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绂(100句)

2023-05-06 01:42:48 0 59

一、李绂

1、图里琛和李绂的关系存疑!

2、没想到,1729年,顺承郡王锡保奏报朝廷,称当初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是受到直隶总督李绂、吏部尚书蔡珽的指示。雍正皇帝勃然大怒,认为李绂、蔡珽、谢济世有结为朋党的嫌疑,立即派人将李绂捉拿,关押在刑部,等候议处。

3、“你这个人我知道,你的事我也知道,我心里还不明白,你有理没理!你就不能等等瞧瞧?”

4、其实啊,凡事但求无愧于心,岂能尽如人意?面对庸俗小人结成的团团伙伙,还是需要一点“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勇气的。

5、雍正五年(1727年),又被诬为庇护私党受劾,议罪21款,被革职交刑部审讯。身系狱中,日读书饱啖熟睡,同狱的甘肃巡抚称他"真铁汉也"。两次决囚,雍正命缚至西市,以刀置颈,问:"此时知田文镜好否?"对曰:"臣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刑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室内简陋,别无长物,甚至夫人的首饰,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的家属。雍正这才相信他的清廉,将其赦免。出狱后奉敕主修《八旗通志》、《广西通志》、《畿辅通志》等。他闭门谢客,专心著述,历时八年。

6、而此时的李绂,带着清流御史们参奏田文镜,不知不觉中,影响的是雍正在全国推行新政的大计,也完完全全的抹黑了田文镜的政绩和形象,抹黑了新政的成绩与效果,使得雍正的计划彻底被打乱。对于李绂,本来雍正是给予厚望的,雍正继位后对于李绂也是多次提拔,委以重用,但是李绂这次的行为确实让雍正是非常的气愤。

7、是因为田文镜在河南罢免的几个官员,都是李绂的朋友,所以李绂认为田文镜对读书人太苛刻,抱着为几个朋友出气的想法,因此要参田文镜。

8、因此,雍正将李绂下狱,并非是真的要杀他,而是给他一个警告,也是给士绅们一个警告。经此事后,李绂也终于明白了雍正的用意,专心著书八年!

9、公然怼四爷,这是其三。那时候当着王爷的面都不肯低头,更何况是在张廷璐面前。

10、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乘坐的轿子规格自然是最好的,一般为16人以上抬的大轿子。当然,因为皇帝们的地位特殊,乘坐的轿子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比如:礼舆,供皇帝上朝或者祭祀时使用;轻步舆,供皇帝在外巡视时使用;步舆,出入宫时使用。而皇帝所使用的这些轿子,都是金顶华盖,周身用黄色的贵重布料装饰好的,其他人不得擅用,包括皇后、太后都是一样。

11、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迁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雍正帝继位,历任吏兵二部侍郎、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受到弹劾,下狱免官。乾隆帝继位后,授户部侍郎、补太子詹事,历任光禄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十五年(1750),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12、其实在古代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不管是你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是说错了什么话?只要有一个人特意的挑拨,你就会在自己的立场上失去一定的地位,而且还会带来杀身之祸。在李绂和田文镜两人斗争失败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皇上其实是特别的亲信谗言的,最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成立了自己的事业。

13、李绂之所以会败给田文镜,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田文镜背后的势力太大了,所以最终李绂才会斗不过田文镜。读过史书的人应该都知道,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都会有势力集团的斗争,但是最终都会因为一方的失败就此落幕,而田文镜背后的人其实就是当时权力最大的雍正帝,所以他才能够这么的肆无忌惮。

14、高傲、自负、不可一世,一副清流派代表人物的铮铮铁骨;可在皇四子胤禛升级成为雍正皇帝以后,将李绂任命为“恩科”副主考时,我们再来看下李绂的君前奏对:

15、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张廷玉的明哲保身之计,害怕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不利的舆论环境。可如果真的这样想,那就太小看《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了。

16、明朝灭亡,实际上就是亡于“党争”。朝臣一旦结成朋党,就以朋党的利益为首要,既不关心百姓疾苦,也不会关心社稷,一切的出发点无非四个字:党同伐异。

17、二来,新政试行初见成效,李绂在这个时候踹反对,影响了雍正的全盘计划。

18、康熙五十九年,升内阁学士,迁礼部侍郎兼左副都御史。康熙六十年,担任当年会试副考官。后来因为牵扯入科举泄题案之中,被弹劾贬谪。

19、“三爷,您知道,要不是四爷,我还懒得说呢!”

