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汲黯
1、有一次,东越的两个部族打起来了,死了不少人,这在当时算得上是挺大的一件事了。汉武帝很着急,就派了汲黯去东越调解。
2、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因为多次强硬进谏,不能够在朝庭内任职,改任为(贬为)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3、在这份奏章里,汲黯用了很大篇幅把他路过河南时境况和做法向汉武帝进行了详细汇报。原来,那一年的河南又是水灾又是旱灾,很多百姓饱受灾难之苦,流离失所地去逃生、要饭,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情况,最惨的竟然有父子相食的状况。汲黯在视察火灾回来的途中看到这种情况,就利用天子使者身份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4、紧接着不久,河内郡(今河南武陟)发生火灾,火势凶猛,一千多户人家遭殃,汉武帝又派汲黯去查看情况,结果汲黯又没有到河内郡,而是到了河南郡(今河南洛阳),汲黯回来跟汉武帝汇报说:我到了河南郡发现当地发生了水旱灾害,灾民泛滥,出现父子相食的惨状,我擅自传你的旨意把河南郡的粮仓打开赈济当地灾民,我现在回来向你请罪。
5、尊重才华和劳动,按赞赏码为高晓亮赞赏:
6、《汲黯传》署款为赵孟頫,不过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俞和仿赵之作。而本人临过赵孟頫的《汲黯传》也临过俞和的《临乐毅论》,通过实践对比,感觉《汲黯传》不像是俞和所书。
7、大将军卫青已经越发地尊贵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做了皇后,但是汲黯仍与他行平等之礼。有人劝汲黯说:"从天子那里就想让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显贵,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礼。
8、可见汲黯不愧为西汉第一直臣,南宋诗人刘克庄称包拯就是宋代版的汲黯。
9、还有的时候,公孙弘和同事约好给老大汇报的内容,到领导面前察言观色一看不对劲,就全盘否定自己原先的主张,顺着领导的意思说。
10、宁静能致远,蚌病生珠。
11、这话被老大听到了,就问公孙弘。
12、相反,汲黯混得还很好,很有人缘,如果不是汉武帝实在忍受不了,再加上汲黯身体不太好,他可能混得更好。
13、他病得很重,经常呆在卧室里。一年多来,东海县城非常清静,人们都很称赞他。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就把汲黯召回都城,立他为宫中之长。他试图不受干涉地执政,扩大自己的优先事项,而不是遵守法律条文。纪安为人傲慢,不讲究礼仪。
14、长不满七尺,心雄万夫。
15、汲黯家族成员:汲黯死后,汉武帝因为汲黯的关系,让他的弟弟汲仁官至九卿,儿子汲偃官至诸侯国相。汲黯姑母的儿子司马安年轻时也与汲黯同为太子洗马,他擅长玩弄法律条文,巧于为官,其官位四次做到九卿,在河南郡太守任上去世。
16、一次,汉武帝招揽文学之士推崇儒学,效仿尧、舜。汲黯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尧、舜的政绩呢!”汉武帝恼怒罢朝,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了!”公卿大臣们都为汲黯担心,汲黯却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悦,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也不能有损于朝廷大事啊!”
17、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不杀汲黯呢?
