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夜朱淑真
1、欧阳修最经典的10首诗词,首首都是佳作,不会背也一定要知道
2、烛(zhú)花(huā)频(pín)剪(jiǎn)欲(yù)三(sān)更(ɡēnɡ)。
3、您现在收听到的是厦门音乐广播《我爱古诗词》,我是宋颖。
4、雁儿孤单的身影在明月边上飞翔徘徊,显得更加孤独、凄惶。独自稽留北地的庾信,不正如这只失群的寒雁一般,不能飞向南方吗?
5、译文: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
6、凉,既指天凉,又写心境的孤独与凄凉。“凉”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
7、(小题1)“夜”(“秋”);“频剪”(2分)(小题1)表达了女诗人月夜独处时的寂寞愁苦。(2分)
8、南宋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9、经典诵读(4)|钟山即事·王安石
10、《秋夜》是一首闺怨诗,言浅味永,表达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孤寂落寞.
11、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
12、从题材来看,朱淑真的《秋夜》是一首闺怨诗。说到闺怨诗,其实大家读过的王昌龄的《闺怨》、张籍的《节妇吟》等名篇,都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吻所写,《秋夜》却是货真价实出自女人之手。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更为真实贴切。而抒情正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它通篇无一“情”字,却又处处含情。
13、朱淑真是南宋最有名的女诗、词人之她命运不幸,嫁给一个市井商人为妻,情绪时时抑郁苦闷而又无可奈何,她只有寄情于词。
14、 (2)诗人描写了床上之月、天上之月,梧桐、凉床,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诗人的孤寂的情怀。(意对即可)
15、pu chu àng mǎn wú tong yué
16、首句“夜久无眠秋气清”,即在凄清的秋夜里,朱淑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由此可见,朱淑真这里已是怨妇愁绪满怀。我们都知道七言绝句贵在含而不露,所以并没有说明“夜久无眠”都具有原因。但结合朱淑真都生平来看,这句诗的弦外之音就很好理解了。
17、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18、这是一首酬赠诗。友人程近写了一首《秋夜即事》赠给诗人,诗人写此诗作酬答。
19、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20、语文学科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宋词鉴赏正文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试题解析...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
二、秋夜朱淑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1905年的秋天,清王朝危机重重,王国维也为此忧心忡忡,所以借这首词表达自己对国事和自己命运前途的担忧。
2、遥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为一人。
3、众所周知,由于古代特定的社会情态和生活遭遇,女子能文者屈指可数。但并不是说女子就一定逊色于男子。像我们所熟悉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便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更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实在宋代,除了李清照之外,朱淑真亦是有名的一位才女。朱淑真,号幽栖居士,自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工于诗词。
4、新闻、互动、服务、路况
5、宋代才女朱淑真的作品秋夜全诗如下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译文秋意漫漫,天气清凉,诗人辗转反侧难成眠,频频剪这频频结成预兆喜事的灯花,猛然意识到天已三更了。铺床欲睡,枕席冰凉,满床月光冷影,蓦然抬头向窗外一望,窗外的梧桐树枝丫稀疏,月影在梧桐树叶间若隐若现,原来床上月光是从梧桐缺处射近来的。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6、第三句中的“凉”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凉”字照应题中的“秋”字,既写天凉,也写心境之幽寂。诗人由室内的月影,过渡到室外的月影。再运用顶针手法,写由望床上之月到望天上之月,融情于景,造成了缠绵的情调。写月光,不从正面写,而是写梧桐叶间若隐若现的月影,桐与月交织成一个纡徐婉曲的深邃意境。(意对即可)
7、朱淑真是南宋有名的女诗、词人之她命运不幸,嫁给一个市井商人为妻,情绪时时抑郁苦闷而又无可奈何,她只有寄情于诗。
8、大家好,欢迎收听厦门音乐广播《我爱古诗词》,我是宋颖。在厦门,如果说十月的秋风还并不寒冷,那十一月,就是真正秋意渐浓的时节了。
9、唐德宗贞元九年癸酉(公元793年),欧阳詹三十七岁衣锦还乡,途经襄阳,襄阳县西南有檀溪,欧阳詹之友弘济上人居于彼处,欧阳詹作此诗赠与自己好友。
10、经典诵读(24)|金缕衣·杜秋娘
11、直到南宋淳熙九年(1182)有一个名叫魏仲恭的人,将朱淑真的残存作品辑录出版,并为之作序。现存传世的《断肠集》、《断肠词》,都是劫后余篇。
12、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13、第三句中的“凉”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凉”字照应题中的“秋”字,既写天凉,也写心境之幽寂。诗人由室内的月影,过渡到室外的月影。再运用顶针手法,写由望床上之月到望天上之月,融情于景,造成了缠绵的情调。写月光,不从正面写,而是写梧桐叶间若隐若现的月影,桐与月交织成一个纡徐婉曲的深邃意境。(意对即可)
14、前两句叙事.首句交代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
15、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16、(1)凉,诗人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意对即可)(2)诗人描写了床上之月、天上之月,梧桐、凉床,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诗人的孤寂的情怀。(意对即可)
17、值班责编:洪岩、林军、陈国胜
18、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在依然是那么明亮.
