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题跋(100句)

2023-02-12 09:59:21 0 59

一、《富春山居图》题跋

1、对此,王伯敏先生根据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对富春山川作的考察,或许会使我们从中获得某种启发,并生成出一个新的,更适合中国山水画诗意追求的新方式。

2、而他又作为一个欣赏者,以自身的思想和观念、情感和意绪从作品中领悟了、而不是看到了作者的诗意。因为以“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为诗境的政治抱负与退隐的诱惑,总是能很容易地被黄公望与董其昌接受,并把它们提升为共同的艺术主题。

3、这是董其昌在获得《富春山居图》卷前后三年的心绪。在以后的岁月中,董有两次在外省任职,即万历三十二年(1604)接受湖广提学副使,在湖南十八个月后辞官;万历三十四年(1606)任职福建,一个半月后再度辞官而闲居华亭。

4、沈周的好友吴宽曾在沈《仿富春山居图》跋诗中,道出了大痴原作的意境:“山川历历百里开,仿佛扁舟适吴越,平林曲岸客共游,复嶂重湖天所没。渔翁樵子互出没,定有高人在岩穴”。沈周对《富春山居图》的崇拜还表现在他仿本的题跋中:“大痴此段山水,殆天造地设,平生不多作,…”。此跋中尽管沈周提到了“与巨然乱真”,但关键的是他没有象董其昌那样去归纳绘画史发展中的主线,更不可能意识到黄公望与董源在这主线上的本质关联。

5、■他被故宫开除,却是一百年来“玩物励志”第一人

6、「主题」B04丨《女史箴图》千年演绎,千年传奇

7、对这段空白的形成,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猜测也许这幅画是被人有序的收藏,但是收藏的人忘了在上面题跋或者是在上面题了跋,有人故意把这一段题跋毁去了。为什么要把这段题跋毁掉,颇令人费解,也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现在成了一个谜。

8、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作为地位显赫的富贵文人画家,王原祁更关注纯真的绘画语言,他"为艺术而艺术"的迷狂心态,值得后人学习。

9、释文:知予市骏雅怀,不同于侈收藏之富者。适成为叶公之好耳。

10、因为,在购得《富春山居图》的前一年,即万历廿三年(1595)里,董失去了为太子讲学的经筵美缺而任职湖广按察司副使,沮丧中他认为此湘楚之游对自己无异于政治流放,并在极度的失望之中推掉了湖广省职,隐居于华亭故乡。需要强调的是洞庭、潇湘之间自古代帝舜和屈原以来,便是政治流放的象征,难免董其昌会产生被贬的联想,在他给朋友的一首诗中曰:

11、《富春山居图》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远山隐约,徐徐展开,但觉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12、百度百科——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创作纸本水墨画)

13、这些有幸与皇帝一起旅行的书画作品境遇不一。有些可能连展开的机会都没有,就回到宫殿的箱柜中。有部分则留在行宫、寺庙中,成为乾隆皇帝赐给地方的南巡礼物;也有带回宫中修理、临摹、考订后,又归还原地;还有些倍受欣赏,回宫后被不断复制,留下各种尺寸、不同媒材的版本,装饰于宫中;当然,也有作品成为旅行的经常成员,屡次纳入行李箱中,跟着皇帝到处去旅行。

14、▲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乾隆帝题文

15、实到董其昌自己身上。而王时敏作为董的接班人,成为清代正宗画派的领袖,下接虞山王翚、娄东王原祁,这一条文人画主线的生成,在1596年秋就有了些许消息。后世的王原祁说得很清楚:“董、巨画法三昧,一变而为子久,……明季一代,惟董宗伯得大痴神髓,……先奉常(案:指王时敏)亲炙于华亭。……余少侍先大父,得闻绪论。”再则说:“余弱冠时,得闻先赠公(指王时敏)训,迄今五十年,所学者大痴也,所传者大痴也。华亭血脉,金针微度,在此而已。”