20、等到科举考试那一天,试卷下发,李绂看了自己买的答案,竟和考试的题目一模一样,之后他便要求张廷璐终止考试,可是张廷璐不听,并软硬兼施的劝告他,拿出自己主考官的身份试图压制他,然而李绂直接将顶戴朝冠放在桌上,辞去了这官身,李绂一个副主考为何有如此大的胆量,他背后的势力究竟是谁?

二、李绂结局

1、恢复官职后,张廷璐一直仕途顺利,没有什么大的风波,雍正七年升职为江苏学政,一做就是9年,到乾隆三年才调回朝,升任礼部侍郎,一直干到退休回家。

2、后来他弹劾田文镜,其实也是出于考虑维护读书人阶层利益,虽然他嘴上说着是争口气,是要脸面,其实都是利益。还记得他在伯伦不归酒楼买的答案吗,那可是整整七十两银子,要知道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也不过一百多两。

3、清流同步行动,会给雍正制造很大的压力,也会威胁君权。所以,雍正擒贼先擒王,把清流领袖李绂拿下,告诫他们,搞朋党是有风险的。

4、如果放到真实的历史场景当中,李卫这种花钱买的官,是要被李绂这样得大儒嗤之以鼻的,就更别提剧中李卫是个文盲,小乞丐出身了。

5、李绂不识时务,需要敲打

6、为什么针对田文镜?因为田文镜把李绂的几位朋友整惨了!

7、皇帝的轿子就是金黄轿顶,明黄轿帷的,而京城高官的就是枣红色的,其他的低级官员和举人、秀才等则是乘坐绿色轿子。

8、我们接着再说一说李紱结党营私的事。雍正爷在当了皇帝后拿出了一个改革措施叫雍正新政。这其中有一条叫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在封建社会家里有当官的,家里是读书人的话是不用当差,也不用上交税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平民将自己的土地挂靠到这些人家里,以求避税,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土地兼并的盛行)

9、“李大人,我觉得你的想法不对啊。”

10、李绂是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在康熙一朝时就跟着老三胤祉一起编书,曾经还跟前来追户部欠款的老四胤禛有过顶撞。

11、《雍正王朝》中,雍正整顿旗务时遇到旗人抵制,在思来想去之后,他决定调李绂为直隶总督,继续推行“旗务整顿”。李绂在担任直隶总督后,又有哪些权力呢?《大清会典》赋予李绂法律上的职权“总督”二字,最早出现于《汉书》。明朝嘉靖年间,始设总督大臣职位,管理蓟辽保定等地。当时,总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管某类事务的技术性总督,比如管理河流的河道总督;另一种是管理地方的总督,为临时性派出的朝廷大员,负责地方军政,其管辖区域的大小,均由官方文书临时规定,并不按当时的行省划分。总督上任之前,都要授命为兵部尚书或者都御史等职务,以此为其本官,而后受命差遣。

12、李卫的这支部队要是放到民国时期,就是宋子文的税警总团。

13、三爷允祉一直纵横驰骋在权力漩涡里,还能明哲保身,对问题的关键其实是看得非常透测的。

14、在刑部查处李绂家产时,发现家中实在寒酸,根本不像一个徇私枉法、中饱私囊之人,就连他老婆戴的戒指,都是一个铜制品,雍正为此而感动,将他免罪。

15、以上就是张廷璐与李绂的一生主要事迹,虽然有过起起落落,但是并没有祸及生命,两人都比雍正活得久,何谈被雍正所杀呢?

16、这与电视剧里边的桥段就是截然不同的,不过后来的事情还是有点相似,比如李绂与田文镜之间的恩怨情仇。

17、孙嘉诚借酒浇愁,甚至心有不满,遇点挫折就颓废弃世的负面形象,必然会在雍正皇帝的心中牢固树立。如此一来,还有孙嘉诚后来的辉煌和地位吗?如此一来,这个一直想要取代孙嘉诚“清流派领袖”地位的李绂,是不是就能如愿了?

