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贾生【唯美文案138句】

2023-11-16 10:01:04 0 59

一、李商隐贾生

1、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2、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

3、李商隐的这个描述有点问题,如果按照史记的记载,汉宣帝事实是在宣室里“受釐li2”(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叫受釐)。这种仪式的地方,一般都是固定场所。所以在这里立刻接见贾谊,也算是求贤若渴了。

4、简析《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5、可怜:可叹、可惜。夜半前席本是好事,但“不问苍生问鬼神”。对贾谊不得施殿展治国安民的的抱负深为惜。所以说可怜。这首诗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对汉文帝求贤臣而又不用贤臣的之所长,只热衷于鬼神之事而不关心苍生之疾苦予以讽刺,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寓慨于讽,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讽刺效果颇好。

6、字词典故“宣室”:汉代未央宫中之宣室殿。“逐臣”:被朝廷放逐的官吏。“才调”:犹才气。多指文才。(《隋书许善心传》:徐陵大奇怪之,谓人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无伦”:“伦”是同类,没有同类,无以伦比。

7、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

8、此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9、表达的意思: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10、所以李商隐的遭遇并不能说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皇帝的昏庸,而是他在卷入“牛李党争”后所遭受的排挤不公,因这个原因,他根本无法获取高阶官职,也根本无法近皇帝博取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因为整体国运的衰退,在这种衰退下又因为朝堂本身的盘根错节,李商隐终受其害,导致了一生的悲剧。

11、错过黎明,错过朝霞,然后继续错过黄昏。

1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两句是说:可惜的是,汉文帝跟他谈到夜半时分,空自留神倾听,移座向前,却不问苍生大计,只问鬼神之事。可怜:可惜。虚:空自,徒然。前席:在席上移膝向前。古人有席地而坐的习惯,此指听得聚精会神,不知不觉向对方靠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祭馀之肉),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苍生:指老百姓。

13、赏析李商隐说,汉文帝在宣室中渴求贤才,询访曾经放逐的臣子。而其中贾生的才气在这些被征召来的贤臣中,更是无以伦比的。

14、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15、《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16、讽君主昏聩悲自身不遇——谈李商隐诗《贾生》的主题谭志永《语文知识》2003年11期

17、整首诗用唱叹有致的笔调发抒警策透辟的议论,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18、《贾生》是李商隐的一首咏史诗,同时也是一首讽喻诗,其中“不问苍生问鬼神”成千古经典之句,流传甚广。整首诗叙述了西汉广有才名和卓绝政治才能的贾谊被贬后,被汉文帝召见入京师深夜长谈,奈何当时的汉文帝要谈论的不是国事苍生,只是尽问鬼神之事。李商隐以此事成诗来讽喻晚唐当朝皇帝寻仙求药、不知人善用,抒怀自己郁不得志的悲苦。

19、(1)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深夜。表面看来文帝求贤若渴,可是,他殷殷询问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但又有何用?(意对即可)(2)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意对即可)。

20、诗中的逐臣就是指的贾生,即贾谊。此时他已经被贬谪了,所以叫“逐臣”。

二、李商隐贾生翻译

1、汉文帝时期,汉朝出现一位惊世天才——贾谊。

2、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诗词

4、所表之情:借助贾生怀才不得其用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并表达对统治者的用人不当的不满。

5、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6、(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7、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扩展资料:《贾生》一诗文辞锋极犀利,讽刺辛辣深刻,感概深沉蕴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反跌手法的巧妙运用。

8、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9、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10、✦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空自。✦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11、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贾生

12、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13、(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14、诗名《贾生》,“贾生”即“贾谊”。这首诗涉及两个人物,一个“贾谊”,一个“汉文帝”,我们都有必要做个基本了解。

15、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16、译文:(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好,来看原诗:

17、这首诗说的是汉文帝求访贤臣,半夜召见被贬谪的臣子贾谊。虽然贾谊满腹才华,文帝空谈了半夜鬼神之事,却只字不提苍生之事。

18、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19、这首诗,作者是在借贾谊之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0、“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三、李商隐贾生中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是

