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志南【唯美文案148句】

2023-11-12 10:29:43 0 59

一、绝句志南

1、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2、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3、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名诗。诗僧志南亦因这首描写二月春景的诗而名留千古。

5、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歌语言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

6、杖藜(lí):用藜做的拐杖。藜,植物名。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

7、这首诗写春天美景,没有一般地描绘花开鸟鸣,主要写了春天的风雨。春风春雨也本是人们常见的现象,作者却写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现了作者体察的细腻和笔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浅显的词句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因而韵味十足。他重点从感觉入手,写自己春游的喜悦心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为读者展现出春天无限美好的世界。

8、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9、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10、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11、juéjù绝句nánsòngsēngzhìnán›南宋僧志南gǔmùyīnzhōngjìduǎnpéng,zhànglífúwǒguòqiáodōng。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zhānyīyùshījìnghuāyǔ,chuīmiànbùhányángliǔfēng。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2、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此诗所写的大致是三四月。

13、志南和尚的这首《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名诗。诗僧志南亦因这首描写二月春景的诗而名留千古。

14、“杖藜扶我过桥东”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15、这首诗写出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和尚观赏春光的喜悦心情。

16、《绝句》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古木阴中系短篷”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17、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

18、杖藜在他意识中已经没有了“我扶”之作用,倒是反过来了,是“杖藜扶我”,和尚自己倒成了杖藜。在平常人看来,拐杖是人扶着走路的,可正是有人扶,拐杖才成为拐杖,如没有了人,拐杖何以得用,人可以不扶杖,但杖必须得扶人。因此,不是人扶杖藜,而是杖藜扶人,也就成了“杖藜扶我过桥东”。禅者的观物方式,表面看去有悖逻辑和常理,但正是这种反常,才构成了这样的奇趣,又回归常理。这是深契事理的,只不过是比常人更深入一层,更有曲折之感。这就是禅家所说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的意蕴与真谛。

19、《绝句》是南宋僧人志南(法号)创作的诗词,出自《宋诗纪事》卷九三。表达了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诗人走到老树下感觉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继续过桥在细雨中欣赏前方美景。

20、“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

二、绝句志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诗人一路欣赏着红桃红柳绿,在清新暖人的春风里拄杖前行,春雨沾湿了衣裳,好不惬意,到他想要归去的时候,乘上那系在树荫下的小船,顺着溪流回到寺院,全诗多用拟人、倒装的手法,且首尾呼应,可见作者文学造诣之高。

2、“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风吹动细长柳条,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3、《绝句》译文: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原文: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jì)短篷,杖藜(lí)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作者资料:志南:南宋时的和尚,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4、绝句志南写出了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志南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5、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6、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乘小船沿溪水而来。诗人走到老树下感觉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继续过桥在细雨中欣赏前方美景。

7、系(jì):结,扣:把XX系上。

8、沾衣欲湿杏花雨:沾上衣服觉得有点湿的,是杏花开放时所下的春雨(毛毛细雨)。

9、诗前两句叙事。写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藜杖仿佛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10、我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系了带篷的小船,拄着藜做的拐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11、“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

12、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

13、gǔ mù yīn zhōng jì duǎn péng , zhàng lí fú wǒ guò qiáo dōng 。

14、我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

15、作者: 志南 (宋代)

16、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是说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直要潮湿的,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脸面而不觉寒冷的,是那杨柳树中吹来的杨柳风。

17、徘徊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于丹)

18、《绝句》是南宋僧人志南(法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出自《宋诗纪事》卷九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19、首二句写诗人的行踪,尾二句写诗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笔精妙,予人以清凉幽静的美感:斑驳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轻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朴的小桥和无事的老僧,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游春图。一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诗意地表现了禅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语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体味:小桥东边,杏花如烟,杨柳如线,细雨如酥,和风如丝。

20、人在其中,看杏花如烟,杨柳似线;感如酥细雨,如丝和风,也正如蝉翼纱幕之后,欣赏明眸流睇之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一种特殊感情。这也正是诗人眼中的禅境。

三、绝句志南古诗的意思

1、汉魏时代的诗,以四句为全篇的很少,故没有必要把四句的诗定一个诗体名词,即四句一绝还没有成为规格。但在较长的诗篇里,四句一绝的创作方法已自然形成。

2、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3、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4、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扩展资料赏析:

5、鉴赏: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6、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7、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这时的风就叫柳花风,或称杨柳风。在这里引申为春风。

8、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9、本韵谱包括《中华通韵》《佩文诗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十三辙》等几个常用韵谱以及常见格律诗体式、常用词谱、常用曲牌等内容,对于诗词曲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广大诗词曲爱好者和创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相比于其他韵谱,本书特点是一方面新旧韵兼备,诗词曲并收,做到了全面实用;另一方面着眼常用韵字韵谱,删繁就简,简明扼要,极大地满足了读者需求,也方便了读者使用。

10、“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不说理,也不说禅,却极有禅趣,本诗可谓是自然高妙!

