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的诗(100句)

2023-05-08 01:59:47 0 59

一、卞之琳的诗

1、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2、活生生钉一只蝴蝶在墙上

3、此刻在这里做了店小二。

4、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5、今朝你重见了,揉揉眼睛看

6、卞之琳于23岁那年夏天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秋天时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诗人遇见她,就像着了魔,之后就开始苦恋这位貌美如花的才女。而且此后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来不写情诗的卞之琳,开始不停地创作爱情诗歌。

7、很久以后,在美国有学者问到张充和与卞之琳先生之间曾经的感情问题。时间已经过去了那么久,张充和不愧为一个极其聪敏的人,她这样作答:人家也没说请客,我怎么能回答说是来还是不来呢。1937年在杭州,卞之琳把本年所作诗18首加上先前两年的作品一道编成《装饰集》,题献给张充和。手抄一册,本拟交戴望舒的新诗社出版,却未果。

8、我仿佛脱下了旅衣的老江湖

9、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言不与人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许多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而诗人正是在这短短的两行诗中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写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10、八十年代中期的卞之琳李辉摄

11、穿衣镜也怅望,何以安慰?

12、诗中的“你”实指大名鼎鼎的才女张充和。

13、第53期:女诗人兰明的《诗人——记海子》及其他

14、《断章》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卞之琳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15、(于慈江:《“圆宝盒”与“距离的组织”——卞之琳早期诗作的哲理与构思》,《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2期)

16、然而无论如何这首诗新鲜。

17、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18、这首诗是卞之琳先生的代表作。本来是一首长诗中的,作者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吧,整诗只对这四句比较满意,所以摘出来独立成章,记录一瞬间的感觉,因名《断章》。

19、独自在山坡上,小孩儿,我见你一边走一边唱,都厌了,随地捡一块小石头向山谷一投。说不定有人,小孩儿,曾把你(也不爱也不憎)好玩地捡起,像一块小石头向尘世一投。

20、窗子在等待嵌你的凭倚。穿衣镜也怅望,何以安慰?一室的沉默痴念着点金指。门上一声响,你来得正对!杨柳枝招人,春水面笑人。鸢飞,鱼跃;青山青,白云白。衣襟上不短少半条皱纹,这里就差你右脚─这一拍!

二、卞之琳的诗歌断章隐含意义

1、创作背景:《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2、也是在这里,他接触到西方那种浪漫主义情怀的诗歌。也是这段时间,他认识了徐志摩,师从于他。

3、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4、赞美吧,芸芸的醉仙,光明下得了梦死地。

5、卞之琳于古稀之年写就的这段话迂曲深婉、百转千折,把自己和梦中情人之间从1933年北京初识,到1936年苏州再见期间发生的情感的涟漪与一波三折、辗转反侧写得纤毫毕现、细腻之至!尤其是,其分寸拿捏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既弥足含蓄,又让一众知情人心领神会,堪称描摹和体味单相思味道极浓的恋情的经典文字。

6、抽出来,抽出来,从我的梦深处

7、将有机会参与我们定期举办的线下见面会~

8、(1901—1967),原名冯文炳,现代诗人、作家、批评家。在诗歌、小说、散文创作上均有较高造诣。著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桥》等。有《废名集》行世。

9、——自己站在那里听什么呢?若说声音吗?“莫非在自己圈子外的圈子外?”这时所看见的,“伸向黄昏去的路像一段灰心。”这可见是整天的忙碌之后。我这番话说得太不含糊了,仿佛事无对证似的,可以由我乱说。倘若作者笑我:“我作诗的意思不是这样!”那我的话便没有一点价值了。

10、衣的绉(皱)纹应该如水的绉纹才对,所谓吹绉一塘春水,那么这个衣襟仍是来人的衣襟,即女儿走路衣服走得动了,即是望见人来了。那么这个衣襟并没有半条绉纹,应该是电烫得平平的,何以说绉纹呢?所以这个句子里面的“绉纹”二字用得很有问题。

