子》“有人去乡土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世谓之为狂荡之人也”,指出“倡”为歌舞女,与后世“娼妓”无关,“荡子”即游子。祛除了由字面意思变迁可能引起的误解。

13、诗中对仗以实字居多,故称为“实字对”。

14、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如下目标: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低、中段古诗文教学的重点是领悟诗文大意,体会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高年段提出了体会“语调、韵律、节奏”的要求;而三个年段的共同要求是背诵。可见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朗读背诵和初知大意,对古诗文语言表达特点无须教得过深,不必过度展开。

15、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

16、师:张志和的词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哥哥会写——

17、多句互文。比如《木兰辞》中:

18、“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这是诗歌辞赋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咱们这点到为止。

19、也许是本性,也许是积习使然,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同时又仿佛一位“天生的语文教师”,他又作为文学评论家、古典文学教授活跃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多重身份之间的关联与交互影响,提示我们要有意识地多维度地理解并继承他的学术遗产。

20、▲点击上方音频,听主播朗读

五、对偶的古诗有

1、结构特征:互省。比如:

2、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3、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上官仪:笔札华梁)

4、“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诗是精粹的语言。因为是“精粹的”,便比散文需要更多的思索,更多的吟味……诗究竟是“语言”,并没有真的神秘;语言,包括说的和写的,是可以分析的;诗也是可以分析的。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有时分析起来还是不懂,那是分析得还不够细密,或者是知识不够,材料不足;并不是分析这个方法不成……只有能分析的人,才能切实欣赏;欣赏是在透彻的了解里。一般人以为诗只能综合地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其实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非得细密的分析工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囵吞枣地读去,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词藻等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

7、《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9、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1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1、师:对,这首词应该写成“白鹭在天上飞,桃花流水鳜鱼——

12、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秦韬玉:贫女)

1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4、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主人下马客在船”,可以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了船。咱们还没学古文,没学古汉语呢,对于这些,咱们要求理解差不多就行了,也没办法准确无误的诠释,是吧。

15、生:白胡须,鱼竿长,斜风细雨不须归。

16、第一句是‘起’:‘七日寒绯缀满枝’,不直接写樱花而写‘七日寒绯’,表明它是短命的花,‘缀满枝’意在指樱花争先恐后,粉墨登场,抢占枝头,这一名是起句,属于‘景起’,见景而发,平铺直叙

17、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18、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19、答案:前两句是“乐”的“点”,“乐在京城”是总写,是概括,是“面”上写。

20、《渔家傲》(宋)范仲淹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