1、《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2、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li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4、贾生游刃极,作赋又论兵——这两句是说:贾谊才学过人,会作赋又懂军事。这里,诗人以贾谊自况,认为自己对解救国家的危机游刃有馀,却得不到施展才干的机会。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游刃极:游刃有馀,应付裕如。此语出自《庄子•养生主》。作赋:指有文才,贾谊著有《吊屈原赋》、《鹏鸟赋》等。论兵:指有武略。贾谊曾上书论破匈奴的军事方略。

5、诗题中的“贾生”即“贾谊”,“贾生”是世人所称。整首诗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李商隐以此典故作诗实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及对君王不能知人善用的讽刺。贾谊的悲剧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后来因遭朝臣排挤诽谤渐渐被而汉文帝疏远,不久被贬。被贬三年后,汉文帝宣召了贾谊,深夜长谈中,汉文帝并没有和对利国利民之策有政治主张远见的贾谊谈论国事,而是探讨询问鬼神之事。

6、诗歌主旨:诗歌借助贾谊的遭遇,讽刺统治者徒有求贤之表,却无用贤之能,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7、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8、贾生:指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9、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10、无所谓玫红色的朝霞还是璀璨的星河,我们似乎总在错过。

11、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12、我们从前面的资料,事实也了解到汉文帝确实是比较迷信鬼神的,包括他到底要不要去接受这个皇位,他都是通过卦象决定的。不过他此时也确实是求贤若渴,他以前就知道贾谊的学识与才华。而贾谊的学识恐怕不仅是国家大事,也包括鬼神之事,呵呵。偏偏汉文帝宣他觐见的时候,却是在宣室,所以也就先问他鬼神方面的事了。不过从后面安排贾谊去做梁怀王的太傅,也可以看出对贾谊并不完全重用。所以李商隐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从贾谊的角度,他确实没有得到他真正想要的,他想更多地为国分忧,然而皇上考虑的却不完全是这样。这里恐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初贾谊会被贬到长沙去的理由之一就是,他太过于年轻。

13、历史在大多数时候有个规律,往往在盛世时,朝堂环境相对简单清明,而越是国运衰微之时,朝堂环境就会相对复杂污浊,李商隐便是身在衰败的王朝中复杂污浊的朝堂,入仕起便卷入漩涡而致一生困顿不堪。

14、(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15、(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16、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17、于是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18、这是首咏史绝句,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贾生:指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和辞赋家,曾多次上书汉文帝,主张削弱诸侯王势力以巩固中央集权,又曾提出抗击匈奴、重农抑商等主张。

19、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空自。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20、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四、李商隐贾生

1、我们一点一点消逝的生命,被时光调制成一杯叫做记忆的茶,用来来祭奠时光。

2、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3、你的一次转发、有可能会帮助无数人……

4、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5、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6、你好《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朗读的节奏应当这样划分: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才调:才华气质。

8、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的实质。

9、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10、(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11、所写之事:首句言统治者求贤之事,赞求贤之“德”。“宣室”以皇宫代皇帝。“求贤”是统治者的行为。“访逐臣”一来逐臣中也有贤者,二来连逐臣都能成为求贤对象,可见统治者求贤之“德”。次句盛言贾生才华无与伦比。第三句“夜半”交代谈话时间之长,“前席”写出皇帝为了听得更加仔细,在坐席上移膝靠近贾谊,可见皇帝是多么求贤若渴。“可怜”突出惋惜之情,谈了那么长时间,又谈得那么投入,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虚”字写出了这样做一点用处也没有。“可怜”和“虚”也形成一种悬念,为什么可怜,为什么虚。第四句陡然一翻,原来皇帝如此虚心,如此急切,关心的并不是百姓生活,而是鬼神之事。一下子揭示了统治者的本来面目,打着求贤的旗号,干着弃贤的事情。

12、李商隐入仕起就开始经历了种种遭遇,内心的凄怆悲苦也只有自己才懂,所以他借以西汉时候朝臣的派别争斗、君王的主观偏向带给贾谊的人生悲剧写下这首诗,这样看来,曾居庙堂之高的贾谊和初入仕就开始受累遭遇排挤的李商隐,是有着共同之处的。李商隐借贾谊及贾谊经历的君王与他“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件事成诗,以此疏解心中抑郁愤懑,因为内心的真实忧愤,成其经典佳作。从历史的客观角度看待理解这首诗李商隐和贾谊,这两个时代的人,他们之间有着共同之处,也有着不同之处,在这首诗中,我们要看到二人所经历的异同,这样更有助于体会理解诗中涵义。

1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4、哪两位唐代诗人被称为“小李杜”?