18、汲黯抗旨也好,假传圣旨、弹劾权臣也罢,他的出发点很单纯,都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汉武帝从中也看到汲黯的忠诚和耿直。
19、他对自己和蔼可亲,亲近而友好;与自己不合拍的人会不耐烦地与他见面,因此学者也不会依附于他。然而,纪安喜欢学习和侠义行为。他在家里是个善良、诚实的人。
20、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閤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二、汲黯传高清字帖
1、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在帮汲黯,怕他吃大亏,就给他指出来了,无非是你怎么能这样跟领导说话。
2、可见汲黯为人正直一点也不畏惧权贵,尤其是像公孙弘这种妒贤嫉能的伪君子,大臣们都敬而远之,只有汲黯敢于直言相谏,为大义捐躯。
3、汲黯这个人在武帝朝非常特殊,他可以抗旨不准,也可以假传圣旨,这两条都是死罪,但是汉武帝并没有治他的罪,反而提拔他做了县令。汲黯觉得当县令很耻辱,便辞官还乡,汉武帝闻讯以后,把汲黯召回任太中大夫。
4、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汲黯曾外调淮阳,到了当地治理郡务,一如往昔作风,淮阳郡政治清明起来
5、有了前两次的背地里,终于来了一次面对面。见过胆大的,没见过这么胆大的——
6、(专栏作家)高晓亮,在网络和报刊发表有散文小说作品等,现居陕西汉中市。
7、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吃苦耐劳(但又偏偏多灾多难),只要不发生战乱,地大物博的统一市场,几十年足以创造一个“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好时代,数十年的文景之治(乃至后世的许多的盛世)就是绝佳的证明。
8、汉武帝得知以后,立即把汲黯召回,并提拔他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9、《刘三姐》故里宗谊情深——河池吴氏年会纪实
10、汉武帝经常蹲坐在床榻上接见大将军卫青。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汉武帝有时连帽子也不戴。及至汲黯进见,武帝不戴好帽子是不会接见他的。武帝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适逢汲黯前来启奏公事,武帝没戴帽,望见他就连忙躲避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
11、据说,卫青是个仁慈谦和的人,听到这些话更加钦佩汲黯,几次向他请教国之疑难杂症,对汲黯也比平时更好。
12、发蒙振落”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轻而易举。
13、郑庄以侠义之举为乐,救了张宇的危难,名声在梁、楚之间传开。孝敬帝在位时,是皇太子的佃户。每隔五天,他就会去度假,他经常在长安郊区骑马,骑着马去看望老朋友,邀请客人和朋友,整夜不睡,担心犯错。郑庄热爱道教,崇拜老人。
14、社稷之臣,就是跟国家休戚与共的大臣。这可是连平定了所谓“诸吕之乱”的周勃也未曾得到的评价,却被汉武帝给了汲黯,而且是在汲黯当面顶撞了他之后。(26)
15、汲黯老兄这次似乎很听话,去倒是真去了,但是回来一说话差点把汉武帝气个倒仰:那个地方的人喜欢连片住,有一家人做饭起了火,就连起片来了。火烧得不严重(1000多家被烧还不严重?),他老人家看了看就没管。但是,在路过河南的时候,看见有许多灾民,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他就自作主张把符节(相当于钦差的令牌)用在了河南官员身上,下令他们开了官仓,放粮进行了赈济。
16、有一次,中大夫庄助替汲黯请病假。
17、汲黯答道:"因为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大将军听到他这么说,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
18、纪安多次在皇帝面前质问和批评张汤,说:“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员,你既不能继承祖先的功绩,也不能抑制世间的邪恶欲望。保卫国家,丰富人民,让监狱空空如也。相反,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做错事,为了自己的事业而违法。
19、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曰:“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载自《史记》卷一百第73页)
20、因此,皇帝越来越依赖公孙弘和张汤。公孙弘和张汤非常恨汲黯,连皇帝也不喜欢他,想找个借口杀了他。作为丞相,公孙弘向皇帝提议,任命汲黯为内史大臣。纪安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内部历史委员会委员。
三、汲黯怎么读
1、《汲黯传》,宋淡黄藏经纸本,小楷册页,共10页,每页纵6厘米,横4厘米,乌丝栏界,每页12行,行字数16至18不等。共计1946字。
2、点上面蓝色字“吴氏网”加入吴氏家族!
