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者(100句)

2023-04-29 10:01:54 0 59

一、晁错者

1、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2、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適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後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兒廷毁我!”盎遂不谢。

3、初,中锡受命讨贼,大学士杨廷和谓杨一清曰:“彼文士耳,不足任也。”竟无功,下狱论死。(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节)

4、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宫中。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5、A.太子善错计策善:使……善,改进

6、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请求根据诸侯王的罪过,削弱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枝郡。奏告皇帝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谁也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改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喧哗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势力,疏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埋怨你,为什么呢?”晁错说:“本当这样。不这样,皇帝不被尊贵,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这个样子,)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随即饮药自杀,临死时说:“我不忍看着大祸临头。”死了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皇帝就命令将晁错穿着朝服斩于东市。

7、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③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谢砺。

8、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9、刘邦说:“乳臭未干的小子,不是韩信的对手。他们的骑兵将领是说?”

10、散文|王雁翔:温暖的延伸

11、萧何说:“我们兵不如项羽多,也不如项羽精锐,这种情况下百战百败(意思是百分之百会失败),不是死又是什么?”又说:

12、就这样,时间到了永平五年(公元62年),就是说,皇帝已经是汉明帝刘庄了。这时候,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修国史”。

13、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14、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15、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16、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22分)

17、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18、武宗即位,起抚辽东。还屯田于军,而劾镇守太监朱秀置官店、擅马市诸罪。正德元年入历兵部左右侍郎。刘瑾初得志,其党朱瀛冒边功至数百人。尚书阎仲宇许之,中锡持不可。瑾大恚,中旨改南京工部。明年冬,逮系诏狱,械送辽东,责偿所收腐粟。逾年事竣,斥为民。瑾诛,起抚大同。中锡居官廉,所至革弊任怨,以故有名。

19、即使最偏袒李广的人,大概也会觉得杀霸陵尉这事,飞将军确实做得不地道。可是你看汉武帝这个处理:第他宽恕了李广,可见他对李广还是很爱惜的;第他含蓄地谴责了李广,作为皇帝基本原则不能丢;第他对李广作了极其文艺而有力的勉励,达成“使功不如使过”的效果,真是最顶级的战前动员高手。

20、清朝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我所经历的人生也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历史的确是未来的种子,是种子就会开出绚丽之花,结出希望之果。

二、晁错者颍川人也阅读答案

1、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崩,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④好掠人财物子女。今必杀汝!”趣令锁之。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杀,乃救止之。是夕,砺恚愤卒。

2、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3、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曾说,“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昔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历史,我父亲曾用比塞万提斯更生动的话告诉我,历史是未来的种子,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刻开出现实的绚丽之花。

4、〔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②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⑤羝,公羊。

5、班固的父亲班彪,最著名的作品是《王命论》,这是一篇雄辩论证汉朝皇帝是天命所归的文章。班彪还正确选择了依附对象,投奔河西大将军窦融,并积极促成了窦融尊奉刘秀为天子。当时天下云扰,窦融坐拥河西五郡之地,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6、武为刺史,行部必先即学官③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④,以为常。

7、散文|吴佳骏:记忆中的敦煌

8、迁南阳太守。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9、南部战区投稿邮箱:nb@cn

10、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11、马续的弟弟马融虽然没有参与《汉书》修撰,但《汉书》文字古奥,又涉及许多专门的知识,有很多难懂的地方,马融拜班昭为师,学习如何理解《汉书》。马融后来成为著名的经学大师,对《汉书》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秋天是最利于匈奴骑兵作战的季节,所以“以临右北平盛秋”这句话固然很有诗意,却正是迎接最艰巨的战斗的意思。

13、A.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14、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 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15、D.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16、(注)①台劾:受有关部门揭发、举报。②耄:音mào,指年老。③圹:音kuàng,指墓穴。④裴回:同“徘徊”。⑤耆:音qí,指老。

17、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18、回首往事,天下读书人支持王莽禅代的过程,像是一场以闹剧开始,以恐怖片结束的噩梦。相比之下,眼下的太平岁月显得如此可贵。很自然的,班固对大一统的汉朝的热爱,出自赤忱。

19、读精选时文思辨评论写文章串联当代文化

20、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

三、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1、“这人是秦将冯无择的儿子。虽然挺贤能,但还是不能挡得住我的灌婴。步卒将领又是谁?”

