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隆中对翻译
1、在同州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当推官,虽比司马光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谈古访今,成为忘年之交。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以秦来说,范雎受秦重用,立即助秦昭王收韩;商鞅受秦重用,则助秦孝公收魏。当韩、魏未附秦之时,昭王出兵攻齐,范堆忧之。由此证明秦欲争得天下,必先收韩、魏而后可。当秦军越韩过魏而攻燕赵,这本身是件冒险之举,若燕赵正面迎战,韩、魏再乘机击之于后,那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4、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率领荆州之军攻击宛城、洛阳,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攻打秦川。
5、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6、惟:只有。友善:友好,关系好。
7、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8、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9、古义:可以把;今义:表示许可。
10、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11、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12、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3、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14、古义:物资今义:利益;有利的。
15、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16、译:先主解释这事说:“我有了孔明,就如同鱼儿有了水一样。
17、《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18、译:先主就屏退跟随的人说:“汉朝衰落颓败,奸臣盗用了皇帝的政令,(致使皇上遭难出奔),蒙受风尘。
19、译:(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一般人不承认这一点。
20、商鞅:也叫卫鞅,卫国贵族,公孙氏。后入秦,劝说孝王伐魏,“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鞍将而伐魏······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史记·商君列传》)故云“用于秦而收魏”。
二、隆中对翻译手写
1、胄: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所以称它“帝室之胄”。
2、形势摆出之后,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引例作证。
3、译:孙权占有江东一带地方,已经历三代,那里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贤人能士被他任用,(孙权)这方面只可以作为外援来加以联合,而不能图谋夺取他。
4、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5、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势。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6、译:关羽、张飞才作罢了。
7、译: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阔,自古被誉为“天都之国”,汉高祖凭借它而建成帝业。
8、声明:此资源来源于网络,非常感谢原作者的分享!如原作者见到后认为不妥,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9、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0、译:然而曹操终于能战胜袁绍,由弱小变为强大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对人的筹划得当。
11、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然:然而。犹:仍,还。已:停止,罢休。
12、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是:自从董卓杀死少帝刘辩,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讨伐.由此可见,起为"起兵"之意."兴起"为何?"伐董"也~故为"起兵"
13、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14、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15、与俱来:与(之)俱来,和(他)一起来。俱。一起。
16、险塞(sài):险峻的要塞。
17、译:(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张鲁又控制了他的北面,(虽然)益州百姓殷实,府库富足,但刘璋却不知爱惜百姓,那里聪明而有德才的人都盼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18、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19、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20、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三、隆中对翻译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2、译:先主(回答)说:“您与他一起来。”
3、东汉的京城本来在洛阳,董卓强迫汉献帝刘协迁都到陕西长安,曹操又强迫他迁都到河南许昌。
4、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
5、度德量力:度:估量;德:德行。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
6、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7、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8、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9、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兴复汉室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10、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11、你说的非常对,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确是有错误的地方。根据记载:"荆州,益州,扬州在当时是三个比较近的地方。而诸葛亮在隆中对的计划是跨荆,益二州的,而荆州其实是一个四山环绕的地理位置,比起益州,和扬州的话,荆州的地理交通是非常不方便的。而且荆州是一个易进不易退的地方。然而诸葛亮却选择了跨荆,益二州,使的两地间的交通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诸葛亮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但是诸葛亮绝对没有想到跨荆,益二州的计划会因为孙权而失败。
12、之:代词,代与诸葛亮关系变好这件事。
13、“以二国”三句:意谓用韩、魏二国的力量共同对付秦国,齐楚燕赵四国则可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地帮助韩、魏二国的急需之物。阴助,暗中帮助。
14、译: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欢吟咏《梁父吟》。
15、译:徐庶去拜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啊,将军您是否愿意见他呢?”
16、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
17、《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写的一篇论,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
18、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接近、趋向。
19、已来:已,通“以”,表时间。跨:占据。
20、译: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四、隆中对翻译及原文拼音
1、古文名篇|郦道元《三峡》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体会三峡的美好风光!
2、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3、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4、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5、南抚夷越:向南安抚中国南部各族。
6、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7、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
8、古义:大概今义:危险。
9、自相屠灭:指六国间自相残杀。
10、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11、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国:地方。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12、文中反复论证秦与六国争天下,关键就在韩、魏之郊野。因为对秦来说,韩、魏首当其冲,若韩、魏不附,乃是其腹心之疾;对山东之各诸侯国来说,韩、魏是他们理想的屏障。所以在七雄相斗的形势下,韩、魏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当时起决定作用的“天下之势”。
13、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14、蔽山东之诸侯:遮蔽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
15、先主:先,先帝,主,刘备。屯:驻扎。
16、是诸葛亮的文章,因为隆中对对当时的形式进行了睿智的分析,吸引了政客们,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17、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立。
18、全文紧扣“天下之势”,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致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说透“自安之计”。而笔又一气流注,曲折尽意。
19、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20、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秦人远攻燕赵,却毫无韩、魏之忧,那是因为韩、魏屈于秦之淫威而已归附它的原故。
五、隆中对翻译及原文注释
1、东汉末年正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几欲南进刘表几近崩卒刘章势天府沃野而暗弱西凉马腾欲东进勤王汉中张鲁积蓄实力几欲南图孙权刚刚执掌六郡八十一州正想于乱世大展拳脚而刘备处于兵败徐州丢下邳仓皇逃至新野小县又遭曹操连连攻伐使巧计射徐庶奔赴许都可谓竭尽世间之拙遭之事。总之就是三分天下
2、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3、图:谋取。据:占据。利:物资。
4、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5、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汉室倾颓:指汉朝统治崩溃、衰败。
7、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8、译: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而兵力薄弱。
9、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10、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
11、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
12、伺其隙:窥侧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
1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4、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十九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
15、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16、译:然而它的主人却不能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您有意占领它吧?
17、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8、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9、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20、存恤:爱抚、爱惜。恤:体恤、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