3、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麽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
4、(译文)(唐)独孤及撰《吴季子札论》
5、他就像没有看见他们一样充满激情。他很年轻,在政府的地位很低,但是他的朋友都是他祖父那一代的人。武帝即位后,郑庄先后被陆中将、集南集团太守、江都大臣等提拔为九位部将之一。由于武安对侯天芬和魏继侯的意见有争议,杜莹不恰当的意见,他被贬为jg,让大农场主转移。
6、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馀,东海大治。称之。
7、所以回到前文那个问题我们就能明白,历史上鼓吹的“独尊儒术”从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后来汉宣帝教育自己的太子时就承认汉朝开国以来一直王霸杂用,哪有全靠儒家的道理。或者说,儒家不过用来装装幌子,用来解释君权天授、天人合用来宣传仁政装点门面,外儒内法,里子里还是法家的极权主义。
8、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靠父亲保举,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
9、汉朝正在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汲黯力求国家少事,常借向皇上进言的机会建议与胡人和亲,不要兴兵打仗。皇上正倾心于儒家学说,尊用公孙弘,对此不以为意。及至国内事端纷起,下层官吏和不法之民都弄巧逞志以逃避法网,皇上这才要分条别律,严明法纪,张汤等人也便不断进奏所审判的要案,以此博取皇上的宠幸。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学,公孙弘、张汤则深恨汲黯,就连皇上也不喜欢他,想借故杀死他。公孙弘做了丞相,向皇上建议说:“右内史管界内多有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居住,很难管理,不是素来有声望的大臣不能当此重任,请调任汲黯为右内史。”汲黯当了几年右内史,任中从未废弛荒疏过政事。
10、这是对汲黯人格的敬重。
11、还有一次,河内郡发生重大火灾,大火烧了上千家。这么大的事故,汉武帝又派汲黯去视察、解决。汲黯马不停蹄地赶到事故发生地,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一家人不慎失火,因为周围房屋密集,上千家跟着倒霉。所以,在给汉武帝的奏章中,汲黯很轻松地说,没什么可担忧的,事故的原因很简短,已经处理好了。
12、《史记大讲堂》每周三晚19:30首播
13、汲黯治理郡务,一如往昔作风,淮阳郡政治清明起来。后来,张汤果然身败名裂。皇上得知汲黯当初对李息说的那番话后,判李息有罪,诏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依旧掌管淮阳郡。七年后汲黯逝世。
14、纪安说:“难道是皇帝命令大臣们、大臣们、官员们和其他官员来辅佐皇帝吗?再说,我现在已经是第九任大臣了,虽然我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可是万一我做了什么严重的事情伤害了朝廷呢?”
15、汲黯是一个伟大的炮手,其放炮的水平已经达到令汉武帝望而生畏的地步。
16、于是大家玩起了藏马游戏。县官完不成任务,老大很生气就要杀他。
17、汉武帝虽然嚣张跋扈说一不但对待汲黯始终都很宽容。因为他觉得汲黯在,他就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虽然有时很烦,但武帝毕竟是一代明君。武帝在汲黯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戆”,更多的是忠心和耿直,认为汲黯是“社稷之臣”。
18、不翻译了,不是把汲黯惹急了,不会这样咒人的。
19、"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
20、不仅如此连诸侯王都怕他,淮南王刘安谋反时说,摆平丞相公孙弘就像摇落秋天的树叶一样容易,而汲黯是软硬不吃,很难对付。
四、汲黯的拼音
1、为此大臣们每次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汉武帝非常信任公孙弘的缘故,大家是敢怒不敢言,汲黯却是个例外,他为人耿直对公孙弘见风使舵,逢迎皇帝的行为非常不满。
