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唯美文案120句】

2023-11-11 09:11:58 0 59

一、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1、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首联描写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是诗人情感的第一次爆发。颔联从“涕泪满衣裳”到“喜欲狂”,诗人如狂似癫的状态使他的喜悦之情得以登上更高峰,是诗人情感的第二次爆发。结尾四句,诗人在晴曰里痛快饮酒放声高歌,阳春做伴正是返家还乡的好时节,诗&归心似箭的情绪抒发得酣畅淋漓。

3、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4、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5、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比放流,骏马注坡,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

6、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7、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8、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9、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百收复。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度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巴峡:当在嘉陵江上回游。巫峡:长江三峡之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襄阳:今属湖北。洛阳答:今属河南。译文:

10、第六卷:七言律诗(53首)

11、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写的一首言(律)诗,“闻”的意思是(听说)。全诗围绕(喜)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开头的表现是:(初闻涕泪满衣裳)。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非常(快乐)。这里用了(烘托)的手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3、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

14、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15、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16、音频课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由曹红宇老师主讲的《我爱古诗词》栏目。曹老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讲解诗词,讲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更讲解诗词的朗诵技巧。

17、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所谓狂喜,其中生气莽溢行间,结二尤见踊跃如鹜。作诗有气,岂在字句争妍?

18、宋代范温《潜溪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夫人感极则悲,悲定而后喜。忽闻大盗之平,喜唐室复见太平,顾视妻子,知免流离,故曰“却看妻子愁何在”;其喜之至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曰“漫展诗书喜欲狂”;从此有乐生之心,故曰“白日放歌须纵酒”;于是率中原流寓之人同归,以青春和暖之时即路,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言其道涂则曰“欲从巴峡穿巫峡”,言其所归则曰“便下襄阳到洛阳”此盖曲尽一时之意,惬当众人之情,通畅而有条理,如辩士之语言也。

19、数十位诗人的快意人生,数百年唐宋元家国事:小到字词意象,大到创作背景、诗人故事,了解完整人生图谱和世事变迁。

20、“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二、凉州词

1、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2、“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3、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4、可是,这里终归不是故乡啊,而故乡,已经离开太久太久了。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岁月里,故乡的亲人们,可还都安在吗?所以,当他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等地之后,想到这些年破碎的国土,想到这些年漂泊的岁月,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实在无法掩饰内心的狂喜,写下了“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这首诗的末尾处,他写道:“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就是洛阳,遥远的洛阳,是他最牵挂的地方。他甚至在诗中描绘了回家的路线,这条路线,他应该已经规划了很久。然而,大约是缺乏路费,他并未马上回家,而是仍然在为生活奔波。真实的情况是,直到去世,他终究没有回家。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只是诗人的一种狂想,并非真正回到家乡

6、明代胡应麟《诗薮》:老杜好句中迭用字,惟“落花游丝”妙极。此外,如……“便下襄阳向洛阳”之类,颇令人厌。

7、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8、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如龙。二泉云:后半喜之极,故言之泽。

9、请大家熟背本诗,在古诗的积累之中兼顾楹联写作吧!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10、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惊喜溢于字句之外,故其为诗,一气呵成,法极无迹。末联撒手空行,如懒残履衡岳之石,旋转而下,非有伯昏瞀人之气者不能也。

11、全方位的古诗词朗诵技巧:从吐字归音到情感把握,教你读好每一首古诗词。

1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3、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14、想提高古诗词朗诵技巧的你

15、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16、青春: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

17、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18、杜甫历尽千辛万苦将家安在鄜州城北的羌村,安顿好妻子和孩子,他去投奔刚刚即位的唐肃宗,刚一启程,就被叛军捉住,关押在长安的监狱里,好在他还可以自由地出去放风。走在长安城的街道上,他看到昔日繁华的国都而今野草丛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血腥的屠杀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19、供稿:福州市井大小学陈章苗刘晔

2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2、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4、jiàn wài hū chuán shōu jì běi,

5、一千多年后,我们仍然在怀念杜甫、背诵杜甫、研究杜甫,尊他为“诗圣”。可是,在他59年的人生里,他真正开心的时候并不多,“安史之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可是当它实实在在地落在一个人的头上,那就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6、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狂喜心情。

7、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

8、白日:白天。一作白首。

9、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10、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11、“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12、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13、故乡战乱未平,此时还无法回去,只能选择那些比较荒僻,同时生存相对容易的地方安身立命。从秦州到同谷,乱世流离,人如漂萍。他多么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亲人——几个弟弟杳无消息,一个妹妹在钟离已成孀妇,而故乡却渐行渐远。

