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治通鉴翻译
1、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二十九日),太后前往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太后参观埋葬佛舍利,太后答应了。
2、柏杨先生认为,刘彻存世的“大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尊儒术,一是对外扩张。也因此,他索性就把自己翻译的第六册《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也即主要记述刘彻历史的这一册,直接就命名为“对外扩张”。
3、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4、刘彻听到奏报后,大为光火。他认为李陵应该战死而不应该被俘。后来又“听闻”李陵在帮匈奴练兵,更是气急败坏,立即下令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全部处死!此时尚在匈奴部落中初心不改、宁死不降的李陵闻知消息后,心胆俱裂、万念俱灰,遂正式投降匈奴。
5、毛伟人对汉武帝刘彻的评价一直甚高,不仅在写诗作词中予以褒奖,而且在其读史“眉批”中,多次对刘彻给予明确“点评”。其评曰:“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态度鲜明,功大于过!
6、断代体: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7、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8、{评论}“苏武留胡节不辱,
9、李陵,西汉名将,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的孙子。
10、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
11、树立榜样以供人仿效,最好采用中庸之道,这样才能坚持下去。
12、(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谈了九项事,这是其中有关治国的一件。既不能好战,穷兵黩武,又要居安思危,保卫太平。
13、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14、远流董事长王荣文先生就定一九九三年三月七日为“柏杨日”。那天,在台北诚品书店举行庆祝酒会,为庆祝父亲柏杨的生日,也为庆祝《柏杨版资治通鉴》全书问世。上午时分我跟弟弟本垣就到了现场,我们前去跟陆铿先生、孙观汉先生握手致意,再跟小牛、丽真寒暄时,听到致辞的蒋纬国将军,极有风度地说,他要代表老哥向“柏老”致歉,并走下讲台,两人双手紧握,令在座百位嘉宾为之动容。
15、《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1991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谭其骧主编,主要讲解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设置、部族分布的概貌和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知识。
16、首先,我们先对周朝的情况做个简略的了解。
17、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18、(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19、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20、父亲从六十四岁译到七十三岁,虽然没有一九六八年在调查局黑牢里那种“甲尽血出,和灰成字”的悲凄,但是《通鉴》十年,是另一个“十年牢狱”。他案牍劳形、翻书阅卷、一笔一刻、一字一格,能译出这一千万字,真够壮烈,幸未成仁。《柏杨版资治通鉴》每册首刷一万本,在台湾只有两千万人口,这种成绩值得欣慰,这也都是现代语文的伟大功绩。
二、资治通鉴翻译
1、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
2、(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3、如今朝廷上的舆论是官吏中穿新衣服,乘好车的人,就被称为不清廉;而不修饰仪表,穿破旧衣服的人,则被赞为廉洁。
4、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
5、这个弃长大成人后,对农业生产很在行,帝就命他作了后稷的官职,专门管理种庄稼的,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部长吧。弃之后,经过弃的后人几十代人的努力,到了商末逐步成为一个大的诸侯,经过文王、武王的打拼,终于取代了商的位置,成了天子。因为这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所以就不多说了。
6、代表作: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7、(1){历史}“苏武牧羊”与“李陵叛国”
8、(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9、不到一张车票钱,就可收获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争读不止的经典之作,这笔投入太值了~
10、《资治通鉴》这书名,意思是“帝王的镜子”。这是宋王朝六任皇帝赵顼,对司马光这部巨著的命名。想了解中国,我们就应该详细阅读这公元前四○三年到公元后九五九年,包含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迹的中国中古时代编年史。
11、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
1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著的编年体史书。古人记史,是为了寻找规律,找出朝代兴替的规则,以提供给当代的最高统治者使用。“资”,给,提供。“治”,治理。“通”,全面的,通用的。“鉴”,镜子,对照镜子,可以体察自身的过错。所以“资治通鉴”的意思就是“用来给帝王统治参考的前代历史事实”。《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这个名字就简单了,“史记”,倒过来就是“记录历史”。司马迁虽然是史官,但是他写这本书并非简单为帝王提供参考,而是要“成一家之言”,寻找历史发展、英雄起落、朝代兴替的规律,要“立一家之论”。所谓“文章两司马”,是指司马相如、司马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学性不如前两位司马。
13、《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
14、第二年,幽王的儿子平王宜臼即位。
15、整个一篇说辞,充斥着满满的封建忠君报君思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一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6、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17、《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18、而霍光和上官桀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其中,首先“倒霉”的是上官桀。
19、皇帝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字,召见张玄素,问他政务,张玄素回答说:隋炀帝对朝政事务都把持着,不交给臣下去做,弄的群臣都战战兢兢的,只知道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执行。
20、出发时狄仁杰跪在太后的马头前说:“佛是戎狄的神,不值得让天下的君主屈尊驾临。那胡僧诡计多端,是想要邀请到万乘之尊,借以迷惑远近百姓。同时沿途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侍卫的人,也不是万乘之尊所应当驾临的地方。”太后中途返回,说:“这是为了成全我们的正直之臣的正气。”
