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岳阳楼记(100句)

2023-05-04 09:28:39 0 59

一、范仲淹岳阳楼记

1、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2、本文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居江湖,但仍心忧国事;虽然遭遇迫害,但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大观是古人常用词,意思是盛大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就是前面说的唐贤,唐代那些名人。备矣就是已经很详细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其实诸位文化前辈对此美景的描述,已经非常详尽了。

4、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5、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字数有516个字。

6、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岳阳楼记

7、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

8、(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的感觉,放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极点万分悲伤的心情。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上下相接,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9、“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

10、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条理分明,他在开篇就点明了写文章的原因,以及这篇文章所涉及的人物。

11、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扩展资料:这篇文章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

12、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属于后一类。“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13、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14、《岳阳楼记》问世的缘起是滕子京重修岳阳楼。

15、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范仲淹等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他们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替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一般被贬的人都是悲观,彷徨,沉迷于山水。而欧阳修却不同,他虽然被贬,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与滁州人民同乐,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在谪居时期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他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16、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17、《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岳阳楼为三国东吴所建。

18、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耀一作:隐曜;淫雨通:霪雨)

19、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20、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庆历三年(1043),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

二、范仲淹岳阳楼记表达的感情

1、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

2、而这样的思想,显然要比单纯地记物写景更为打动人心,更能引起那些仁人志士、文人骚客的激赏和共鸣了。

3、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扩展资料《岳阳楼记》原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北宋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予,是范仲淹自称,意思是:我看巴陵郡的名胜气象,根源就在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滕子京托他写岳阳楼记,是庆历五年六月十五日,那是滕子京写信的时间,他把信从湖南岳州发到陕西邠州,已经是下半年的事情了,范仲淹不久后就调任了河南邓州,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河南邓州写的,范仲淹没有到洞庭湖,但也能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那是因为他小的时候去过这里,是有印象的。

5、1045年(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的参知政事被罢免,改知邠州(今陕西邠县),不久又改知邓州(今河南邓州)。

6、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

7、范仲淹所写《岳阳楼记》文章本身为标准件来看,作为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其总字数为三七五字.它也包括四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题目,“岳阳楼记”四字;正文,三百六十字.其中第一自然段五十一字,第二自然段七十五字,第三自然段六十六字,第四段和最后第五自然段各八十四字.写作日期,“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八字.作者署名,“范仲淹”三字.(但也有少数版本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时代背景,在作者署名前加一个表示朝代的“宋”字;这样,全文字数为三七六字).

8、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岳阳楼在我国湖南省。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阳楼主楼高42米,进深54米,宽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汉族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9、(译)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10、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11、范仲淹文学成就突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

12、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具有教育意义。

13、他出身贫寒,年幼丧父,母亲改嫁,外出读书求学,勤奋刻苦,他从小有大志,作秀才时,就“以天下为己任”。后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后在赴颖州上任途中病死。

14、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yì)!微斯人,吾谁与归?

15、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16、《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中选出的,写于1046年范仲淹被贬流放今河南邓州与同贬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作,表现作者的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

17、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

18、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19、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0、岳阳楼始建于东汉时期,归属于当时设置的巴陵郡,称为巴陵城楼,直到唐代的三位大诗人给予了文化认证,先是孟浩然写了著名的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十多年后李白登楼赋诗:楼观岳阳尽,山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又十年后杜甫登楼赋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甚至道教著名的人物吕洞宾也在此留下吕纯阳三醉岳阳楼的传说。

三、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作年代是宋仁宗

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2、文章写成之后,先由苏舜钦以朱笔书写正文,再由邵餗以篆文题写“岳阳楼记”四字,最后一起刻于碑上。

3、这句话的意思是: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范仲淹的好朋友滕子京犯了错误,被降职外放为巴陵郡太守。

4、范仲淹与岳阳楼 顾名思义,岳阳楼记本应是以记岳阳楼为主要内容的,这不仅是由文章的体裁所决定的,也是范仲淹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

5、文中表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友善,爱其才。”

6、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

7、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

8、 可以想象得出,范仲淹面对着洞庭晚秋图描绘的山水之景,吟诵着前贤的诗赋,看到好友滕子京被贬后做下的一桩桩显赫的政绩,联想到自己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革新的主张,却面对混乱的政局、忧心的国事而无能为力,遥想千古兴亡多少仁人志土空有抱负而最后只能饮恨终身,不由得感慨万千。

9、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10、清代的御史窦垿(xù)写过一副岳阳楼长联:

11、“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12、范仲淹去世后谥号文正,也很概括他生平德业,以问句作为结尾也给整篇文章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文章是范仲淹在河南邓州写的,最后有明确的落款时间。

13、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1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句是千古名句,这里的天下指天下所有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总结古贤人的修身方法。而这句则是他表明古贤人的终极追求,问他们什么时候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这些古贤人必定会说,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因天下人的快乐而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是对人的道德要求极高的标准,在古代社会制定下极少人能够做到,因此成为千百年来无上的理想境界。

15、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6、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17、又比如皇皇巨编《全宋文》:

18、至此,已知何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矣。

19、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0、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

