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1、愁容不展的李白拿起来一面镜子,他发现镜中的自己已经两鬓斑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经50多岁了。
2、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3、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4、●青春期孩子不听话,这篇文章帮你解决...
5、这三千丈的白发,完全是内心愁苦的象征。“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通过对镜自问,进一步加强对“愁”的刻画,酣畅淋漓地表现自己的忧伤憔悴,表达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6、当伍子胥迅速逃离楚国期间,来到吴楚交界的昭关,由于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是滔滔的大江,地形险要,并有重兵把守,过关真是难于上青天,所以,伍子胥一夜急白了头。
7、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8、前两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9、李(lǐ)白(bái)〔唐(tánɡ)代(dài)〕
10、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11、●对孩子最大的残忍,就是在学习上放任自由...
12、(答案)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13、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14、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15、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是因为忧愁才长得这样长。
16、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17、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18、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9、译文:苍苍白发似乎有三千丈那样长,细想一下原来是愁绪有这么长导致的。不知道镜子里,头上是在哪里染的秋霜啊。
20、何不乘此舟直升云天去一览明月,一边看赏两岸的鲜花,一边在舱中饮酒呢?
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语文大师
1、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2、空吟着《牛歌》而无人知遇,便只有像苏秦那样泪落黑罗裘了。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秋浦歌》
4、唐朝的一尺约为30厘米,一丈约为3米。按照诗中的描述换算下来,白发长达9000米。当然了,任何人的头发都不可能这么长,但是如果用白发代表李白胸中的愁苦,一切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5、bù zhī míng jìng lǐ , hé chù dé qiū shuāng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7、第六首诗开篇以“愁”字领起,展现出诗人面对残酷现实和即将爆发的战乱一筹莫展的苦闷心情和深广忧愤。”
8、第十首诗,李白以轻快的笔调描写山乡的自然风光:嘉木成林,满山葱翠,白鹭横飞,白猿长鸣。
9、(4)个:如此,这般。
10、秋涌河畔的树丛中多产白猿,其跳跃飞腾如一团白雪。它们在树枝上牵引着儿女,在玩水中厉月的游戏。
11、李白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12、《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组诗。李白一生中多次游秋浦,这组五言诗大概是诗人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漫游至秋浦,逗留期间所写。其中《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其15),最为后人传诵。
13、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14、辽代特有的官员制度,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15、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16、李白一生中多次游秋浦,这组五言诗大概是诗人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漫游至秋浦,逗留期间所写。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17、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18、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19、秋浦歌 (唐)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个)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2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解释
1、第二首诗与前一首一样,也是抒发客愁和对长安的思念,思归益切,愁绪愈来浓。“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2、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3、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站
4、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5、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6、(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7、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
8、诗中有禅意,古人爱写禅理诗
9、《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意思;为什么白头发几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10、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11、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12、深奥莫测,古人观测天象,总结出来的纪年方法
13、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秋浦歌》
14、不过,李白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快乐,这在他《秋浦歌》的组诗中多有反映。我们也听过历史上伍子胥因为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头发竟然全愁白了的故事。说的是因楚平王听信谗言,废了太子,要诛杀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太子的师傅。伍子胥是伍奢的次子,因此他也在楚王的诛杀之列。
15、《秋浦歌》的原文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16、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17、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石楠树和女贞林。各个山头上都落满了白鬓,各个山涧里都有白猿在哀吟。
18、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19、桃波离这里只有一步地之遥,那里的人说话这里都听得清清楚楚。我在这里暗与山僧告别,遥向白云作揖而去。
2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三千丈”来比喻愁绪之长,说明愁思的深重,这是诗人奇想而出的名句。
四、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赏析
1、“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3、第十四首诗,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4、他从一个仗剑走四方的少年,进入到垂垂老矣的晚年,他的人生理想依然没有实现。
5、巨石江祖耸立在清溪河畔,就像是直扫青天的一幅天然画屏。上面古人的题诗千年犹在,其在绿字之上长满了美丽的苔藓。
6、李宓率领十余万将士出征,在洱海边上战败。李宓跳海自杀,大唐兵将全军覆没。西南边境的祸患未除,长安城里又发生了大事。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
8、逻人石之高踱,上只有飞鸟才能飞过。江祖石上有渔人筑起了捕鱼的小堤坝。
9、看到自己的白发已经长到三千丈了,也只因为愁绪是这样长。我对着明亮的铜镜百思不得其解,真不知道这些像秋日寒霜一样雪白的头发是从哪儿得来的。
10、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原文: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鉴赏: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此篇是其中第十四首。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开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11、第十一首诗,诗人选择了两块不寻常的岩石,描写它们雄奇峻峭的姿态,绘制了一幅十分壮观的画面,倾诉了诗人对秋浦山水的爱慕之情。
12、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的公开资料,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13、秋浦的田舍老翁,为捕鱼而睡在水上的船中。
14、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
15、李白后半生经常云游天下,四海为家,有段时间,他曾和中国诗坛上著名现实主义巨匠——杜甫携手同游。二人把酒论诗,快意非常,真是尽一时之兴,成千古美谈。
16、(我)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17、拼音:báifàsānqiānzhàngyuánchóusìgècháng
18、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19、天宝十三年的正月,安禄山入朝拜见天子。杨国忠曾经密奏,安禄山有谋反之心,皇帝可以试探他一下,宣召让他进京,看看他是否敢来。如果他不敢进京,那一定就是要造反了。
20、第十五首诗人写自己因愁而头发变白。“愁”是全诗之眼。一二句与三四句倒装。正常的语序应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经过倒装,使得形象突出鲜明。修辞上还用了夸张、设问、借喻。
五、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1、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只因为我的忧愁有那么长。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7)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5、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出“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6、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7、炉火隔彻天地,柴烟中红星乱闪。
8、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
9、不(bù)知(zhī)明(mínɡ)镜(jìnɡ)里(lǐ),何(hé)处(chù)得(dé)秋(qiū)霜(shuānɡ)。
10、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11、三四句,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12、因此,李白的这首诗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写愁的绝唱。“白发三千丈”这句孤吟,也成为千古传诵的奇句。
13、个:如此,这般。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14、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15、秋浦的夜色浓了,明晃晃的月亮照着静悄悄的大地,到处一片静谧。冶炼厂的炉火燃起来了,火星四射,浓烟滚滚,照亮了天和地,给沉寂的夜色重重涂抹了一层红色的颜料。红彤彤的炉火映红了人们的脸,趁着月色,一边劳动,一边歌唱,歌唱打破了夜色的幽静和神秘的氛围,也震荡着寒冷的水面
16、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17、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18、第三首诗是一首具有寓意的咏物诗。此诗正面赞美秋浦的锦驼鸟,而以山鸡作为陪衬,但对后者并无贬意。
19、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20、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