2、班彪有两个儿子成了名垂青史的人物,一个是通西域的班超,还有一个就是《汉书》的作者班固。

3、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注:连车满载),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4、但以袁盎为首的一些重臣都很讨厌晁错。汉景帝刘启登基后,任命心腹大臣晁错为内史。景帝作太子时就很宠信晁错,登基称帝后更是对他言听计从。举凡晁错上书陈请之事,无不被采纳。他被升为御史大夫后,上书建议就诸侯所犯的罪过削减其封地。

5、马中锡,字天禄,故城人。父伟,为唐府长史,以直谏忤王,械送京师,而尽缧其家人。中锡以幼免,乃奔诉巡按御史。御史言于王,释其家。复奉母走京师诉冤,父竟得白,终处州知府。

6、《汉书》的表,特别值得强调其价值的,有百官公卿表,详细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官制。

7、1986年我参军到山城重庆北碚,因喜爱读书周日总爱跑书店,也留意那套书,可总也不见。第二年春节可以探亲,恰逢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出影印本《资治通鉴》,不是20册的版本,仅两册,黑皮金字,两块城墙砖一样沉甸甸,记得标价为30元,那时,我一个月津帖不过十几元,我毫不犹豫买下来送给了父亲。

8、袁盎虽家居,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梁王欲求为嗣,袁盎进说,其後语塞。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刺者至关中,问袁盎,诸君誉之皆不容口。乃见袁盎曰:“臣受梁王金来刺君,君长者,不忍刺君。然後刺君者十馀曹,备之!”袁盎心不乐,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问占。还,梁刺客後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

9、我们生于当下,该知来处,都应当如父辈一样读点历史,因为学史明理、学史增智、学史知责。(图/网络)

10、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受过刀锯切割的人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11、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徵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12、晁错(公元前2113200年~公元前154年),是5261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颍4102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为人1653刚直苛刻,直言敢谏,担任过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和贤文学,是景帝时期的一名智囊型人物。也是一个能有条理和系统地分析当时问题的务实的政治家。

13、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14、举例说:《史记》有《封禅书》,《汉书》改为《郊祀志》,郊是祭天,祀是祭地,祭祀天地从来都是王朝最盛大的礼仪活动,封禅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项目;《史记》有《河渠书》,关注焦点是汉武帝时代的黄河决口,《汉书》改为《沟洫志》,那就各项水利工程,都可以囊括在里面。《史记》有《平准书》,这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讲述汉代的各项经济政策的沿革,而《汉书》在此基础上,作了《食货志》,食是农业,货是商业,全面介绍、讨论经济史。

15、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16、所以《汉书》的完成,虽然以班固贡献最大,还要加上班彪、班昭、马续三个人的贡献。

17、司马迁是个奇人,《史记》是部奇书。

18、取消世家,也是根据时代变化,所做的处理。

19、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曾祖霸,元帝时为侍中。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20、既然古代中国没能跳出一个王朝治乱兴衰的周期率,那么断代为史,虽然被讥讽为一姓之家谱,却仍然应该承认这是最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办法。后来的史书,大多学班固。《南史》《北史》《五代史》虽然可以说是通史,但那是因为牵涉到的朝代太短,其实仍是断代,只不过断的是时代而不是朝代。

四、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

1、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在众同姓王中推行“削藩”政策,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晁错所更定的“削藩”法令有三十条,利益受损的的诸侯们都叫嚣着要诛杀晁错。晁错的父亲听说消息后急忙从颍川赶来。

2、据《汉书》记载,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身穿朝衣被斩于东市,“父母妻子同产(同母兄弟)无少长皆弃市”

3、D(错在“专权自用”,文中“擅权”只是“执掌权柄”的意思;“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也不符合原意)

4、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5、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郡多氐人,便习山谷,其大豪齐钟留者,为群氐所信向。奋乃率厉钟留等令要遮抄击,共为表里。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6、淮南王刘长来京朝见的时候,杀死了辟阳侯,他平时待人处事也相当骄横。袁盎劝谏皇上说:“诸侯过去骄横必然会发生祸患,可以适当地削减他们的封地。”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淮南王更加骄横。等到棘蒲侯柴武太子准备造反的事被发觉,追查治罪,这件事牵连到了淮南王,淮南王被征召,皇上便将他贬谪到蜀地去,用囚车传送。袁盎当时担任中郎将,便劝谏说:“陛下向来娇纵淮南王,不稍稍加以限制,以至落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如今又突然摧折他。淮南王为人刚直,万一在路上遇到风寒而死在半途中,陛下就会被认为以天下之大却容不得他,而背上杀死弟弟的恶名,到时怎么办呢?”皇上不听,终于那样办了。

7、班固写司马迁立传时,曾感叹这位前辈史家“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现在他自己竟也落得这样的下场。区别是,司马迁把直言纠正君主的过失当作理想,所以结局不幸可说是求仁得仁,反而使人敬重其人格;班固总体上更推崇明哲保身的能力,以至于后人认为他的历史书写,“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竟给人一种欲苟且偷生而不得的感觉了。

8、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请求根据诸侯王的罪过,削弱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枝郡。奏上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谁也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改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喧哗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势力,疏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埋怨你,为什么呢?”晁错说;“本当这样。不这样,皇帝不被尊贵,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这个样子,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随即饮药自杀,临死时说:“我不忍看着大祸临头。”死了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皇帝就命令将晁错穿着朝服斩于东市。