18、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升内阁学士,不久兼任左副都御史。

19、但这样一位清官,却险些被雍正杀掉,这是为什么呢?事情经过雍正五年,李绂被诬为庇护私党受劾,议罪21款,被革职交刑部审讯。

20、先是李绂责备田文镜肆意蹂躏读书人的尊严,接着田文镜又告诉雍正,说李绂与被弹劾的黄振国是同榜进士,李绂为黄振国挟私报复等等。后来又有人说田文镜结党营私,有负圣恩,贪赃不法,等等。

三、李绂为什么被雍正杀

1、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打算认真回答一下,改变一些错误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雍正在位期间,从来没有杀过张廷璐与李绂,或者说二人一生并没有死于非命,而是寿终正寝。

2、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李绂到京就任,适逢大水,民多死亡。他根据州、县要求,果断下令各地开仓救灾,然后上书朝廷,为自己擅自开仓出谷请罪,雍正认为他做得对,免予处分。后在朝廷中,多次上疏弹劾田文镜横行乡里,贪赃枉法,祸害百姓等,田文镜则反告李绂结党营私,后改调工部侍郎。

3、所以才有了李卫知道是李绂求见的时候,那种受宠若惊的表情了。因为如果放到真实历史场景中,这完全就是做梦。

4、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雍正爷在登基后便颁布了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

5、首先,自从雍正帝即位之后,他一直想明哲保身,隐藏自己是清流派幕后大佬的身份。在朝廷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更没有什么实权,自己想管,也力不从心。

6、可是等二人进屋对话之时,李卫却坐姿吊儿郎当,还当着李绂的面掏起了耳朵,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7、对于田文镜来说,他认真遵照雍正的指示安排,坚定不移的在河南省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制度试点,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增加朝廷的钱粮收入,可谓是功不可没。特别是他对于雍正的这份忠诚以及他办事尽心尽力的拼搏态度,更加是只得称赞的。

8、雍正元年,他奉命督办河南学政,但是与当地官员关系不够融洽,导致封邱县令与他处处为敌,公然在要考试之前逼迫学生去修河,搞得学生一气氛就搞罢考,在张廷璐三番五次的开导下,学生才最终参加考试。

9、因为反对田文镜在河南试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谢济世、陆生楠等一众清流文人,在养心殿外逼宫雍正,被雍正一通驳斥后,随即被雍正以“朋党乱政”定罪,谢济世、陆生楠被问斩,李绂也因为公开反对田文镜试行新政,也被雍正问斩。

10、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

11、当时,朝中的清流派为了参劾河南巡抚田文镜,结成朋党,甚至结伴跪在养心殿的门外,要挟雍正皇帝按照他们的意思办。而李绂就是清流派的领袖。

12、李绂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每年可以领取的俸银有155两,养廉银大约二万两,还有公费、役食数十两。如果他因公去世,朝廷还会发放给其家属抚恤金,祭银25两,葬银500两,建碑银350两。处理公务或面见雍正时,李绂的吉服冠顶用珊瑚,朝带上用四块镂金衔玉方版,每具上镶饰一颗红宝石,官服补子为仙鹤。清流领袖带来的隐性权力权力并不完全由外界赋予,自身的影响力也是一种权力。影响力越大,调动的资源越多,权力也就相应增强。

13、“李大人,哎哟,李大人,您怎么到这来了?”

14、然而,李绂的做法也是同样太过于激进,并且在表达对于田文镜不满的同时,也是在直接抨击雍正推行的新政,这必然是不能为雍正所容忍的。况且更为重要的是,李绂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包括陆生楠、谢济世等一大批清流士大夫,也选择了跟随李绂一同弹劾田文镜,而这也必然被雍正扣上了“缘结朋党”的帽子。

15、李绂不止一次弹劾,而是接二连三地弹劾,雍正没办法,让弘历到河南区调查。调查结果出来后,他不依不挠,甚至拉帮结派,准备硬扛到底。

16、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因荐人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受朝廷斥责,降两级调用。后补詹事,充三礼馆副总裁。

17、雍正王朝第39集菜市口,穿著死囚红衣的李绂、谢济世和陆生楠已经跪倒在行刑台上。午时二刻,弘历要求雍正法外施恩,赦免李绂等人的死罪。雍正哆嗦着手从案上拿起一份赦诏。刘墨林赶去为李绂送行,李绂甩袖而去。忧郁憔悴的雍正对刘墨林说:“他李绂不和你喝,朕和你喝!”乔引娣代皇上喝了一碗酒,雍正报以一个欣慰的眼神。雍正告诉乔引娣,“朕把你留在身边,就是要让你看看朕到底是一个怎幺样的人,有朝一日朕放你出去,你要替朕说句公道话。”胤祀、弘时等人密谋,要借整顿旗营之名伺机而动……