1、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作者通过描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分析了迁客骚人观看景物后,不同的感受,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3、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尝,曾经。求,探索。古仁人,古代有德行的人。心,指思想。二者之为,二者指前面悲喜两种状态。这句话是说:我曾经下了功夫去探索古代贤德人士的内心思想,发现他们不会出现这种患得患失、悲喜两极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5、于是圣人率民以养士,易曰:不家食,吉。如其无德,何食之有?」

6、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7、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8、一直以来都很景仰范文正公之风骨,二零年观电视剧《清平乐》中塑造的范公之后,感佩尤甚。

9、“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现在一般的说法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不惊不诧。

10、“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11、作者描写的对象是明为岳阳楼,实则写的是洞庭湖。突出了洞庭湖在天气阴一晴,观赏者的悲一喜情感下的景物,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

12、一是为老友滕子京鸣不平并顺便自己也发发牢骚;

13、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14、于是借题发挥,将岳阳楼及其大观以「前人之述备矣」而一笔带过,由洞庭湖上阴晴之景引起的「览物之情」入手,将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15、“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1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噫,叹词。微,没有的意思。范仲淹这里说的微斯人,斯就是指前面说的那些古代贤人。《论语》里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就是没有管仲这样的贤人,而范仲淹说没有这些古代贤者式的人,我该与谁同道呢?

17、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18、电视剧《清平乐》中范仲淹被贬临行前

19、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20、当时的北宋,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下,范仲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三冗”问题,即冗员、冗兵和冗费。自古以来凡是改革,“裁员”和“减钱”都是最得罪人的,“庆历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守旧势力的顽固阻挠,以至于刚刚推行一年零四个月就宣告失败。与此同时,作为新政主角的范仲淹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旋即被贬出京,落职邠州,不久后迁邓州。这一年是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57岁,这已经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四次被贬。

五、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心系苍生的仁德谁不钦仰

1、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2、当时,他团结了韩琦、富弼、欧阳修、滕宗谅等一大批主张革新的新锐人物,提出“明黜陟、抑挠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主张,想要改革政治,发展生产,做到百姓安乐,国富兵强。

3、庆历五年(10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皇祐四年(1052),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4、滕子京的战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的宽阔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诗人的伟大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薄暮冥冥”:傍晚时天气昏暗。“霪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

6、此处有着非常古远的文化气息,是《楚辞》当中经常出现的地理位置,楚国文学家屈原就曾经在这里徘徊,后世那些贬谪的官员和诗人也都跟随着屈子的脚步经常在此游览。迁客,是指被贬谪到这里的官员。骚人,出自屈原《离骚》,后来称诗人为骚人。得无,能不,这是带有揣测意味的疑问词。

7、范仲淹《岳阳楼记》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秋天写的。《岳阳楼记》,它胸怀开阔、气势恢宏、力压群芳,为历代岳阳楼记旷世扛鼎之作。其文体有骈有散,用骈语描绘景物,以散文论叙事情,骈散得当,错落有致,自成一格。特别是记中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这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表现出了作者崇高而坚定的信念、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积极有为的抱负,激起了一代代文人志士心灵的共鸣。

8、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9、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或,有时候的意思。长烟,指持续弥漫在空气中的雾。范仲淹的另一首词里: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浮光跃金,光和金都指月光。静影沉璧,影和璧指月亮,璧是圆形的玉。

10、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春天的暖和天气,阳光充足,无风无雨,洞庭湖水面上水波平静,天上的阳光和湖面上反射的阳光互相交织,放眼望去,整个湖面碧波万顷,非常壮观。水面上的水鸟自由飞翔着聚集在一起,湖里的鱼活泼灵动,浮潜多姿,湖岸上的花草生长茂盛,又透着着阵阵幽香。

11、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12、电视剧《清平乐》对范仲淹的屡次被贬有着非常形象地刻画,每一次入京,他都云淡风轻,每一次出京,他都谈笑自若,对于心怀天下的人来说,无论身处何方、身居何职都是在为国尽忠,所以无所谓成败、无关乎悲喜。真实历史中的范仲淹亦然,到了垂暮之年的他,屡遭磨难,壮志未酬,但心胸依然豁达,放不下的唯有他的君和他的民。

13、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14、与晏殊对话场景左范仲淹右晏殊

15、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 何时而乐耶?

16、(译)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17、此碑具足四美:滕子京修楼,范仲淹撰文,苏舜钦书丹,邵餗篆额。此四人皆一时俊彦,世人遂以“四绝碑”称之:“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岳阳楼,属(嘱咐)范文正公为记,词极清丽。苏子美书石,邵餗篆额,亦皆一时精笔。世谓之‘四绝’云。”(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可惜“世间常态是无常”,具足四美的“四绝碑”似已随岁月而消散。今人游览岳阳楼,所能见到的是乾隆八年张照所书之碑:

18、苏子泛舟于赤壁之上,“举酒属客,

19、 简而言之,范仲淹不记岳阳楼,是因为他当时正在邓州的任所,没有见过重修后的岳阳楼,而且不仅当时未见,就是此前此后,他都没有到过岳阳楼,更不用说见过洞庭湖了。

20、范公一生劳苦奔波,只为食“民”之禄,忠“民”之事,而全然抛却个人得失。居朝堂之上,则为百姓殚精竭虑;若是被贬他乡,处江湖之远,也依然心怀家国、为天下平宁尽已所能。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