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
1、(作者)贺知章(朝代)唐代
2、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5、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日一诗
8、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9、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0、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原文:《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朝代)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1、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是: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诗句。全诗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2、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13、意思是: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4、下一句诗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15、(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16、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1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8、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19、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20、元人高明“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句,世人多有引用,独不知唐人施肩吾《帝宫词》有:“十年宫里无人问,一日承恩天下知”之语。
二、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是
1、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陇山之云一半晴,一半雨;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5、△本期朗读者:彦儿。点击报名:朗读者|招募
6、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7、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9、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全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0、家乡的儿童看见我,都不认识我。
11、还有人在水流之中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12、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13、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14、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5、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
16、这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17、乡愁是那个简陋的农家小院。院子里鸡鸭鸣叫,院子里枣儿飘香。院子里有青青的葡萄架,院子里有还有一个已经有点破的大缸。黄瓜藤爬满墙上。
18、乡愁是母亲的白发。这白发总滴着汗水,总那么缭乱,覆盖在母亲的额头。这白发,没有停歇的时候,田间,被火辣的太阳照得雪亮。她晃动在沟畔,晃动在厨房。晃动在送儿外出的村头,晃动在望归的门旁。
19、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0、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三、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这是什么歌
1、(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2、会稽山雾气散了,山体和草木都显露出来。
3、贺知章才名早著,神龙年间便已名动京城。武则天证圣元年,贺知章考中进士,初授国子监四门博士,累迁至礼部尚书。贺知章喜欢饮酒,晚年时曾经在紫极宫遇见李白,并称赞李白是谪仙人。贺知章擅长书法,尤其精通草书和隶书。与当时的书法大家张旭齐名,时人称他们为「贺张」。南宋学者施宿在其编写的《嘉泰会稽志》提到「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大意是,当时贺、张二人非常知名,所到之处,人们会备好笔墨纸砚,让他们留下墨宝。
4、贺知章继承和发扬了陈子昂标举“魏晋风骨”、追求“比兴寄托”和高扬“人情人性”的精神,对由初唐李峤所倡导、躬行的咏物诗范式实即樊篱予以大胆的突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咏柳》。
5、这是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怀。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十年后才回来,虽然家乡口音没有改变,但须发却已稀疏变白。村子里的小孩子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所以’见’就是看见的意思。收起
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你这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编还不好,句子里错误成堆看我给你改:瘦小离家衣紧回,乡音未改肉成堆,儿童相见不相识,惊问胖纸你是谁。
7、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8、编监辑:杨婧美监工:贾佳
9、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0、就是乡间小儿。因为古代的乡村本来不大,邻居们都认识,所以来了客人自然要迎问。儿童们在乡村间玩耍,看到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作者回到故乡,就笑着上前问:“老爷爷,你从哪里来啊?”这一问,把农家生活的亲切质朴,儿童的天真活泼,唐代时候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慨都表现得十分完满!