11、再接下去的这句就很值得玩味了:“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这里的“你”很令人糊涂。先看这里的“你”到底指的是谁,是诗人自己吗?或者是女主人公?卞之琳诗歌的多重解读在这句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有多种解读,如果我们把“你”当作诗人自己,这句话可能是诗人的自问,诗人知道自己愿意载她,但凭借什么载她呢?“船呢?”这里的“船”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相互交通的凭借或者说工具。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焦急苦闷的样子,又仿佛觉得诗人自己也似乎认为自己好笑了。

12、卞之琳先生一生写过很多诗作,其中不乏浓情之作。他著有《数行集》,被称为“汉园之诗人”。汉园,是三诗人一起读书的地方“汉花园”,所以,中国现代文学馆展版上展示了他编的《汉园集》。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夏“中国诗人奖”首届颁奖礼于2000年1月在北京举行。这是首个以“中国诗人”为名的荣誉奖项。评选委员会由著名学者、诗人及评论家组成,每年颁发“终身成就奖”和“年度诗人奖”各两名。

13、也许是诗人早已在楼下准备好了船,也许是转移话题,但最后一句却回答得美轮美奂,希望他的恋人能够立即心动。满满的杏花,寄托着诗人欲言又止的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是卞之琳对伊人的一个坚定的承诺,他要用最浪漫的花海装饰这美好的恋情。

14、世界丰富了我的妆台,宛然水果店用水果包围我,纵不废气力而俯拾即是,可奈我睡起的胃口太弱?游丝该系上左边的担角。柳絮别掉下我的盆水。镜子,镜子,你真是可憎,让我先给你描两笔秀眉。可是从每一片鸳瓦的欢喜我了解了屋顶,我也明了一张张绿叶一大棵碧梧——看枝头一只弄喙的小鸟!给那件新袍子一个风姿吧。“装饰的意义在失却自己,”谁写给我的话呢?别想了——讨厌!“我完成我以完成你。”

15、赋一支镜花,收一轮水月,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16、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17、第45期:曾卓那棵《悬岩边的树》的孤寂与风姿

18、“第三处没消息”,第三处当然是情人,然而无奈没消息何!那么寄一把伞去。因为天下雨。

19、卞之琳的诗作都是抒情短诗,曾经公诸于世的总共亦不满二百首。除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过诗集《汉园集》(1934年编集,1936年出版)外,尚出版过的诗集有:《三秋草》(1933年),《鱼目集》(1935年)、《慰劳信集》(1940年),以及建国后的《翻一个浪头》(1951年)。

20、自从我来了,天天下雨。

三、卞之琳的诗《断章》

1、自己大约寄住在朋友家里罢,或者住旅馆罢,故曰“客枕”。于是要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这个玻璃杯里所盛的不是水,是天下雨,是诗人一切的意思了,否则世界太抽象了。

2、实际上,卞之琳继承了“新月派”的主张,也同时受到法国象征派T.S.艾略特、瓦雷里、奥登等人的影响,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被评论家认为是出“新月”而入“现代”,独成一家。

3、我就是一个,我开着眼睛,

4、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5、哪能写出如此沉思的文字

6、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7、对卞之琳其人其诗的感受

8、总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把诗人推进到多维宇宙与多层次现实中。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使得诗人对实体与表象、存在与意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关系,有了新的感受,新的认识。我认为,卞之琳写《距离的组织》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因科学、哲学、人文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了的诗人的思维与感受来结构一首诗的意境。

9、卞之琳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0、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杯中。

11、卞之琳最具知性的一首诗就是她的《断章》。《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12、卡之琳的《寂寞》写出了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人生状态。诗的最后两句:“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不曾休止”,用夜明表滴答的声响与死生命终结的比对,强化了读者对于诗文寂寞的感受。

13、门上一声响,你来得正对!