19、厦门广电集团广播中心i听厦门出品
20、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三、秋夜朱淑真翻译及赏析
1、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就很难打发漫漫长夜。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杜甫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而她却无法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着一“频”字,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欲三更”接续“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
2、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3、词中之帝李煜诗词全集:一生经历大起大落,句句写透人生的本质
4、诗中描写了秋夜清远疏淡的景色,意境开阔,同时写出时序更迭引起诗人心事未了的惆怅。
5、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
6、望单雁而思故乡,其中凄楚,唯有自己知道罢了。
7、选自《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
8、经典诵读(14)|笠翁对韵·十一真·第1则
9、经典诵读(5)|增广贤文·第16则
10、秋天这个季节,时常给人一种凉薄凄冷的感觉。
11、烛花:烛芯烧焦结成的花状物。
12、厦门广播官方全媒体平台
13、赏析: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
14、秋夜,李德裕骑行长安街头
15、月光透过窗户铺洒在凉凉的床席上,从梧桐树的缺口里向外望去,今夜的月亮是那么的明亮。
16、后人给朱淑真的诗集作序,说她“嫁为市井民妻”,但根据考证,她的丈夫应该不是普通市民,而是一个小官吏,朱淑真所不满于他的,并不是无财无势,而是才学不能相称,心灵无法沟通。婚后不久,她便因失望而发出了这样的抱怨:“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依。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以休生连理枝?”。
17、哭坏了双眼伤心又断肠,最怕到黄昏可偏偏天又昏黄,怎能忍受细雨霏霏的初秋夜,一盏孤灯陪我苦熬夜的漫长。扩展资料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与李清照齐名。
18、朱淑真(生卒年不详),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宋代女词人。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是朱熹的侄女。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她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善诗词。她的诗词多是抒写个人爱情生活,前期笔调明快,文辞清丽清婉,后期则忧愁郁闷,有颇多幽怨之音,后世人把她称之为“红艳诗人”。
19、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20、后两句写景.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四、秋夜朱淑真第三句修辞
1、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2、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马上就到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3、朱淑真是流年里的绝望者,她的诗词有过期盼和张望,有过缠绵和炽烈,却因“羽翼不相宜”的婚姻,一一葬送,当游离于婚姻之外的爱情在流年中消散,一切曾有的绚烂如同幻觉,绝望成为最后的姿势。在守望与绝望中,对和谐的追寻成为她作品的深层底色,对自由的确证成为她创作的深层动因,在此意义上她的情感穿越时空趋于永恒。
4、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译文: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在依然是那么明亮.
5、经典诵读(2)|笠翁对韵二冬第1则
6、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7、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
8、秋天的夜晚,秋雨淅沥,秋虫飞舞,总会勾起人的情思,这个秋夜,你又在思念谁呢?