16、结茅离市廛,幽心幸有托。

17、一些画上有作者落款和创作时间,《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就是这样的,卷末有黄公望一段题跋,说明了此画创作的时间、过程,可知它的创作时间是至正十年,即1350年。《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也有创作时间,谓是“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即1338年秋画的。这个款题被认为是伪造的,因此这个子明卷也是假的。如果没有落款和创作时间,画作上面的题跋等文字也可能透出一些信息。

18、“淀池舟行,见梁笱(竹制捕鱼器),印之图中,益知鱼家生计。甲寅春御题。”

19、乾隆皇帝金口圣言,收藏在宫中,也无人敢闻问争辩,就这样相安无事保藏在宫中。现在,也有人深庆乾隆皇帝看走了眼,只命令他的文学侍从梁师正在“无用师”卷上写了一段文字,让“无用师卷”保持了原来的清净面目,不像其他的书画,总有乾隆的御题。

20、“子明”倒也确有其人,也是黄公望的朋友。顾复《生平壮观》卷九记黄公望画:“子明画绢,中幅。款题甚长,水墨,不作大树重山,水中一泒低小连山,前人笔所未有。题云,‘无尘真人领致道,而余留杭,及至琴川,而真人又回钱塘,独乃弟子明留方丈,比来,假榻两旬,朝暮与子明手谈之乐,临行出此幅徵拙笔,遂信笔图之,以当僦金之酬,他日无尘老子观之一笑云。至元戊寅闰八月一日,大痴道人静坚稽首。’”黄公望与子明有围棋(手谈)之乐,且以此画作僦金(房租)。可见“子明隐君,将归钱塘,……”做假者,也有一番心思。

二、梁诗正富春山居图题跋

1、它任天真、顺自然、平静而没有特殊的情感,一种处尘世而不沉湎于世,归山村而不自恃清高,不执着、无挂碍,随缘任远而自在逍遥,这种境界或许董其昌们是很难去体悟的。这就象海德格尔提到的“诗意的栖居”、“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海氏在分析荷尔德林此诗句时曾说:“诗意使栖居成为了栖居”而“诗不会弃绝大地而飞升浮游于天穹,相反地她正是使人归属大地,携他入栖居”。这或许是我们回归本真、重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新收获。

2、将“硬笔书法技巧”设为星标⭐

3、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4、黄公望出生于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幼习神童科”,“天资孤高,少有大志”。南宋亡时,他年仅11岁,成年后对元朝政权并没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相反,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他有着热切的参政欲望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干一番大事业。

5、大痴黄翁在胜国时,以山水驰声东南。其博学,惜为画所掩。所至三教之人,杂然问难,翁论辩其间,风神竦逸,口如悬河。今观其画,亦可想见其标致。墨法笔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风韵中来。后尚有一时名辈题跋,岁久脱去,独此画无恙。岂翁在仙之灵,而有所护持耶?旧在余所,既失之;今节推樊公重购而得,又岂翁择人而阴授之耶?节推莅吾苏文章政事,着为名流;雅好翁笔,特因其人品可尚,不然,时岂无涂朱抹绿者?其水墨淡淡,安足致节推之重。如此,翁之画亦未必期后世之识,后世自不无杨子云也。噫,以画名家者,亦须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则画亦高,古人论书法亦然。

6、「主题」B03丨《步辇图》唐朝的“新闻照片”

7、他们把《富春山居图》等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与宣纸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笔墨之于中国画,等于灵魂之于躯体。黄宾虹、陆俨少等浙派大师骨子里仍然是《富春山居图》山水画的一种变体。”瑰丽中有了刚健、大虚中有了大实的艺术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义之中。

