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
1、△本期朗读者:彦儿。点击报名:朗读者|招募
2、在诗中有一句“儿童相见不相识”,
3、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4、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5、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6、(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7、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
8、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9、用法:用作褒义。形容行动神速;不可捉摸。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
10、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11、会稽山雾气散了,山体和草木都显露出来。
12、(2)武工队凭着青纱帐掩护,神出鬼没,打得鬼子晕头转向。
13、但是同时作为一个诗人,他又不能够算是完全称职的。在仙佛频出的大唐时代,殷尧藩先生的创作,实在是可以说谈不上有太多可以称道的地方。
14、⑸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15、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6、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是: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诗出自于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之一。
17、重别梦得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18、那么这句诗的下一句是什么?
19、陇山之云一半晴,一半雨;
20、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二、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是什么
1、后人为将军做传,为英雄立碑,而河边那一具具无人殓葬的白骨,又有谁还记得?他们可能是孝顺的儿子,战炮下贴身穿着慈母赶制的冬衣;他们可能是年轻的父亲,还没来得及听见娇儿喊一声爹爹;他们可能是贴心的情郎,说好了凯旋之日便叫人抬着八抬大轿风风光光迎娶心爱的姑娘……当他们倒在遥远的土地上,当他们年轻的身躯已经变作枯骨,远方那些他们归来的人却还不曾听闻噩耗,还自顾自做着团圆的梦……
2、就是乡间小儿。因为古代的乡村本来不大,邻居们都认识,所以来了客人自然要迎问。儿童们在乡村间玩耍,看到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作者回到故乡,就笑着上前问:“老爷爷,你从哪里来啊?”这一问,把农家生活的亲切质朴,儿童的天真活泼,唐代时候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慨都表现得十分完满!
3、回家后才感觉变化太多。
4、音频来自诵读班不老女神小吕姐
5、其次可能是因为明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八股取士深入人心,社会总体走的是清苦严谨路线,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考个秀才举人进士,弄个八府巡按什么的当当,远比关心宫里面有什么太太小姐实在的多。
6、贺诗同样是用两句话,说了好几层层意思,用“少小”跟“老大”做了时间上的对比,“离家”与“回”,做了空间上的对比。用“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做了人事上的对比。
7、贺知章继承和发扬了陈子昂标举“魏晋风骨”、追求“比兴寄托”和高扬“人情人性”的精神,对由初唐李峤所倡导、躬行的咏物诗范式实即樊篱予以大胆的突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咏柳》。
8、点评: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得淋漓尽致。实乃千古佳句。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一作:未改/难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1、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2、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13、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4、一个离家许久,而且是自小离开从未回过,却念念不忘家乡,今天终于完成心愿的老人形象,瞬间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15、下一句诗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16、不考虑先入为主,你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会被轻易打动吗?
17、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因为这两句出自南戏(琵琶记)里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典电影中的经典台词。而这种流通手段,是施肩吾瞠乎其后的。
18、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回乡偶书二首》,原文为:
19、还有人在水流之中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20、(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三、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是什么生肖
1、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2、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3、四句却似峰回路转,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这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4、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5、(图文自网络,reallylife明天精彩继续!)
6、古代诗人的遗憾与今天人们的叹息相比,更深远、开阔,而生活在越来越物质化的现代的人们,更多了一些脆弱的矫情,古人的遗憾哪怕再令人惋惜,也让人感到舒畅。所以同学们无论是在课本里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多赏析古人的优秀诗词,提升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气质。
7、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8、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0、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满意采纳
11、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12、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3、▷唐僧与女儿国国王定情曲《女儿情》摊上事儿了!
14、点评:贺知章告老返乡时,已经年逾八十。除了家乡的老人们对他还有记忆,家乡的孩子们都不认识他,把他误认为是远方来客。
15、这首诗的作者贺知章诗歌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从容不迫,淡而有味。其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反映和表现了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情人性,写出了人类所共有且具有特定指向的一种情感,如《回乡偶书二首》。
16、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白话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17、“后来啊,诸葛丞相就到了五丈原……”大概每个人都熟知诸葛亮的故事,可是却没有人忍心听完。诸葛丞相是忠的代表,智的化身,却终究也没能实现他的平生夙愿,没能光复汉室以报先帝知遇之恩。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一生只为酬三顾,却终究客死北伐途中。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奈何上苍不假年。
18、点评:「镜水」即贺知章老家的镜湖。镜湖有百十个小湖组成,因为落差的原因,所以没有风也会水波荡漾。
19、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20、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四、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是啥
1、贺知章,号四明狂客,唐朝著名诗人、书法家、官员。贺知章的儿子贺孚,名字是唐玄宗起的。
2、总监制:都基云监监制:赵波
3、笑问客从何处来。原诗句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点评:唐玄宗天宝三年,贺知章致仕返回老家。那一年,他已经八十六岁了。从他考中进士算起,已经过去五十年了。年华易逝,沧海桑田,诗人返回家乡感慨万千。
7、边地早寒,草已经枯黄了。
8、我们说悲剧往往是可以通过平淡甚至喜剧的形式来体现,《回乡偶书》就是这样。
9、有了物质动力,小睿会更加努力滴!
10、那么为什么前者可以影响深远,施同学的句子却无人问津呢?我想不外乎这几条原因。
11、(作者)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12、(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13、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中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14、这一首可看作是另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15、出自: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6、高高的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新叶。
17、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18、今天的进化论是如此文艺,大家还习惯吗
19、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20、(近义词)出没无常、神妙莫测
五、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
1、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2、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美好的爱情一定是及时的爱情,比对的时间错的人更让人遗憾的,是错的时间对的人。如果他没有出现,她的生命或许将一直平静无波,相夫教子,贤良淑德。可是他偏偏出现了,捧着一对明珠如同捧着他的真心。她感念他的好意,却引得丈夫猜忌防范,只好含泪还回明珠,叹一声只恨没有更早遇见你。世间缘法太难讲,若是有缘有份,自当共结连理,若是无缘无份,自当对面不识。可是这样的一场邂逅到底是有缘无分,还是有份无缘?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3、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4、这是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怀。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十年后才回来,虽然家乡口音没有改变,但须发却已稀疏变白。村子里的小孩子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所以’见’就是看见的意思。收起
5、笑着问我:您是从哪里过来的啊?
6、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7、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8、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9、(3)铁道游击队神出鬼没,打得鬼子晕头转向。
10、(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11、今天不会因买酒而发愁了,
12、(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13、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4、回乡偶书二首(唐)贺知章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5、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6、顾贞观的友人吴兆骞受人构陷,流放于苦寒之地。作者借用申包胥立誓救楚和太子丹质于秦而终得归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营救友人的决心。申包胥和伍子胥是好朋友,伍子胥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哭秦庭七日”,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太子丹质于秦,求归。亲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而。”太子丹仰天长叹。后人用“乌头马角”一次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乌鸦自然不会白头,马儿也生不出角来,可在顾贞观的笔下,“乌头马角”之前却加了一个“盼”字,悲凉沉痛,感人至深。明知不可能,却始终忍不住盼望奇迹的心情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