11、白话文意思: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12、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作者: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13、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

14、由陕西省诗词学会组织专家编写、孟建国会长作序的《常用诗词曲韵谱》近日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15、第一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老树。阴,树荫。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16、zhānyīyùshīxìnghuāyǔ,chuīmiànbùhányángliǔfēng。

17、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18、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19、《绝句》由南宋诗僧释志南,志南是他的法号,这首绝句,主要写诗人在春风细雨中独自一人拄杖春游。“杖藜扶我”是将藜杖拟人化,仿佛拐杖是自己的同有人,”桥东“这里的东有东风的意味,借指春天,”杏花雨”和“杨柳风”也都点名了季节,把一幅杏花开柳叶飘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20、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这时的风就叫柳花风,或称杨柳风。在这里引申为春风。

四、绝句志南和尚

1、阳春三月正是杏花开放的季节,春天的细雨淅淅沥沥打湿了我的衣裳;春风拂面,带来杨柳清新的气息,暖暖的令人心旷神怡。

2、这首诗写的是阳春三月里的真实感受。

3、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4、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5、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6、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7、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盈。

8、觉得不错,请在页尾点赞哦......

9、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

10、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

11、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藜杖,藜是一种草,茎很坚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实际是“我扶杖藜”。说藜杖扶着我,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12、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13、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14、而“杏花雨”和“杨柳风”则利用春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象征性地代替了春雨和春风。一方面让诗歌更具风韵,典雅的气质;另一方面,也让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15、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16、停船上岸,我把带篷的小船,系在一棵参天古树的树荫下;拄着藜杖,走过东面的一座桥。

17、chuīmiànbùhányánɡliǔfēnɡ。

18、宋代志南的《绝句》全诗诗句如下:

19、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

20、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五、绝句志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古木阴中系短篷:在老树树荫浓密的地方,将小船绑好。

2、首二句写诗人的行踪,尾二句写诗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笔精妙,予人以清凉幽静的美感:斑驳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轻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朴的小桥和无事的老僧,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游春图。一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诗意地表现了禅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

3、宋元时代,通行把“绝句”称为“截句”,他们以为“绝句”是从律诗中截取一半。宋代以来人们所熟知的绝句,近体风貌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元明的诗论家有绝句乃“截律”之说。

4、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

5、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6、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

7、zhànɡlífúwǒɡuòqiáodōnɡ。

8、吹面不寒杨柳风: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的,是杨柳放绿时所吹的春风。

9、南宋僧人志南《绝句》,原文为:

10、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藜杖,藜是一种草,茎很坚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实际是“我扶杖藜”。说藜杖扶着我,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

11、宋代诗人志南的《绝句》全诗的意思是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12、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其法号,生平不详。代表诗作有《绝句志南》。

13、“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

14、gǔmùyīnzhōngjìduǎnpéng,zhànglífúwǒguòqiáodōng。

15、在诗人眼中,禅就在古木中、溪水里、篷船上、杖藜头,在小桥东边,在老僧心头,在杏花雨中,在杨柳风里,在那沾而欲湿的凉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禅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绝句,就是诗!

16、尾二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

17、zhānyīyùshīxìnɡhuāyǔ,

18、苍拙古木林中,于岸边树阴之处停下小船,系上缆绳,然后登上河岸。古木浓阴,置身其中,周围满是颓腐之气,似乎气氛有些阴郁。然而诗人就此打住,点到为止,化腐朽为神奇,不偏不倚地撑出一只小船来,不紧不的系在岸边,悠悠之中,很有方寸,有一种清幽的美感,系好小船后,诗人拄著藜杖,走上小桥,向桥东而去,古木斑驳,水流潺潺,仿佛听到了诗人拄杖过桥的笃笃之声;步入桥东的另外一个世界。

19、出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是南宋僧人志南(法号)所作。

20、把小船系在参天古树的深阴里,我携了藜做的手杖,它扶持着我慢慢走到桥东。阳春三月,杏花开放季节里,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迎面而来拂动杨柳的风轻吹在脸上,没有丝毫寒意。

六、绝句志南

1、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

2、全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读来使人如入其境。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这两句诗。

3、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4、(每日诗词)感谢您的关注!