8、在“庚寅歜节”(端午节)后画完成,当然是归受赠者“无用师”。黄公望写这一段款时,人在夏氏云间“知止堂”。主人为谁?也是黄公望的朋友杨维桢,文集里写有《知止堂记》,主人是云间老人夏谦齐氏,取《老子》之经有警人者,曰“知止不殆”的典故,堂有匾是赵孟頫所书。其四叶孙颐贞,在兵火之后,重建。

9、释文:遗“富春”二字,向之疑为两图者。实悞甚矣。鉴别之难也!至董跋

10、展期自4月1日至6月25日

11、然而,元朝建立初期,贵族统治者并未采取科举取士的用人制度,而是将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不同等级的人在政治上的地位大不相同,蒙古人地位最高,掌握最高统治权;南人即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地位最低,几乎毫无政治权力可言。

12、另,对黄公望的籍贯、姓氏,学界也有争议,这是因为他成名时已是全真道士、浪迹江湖有关。

13、台北故宫收藏有明唐寅的《高士图》,据唐光的跋语:“此六如先生高士图卷。乃荆溪吴氏物也。己丑岁曾侍先君同观于云起楼。明年庚寅。其主人翁不达。拟以素所珍爱诸物殉葬。虑不能如愿。遂于临逝时。集置榻前。付之一炬。此卷与黄子久富春图。同遭厄劫。”这从“高士图”三字及其旁题字已不全,可得知。当时火殉,不知尚有多少件为人不知。

14、《剩山图》,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15、元朝的一幅画,一半藏于台北博物馆,另一半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前不久举行过合璧展览。而4月28日会上映一部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是以富春山居图合璧展为线索的一部动作大片,刘德华林志玲等倾情出演,而珠宝则是有bloves婚戒定制中心独家赞助,制作非常精良及宏大。

16、《富春山居图》的作者是黄公望。

17、正因为乾隆确认子明卷为真迹的自信,所以在之后五十余年的岁月中,乾隆与此卷形影不离。于是历史所发生得画幕总是惊人的相似。《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的拥有者吴问卿自得此画卷,也是与之形影不离,吃饭、睡觉、出行皆不离其身,为了它还专门盖了一座房子,名曰“云起楼”。甚至在其马上要辞世的时候,也要侄子把《富春山居图》烧掉,乞愿到另外一个世界也同样可以拥有。

18、右大痴长卷,昔在石田先生处。既失去,乃想象为之,逐还旧观,为吾苏节推樊公得之,是成化丁未岁也。至弘治改元,节推公复得此本,诚可谓之合璧矣。今又为吾思重所得,岂石田所谓择其人而授之者耶。思重来南京,出二卷相示,为题其后;

19、黄公望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先是任书吏,后来,大约是45岁左右时,在一个叫做张闾的官僚手下做过椽吏,后因张闾犯了官司,黄公望遭诬陷,蒙冤入狱。出狱后,不再问政事,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一度曾以卖卜为生。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

20、《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黄公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富春山居图跋文

1、如果是《富春山居图》中的富春山,那是黄公望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这个山应该在今天的浙江省富阳市富春江畔。《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2、释文:之。俟续入《石渠宝笈》。因为辨说识诸旧卷,而记其顚末于此。俾

3、释文:售,多名贤真迹,则此卷在焉。上有沈文王邹董五跋,德潜所见

4、我以前曾见过一本台北故宫作品的画册,收录了一幅陆探微的山水画,以大斧劈皴为主。陆探微是刘宋时期的画家,成熟的大斧劈皴在六朝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这件作品应该是后人的伪作。

5、原来化粪尺的构造怎么简单,砌个小屋子,中间砌堵墙,中间开两个洞(高处底板500mm)。然后上面做个钢筋砼盖板,加两个检修人孔,一切ok。当然,其中的一些构造原理还是不错的。中间那堵墙,是用来挡住便便的,开两个洞,防止便便过来,只让便便分解成的污水通过,到了另一边,水就通过涵管排到排水沟或污水沟。上面图中是砖的,现在都比较有钱,大部分化粪池都做成钢筋砼结构的。那样,便便的家更加牢不可破了!

