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陶渊明(100句)

2023-04-30 09:53:50 0 59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1、安徽省古徽州的黟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地,所指的是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亭10公里段。

2、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

3、挣脱冷,寻觅暖——初读萧红有感

4、精神的殿堂(冯骥才)我为什么活着(罗素)情书(沈从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5、《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6、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7、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

8、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9、月明伴宿玉空堂,骨冷魂清无梦寐。

10、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

11、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12、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13、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

14、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15、避世不独商山翁,亦有桃园种桃者。

16、有的还会再套上一层塑料皮儿。

17、人生大半时间都徘徊在出仕归隐之间,公元405年,步入知天命前,他向往已久的归隐生活才真正开始。《桃花源记》正是陶渊明在南村隐居时所写,那一年陶渊明54岁,文中所描述情形多为先生真实生活的艺术写照。

18、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19、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20、渔夫出来后,首先告诉郡守。郡守也觉得是个好地方,派人去寻找,无法找到渔夫说的地方。南阳刘子骥听说了这个消息,也亲自去寻找。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1、当渔夫来到桃花林的尽头时,又发现了小溪、小山。小山有个小洞口,溪水从小洞口流出。小洞口有亮光,渔夫好奇,顺着亮光往里面看。里面隐隐约约,看不清楚。这又激发了渔夫的好奇心。渔夫想进去看个究竟。

2、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3、王丽丽昆图朗诵团成员,现为昆山登云学院老师,喜爱朗诵,在学生时代曾多次参加朗诵比赛,并获得奖项。朗诵可以让我的心更加宁静与平和,在揣摩作品同时,我不仅能尝试体会作者的感受,更把自己置于时空交换的意境,亲身体验作品的魅力。朗诵,读出他人,更是读出自己。

4、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5、桃花源人在发现这个外来的不速之客时,“设酒杀鸡作食”来招待渔人,在听到外界世事变化无常时,桃花源人“皆叹惋”,充分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能够免于战祸的庆幸以及对外界处于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与人格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出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本质,显示出了桃花源人对平等劳动、自由幸福生活的满足。在渔人将要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人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希望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不会受到外界的打扰,显示出了桃花源淳朴的民风与外界的格格不入。

6、间隔:隔断,隔绝。

7、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8、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9、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10、这些人是哪里来的呢?引发了渔夫的兴趣。

11、牡丹的拒绝(节选)·张抗抗

12、当代学者顾农先生,以“反潮流”的姿态研究了晋史后认为,所谓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完全是陶渊明幻想出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反对一切乌托邦”(列宁《两种乌托邦》)。因而即使美妙如桃花源,也没有值得赞美之处。顾农明确反对相关人们以陶诗中“秋熟靡王税”的这一句,歌颂“没有剥削”的社会给予一味的赞赏。他认为桃花源的现实依据,即是中古时代的坞堡(以陈寅恪教授的考证为据),当时不可能是原始公社式的单位。这里必有坞主,实际上就是些“山大王”。所以,老百姓与其依附坞主沦为农奴,还不如缴纳“王税”,成为一个“自由”的农民。顾农的最后结论是,桃花源中人的“无王税”未必是好事,也不代表农民的愿望。

13、在陶渊明归隐的这段岁月中,晋末朝政内部仍是倾扎争斗、矛盾重重的。社会上也因战乱不止,而更加民不聊生,以致动荡不安。时有起义军首领卢循,率军自岭南北上。而后,其部将徐复道攻下江州。卢循则进攻建康(东晋首都,今南京)不成后,西退而占领了寻阳,但在遭到晋将刘裕的追击下,又败退回到岭南。这场战役,使江州及寻阳一带,广受战祸的累及。

14、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15、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

16、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

17、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18、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几度辗转,在各地做过几年小官,后厌烦俗世,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是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19、这不仅是爸妈拼手艺的小擂台,

20、好想与你一起老下去·木心

三、朗读桃花源记陶渊明

1、桃花源广场占地6万余平方米,是武陵山区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性文化广场,在这里,动可舞摆手欢歌,静可觅木叶情韵。

2、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

3、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4、结果没有寻找到回家的路,寻找到了一片桃树林。此时,桃花盛开,这让渔夫流连忘返,想穷其源头。找到源头后,发现了溪水,发现了小山,发现了小山有一个小洞,发现了溪水是从那个小洞里流出来的。洞口有亮,从洞口往里看,又看不清楚,这更激发了渔夫的好奇心。渔夫由此想走进去看个究竟,正好那个洞口可以通过。于是渔夫把船靠在一边,只身进了洞口。

5、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6、巜记》是巜诗》的序文,着重叙述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和桃花源的环境景物:《诗》着重描写桃花源里的历史,风俗和恬静生话,作者通过巜记》和《诗》描绘了他的理想社会,没有君主,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不纳王税,在这幅图景中,即表现了他对当時豪族地主统治下黑暗现实的厌弃和不满,也反映了他对这种现实愤懑而又无可奈何的消极避世倾向。

7、这样读、这样想;认真读,仔细想。回味无穷!

8、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9、《桃花源记》主要以武陵人的行踪作为主要的叙事线索,文章开头为我们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等,这些元素充分表现出了故事的真实性,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说明捕鱼是他的职业,他对周围的山川地势应该非常熟悉,但是这次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反映出当时人民生活的窘迫,渔人只有多捕鱼来养活自己的家人,也暗示了故事的虚幻性。“忽逢桃花林”显示出了渔人在捕鱼时非常专注,猛然抬头,发现一片美丽的桃花林,把桃花林描写的虚幻离奇,使渔人尽情陶醉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之中,这才使渔人产生了“欲穷其林”的念头,作者也通过桃花林的没折射出显示的萧瑟、凄凉。

10、现在的你,给孩子包书皮了吗?

11、小说的三要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等。从这三要素看,《桃花源记》它都具备!所以从小说的这些特点看,它就是一篇完整的微型小说。

12、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13、属东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词赋家、文学家、散文家。

14、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5、(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16、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17、(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18、渔夫尽情享受了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后,想回家去。然后带领更多的人到这里来生活。

19、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20、昨天看了悟空推荐的这个题目,很兴奋!觉得这才是富有挑战性的话题,今天琢磨了好久,于是有了下面的感想!

四、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1、与“包书皮”有关的故事。

2、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6、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7、行板如歌(王蒙)岁月(席慕蓉)

8、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9、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0、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11、渔夫进去以后,发现了村庄。村庄很安静,屋舍很整齐。又见到了很多人,这些人都很和气、热情,又知道了这些人的传奇经历。

12、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13、《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

1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15、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16、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17、刘禹锡则在他的《桃源行》诗里,也是这样说:

18、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19、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20、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五、桃花源记陶渊明具有怎样的精神境界

1、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3、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4、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5、不足:不必,不值得。

6、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7、桃花源诗陶渊明嬴(yín)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8、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9、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10、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11、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12、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

13、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14、点上方绿标即可听到高考必背古诗文

15、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16、开学季,自然少不了新书伴侣——书皮。

17、(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8、你是我今生最美的修行·白落梅

19、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

20、我也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就以上问题发表我的看法!

上一篇:亲尝汤药(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