18、对于李绂来说,他的出发点和本意是好的,毕竟读书人精英阶层是整个国家运行和治理的根本,关系到整个国家统治的基础,因此,他选择替读书人说话,保证读书人的权益,维护士大夫精英阶层的荣耀和颜面本无可厚非。更重要的是,尊重读书人阶层,是历来的文化传统,这也关系到的是朝廷的体面与国本的尊严。

19、治理陆王(陆九渊、王守仁),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20、如果这些还不能证明,我们再来看下雍正皇帝对李绂的继续评价:

四、李绂是个什么样的人

1、雍正年间的张廷璐和李紱正好是踩了这两根红线。

2、李绂,为什么非得将刘墨林刷下来?真就是因为刘墨林逛了妓院,和妓女比才斗艺?

3、李绂本人学问非常高,是康熙四十八年的进士,官至广西巡抚、直隶总督等,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

4、刘墨林出身于清流,却不甘于朋党,于是就被排斥了。以致于雍正升他的官,他都只能哭着婉拒,怕的就是众口铄金,人言可畏。

5、我们应该庆幸是生活在如今这个社会,只要你有能力,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想做什么都可以。如果还是生活在像李绂那个讲究封建等级的社会里,就算你有钱,估计买个宝马或者法拉利跑车都会因为自己没有权势(不是政府官员)而没有资格买,甚至还会因为违反规定而被处罚。因此,感谢上苍,让我出生在当代中国??!

6、那么李绂的三个官职又是几品呢?

7、此时的李绂已经是直隶总督了,是正二品大员,就算李卫此时是江苏巡抚,也不过是从二品,李绂大他半级。在过去那种等级观念很强的时代,李绂去求李卫,是非常不情愿的,也是掉面子的一件事。

8、所以,李卫出来后,马上就开始寒暄:

9、好在关键时刻,雍正皇帝放了李绂一马,说:“绂既知悔过,情词恳切,且其学问尚优,命免死,纂修八旗通志效力。”于是,李绂被放了出来,负责编撰《八旗通志》。

10、在这个过程中,李绂犯了三个错,一是没有搞明白亲不间疏的道理,他与雍正仅仅是君臣关系,而田文镜是雍正的嫡系,关系上差了一层,何况还隔着一个省;二是拉帮结派,搞起了朋党,犯了雍正的大忌;三是跟“新政”唱反调,这是雍正最不能接受的。

11、于是,整个河南省的读书人以及士大夫阶层对于田文镜是极为不满,怨声再道。而见到此情此景,进士出身的李绂对于田文镜的做法也是非常的反感。“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之后,李绂便以此向雍正上疏弹劾田文镜,两人的关系就此将至冰点。

12、以杀李绂为名,打击他背后的势力

13、当然,雍正皇帝对李绂的性格非常了解,两次问罪于他,是在给他“敲警钟”。李绂心领神会,此后不再过问政事,而是闭门谢客,潜心撰写《八旗通志》《广西通志》《畿辅通志》等,长达8年之久。直到雍正皇帝病逝,乾隆皇帝即位,李绂才被重新起用,回到朝廷里做官。

14、直隶总督的驻地位于直隶省城保定,负责直隶地区的军民政务,例授兵部尚书,为从一品,位高权重,是清朝八大总督之首。都说“伴君如伴虎”,李绂身为直隶总督,没有在朝廷任职,与雍正皇帝隔了一段距离,但依然差点被雍正皇帝干掉。

15、当时她爸爸或她妈妈没有像你这样想,只是象征性性地拿了一个符号就定了,这就如同为什么是你中奖而不是我中奖呢?

16、自古以来,清流误国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说别的,就说李绂这点心胸、格局,就比田文镜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雍正批示李绂的奏折时写道:田文镜有什么不好?你们哪一个能比得上他?

17、康熙六十年(1721),担任会试副考官。

18、此榜或有乱臣贼子,否亦当有读书积学之士不得中式,怨气所致。

19、雍正皇帝定的调子很严重,说:“田文镜公忠,而绂与珽极力陷害,使济世诬劾,必欲遂其私怨。此风何可长也?”在雍正皇帝看来,田文镜是一个公忠体国之人,可李绂、蔡珽却想方设法陷害他,还指示谢济世诬告田文镜,达到私人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风气怎么能够长久呢?