9、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 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10、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1、朱(zhū)淑(shū)真(zhēn)〔宋(sònɡ)代(dài)〕
12、经典诵读(15)|雨晴·王驾
13、据记载,朱淑真的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所以朱淑真诗中的愁绪,都是移情于物的体现,即寄情于诗,来排遣爱情生活的不顺。因此在次句中,我们紧接着便能看到朱淑真难以入眠后的所作所为,即“烛花频剪欲三更”,剪烛花剪到马上就三更天了。频繁地剪烛花,加上时间的推移,说明朱淑真是在饱受孤寂的煎熬之苦。
14、而从梧桐缝里望去,月光却是那么亮。不知道当你置身那个环境中时,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在我,听到的是独自面对这世界的孤独。从屋外到室内,从床铺到梧桐月光,这里只有我一个人,那种沁透入骨髓的孤独感,令人心惊。
15、凉凉字是全诗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内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第三句写床席之月影,由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再看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会给她送来温暖呢?这情景不免令人凉从心生!第四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此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塌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
16、此诗前两句描述作者操劳国事的情况,表现了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自己对皇帝的忠诚;后两句写作者骑马行于长安街头,万籁俱寂,一派安宁的景象。
17、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却用这书,让唐朝诗人风光了1000年
18、纵观朱淑真的这首诗,先从屋外的漫漫秋夜,写到室内的频剪烛花,又从室内的“铺床凉”,写到室外的“缺处明”,可谓层层深入,反复渲染了朱淑真作为一个思妇的孤寂苦闷之情。总的来说,《秋夜》是朱淑真水平很高的一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能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空间。
19、秋夜,庾信望着大雁,想念家乡
20、经典诵读(18)|增广贤文·第1则
五、秋夜朱淑真拼音版
1、朱淑真到底是在和丈夫离异后才另觅爱人,还是在无爱的婚姻中出轨,并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她实在娘家的情况来看,她最后应该已经跟丈夫分居,纵使没有得到正式的休弃,不算“大归”,事实上已经离异。后考证其因与情人分手而“悒悒抱恨而终”,“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有人据此猜测她又可能是投水自尽,死于湖中,尸骨都不能安葬。
2、用清人陈廷焯的话来说,就是“宋妇人能文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魏玩)也”。不过可惜的是,朱淑真过世后,她父母将其生前的文稿都付之一炬了。好在后来有人将其流传在外地辑成《断肠词》、《断肠诗集》传世,我们今天才能读到朱淑真的诗词作品。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秋夜》,便是朱淑真的代表诗作之一。
3、秋夜,韦应物思念兄弟,担忧民生
4、秋天的夜里,诗人听到一只失群寒雁可怜的哀鸣,不觉起身仰望。
5、每一篇国学,都是鲜活的游历图;
6、经典诵读(22)|劝学·颜真卿
7、这样的:“上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以花喻人,写自己的品格高洁,其实就是不愿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朱淑真是杭州人。一般认为可与李清照齐名,但好像李清照名气大些。由于朱淑真嫁得不太好,物质生活虽优越,感情生活却贫瘠,所以抱恨终生。朱淑真的诗作词作被后来人辑录成为《断肠集》。
8、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
9、此题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写初秋月夜少妇的怨情.起句写秋月从东方升起,露水虽生,却是淡薄微少,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第二句写女主人公在气候转凉的季节还穿着轻软细薄的罗衣,没有更换秋衣;暗示了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的丈夫.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结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诗的前两句是写景,秋夜微凉,景物凄清;后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所以殷勤弄筝.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便展现在读者眼前,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惋惜之情.
10、经典诵读(16)|山亭夏日·高骈
11、经典诵读(10)|增广贤文·第2则
12、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如何打发漫漫长夜呢?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欲三更”接续“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
13、经典诵读(17)|望庐山五老峰·李白
14、南宋淳熙九年(1182)有一个名叫魏仲恭的人,将朱淑真的残存作品辑录出版,并为之作序。序文开头说:“比在武陵,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颂朱淑真词,每茄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
15、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皎皎月华,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16、中原人民在金人的铁骑之下,一年又一年的盼望着王师归来,可是,南宋统治者却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为遗民呼号,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17、“i听厦门”小程序正在公测
18、秋天时常让人想起离别。愿你能得一心人,不需再面对这世间孤独之苦,白首不相离。
19、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20、经典诵读(9)|从军行·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