三、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1、大臣想要“绝对”安全的权力,皇帝也想要“绝对”安全的权力,自古以来,二者之间一直都在互相戒备、明争暗斗的循环往复和无止无歇之中。霍光、上官桀等三位“顾命大臣”的危机和结局,其实早在他们接受汉武帝刘彻“托孤”那一刻,就已深深预埋,爆发是必然之事,只是时间或早或晚而已。
2、谨上奏章,请鉴。臣司马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3、战火过后的镐京遍地瓦砾,民不聊生,就连平王都没有像样儿的屋子居住。百姓没办法生产,大臣、国王的日子也是很不好过。加上来自镐京西部、北部野蛮部落的严重威胁,平王只好把首都迁到镐京东边的洛邑洛阳。
4、(注)太傅疏广、少傅疏受请求辞职,汉宣帝同意并赏赐黄金。疏广、疏受回乡后变卖黄金,与亲朋故友饮酒取乐,有人劝他们用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谈此钱财太多的害处。
5、如今一概提倡这些使人难以忍受的行为,用它来约束各阶层的人士,勉强施行,必然会疲惫不堪。
6、此文出自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7、神功元年冬季,闰十月,甲寅(二十一日),朝廷任命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狄仁杰上疏认为:“天生四夷,都在先王疆界之外,所以东边抵达沧海,西边阻隔流沙,北边横着大沙漠,南边阻隔着五岭,这是上天用以限制夷狄而隔开中原和外夷的险阻。
8、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9、每当忧虑自司马迁、班固以来,(著史)文字繁多,布衣士人,不能读尽;何况对于皇上来说,日理万机,哪有空闲时间都看?
10、太后于是就提拔柬之任秋官侍郎;过了很久,终于任用他当宰相。仁杰又曾经举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仁杰说道:“天下贤才,都出在您的门下了。”仁杰说:“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
11、父亲生日,本来是十一月一日,出狱以后,他就更改为三月七日,那正是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他入狱的日子。我们不懂为什么不把生日改在出狱的那一天(四月一日)以兹庆祝,父亲回答说:“我没有必要感谢他们还给我自由。”
12、《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最大博宏大者。由北宋名臣、名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篡,历时十九年,全书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止,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策的描述,以警醒世人。
13、(注)这是左拾遗张九龄给大臣姚元之的信中讲的用人原则,要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选人用人不应过多考虑情面。
14、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武则天)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15、(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还能像我这么多吗?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变告辞了。
16、点击下图,立享团购特惠价▼
17、国学文库本(全12册)★
18、《资治通鉴》300多万字的文言文,首推中华书局的版本。
19、关于“贞观之治”,太宗所说的“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大约是最简约的概括了,《通鉴》涉及贞观之治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的。
20、较之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时代能出现这么多的思想家,如果按人口比例来算,那时的思想家数量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的数量吧,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仁义」,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无为」,墨子为代表的墨家追求「兼爱非攻」,还有苏秦张仪为代表的巧舌如簧的纵横家、阴谋家、法家等等,让这个纷乱复杂的历史时期变得精彩纷呈、生机盎然。
四、资治通鉴翻译上与群臣论止盗
1、小分裂时代九〇七—九五九年
2、原文: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3、 我先前奉命收集编写历代君臣的事迹,后又奉圣旨赐名为《资治通鉴》,现在已经编写完毕。
4、司马光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拥有“端明殿大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的官职,又有皇上圣旨加持,经费和人员十分充足,在资源不匮乏的条件下,耗时十九年才完成了《通鉴》。而父亲是以一个人的能力和简陋的条件在从事翻译,抒发自己的史观。
5、一直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奸雄”的曹操,曾在那篇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就群臣和民间对他一直“挟天子以令诸侯”,牢牢霸着朝廷权力不放的“非议”,给出了一段非常大白话的解释。曹操说:
6、《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慨然为该书作序,并称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曰《资治通鉴》。
7、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
8、《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9、遗憾的是,几千年以降,这种思想和观念通过统治阶级的反复宣扬,通过御用文人的一再吹捧,尤其通过普罗大众自身的自我强化,已经深深植根于国民的血液、骨髓、灵魂和基因之中,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成为了中国人自身的道德信仰和价值尺度!
10、初,上使太子杨勇参决军国政事,时有损益,上皆纳之。勇性宽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上性节俭,勇尝文饰蜀铠,上见而不悦,戒之曰:“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汝为储后,当以俭约为先,乃能奉承宗庙。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观之以自警戒。
11、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12、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13、《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
14、起先,文帝派太子杨勇参与决策军国政事,太子经常会提出意见,有所兴革,文帝都能接纳。太子杨勇生性宽厚,行事直率任性,不会弄虚作假。文帝为人节俭,杨勇曾经装饰自己来自蜀地的精美铠甲,文帝看见了很不高兴,告诫他说:“自古没有好奢侈还能享国长久的帝王。
15、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16、臣司马光说: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17、"资治通鉴"是“给所有治理国家社会的人做借鉴”的意思,其中"资"字是“供给”的意思,"通"是“全”的意思。《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这1362年的兴衰更替,确实有不少值得治理国家社会的人借鉴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