15、诗选取汉文帝向贾谊夜问鬼神事加以生发,以议论为主干,意在抨击统治者貌似求贤而不知任用的荒唐。“不问苍生问鬼神”可谓是神来之笔,诗人的愤慨之情油然而起。晚唐的皇帝服药求仙,荒废政事,不问民生疾苦,比汉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前三句极写汉文帝对贾谊的重视,“求”、“访”、“虚前席”,刻意写汉文帝求贤若渴的形象,然“不问”与“问”一出,诗意陡然一翻,意境全新,对汉文帝(即统治者)的否定便显得格外有力。

16、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17、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这两句是说:陶公当年建立功勋的战舰如今躺在空滩上,经受日晒风吹雨淋。贾谊昔日的居所如今已成了布满灰尘的破庙,经受风雨的侵袭。陶公:指东晋名将陶侃。《晋书•陶侃传》:“刘弘为荆州刺史,以侃为江夏太守,又加督护,使与诸军并力拒陈恢,侃以运船为战舰,所向必破。后讨杜锼,进克长沙,封长沙郡公。”这里暗示当时有功的将相受到排斥。贾傅: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很有政治才干,因受排挤被贬到长沙。承尘:承接尘土的天花板。破庙:《水经注•湘水》:“湘州郡廨西有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这里暗示当时才士不被重用。

18、xuānshìqiúxiánfǎngzhúchén,jiǎshēngcáidiàogèngwúlún。

19、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20、司马迁在《史记》当中,把贾谊和屈原放在一起来写传记。而李商隐写这首诗也是和司马迁一样的想法,为贾谊叫屈。倒不是在讽刺汉文帝。汉文帝确实已经是求贤若渴,否则不会在宣室就立刻召见贾谊,只不过在宣室,因情境而先问他鬼神之事。诗中的“可怜”,还是指贾谊,可怜皇上问他的不是国家大事。诗中的“虚”,也应该是指贾谊,皇上都如此接近他了,对他来说还是一场徒劳,因为问的是“鬼神”之事。

五、李商隐贾生赏析

1、“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2、李商隐的《贾生》运用了欲抑先扬和对比手法写作技巧。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问”与“不问”形成对照。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达到欲抑先扬的效果,讽喻意味极强。

3、写作特色: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诗歌起承转合非常明显。首句写皇帝求贤为起,次句写贾生才高为承,第三句写可惜夜半前席为转,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设置悬念,最后只问鬼神为合。抓住夜半、前席等典型细节来描写历史也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特点之一。

4、《贾生》抒发了诗人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5、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原诗: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6、这首《贾生》我们可以从李商隐的仕途坎坷和贾谊的人物悲剧性中去欣赏感受。

7、赏析李商隐说,可怜啊,贾谊一心为国,如此才高,可是汉文帝和他聊到夜半三更,听得如此入迷,甚至不知不觉地挪到了席子的前面,却是徒劳。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在问贾谊天下苍生的事,而是一味地问鬼神之事。

8、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9、(4)才调:才华气质。

10、李商隐正是有感于贾谊夫人曲折仕宦生涯,以及最后的悲剧色彩,他引用了贾谊一生中这件汉文帝宣召入京师深夜长谈的小事,写下了这首诗。虽是小事,但讽刺意味和经典特性是足够的。李商隐的怀才不遇李商隐少有才名,多次应举失败后得中进士,然而这也开启了他一生的坎坷遭遇,因为,自此他被动的卷入了历史上著名的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此后余生,李商隐将在不断的仕宦坎坷和朝廷排挤中度过,作为朝廷派别斗争的牺牲品,他的才志理想终其一生将无法施展,甚至大多数时候伴随着他的,是流离困顿的生活。

11、《贾生》一诗文辞锋极犀利,讽刺辛辣深刻,感概深沉蕴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反跌手法的巧妙运用。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的实质。整首诗用唱叹有致的笔调发抒警策透辟的议论,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12、字词典故“虚”:徒劳。“前席”:往席子的前面挪动。“苍生”:百姓。

13、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14、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15、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16、这次回到京师后,汉文帝面对当初排挤打压贾谊的朝臣基本已经远离朝堂的境况,出乎意料的并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而是封他为自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几年之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为此深深自责,第二年,年仅33岁的贾谊便在抑郁中去世了。