6、释文:可喜。亦如双钩下真迹一等,不妨并存。因并所售,以二千金留

7、《富春山居图》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

8、▲明沈周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9、莫似桃源渔,重寻路即错。

10、行忘溪桥远,奚顾穿草屩。

11、合作、投稿:506081189@qq.com

12、《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特别是浙派画家传统的影响深远。浙江画家在执守浙派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审美观和人生观,在吸收《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绘画艺术营养之中创新传统,发展传统,画出浙派笔墨的时代新貌。

13、江南三月,莺飞草长,据说正是此间风物惹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台北故宫博物院刚刚开幕的“行箧随行——乾隆南巡行李箱中的书画”展,以乾隆的六次南巡为题眼,拣选出曾与他一起游江南的书画作品。掠过这些经乾隆题跋的作品,关于乾隆南巡旅程的浮光逐一闪现。

14、《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

15、黄公望出狱时已经年近五十岁。这一时期,子久又开始了绘画生涯。他一方面向赵孟等前辈名家请教,一方面又同一些富豪画家如曹知白等交往,大量摹习古代名迹,以提高绘画的“古意”,并且经常在外游历,遍览江南山水名胜,结交社会各界名流,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隐逸之士和佛道两教的高人(详见“交游”)。

16、应该肯定“隐逸”一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山水画发展上,从南朝宗炳山水画理想的提出,到唐代张彦远对技法实践的总结,经过南北两宋的发展提升,再到元代黄公望的以画为乐,从某种意义上说,宗炳“畅神”理想所提出的艺术任务已经完成。晚明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提出,一个以优美风格为主旨的审美概念和以王维、董源、黄公望为脉络的文人画主线被建构起来,这应该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17、《板桥踏雪图》为第六次南巡携行的作品,御题诗纪年“甲辰”,应作于闰三月间回銮途经的扬州一带。题诗末两句的“题者能画复能诗,蒙古岂无人中玉”,所指即为右方题诗者伯颜不花。他正是约十日前乾隆皇帝品题《古壑云松》一图的作者,故有“题者能画复能诗”之句。

18、■盘点2016|海外大行中国瓷器成交TOP果断收藏了!

19、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如果帮到你请给好评

20、在这里至为关键是董其昌,之后其主线的延伸为清初“四王”正统画派的确立。由于董其昌本身具有书法家、画家、品评家、收藏家和文人的多重身份,《富春山居图》所具有的典范意义更使人们对之确信不疑。

四、富春山居图 题跋

1、山色阴晴好,林光早晚各。

2、据传本名陆坚,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今温州平阳县)黄氏为子,尝自称“平阳黄公望”。中年当过都察院掾吏,皈依全真教,别号大痴道人,在江浙一带卖卜为生。

3、乾隆皇帝于旅程中欣赏此图时,并非草草展阅山水大势,而是连小小的舟中生活都注意到了,并成为他吟咏的重心,由此可感受到他品画时的细腻与留心。

4、康熙年间,皇宫内府得黄子久《山居图》一幅,深藏内府。乾隆时,乾隆检赏内府藏画,鉴认《山居图》即《富春山居图》,确认为子久真迹,不过少“富春”二字而已,并加盖“御览”宝印。不久,有人进献《富春山居图》,乾隆甚异,将此二画并验,意谓进献之《富春山居图》系伪品,即命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书贬语于此卷上,

5、▲明邹之麟行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6、四年之后(1917)吴正志在此画卷上加上自己的题跋,故意把董题名的“招隐”解释为“招去隐居”。他痛苦地记起自己的政治生涯,悲叹最终以隐居结束的不幸。现实生活中相同的经历,使他们获得了将自己等同于“渔翁”、“山翁”和“野客”的权利:在“烟消日出”时,他们会欣然消失在富春山水之中。

7、■重磅|国家政策松绑,象牙文物可以依法拍卖了!(附:海内外象牙文物拍卖成交精品欣赏)

8、.......................