2、孟子他老人家说,君子立正位,行正道,得志与人由之,不得独行其道。后边的话就是著名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3、他总是乐于批评别人的缺点,甚至敢于批评君主和他所喜爱的显贵。在传记中,他四次攻击炎武帝,三次斥责丞相公孙弘和史学家张汤。难怪朝臣们对它的震惊、恐惧、指责。
4、领导一高兴,就赏赐给浑邪王好几十万万,封侯,还要征两万辆车迎接浑邪王。
5、据说,大将军卫青进宫,汉武帝可以坐在马桶上接见;丞相公孙弘进宫,汉武帝可以不戴帽子接见;唯独汲黯进宫,汉武帝一定要正襟危坐,衣冠不整都不敢相见。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汲黯永远是非同寻常的存在,是打心底佩服的正人君子。
6、从这话看来,汲黯还是会说话的。
7、看着这五百多鲜活的生命,汲黯出来说话了,意思有三个方面:我们和匈奴打,死伤耗费巨大,应该抓住匈奴人后赐给战死者家属做奴婢,缴获的财物也分给百姓;做不到第一条,却又把来降的这帮人当孩子那样娇惯着养,弄得百姓不知道不能和他们做生意;第一条做不到,又借这个微细的法令条文杀五百多百姓,这是保护叶子伤害了枝条。
8、汲黯也值得敬重。元狩二年,为了接待前来投降的匈奴浑邪王,朝廷向民间借马,结果没凑够数。汉武帝认为长安县令办事不力,要开刀问斩。汲黯却挺身而出:长安令无罪!只要杀黯一人,就有马了。
9、卫青因为打匈奴战功赫赫,被任命为大将军,所受尊崇,无人能及。公卿以下的官吏都卑逊地侍奉他,只有汲黯和他行平等礼节。
10、(2) 另见 zhuàng
11、汲黯(?一前112):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人,西汉初年名臣,列于九卿。汲固(生卒年不详):北魏梁城人,后魏孝文帝时汲固任兖州从事。兖州刺史李式因事入狱时,他儿子李宪才刚满月。李式于是对人说:“今无程婴、许臼此类人也?”汲固说:“古今岂殊?”于是把李宪藏了起来。汲固也因这次勇救刺史李式满月婴儿的经历,而为时人所称道。
12、浑邪王的投降让汉武帝乐开了花。不但既往不咎还赏赐了大量的财宝;更有甚者,为了彰显天朝的荣光,汉武帝决定在长安征调两万辆车以阅兵的仪式迎接浑邪王。
13、在这个时候,汉朝征召匈奴,并邀请当地少数民族。纪安尽一切努力保持国家的平静,并经常利用这个机会建议皇帝与野蛮人和平相处,而不是发动战争。
14、汲黯做事还算公平的,不只对老大是这样,对同事也绝不松懈。
15、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黯曰:“夫以大将军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16、后来楚地动乱,汉武帝派汲黯出守淮阳郡,汲黯哭着请求不愿外放,汉武帝说想借重你的威望,平稳淮阳的官民关系,你就躺床上治理好了。汲黯不负所望,在淮阳七年,政治清明,最后死在任上。
17、批儒又批法,表面上汲黯是坚持文景时代的黄老之治,但实际上恪守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点汉武帝其实是心里明亮的。有一次汉武帝问一个大臣,汲黯是怎样的人,对方回答说,汲黯当官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如果他辅佐年轻的皇帝,一定能坚守事业,什么也不能动摇他。汉武帝感慨说,确实如此,他差不多能算是社稷之臣了吧。
18、 后来在地方上担任东海太守,战绩不错,被召回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19、本文附件:吴季子札论
20、对于当时的汉朝人来说,匈奴的记忆非常不美好。早在刘邦时代就发生过白登之围,差点把皇帝的命给丢了;吕后时代以太后之尊竟然遭到匈奴莫顿单于的言语调戏,还得客客气气地忍让下来;接下来文景两朝对匈奴坚持以和亲和通商为主,严防死守为辅,勉强没有吃大亏。
五、汲黯简介
1、因此,这部传记具有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也包含了作者对爱与恨的深切感受,傲慢和权力横向优雅的固体熟悉欺诈行为情报的作用。
2、治䵟黯的方法如下:方药:栝萎瓤90克,杏仁30克,猪胰1具。主治:䵟黯。用法:上药共捣研如膏,每夜涂面旦洗去。据《圣济总录》记载,本方使用1月后,可以令人面由黑转白而光润,而且冬月面皮亦不皱。
3、如果您对《史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欢迎联系韩城人文旅游频道,参与讲述!