14、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

15、诗人心中窃喜,也非常紧张,他担心再次与她擦肩而过,也害怕一步走错,将懊悔终生。于是他试探性开始进攻,他在诗中这样写道,“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这里“三日”指三年前的初见,而“小水”暗指一点柔情。诗人丝毫不敢造次,慢慢地营造出一种温馨而轻松的气氛。

16、初恋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既希望璀璨绽放,也担心遭遇冰雪寒霜。而渴望爱情的青年男女却喜欢矜持,明知彼此两心相许,却不停试探,又不断地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对方。于是本来应该美好甜蜜的爱情,却变得如此痛彻心扉。难怪李白感慨,“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下面分享卞之琳最经典的一首无题诗,柔情似水,最后11字令人心醉。

17、珍珠——宝石?——星?

18、而作为才子,他一生苦恋“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留下刻骨铭心的遗憾……

19、其实我想他告诉我的并不是这个,我倒是觉得“衣襟上不短少半条绉纹”有点晦涩。

20、但我们看到,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解读,诗人始终对爱情是有着预见且自知的,因为诗人很清楚他找不到交通两人情感的“船”,在现实中也不过空有“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的“杏花”罢了。不得不说,诗人或多或少对事物都存有预见性和自知性的,尤其对爱情,更是冷暖自知这首诗本出自《断章》,原诗为: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寥寥数字,描绘了一幅十分抽象而又富含哲理的画面,表面意思可理解为:看风景的你,又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风景;你梦中有明月,别人梦中有你!赏析

四、卞之琳的诗

1、它们既各自独立,自成意境,又彼此联系,具有极其自然的互释互文性。乍一看,这首诗表现的似乎是一环接一环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2、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卞之琳既是最早“为中国新诗开启了智慧之门”的诗人,也是最注重形式探索与创新的诗人,卞诗的独特形式如其知性内容一样持久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卞之琳的诗歌是寂寞的,而真正给予卞之琳生命也是这点寂寞的感觉。他的诗是从中国知识分子的寂寞心境中浸润出来的,《断章》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内在情感上的联系,每个事物都只是其它事物的观赏对象,它们在观赏中获得的只是刹那的、表层的愉悦感,而在被观赏的感觉里却是孤独的、寂寞的。他的《距离的组织》语言本身传达的是同样一种落寞的、空洞的感觉。

3、喜欢新诗的人,都会读过卞之琳的这一名篇,可以说卞之琳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跟这首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4、忙碌的蚂蚁上树,蜗牛寂寞的僵死在窗槛上看厌了,看厌了;知了,知了只叫人睡觉。蟪蛄不知春秋,可怜虫亦可以休矣!华梦的开始吗?烟蒂头在绿苔地上冒一下蓝烟吧?

5、"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6、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市,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7、”什么!疯了吗?一个人没有了眼睛就看的见这个世界的面目。用耳朵看吧:看哪个法官怎样痛骂那个微贱的小偷。听,侧过耳朵来:换一换位置,现在猜猜看,哪一个是法官,哪一个是小偷?你看见过一户农家的狗咬一个叫花子吗?……还看见过那个家伙逃避那条狗吗?从哪里你可以看到威权的伟大形象——狗当了道,人也就得听话。

8、其实,卞之琳一生都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美国人易社强著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中写道:“随着战事的爆发,他(卞之琳)的生活和工作转到另一片天地。在西北与抗日游击队员一起生活了大约两年之后,他于1939年来到昆明。”1940年10月13日敌机轰炸时,他就在现场。西南联大和云大大学区被轰炸的惨烈场面,让他对战争和和平有着深切的感悟。估计他是那个时候西南联大唯一一位受到过毛泽东同志接见的教授。他也去过国外,熟悉中西方文化。

9、头两行意思非常之明白,我顶喜欢他的比喻新鲜,非常之显得个性。天下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天文家的望远镜,世上最没有声音的场所也莫过于天文家的范围,自己的足音倒真是一件奇事了,理应出来听听!