9、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10、吴与董一样是万历十七年(1589)的进士。吴出身于久有名望的学者官僚家庭,然而吴的仕途却是很不幸的,吴因一时冲动为吏部外郎赵南星辨护而遭贬职。

11、“无用师卷”题款的年代纪年“庚寅”(西元1350年);而“庚寅”这一年与《富春山居图》却有巧合之遇,画成于“庚寅”,也毁于清顺治七年(1650)的“庚寅”,因而离散。去年又是“庚寅”,大陆的主事者,呼吁两卷能同时地展览,在有心人的奔走协商下,使得今年6月1日于台北故宫以“山水合璧”展出,联辉终于成真。

12、《富春山居图》是山水画史上的一个奇迹。虽然当代有些画家对这幅画不以为然,但从历史上看,尤其在文人画的系统中,这幅画是非常受推崇的,所以明清时期,模仿它的,或者通过它进行新的创造(仿)的就有不少。清代推崇“南北宗论”的画家,主要学习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尤其是重点学习对象。清代方薰说:“子久《富春山居》一图,前后摹本何止什百,要皆各得其妙。”(《山静居画论》),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石谷的摹本,比原作俗气了好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摹本也许可以算作对富春山的描绘吧。近些年也有一些“新富春山居图”这样的创作,主要来自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启发,而不是富春山的启发,可以说富春山因《富春山居图》而广为人知。

13、乾隆皇帝南巡时所赏鉴的书画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量最丰。

14、黄公望属于南人,按规定不能为官,若想做官须先从吏做起,到一定年限,视办事能力如何,再决定可否为官。即便当吏也需有人引荐。

15、余生平喜画,师子久。每对知者论子久画,画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海内赏鉴家,愿望一见不可得。余辱问卿知,凡再三见,窃幸之矣。问卿何缘,乃与之周旋数十载,置之枕籍,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倦为之爽,闷为之欢,醉为之醒。家有云起楼,山有秋水庵,夫以据一邑之胜矣。溪山之外,别具溪山,图画之中,更添图画。且也名花绕屋,名酒盈樽,名书、名画、名玉、名铜环而拱一富春图。尝闻天上有富贵神仙,岂胜是耶?又闻子久当年,元是仙人,故遗此迹与问卿游戏耶?

16、因画上题款为:“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此图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故此卷《富春山居图》为子明卷。

17、此卷是乾隆十年(1746年)入内府。乾隆得此画卷时大喜过望,其兴奋程度,不亚于明末清初《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的拥有者吴问卿。何以见得?因为子明卷的画面空白处写满了乾隆皇帝的题跋。其数量之多,用乾隆自己的话说:“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据统计,从乾隆十年到嘉庆四年(乾隆做了四年的太上皇),画卷上共享55处乾隆的题跋,其中画卷之中有53处,另外两则题跋写在了画卷的前后隔水(手卷形制的一个名称)之上。

18、《富春山居图》的执行导演兼动作指导NickPowell来自好莱坞,本身是特技演员出身,还做过《谍影重重》等动作大片的执行导演。亲给个好评吧谢啦

19、《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合璧卷纵33厘米,横109厘米

20、那么黄公望为什么会选择富春山为绘画主题呢?

