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划分朗读停顿(100句)

2023-01-19 09:06:22 0 59

一、孟母三迁划分朗读停顿

1、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2、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3、捷jié(扌)敏捷、快捷、捷报、告捷、

4、诗中写“老翁逾墙走”,并没有写什么时候回来。

5、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

6、《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7、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8、公退⑩之暇,被B11鹤氅,戴华阳巾B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B13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9、(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

10、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11、C.(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12、学学半(音xiào,教)

13、①举于士②法家拂士③敌国外患④恃其富强

14、(注)①個傥:豪迈不受拘束。②发愤:抒发愤想。③郁结:聚集在心里不得发泄。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6、学习古文方法一:借助注释(尝:曾经)

17、C项,“然”同“燃”,燃烧。

18、2021浙江七年级各市上学期期末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

1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性xìng(忄)性格、习性、耐性、性命、

二、孟母三迁原文朗读停顿

1、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慄然不能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丈馀,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⑥短而蕉鹿⑦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⑧四月记之尔。(《晚明小品选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有删节)

2、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5、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6、语段是如何从个人方面论证“生于忧患”的?请简要分析。

7、(1)环如鸣佩环(玉制的装饰品)

8、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9、痒yǎng(疒)抓痒、痛痒、手痒、皮痒、

10、老妪(yù)⑩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11、(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13、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4、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15、两文所阐述道理相同,但所运用表达方式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16、C.清:①濯清涟而不妖②香远益清D.中:①中通外直②见其发矢十中八

17、(注释)①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期。元微之,即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好友。②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③墙援:篱笆墙。④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

18、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9、(思考3)研读第三部分

20、(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①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三、孟母三迁 朗读

1、庞葱与太子①质于邯郸②,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2、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3、脾pí(月)脾气、脾脏、脾性、脾胃、

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5、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6、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题目。

7、(6)隶而从者(跟从)

8、太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②!”文德后③问曰:“何人犯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宮,安敢不贺?”上乃悦。

9、阅读课文选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曰恕己,曰奉壹”,回答下列问题。

10、答案: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结合甲乙两个语段,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13、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历史故事。

14、(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15、(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16、(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7、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8、D.不可具状潭中鱼可百许头

1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0、罩zhào(罒)笼罩、口罩、外罩、罩衣、

四、孟母三迁的朗读节奏

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3、④孺子:多指幼儿、儿童。⑤怵惕:惊骇,恐惧。⑥恻隐:哀痛,怜悯。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6、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7、(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8、“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

9、部分环节,对学情考虑不足,内容略显拔高。导致孩子的反馈不够热烈。

10、D.俶尔(shū)翕忽(xī)悄怆(qiǎo)

11、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12、(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4、匀yún(勹)均匀、匀称、匀出、匀个地儿、

15、惩chéng(心)惩罚、惩处、惩治、惩办、

16、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17、(C选项后面应该改为: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18、(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9、●教育部:再不练字,孩子将无缘上大学:家长必看

20、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五、孟母三迁语音朗读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④(走)跑,这里指逃跑

3、(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①(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吏)说话

5、A.舜/发/于畎亩之中B.所/以动/心忍性

6、(1)比年入学(每年)

7、(3)每履之(4)辄起绕室以旋

8、裤kù(衤)裤子、长裤、棉裤、短裤、

9、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一处。

10、夫/市之无虎/明矣

1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12、翻fān(羽)翻书、推翻、翻越、翻脸、

13、(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14、遇yù(辶)遭遇、相遇、遇见、遇难、

15、请简述甲文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16、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17、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孟子》中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同时,还要注意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以及语言上的独特精妙之处。

18、(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9、“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20、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