4、9:3011:3014:0016:0018:3019:3022:00
5、文景之治的时代,休养生息虽然让民间缓过气来,但无为而治还是带来了极大的政治隐患。一方面自由经济让贵族豪强迅速积聚大量财富,社会贫富分化随着经济盘子的做大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刘邦时代分封的同姓诸侯国权力越来越大,血缘却越来越薄,一场中央与诸侯之间的正面冲突在所难免。
6、分析分析吧,汉武帝是好惹的?这连撅带怼的,好几次了,别人都不敢,唯独汲黯敢。换作别人都封了“平顶侯(杀头)”,汲黯就没事。这是咋回事呢?汉武帝就这么怕汲黯?
7、有一次,汉武帝在招募有文学素养的士人和儒者时,很得意地说了一句,我要做些仁义的事。
8、这就比公孙弘和张汤差得远。公孙弘和张汤在汲黯位列九卿时,都不过蕞尔小吏。但是后来,公孙弘担任了丞相(国务总理),张汤任御史大夫(副总理级)。一个拜相封侯,一个位在三公,只有汲黯原地踏步。
9、皇上下诏召见汲黯,汲黯哭着对皇上说:"我自以为死后尸骨将被弃置沟壑,再也见不到陛下了,想不到陛下又收纳任用我。我常有狗病马病的,体力难以胜任太守之职的烦劳。我希望当中郎,出入宫禁之门,为您纠正过失,补救缺漏。
10、汲黯是武帝朝中名闻遐迩的第一流人物。他为人倨傲严正,忠直敢谏,从不屈从权贵,逢迎主上,以此令朝中上下皆感敬畏。 他四次犯颜武帝,三次斥骂丞相公孙弘和御史大夫张汤,言辞都极为尖锐无情。难怪群臣为之震恐、责怨;公孙弘、张汤对他恨之入骨;而武帝虽在背后骂他甚至起过杀心,但又不得不承认他是“社稷臣”而宽容几分。 司马迁怀着极其钦敬的心情为汲黯树碑立传,不多叙政绩,而倾全力表彰他秉正嫉恶、忠直敢谏的杰出品格。
11、汲黯始终如一的愚直魅力,使他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尊敬和礼遇。老大见他的时候也往往正衣冠,不敢轻视。这就是一身正气。
12、汲黯就很恼,在大会上就责问公孙弘的背叛、不忠。
13、即使现在不能这样做,这个邪恶的国王,带着成千上万的军队,也不应该把皇宫里所有的财宝都给他们。这些无知的人从哪里知道如何让匈奴人在长安购买商品,他们将被视为非法走私财产出境,并被执法人员依法判处死刑。
14、这在汉武帝,就叫齐头并进,两手都硬。
15、其实汲黯担任右内史,是丞相公孙弘的阴谋诡计。因为右内史相当于首都市长,辖区内尽是高官权贵,很难治理。以汲黯之耿直,岂有不得罪人出点事的?
16、汲黯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汉武帝继位后任命他为谒者之官。一次东越互相攻打,皇上派他前往视察,他未到东越就折返而归,禀报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
17、不要以为张汤好欺负,这人以严刑酷法闻名,杀人不眨眼,而且深受领导器重。
18、汲黯剧照汲黯是何许人也汲黯今河南濮阳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先祖世世代代在朝中任任卿、大夫等职务,汲黯因为父亲的缘故,在景帝朝做了太子的洗马官,因为人刚正不阿,人人见了他都害怕,武帝即位以后任命他为谒者,也就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
19、汲黯(?-前112年)西汉名臣。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景帝时以父任为太子洗马。武帝初为谒者,出为东海太守,有治绩。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分为右内史,汲黯当了几年右内史,任中政事井井有条,从未废弛荒疏过。好直谏廷诤,武帝称为“社稷之臣”。汲黯雄才大略,刚正不阿,主张正义,救世济贫。
20、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张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