17、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

18、李商隐(813—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李商隐流传下来约500首诗,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直接揭露朝政腐败,特别是朋党之争及其危害的。由于作者要抒发失意的郁闷,这些诗染有浓重的感伤色彩。他的咏史诗也有很高成就,具有词微意深的效果。还有一些独具一格的无题诗,写男女恋爱时的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与彷徨交织在一起的矛盾心情,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诗人还有一些抒情咏物的名篇。李商隐的诗文辞藻华美、用典精巧,尤擅长近体七律。在晚唐诗人中,其艺术成就最尚。

19、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20、“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六、李商隐贾生

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子曰师说:李商隐·贾生

3、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4、简单啊````````````````````````````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5、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的实质。整首诗用唱叹有致的笔调发抒警策透辟的议论。

6、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7、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见《李商隐评传》)

8、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是说•。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宣室:西汉未央宫前殿正室,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地方。访逐臣:汉文帝初,贾谊为太中大夫,因贾谊有突出的政治才干,受到汉文帝的重视,正准备重用之时,朝廷大臣周勃、灌婴等坚决反对,因此被逐出朝廷,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汉文帝召回,在宣室接见,故曰“访逐臣”。才调:才气、才情。更:再。无伦:没有人能同他相比。

9、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为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谊实亦自悯。

10、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11、《贾生》中“可怜”意思是可惜,可叹。表达了诗人对贾谊不得施殿展治国安民的的抱负深为惜。

12、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13、再回到这首《贾生》,李商隐借贾生抒怀自己的郁愤,讽刺了君王的昏聩,但我们不要将此诗表面的意思对号入座在贾谊以及李商隐所处朝代的真实的国事民生环境中,而应该客观辩证的去看待体会这首诗,最重要的是体会李商隐内心对于抱负、朝堂、君王以及自己的遭遇产生的抑郁不甘的复杂情感。

14、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这两句是说•。年轻的贾谊心忧国事,空自落泪;王粲春日登楼作赋,感叹作客远游。贾生:即贾谊,西汉时著名的政治家,死时仅三十三岁。曾上书汉文帝陈述诸侯王割据势力膨胀、匈奴侵扰等时弊,指出时势有“可为痛哭者可为流涕者可为长太息者六”(贾谊《治安策》)。汉文帝曾想重用贾谊,遭大臣诋毁而作罢这里诗人以贾谊自比,说自己如贾生忧愤国事而不为当权者所用。虚:徒然,白费。王粲:东汉末年时著名的文士,避乱来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忧时伤乱的感情。这里诗人以王粲自比,表达离京赴泾如同当年王粲依托刘表一般的情感。

15、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16、值得一提的是,贾谊短暂的一生的确经历了宦海浮沉,但是汉文帝始终并没有彻底疏远弃之,对于贾谊,他的才学还是被汉文帝欣赏的。《贾生》这首诗中所言之事的确是汉文帝作为一个君王的不妥之处,也是贾谊的一个悲剧缩影,但是贾谊的政治主张汉文帝虽然也有驳回,其中也是采用支持了很多的,可以说贾谊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在整个汉文帝朝乃至整个王朝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见《李商隐评传》)

18、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19、kěliányèbànxūqiánxí,búwèncāngshēngwènguǐshén。

20、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1、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2、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3、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4、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将他召进皇宫。当文帝听完贾谊的一番宏论后,十分感慨地说:“很久不见贾生,自以为已经超过了他,今天见到他,才知道还是不如他。”过不多久,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

5、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见《李商隐评传》)。

6、出自:唐·李商隐《贾生》

7、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见《李商隐评传》)

8、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9、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10、贾生①(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③。

11、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12、此诗为深富韵味的闺怨诗,虽写的是夫妻床席之间的娇嗔缱绻,却难抛沉重寄慨。整首诗语浅情深,以春情带出春怨,此处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有相同意旨,都是以娇妻责备丈夫的口吻道出春怨。

1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原诗: 贾生(唐?李商隐)

14、茶香萦绕,我们醉在昨日的阳光里,任凭心浅浅的痛。

15、《贾生》一诗文辞锋极犀利,讽刺辛辣深刻,感概深沉蕴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反跌手法的巧妙运用。

16、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7、“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18、(6)虚:徒然,空自。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