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潼关吏
1、战格: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2、可杜甫却觉得此官职对百姓不利,于是推脱不去。
3、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4、节度使安禄山率二十万军,只一月就从范阳打到洛阳,而后半年破潼关,占长安。
5、(跟S姐背诗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28)完裙:完整的衣服。
7、三吏三别虽只有六首诗,但却从不同的角度,将百姓的“孤苦无依靠,半点不由人”的命运记录了下来。
8、(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9、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10、(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1、他希望百姓安康幸福,也知道只有大唐军队胜利归来,才能实现这一愿望。
12、他心中最放不下的便是自己的老伴,也许此次一别便是永恒。
13、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14、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满意请采纳
15、⑼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16、此诗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17、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18、(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9、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20、(12)前:上前,向前。
二、潼关吏杜甫
1、“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偶像,一个群体都有一个群体的向往。”
2、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3、“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4、潼关微生活微生活*为生活
5、可人生难免离合悲欢,如今命运又岂是他自己可以掌握。
6、《潼关吏》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之一。
7、以上总起,写潼关的士卒和城防概况。
8、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9、(29)老妪(yù):老妇人。
10、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11、文|有书琳琳柒·主播|阿成
12、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13、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14、历史上能如杜甫这般,见证一个帝国从辉煌到衰落过程的诗人,本就不多。
15、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16、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7、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18、⑻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19、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20、可宰相李林甫,却自导自演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使得天下士子皆空欢喜一场。
三、潼关吏原文
1、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2、三吏三别情,半生报国梦。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而偏爱杜甫的人,则会从他沉郁顿挫的诗歌中,体会出他悟透的人生,叹尽的悲凉。
5、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6、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7、铁不如:这里指城垒坚固。
8、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余丈。
9、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10、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名门世家,他从小便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长大。
11、可等到的消息却是“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12、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13、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14、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15、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16、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17、莬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18、(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19、但长大后才知,杜甫的诗词并不是在课堂上所能体会到的,他的诗即是历史,又是沧桑。
20、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四、潼关吏原文及翻译
1、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2、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
3、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4、从黄昏到天亮,老翁虽逃,老妪却被抓,一个本就不完整的家庭,变得更加支离破碎。
5、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6、(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7、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跟S姐背诗文)《道德经》第一章至第十章
9、《垂老别》中,一老翁家中子嗣全部阵亡,独留老命苟延残喘。
10、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11、点击右边的按钮,可以向下滑动,阅读全文
12、这一次,他没有犹豫,前路虽依旧迷茫,可自己无家可别,又有什么眷恋。
13、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14、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15、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16、而杜甫的“三吏三别”便是在这一个环境中创作出来的。
17、《潼关吏》是杜甫诗集里的一篇经典五言古诗。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以缓急有致、神情毕现、形象鲜明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神态,是此诗的主要特色。
18、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19、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20、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五、潼关吏拼音
1、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破阵子》诵读
2、(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3、⑸要:同“邀”,邀请。
4、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5、(19)存:活着,生存着。
6、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7、《石壕吏》中,从“暮投石壕村”一直到“独与老翁别”,杜甫作为一个旁观者,叙述着整个故事的发生。
8、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9、而杜甫的“三吏三别”,正是将这段悲剧记录下来,让它成为文学和历史上都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10、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唯有历经人生千回百转,尝尽岁月苦辣酸甜,才能体会一品尽三味。
12、杜甫的文章很多都是忧国忧民,这篇也不例外这篇主要表达作者对士卒辛苦修建防御工事的的赞叹,对潼关巍峨险峻地势的赞美,以及对当年哥瀚一役难以消磨的悲愤、对历史教训的痛心。
13、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14、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丰碑——《货殖列传序》诵读
15、潼关有八处胜景。雄关虎踞:指潼关故域东门外的麒麟山角,形如一只猛虎蹲在关口。禁沟龙湫:在禁沟口石门关北面禁沟水与潼河相汇处。秦岭云屏:把秦岭云雾缭绕的自然风光比为潼关的屏风。中条雪案:指中条山清幽、美面的雪景。风陵晓渡:风陵,是指神话中女娲氏的陵墓。在潼关故域东门外黄河岸河滩。风陵处的渡口称为“风陵渡”。黄河春涨:春天黄河河水剧涨,站在潼关域头北眺东望,银光四闪的冰凌伴随着黄河水汹涌而下,颇为壮观。谁楼晚照:指潼关谯楼(指西域门楼)曰落时的景致。道观神钟:因麒麟山顶道观里的“神钟”而驰名。相传此钟因洪水泛滥被冲到潼关,后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被挂在了钟亨上。
16、(6)走:跑,这里指逃跑。
17、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18、他只是用朴实的叙述方式,将他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
19、这些诗篇,是百姓遭受战乱之祸、灾难深重最为真实的见证。
20、(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