五、富春山居图黄公望题跋

1、大概因他办事干练,加之颇有才名,至大四年(1311年)左右,他得到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的赏识,被任用为书吏。皇庆元年(1312年)五月,张闾调任中书省平章政事,黄公望也随其赴京城大都(今北京)任职。

2、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由此便一分为二。

3、其他的内容有待查阅、考证。

4、(子明本)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5、《富春山居图》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宛然天成。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颇有灵气。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几近透明的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以浓墨点苔、点叶,醒目自然。

6、释文:者是也。因以二卷并观,始悟旧藏即《富春山居》真迹。其题签偶

7、“此图数随行笥,甲戍东巡至吉林,驻跸松阿里江上,沙渚烟邨,恍然图中胜处,因于行在展卷,书之时八月九日也,御识。”

8、因为《富春山居图》曾被火烧过,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所以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而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所以被称为“无用师卷”。

9、释文:世传《富春山居图》为黄子久画卷之冠。昨年得其所为山居图

10、通过《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我们了解到至少在明弘治元年之前(1488),苏州画家沈周就拥有了此画卷。而在此之前图卷的收藏情况,如何时购进?珍藏年限等等,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11、文人画的本质存在于两个方面,即书法化与诗化,它们显示出最充分、最富民族性格的内涵。诗化体现为意境,是内在的、心灵的要求;书法化体现为笔墨,是外在的、视觉的要求;它是形神关系的深化。在这个不可分割的两面中,形式技巧和风格必须屈从观念的境界,因而含蓄蕴籍的诗化相对于书法化,应该是更高的一种精神要求。

12、这在董其昌文化深蕴的心灵中不可能不产生心有灵犀式的悲悯和同病相怜式的联想。于是,他企望并相信通过了他的题跋,提名这些方式,隐逸的主题就会存活在这些作品中。

13、快乐生活从读书写字开始

14、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董其昌通过任中书舍人的朋友,设法购得《富春山居图》,在与此图卷相伴的近二十年中,他把图卷作为经典的范本,整个收藏欣赏过程几乎成了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并与其创导的“南北宗论”学说相契合在一来。在董1596年《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至少有三处引发我的兴趣:

15、实事求是说,乾隆对书画的收藏并非一味积累,他对书画还算是一位会拨冗吟咏玩味,寻觅作品会心处的收藏家。

16、“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说明了题这一款时,画尚未完成。先题款,明示画是“无用师”所有,要拿这卷画的人,且先看看这段题款,就无庸再议。说来在画尚未完成,题上所有人,古画也仅见这一例。也说明这卷图画了三四年,还没有完成,之所以如此,这应该跟江南水乡生活有关。题中说:“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著笔。”江南行多水程,与行李相随,船行平稳,“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遂旋填札,阅三四载。”可看出画常是先把大轮廓底定,再“遂旋填札”。因此,从卷最末可看出远山一列,勾线涂抹,起伏的山形重叠在一起。

17、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公元1350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18、其“娄江王氏《江山万里图》可盈丈,笔意颓然”。这个时期董其昌与娄江(江苏太仓)王时敏有相当密切的来往。王时敏是黄公望的忠实崇拜者,并且还是董以后其衣钵的直接继承人;(娄江王氏一门与董氏有三代不同凡响的亲密关系)

19、戊申岁,於黄鹂坊某氏阅黄子久《富春山居图》,时俨斋王司农家人持卷求售,索直千金。吴中无大力者,将之维扬,后亦不知所之矣。乙卯秋,予寓京师,程子蒓江于安氏借得此卷,邀予往观,不啻重其故友也。书在明白为白石翁物,后归樊节推,最后归吴明卿。入国朝后,归高江村,后归王俨斋,迄今在三韩安氏。予既奇前贤名迹流传人代,若有鬼物呵护,其间又以文人学士不能有之,而为之主者惟侈宝玩之多、贾直之重以为豪举,此卷亦未为得所也。后有如白石翁者,或更当归之。右沈德潜二跋。乾隆丙午仲冬月。臣金士松奉勅补书。

20、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戊寅冬,上海汲古阁主人曹友卿,以此一《山居图》请吴湖帆审阅,吴湖帆一见知为“剩山图”,惊喜之下,以家藏商周敦古铜器交易。这时图卷已无跋,曹友卿急索原主,追回广陵王廷宾跋。吴湖帆装成一卷。现在收藏在大陆杭州的浙江省博物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