11、“后来啊,诸葛丞相就到了五丈原……”大概每个人都熟知诸葛亮的故事,可是却没有人忍心听完。诸葛丞相是忠的代表,智的化身,却终究也没能实现他的平生夙愿,没能光复汉室以报先帝知遇之恩。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一生只为酬三顾,却终究客死北伐途中。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奈何上苍不假年。
12、(全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3、点评:贺知章告老返乡时,已经年逾八十。除了家乡的老人们对他还有记忆,家乡的孩子们都不认识他,把他误认为是远方来客。
14、点评:贺知章喜欢饮酒。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贺知章与李白、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号称「醉中八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把贺知章列为第一仙「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为第六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为第七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15、如镜子的水面上,没有风却起了涟漪水波。
16、诗句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全诗为:
17、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这里选取的是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18、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19、笑问客从何处来。原诗句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0、顾贞观的友人吴兆骞受人构陷,流放于苦寒之地。作者借用申包胥立誓救楚和太子丹质于秦而终得归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营救友人的决心。申包胥和伍子胥是好朋友,伍子胥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哭秦庭七日”,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太子丹质于秦,求归。亲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而。”太子丹仰天长叹。后人用“乌头马角”一次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乌鸦自然不会白头,马儿也生不出角来,可在顾贞观的笔下,“乌头马角”之前却加了一个“盼”字,悲凉沉痛,感人至深。明知不可能,却始终忍不住盼望奇迹的心情就是如此吧……
四、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诗句是什么
1、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3、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美好的爱情一定是及时的爱情,比对的时间错的人更让人遗憾的,是错的时间对的人。如果他没有出现,她的生命或许将一直平静无波,相夫教子,贤良淑德。可是他偏偏出现了,捧着一对明珠如同捧着他的真心。她感念他的好意,却引得丈夫猜忌防范,只好含泪还回明珠,叹一声只恨没有更早遇见你。世间缘法太难讲,若是有缘有份,自当共结连理,若是无缘无份,自当对面不识。可是这样的一场邂逅到底是有缘无分,还是有份无缘?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4、明明说着人死灯灭,万事皆空,却放不下想看看这万里江山成一统。陆游始终都是那个僵卧孤村却有铁马冰河入梦的陆游。怀才不遇也好,壮志难酬也罢,陆游一生真正遗憾的绝不是个人的浮沉荣辱,而是大宋的破碎河山。该是怎样的执念,才让弥留之际的老人不忘叮嘱儿孙,将来如果大宋的军队收复河山,一定不要忘记来我灵前相告。或许陆游不会想到,在他死后六十多年,真的实现了“九州同”。可是一统天下的却不是宋朝的王师,而是元军的铁蹄。宋末元初的诗人林景熙见证了这悲凉的一切,写下了《题陆放翁诗后》,末句云: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或许我们该庆幸陆游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切吧……
5、悲剧的是,一如网络上的段子手,绝大多数的读者吃了鸡蛋,并没有能够知道这个蛋究竟是谁生的。
6、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7、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9、当然还有比他更悲剧的,那就是唐人施肩吾。
10、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
11、边地早寒,草已经枯黄了。
12、请转发到您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阅读到此文章!
13、十年进化无人问,打赏一元天下知
14、轻轻飘动的柳条,像绿色的丝带。
15、那么为什么前者可以影响深远,施同学的句子却无人问津呢?我想不外乎这几条原因。
16、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17、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18、古代诗人的遗憾与今天人们的叹息相比,更深远、开阔,而生活在越来越物质化的现代的人们,更多了一些脆弱的矫情,古人的遗憾哪怕再令人惋惜,也让人感到舒畅。所以同学们无论是在课本里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多赏析古人的优秀诗词,提升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气质。
19、贺诗同样是用两句话,说了好几层层意思,用“少小”跟“老大”做了时间上的对比,“离家”与“回”,做了空间上的对比。用“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做了人事上的对比。
20、贺知章,号四明狂客,唐朝著名诗人、书法家、官员。贺知章的儿子贺孚,名字是唐玄宗起的。
五、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是什么? 视频
1、今天的进化论是如此文艺,大家还习惯吗
2、瑞丰堂释读:提起元诗,一般可以用不足论三字一笔带过。
3、不知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出来的?
4、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后面两句,表面上看,两首诗其实是差不多的。然而,当你深究“深惊讶”与“不相识”,“却问”与“笑问”之间的区别时候,贺先生那种浓浓的无助感,悲哀感,会扑面而来。
5、乡愁,是那轮圆圆的月亮。故乡的月亮总比异乡的亮。
6、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7、那么这句诗的下一句是什么?
8、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9、点评:「镜湖」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在贺知章老家旁边。
1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1、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12、高高的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新叶。
13、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4、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因为这两句出自南戏(琵琶记)里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典电影中的经典台词。而这种流通手段,是施肩吾瞠乎其后的。
15、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为“吴中四士”之一。作品大多散佚,现存诗二十首,多祭神乐章与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16、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7、▷唐僧与女儿国国王定情曲《女儿情》摊上事儿了!