20、这其实就是清流派的利益输送网,就像当今收藏某某人书画,你以为真的值那么多钱?他买的不过是画这幅画的人手中的权力罢了。

五、李绂

1、乾隆二年(1737年),以母忧归。乾隆四年(1739年),守母丧时与县令李廷友同捐资创办"青云书院",并亲自主持教席,一时名士云集,"才乡"教育雄风得以重振。

2、雍正一下就猜中了是李绂,所以可见李绂的声誉之高,况且老八也说了他一清如水,试图笼络他,结果被他一口回绝了。这是其二

3、雍正继位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造,先是下旨清理山西的亏空,而后又热火朝天的筹备他登基来的第一场科举考试。既然是考试,那就要有考官啊,这时候时任总理王大臣的老举荐了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为主考官,张廷玉见状,便举荐了李绂为副考官。雍正听了也甚为赞同,就确定了这两个人为科举试的考官。随后雍正把考卷亲手交给了两位主考官。可就是在考试前一天,李绂在伯伦楼喝酒,竟遇到了有人公开兜售科举考试的答案,然后李绂买了一份。

4、无奈之下,他找到了三王爷胤祉,之所以找他,就是因为三王爷胤祉是实际上的清流派领袖,李绂的真正靠山。整条清流派利益输送链的最后一环,就是三王爷胤祉,这也是鸡血石最终进了他腰包的原因所在。

5、没过多久,谢济世就出场了,他弹劾田文镜,说田文镜有十大罪状,并且言语涉及到被田文镜弹劾的黄振国、邵言纶、汪諴,还有包庇张球罪状的事。

6、实际上,不仅仅对于张廷玉,包括同为上书房大臣的马齐,以及自己的儿子弘历和他最为信赖的十三阿哥胤祥,雍正都不想让他们过早的牵扯其中。

7、翻了一下历史书,这时候的李卫应该是在江南缉拿私盐,还抓获并策反了大侠甘凤池:

8、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处于对田文镜和李绂负责,更是对朝局负责的角度来说,张廷玉只能保持沉默,而张廷玉的两不相帮,却又是对于田李二人最大的帮助与保护。

9、李绂求李卫,那是丢了天大的面子。而李绂此时为了对天下仕子负责,也顾不得了。

10、图里琛是康熙和雍正两朝的御前带刀侍卫,赏穿黄马褂,深得两代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并且为人低调,不事张扬。

11、这可不是“书生意气”,更不是“不畏权贵”,这叫“不要脸”!

12、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待我为你一一分析。

13、仅此一段对话,就将皇四子胤禛和皇三子胤祉的对立形象,明确树立。这时候,李绂站了出来:

14、在古代文官之间,论资排辈的风气十分严重。哪怕资历相近,都要分出来个哪年哪年的进士,偏要分一个高低出来。

15、此前,蔡珽已被判处斩刑,监侯处决;现在,雍正皇帝也是有将李绂斩杀的意思。

16、1727年,李绂离任直隶总督,转任工部侍郎。继任直隶总督宜兆熊见到粮仓里的粮食不见了6000多石,便弹劾知府曾逢圣、知县王游亏空钱粮。雍正皇帝认为曾逢圣、王游两人都是李绂推荐的,这种事情只能找李绂的麻烦。雍正皇帝当即免去李绂的官职,交给刑部、议政大臣会审,给他定了21条罪状,论律当斩。

17、雍正元年,召回京师,担任吏部右侍郎。雍正元年,年羹尧位高权重,专横跋扈。李绂因为不肯给年羹尧之子造营房一事给予从优,而被年派记恨,后 被排挤改充经筵日讲官。不久,奉命赴山东负责督促漕运,又为兵部右侍郎。

18、电视剧里设置这样的场景,实际上也是想表达任何时刻,实干总是比空想更能解决问题。这也预示着李绂的结局,终究不能称为雍正的左膀右臂,最终还差点掉了脑袋。

19、根据宝亲王弘历与刘墨林在河南走访的拿回的结果,田文镜在河南的政绩还是非常卓著的,百姓安稳,民生稳定,新政在河南试行已经见了成效,雍正在经历了山西巡抚诺敏的失败教训之后,也需要能树立新的封疆大吏的榜样,以更好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政,李卫、田文镜都是他所希望树立的榜样。

20、李绂这个人是清流,所谓的清流,其实就是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特殊产物,他们本身道德要求比较高,不会跟社会不良行为同流合污,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比较高,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具有正气的知识分子。

上一篇:茂陵(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