9、D.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10、①壖(mà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11、中锡举成化十年乡试第明年成进士,授刑科给事中。万贵妃弟通骄横,再疏斥之,再被杖。公主侵畿内田,勘还之民。又尝劾汪直违恣罪。历陕西督学副使。

12、B.错乃穿两门南出穿:开凿

13、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14、读过《史记》的《李将军列传》再读《汉书·李广传》,你不一定会减少对李广的同情,但一定会增加对汉武帝的谅解。至于导致司马迁遭了宫刑的李陵事件,《汉书》的相关篇章,更是既充分彰显宽容,又牢牢把控导向的,堪称值得宣传部门组织学习的范文了。

15、李广被免职期间,受到了霸陵尉的羞辱,后来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就请求把霸陵尉调到自己麾下,然后就把人家处死。李广为此向汉武帝请罪,汉武帝就给李广回了一封信:

16、直到今天,我们还不妨称大汉的军队,为银河战队。

17、(书生意气的政治家)晁错为颖川(今河南禹县)人,本来是学习法家思想的,但阴差阳错,整理了儒家的典籍《尚书》

18、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难:反对

19、隔年夏天,母亲告诉我,前段时间父亲眼底出血差点失明。我追问原因,母亲埋怨说:还不是那两块黑砖头闹的,字小得像蚊子,老花镜套放大镜,高兴了再喝两口,再这么下去还不瞎了。最终为父亲计,母亲私下把书送人了事,并告诫我以后别再提史书的事,免得闹腾。父亲不闹腾,历史的种子却在我心里闹腾。我倒要看看这书倒底好在哪儿。

20、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五、晁错者颍川人也

1、至于一般人物的传记中,“多载有用之文”也是《汉书》的一个特点。如同样是为贾谊立传,司马迁引用了《吊屈原赋》、《鵩鸟赋》等文学作品,《汉书》则补充了《治安策》。《治安策》是论述治国之道,特别切中汉初时弊,其中建议,多被汉文帝采纳,论政治意义,当然比那几篇赋重要得多。

2、C.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

3、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迁为齐相。徙为吴相,辞行,种谓盎曰:“吴王骄日久,国多奸。今苟欲劾治,彼不上书告君,即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君能日饮,毋何,时说王曰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

4、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②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5、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然长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节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6、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7、汉代之前的情况,不在班固的书写范围之内,而汉代以来的世家,和列传却很难说有本质不同。举例说,萧何、张良、韩信是刘邦钦定的前汉三杰。按照《史记》的体例,前面两位是大功臣,所以是世家,韩信因为被安上了造反的罪名,就只能进列传。但假想一下,如果灭掉项羽后不久,韩信就病死了,那么就没有后来的事,以他功劳之大,也是要进世家的。这样偶然性就太强了。倒不如像班固这样,统一都是列传,省心。

8、而汉明帝绝不是一个宽容的皇帝。帝王的谥号,往往有些明褒暗贬的玄机,比如“明”当然是个好字眼,但有时实际上可能是指:这个皇帝“以察察为明”,过分注重细微末节,心中充满猜忌,喜欢任用酷吏而推行严刑峻法。

9、如《刑法志》概述上古至西汉时期的刑法,尤其是点出汉文帝、汉景帝治国,虽然无为而治,却也高度依赖刑罚。比之《史记》强调汉武帝重用酷吏,而美化文景时代,这种叙述无疑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10、A(认为……好,称许)

11、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龚胜、龚舍,在沛郡厚唐林、唐尊,及为公卿,荐之朝廷。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清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12、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

13、注:①啬夫求商,名叫求商的乡官。②行部,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属,考察刑政,称为行部。③学官,学舍,学校。④二千石,郎将或太守的另称。⑤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泛指地方长官。

14、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15、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做了校尉,讨伐吴楚军时任将军。回朝来,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帝。皇帝问:“你从军事前线回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几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恼怒,以诛晁错为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况且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言,不敢再进言了。”皇帝问:“为什么呢?”邓公答:“晁错担忧诸侯强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弱诸侯的封地,以尊崇京师,这是万世的利益。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以为陛下不该这样。”景帝沉默了好久,说:“你说的对,我也为这事悔恨。”就任命邓公做城阳中尉。

16、我觉得在那种家天下的时代,忽略了“疏不间亲”道理,他主张杀的都是皇族,怎么说也是刘家的人,而他是一个外人,而且也太过激进,在中央弱于地方的形势下,只要中央稍微软弱一点,他是必死无疑,忠不善终吧

17、但王莽篡位时,班固的祖父班稚非常明智地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因此在新莽时代,班氏虽不显赫,也无灾难。而王莽失败后,班氏则可以仍然以汉朝忠臣自居。

18、我父亲捧着"黑砖头"如见故人,连声梦呓一样说了几声好,中午特地叫来同事煮酒论史,只把一帮为酒不为史而来的叔叔伯伯听得告饶。

19、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於轵张恢先所,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20、欢迎分享、点赞、留言!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