10、如果你有自己写作的诗歌,希望被点评,

11、《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12、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

13、窗子在等待嵌你的凭倚。

14、孩子,听蜜蜂在窗内着急,

15、本来身如逆旅,古今同有此情,而卞之琳说得太新鲜了,太可爱了,太切实了,心跳是“火车的怔忡”,于是身子是“梦的车站”!我说他“无我”,是非常之实在的一句话。此他的诗所以空灵之故。而感情那么切实。

16、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17、第51期:读诗人兼书法家沈尹默的白话小诗《月夜》

18、杨柳枝招人,春水面笑人。

19、你一心只想拿她来干那个勾当,

20、成为人们恒久回味的文字

五、卞之琳的诗《断章》出处

1、作者送我一本《十年诗草》的时候,曾把这首诗指给我看,生怕我不懂最后一行破折号后面的“这一拍”,他说“这一拍”的地位是所差的右脚已经到了,诗的韵律虽差一拍,而人到了。

2、曾经叫我梦到过小地震,

3、莫非在自己圈子外的圈子外?

4、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报纸落。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吧。)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好累呵!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5、在这里,我不想对它作任何的分析,一方面是山外有山,另一方面主要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拘役了个人的思想和想象的翅膀,诗歌的美,就在于清新、空灵和想象的空间。全文具体深度解析: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6、第52期:诗人阿吾对儿子说,《我们一家都生在河边》

7、请在后台回复你的想法、建议、期望,

8、古人在江边叹潮来潮去;

9、你这个流氓公差,停住你的毒手!

10、身在幽谷,心在峰巅|卞之琳的旅行

11、第46期:赤子般坦荡的蔡其矫及其诗《川江号子》

12、在晚年的访谈中,张充和谈到:“我从来没有答应过他,更没惹过他。他是另一种人,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我们从来没有单独出去过,连看戏都没有一起看过……(卞)完全是单恋,不过感情很强烈。前后持续的时间大概有十年。我不理他,他就拼命写诗,写了很多无题诗……”

13、审核:朱振鑫发布:张星煜

14、这里就差你右脚——这一拍!

15、第48期:自比稗子或陈皮的余秀华及其诗《我爱你》

16、诗大约总是在车站上等车等得着急写的。

17、现在又到了灯亮的时候,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倒象清醒了,伸一个懒腰,挣脱了多么沉重的白日梦。从远处送来了一声"晚报!"我吃了一惊,移乱了脚步,丢开了一片皱折的白纸:去吧,我这个一天的记录!

18、“中国诗人奖”首届颁奖礼后不久,当年12月卞之琳驾鹤仙去,一切的美好终结。斯人已逝,终成历史。有一段时间,我抓紧做卞之琳的名人文化工作,可惜成就廖廖,没做成什么大事。奥运会开幕后的2008年8月10日,我与同事一起专门去了一趟北京,拜访其唯一女儿青乔女士,先是商量南通举办文学展的事儿,后来想将卞之琳“书房”搬到正在筹建的市图书馆来,却因暂时没有场地而搁置。

19、啊,我过去对这点太不关心了!

20、其实,卞之琳的文学成就远不止一些诗、诗集,他还是非常著名的翻译家。西南联大期间,他没有写诗,却把非凡的才华用于翻译,先后译了他很熟悉的马拉美.魏尔仑、瓦莱里.艾吕雅、福特、叶芝、奥登、艾略特的诗歌。最早翻译莎翁剧作是浙江嘉兴的朱生豪,我去古城嘉兴专门参观过他的故居。可惜,他英年早逝,特别是又因战乱颠沛流离,译作丢失很多,甚是遗憾,而随后卞之琳攀上了这一高峰。他大学时代就有译作,他翻译的剧作有诗意,更接近写了诸多十四行诗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所以在莎翁译界有特殊的翘楚地位。对哈姆雷特的翻译,有这么知名一句,“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这就是他的译文风格。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