5、gǔmùyīnzhōngxìduǎnpéng古木阴中系短篷,zhànglífúwǒguòqiáodōng杖藜(lí)扶我过桥东。zhānyīyùshīxìnghuāyǔ沾衣欲湿杏花雨,chuīmiànbúhányángliǔfēng吹面不寒杨柳风。

6、译文: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7、志南和尚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一词写出了雨的量,只是沾在衣服上而并没有浸透。而“欲湿”一词则更直接的写明了雨并未渗透进衣服,是欲湿而不是湿。这两个词非常生动形象地把春雨那种细雨朦胧,缠绵的感觉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以一个遐想。“吹面不寒”则利用感官的角度把春风的暖意给表现了出来,让人更容易去理解诗句带来的含义。而“杏花雨”和“杨柳风”则利用春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象征性地代替了春雨和春风。一方面让诗歌更具风韵,典雅的气质;另一方面,也让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8、译文: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9、nán sòng sēng zhì nán

10、志南的《绝句》翻译 赏析 原文: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1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2、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13、本诗尤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被世人称道。

14、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15、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出现。扩展资料:四句一绝,这个观念是自然形成的,从《诗经》以来,绝大多数诗都是以四句为一个段落。《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四言四句,古人称为“一章”。

16、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

17、后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明了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机。

18、主办:陕西省诗词学会青春诗社

19、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

20、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

1、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2、绝句宋·僧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①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②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白话译文: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僧志南简介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

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绝句志南

4、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注释):

6、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7、这是在《宋诗纪事》中,志南和尚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没有实质性的题目,只是借诗的形式题了一个不关意旨的诗题。然而就是这一首诗才使后人知其名,尤其是诗的后两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轻柔凉美,生动活泼,成为千古名句。

8、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9、译文为:我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藜做的拐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10、《绝句》是南宋僧人志南(法号)创作的诗词,出自《宋诗纪事》卷九三。表达了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杏花在细雨中开放,杨柳在微风中摇曳,人们感到舒适又愉快。

11、点击右上角:可分享朋友圈&收藏

12、杖藜扶我过桥东:我拿著拐杖,走过了小桥的东边。

13、志南的生活状态已无史可考,他在当时文坛的名望也没有像“中兴四大诗人”、“二泉先生”诸人那么大。但就凭借这短短的一首诗,以及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14、美丽的主播丁歌,国家一级播音员,她的声音仿佛来自于云端的天籁,她开创了佛乐梵呗唯美播送的先河;她就是资深媒体人、著名梵呗播讲人、禅意主持人、禅韵养生、声音正能量的传播者——丁歌。可承接各类配音节目、电影电视专题片配音制作。

15、全诗的意思是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16、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17、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宋)志南gǔmùyīnzhōngxìduǎnpéng古木阴中系短篷,zhànglífúwǒguòqiáodōng杖藜扶我过桥东。zhānyīyùshīxìnghuāyǔ沾衣欲湿杏花雨,chuīmiànbùhányángliǔfēng吹面不寒杨柳风。

1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扩展资料第一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老树。阴,树荫。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19、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诗人走到老树下感觉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继续过桥在细雨中欣赏前方美景。

20、“沾衣”一词写出了雨的量,只是沾在衣服上而并没有浸透。而“欲湿”一词则更直接的写明了雨并未渗透进衣服,是欲湿而不是湿。这两个词非常生动形象地把春雨那种细雨朦胧,缠绵的感觉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以一个遐想。

1、这首诗写春天美景,没有一般地描绘花开鸟鸣,主要写了春天的风雨。春风春雨也本是人们常见的现象,作者却写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

2、表现了作者体察的细腻和笔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浅显的词句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因而韵味十足。他重点从感觉入手,写自己春游的喜悦心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为读者展现出春天无限美好的世界。

3、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4、短篷:带篷的小船。

5、志南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

6、我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系好了带篷的小船;拄着藜做的拐杖,慢慢走上小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盛开,细雨绵绵,仿佛是是要沾湿我的衣裳 ;轻轻吹拂人面的微风带着杨柳的清新气息,令人心旷 神怡。这是志南和尚《绝句》的大概意思。

7、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8、作者资料:志南:南宋时的和尚,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