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论战(100句)

2023-05-02 09:54:36 0 59

一、曹论战

1、《左传》而外,左丘明又编撰《国语》。此书应系左氏失明后而作,其材料与《左传》相表里,又互为补充,同为关于古代历史文化的经典要籍。可能在《左传》、《国语》完成不久,约于公元五世纪中期偏前,左丘明逝世。

2、*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3、答: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4、答: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远”基本意思为远大的,深远的。在曹刿论战中的意思是做长远的打算。(拼音)肉食者鄙,未能远谋ròushízhěbǐ,wèinéngyuǎnmóu(出处)《左传·庄公十年》里《左传》文章中的《曹刿论战》中的一则。(作者)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释义)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作长远打算。(思想)说明当权者目光短浅,同时透露了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态度冷漠,这些为鲁国能否抵御齐国的入侵投下一束阴影。(作用)反面衬托曹刿的聪明机智。表明进见原因。为下文鲁庄公的目光短浅作铺垫。

7、《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当然可以称为长勺之战,只是本文的侧重点不在战上,而是论。“曹刿论战““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9、(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10、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11、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2、《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出自于《左传·庄公十年》。它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13、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谋丶勇双全的军事家,也是军事理论家,他懂兵法是毫无疑问的。

14、按《精舍志》记载,肥城都君邱氏即左丘明嫡传后裔,这支后裔世系清楚,两千多年来一直居守故邑祖墓。

1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6、回到春秋战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通常一番精彩的说词,就可以让自己身居高位。表面上看,成功就这样简单。但问题是,不要说别的,只要你能修炼的,有机会跑到众多高级官员面前,让他们愿意倾听你发表一套不管有没有道理的高论时,你就已经非常成功,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人。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当时的曹刿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村夫,对此我还特意查过史书,而据史书记载,曹刿是鲁国最大的贵族之他的先祖是周文王的第六子曹叔振铎,而鲁国国君的先祖是周文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1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8、论:评论,论述《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公的愚昧形成对比.文中(曹刿论述了战役取胜的原因)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19、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20、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二、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2、*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3、黄山地处皖南山区,百千峭峰,摩天戛日,老树古木,郁郁苍苍,虽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犹然凉爽如秋,所以说“长锁清秋”。

4、(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6、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盲史官左丘明所著。有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近人认为,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人编写。

7、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8、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9、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

10、曹刿(guì),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曹刿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后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11、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12、从“柯地会盟”看曹刿的"勇”

13、小大之(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14、轼:此指车前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攻下。

15、(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6、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17、(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18、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19、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20、他说:“那么,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吧。

三、曹刿论战拼音版原文

1、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3、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4、(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5、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6、《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注解最好的为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现今流传下来的只剩下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7、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8、(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创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10、(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1、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

1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3、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14、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则请从)

15、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

16、*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17、(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8、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

19、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20、(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1、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2、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6、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

7、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安:养。弗,不。专,独自专有。对:应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0、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

11、师:军队。伐(fá):讨伐,攻打。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12、第曹刿对庄公回答三件事的点评,只是随口而说,具体说的是什么并不重要,他只是在随意评述,以便引导庄公全面其介绍执政情况。曹刿听取庄公的全面介绍后,得出庄公执政能力及成绩合格的结论,最后才作出“可以一战”的价值判断,以及“战则请从”的个人选择。

1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4、可以一战省略了之。翻译: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以之一战必以分人省略之。翻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以之分人

1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16、问题二:《曹刿论战》它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17、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18、第关于巨婴控制。你还记得薄王事件吗?上级官员薄某,对没有领会其意图,不按其意念办事的下级官员王某,颐指气使,并耳光相向。这种作派,不出事才怪。”

19、那个时代各个思想初生,礼制崩坏,新的治国理政等等都在摸索阶段,“取信于民”就当时来说,是及其先进的思想了。

20、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作者是先秦的左丘明。

五、曹刿论战拼音

1、为了表示对他这些观点的包容与兴趣,我问道:“那么,权力职责与巨婴控制,有什么不同呢?”

2、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当作史书来看的话,那么首先要考虑真实性和权威性。《曹刿论战》出于《左传》,作者左丘明。《左传》在史学界的权威不用多说了吧,是介绍春秋时期少有的书,我们只能选着相信,酌情参考吧。

5、《曹刿论战》是《左传》中间的一个篇目,其中曹刿认为能够打败齐师的原因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就是曹刿认为能够打败齐国的原因。

6、鱼我所欲也/《孟子》

7、此文收录于沪教版七年级下第30课、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25课、五四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

8、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9、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10、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1、*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12、信是君子的一个道德标准,它不仅表现在个人品德上,还体现在国家之间,如果国家之间的结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即使结盟也没有任何意义。

13、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14、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

15、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16、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7、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都有哪些?

18、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19、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20、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讨伐)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