18、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19、“儿童相见不相识”,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后几句的诗是——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0、悼亡诗总是情真意切的。有元稹“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锥心刻骨,有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缱绻情深,可是每每想来,在心头萦回不去的,却是贺铸这痴绝的轻轻一问——谁复挑灯夜补衣?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鸳鸯,旧日的居室,新舔的孤坟,空空的睡榻,凄恻的风雨,伴着诗人“何事不同归”的诘问,一切都是都那么凄厉,可到了结尾,却只剩下一点痴缠温柔——不知道在多少个夜里,温柔贤惠的妻子挑亮了案头的灯,一针一线细细为他补一件衣裳。没有赌书泼茶的闲情,没有红袖添香的雅趣,可是那个最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却将陪伴诗人以后无数个无眠的夜。往事如昨,周遭如故,可那个惺忪着睡眼为我补衣裳的人如今却再也不在了……
六、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
1、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人乱世出英雄,英雄立于累累白骨之上。
3、但是同时作为一个诗人,他又不能够算是完全称职的。在仙佛频出的大唐时代,殷尧藩先生的创作,实在是可以说谈不上有太多可以称道的地方。
4、点评:「莫言」即不要说的意思。「芰荷」即菱角和荷花。两角的叫作菱,四角的叫作芰。
5、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是: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诗出自于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之一。
6、点评:出自《题袁氏别业》。贺知章是当时知名的书法家、诗人。别人知道贺知章要来,定会备好笔墨纸砚,盛情邀请他题诗留念。
7、点评: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曾言「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萧绎笔下的姑娘貌美如玉,嫁给了汝南王元悦。此处的「碧玉」指的是春天嫩绿的柳叶。
8、今天不会因买酒而发愁了,
9、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意思是:
11、乡愁是父亲弯曲的背。这背上压着家人的柴米油盐,压着老人的药钱,孩子们的学费;这背上有着男人的担当;这背上沁透着头顶烈日的汗水;这背上,有咬牙的苦撑;这背上,有晕到再爬起的倔强。父亲被生活压弯的背,一直在我的心上。
12、点评: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得淋漓尽致。实乃千古佳句。
13、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14、在诗中有一句“儿童相见不相识”,
15、后人为将军做传,为英雄立碑,而河边那一具具无人殓葬的白骨,又有谁还记得?他们可能是孝顺的儿子,战炮下贴身穿着慈母赶制的冬衣;他们可能是年轻的父亲,还没来得及听见娇儿喊一声爹爹;他们可能是贴心的情郎,说好了凯旋之日便叫人抬着八抬大轿风风光光迎娶心爱的姑娘……当他们倒在遥远的土地上,当他们年轻的身躯已经变作枯骨,远方那些他们归来的人却还不曾听闻噩耗,还自顾自做着团圆的梦……
16、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17、乡愁是家中那几亩地。它沁透了几代人的汗水,承载着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希望。那里有爷爷的笑容,奶奶的渴望,父母的脚印,也有我泪汗交融的迷茫。
18、而殷先生的《同州端午》,则是这样的:“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19、点评:唐玄宗天宝三年,贺知章致仕返回老家。那一年,他已经八十六岁了。从他考中进士算起,已经过去五十年了。年华易逝,沧海桑田,诗人返回家乡感慨万千。
20、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1、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客”指的是诗人贺知章自己。因为,他从小离开家乡等回来时已经老了,口音变了 这里的人已经听不出他的口音,所以才问他何处来
3、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过一首《回乡偶书》的诗作,
4、我口袋里装满了买酒的钱。
5、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6、这首诗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7、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乡愁是那袅袅的炊烟。一缕缕,透着农家的饭香。
9、贺监《回乡偶书》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殷尧藩《同州端午》云:“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立意相同若此,风味有何不同?予谓贺诗起句“少小”、“老大”是时间对比;离别如此之久,承句遂有“无改”、“衰”,此是音容对比。两处对比非惟衔接自然,叙述更觉生动,故后二句亦水到渠成矣;殷诗起句唯描述当前衰老之状,承句唯言数离别年限,稍觉平直寡淡,如是,则后二句亦难引人入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