14、对诗词感兴趣,希望完整了解中国诗词知识

15、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16、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17、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18、《我爱古诗词》是一档致力于帮助孩子们了解古诗词、读懂古诗词、爱上古诗词的音频栏目。

19、这首诗里出现了很多地名:剑外,剑门关以外,在诗中指四川;蓟北,位于现在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巴峡巫峡,都是长江流经的峡谷;襄阳,位于湖北,是杜甫规划的回家路线中的一站;洛阳,位于河南,距离杜甫的老家巩县很近。

20、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追问追答

四、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1、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紫云解读诗词

2、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3、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刚听说,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里还有什么忧愁。我胡乱地把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阳光灿烂,尽情高歌,畅饮美酒,我要趁着明媚的春光与妻儿一起返回家乡。从巴峡出发,穿过巫峡,经过襄阳,很快就到了洛阳。

4、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6、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7、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8、诗人由于躲避战乱漂泊异乡已经多年,如今听到叛军老巢被收复的消息,心情如波涛翻滚,激动不已,压抑已久的感情如山洪暴发。

9、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10、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漫长到用一生也无法走完

12、“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13、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14、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6、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17、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8、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1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失地收复了,诗人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还乡。收复的喜悦,还乡的喜悦,让他喜到发狂,所以诗人要痛饮狂歌,要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一起快快地回到家乡去。这“白日、青春、放歌、纵酒”,诗人用一组明媚的意象表达出内心的狂喜。

20、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五、春夜喜雨

1、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仅仅一个月,洛阳、潼关相继失守,刚刚失去幼子(因饥饿而死)的杜甫带着家人和孩子在兵荒马乱中开始流亡的生活。他夹杂在巨大的难民潮中,恐慌、饥饿、疲惫、看到因为毫无组织,难民们互相践踏,成批成批地死在路旁,哪些行动的迟缓的老弱病残被叛军从后面追上后砍杀。听到从洛阳西去的道路上,哭声震天,宛如人间地狱。

2、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3、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4、鼓楼区的名优教师们研发了古诗词的系列微课。我们将按照年级的顺序,每天推出一首古诗词的微课和诗词赏析,我们希望同学们的童年能在诗词中浸润,并能从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从中受益,进而开启亲子共读的模式。

5、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6、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来稿请发至邮箱xxyw@txlexue.com。

7、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8、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9、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1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12、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13、这首诗,除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在痛快淋漓地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处处洋溢着“喜”,难怪后代诗论家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也。”

14、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15、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以转作承,第乃能缓受,第上下引脉,紧申“还乡”,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16、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17、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扩展资料:赏析

18、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9、qīnɡ chūn zuò bàn hǎo huán xiānɡ。

20、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扩展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六、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1、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2、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剑外忽传收蓟北”,今人动笔,便接“喜欲狂”矣。忽拗一笔云:“初闻涕泪满衣裳”,以曲取势。活动在“初闻”两字,从“初闻”转出“却看”,从“却看”转出“漫卷”,才到喜得“还乡”正面,又不遽接“还乡”,用“白首放歌”一句垫之,然后转到“还乡”。收笔“巴峡穿巫峡”、“襄阳下洛阳”,正说还乡矣,又恐通首太流利,作对句锁之。即走即守,再三读之,思之,可悟俯仰用笔之妙。

3、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4、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描写了杜甫在得知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失地后兴奋之情难以抑制后创作的,表达了他的一片爱国之情。整首诗洋溢着喜悦之情,

6、《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

7、“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8、这首诗写于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已经52岁了。前一年的冬天,唐王朝的军队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安史之乱的头领纷纷投降。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急于回到故乡。

9、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10、(济南市燕山小学董思琦)

11、wén guān jun1 shōu hé nán hé běi

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寓梓州(今四川绵阳三台),过着漂泊生活,他听到这个消息,内心无比激动,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来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13、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结联,毛西河云,即实从归途一直快数作结,大奇。且两“峡”两“阳”作跌宕句,律法又变。

14、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15、史朝义率轻骑数百向东逃走。唐军攻占洛阳城。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连连取得大胜。

16、màn juǎn shī shū xǐ yù kuánɡ。

17、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18、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燕少年乘风起,诗歌路上有联花。大家好,这里是诗路联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律诗与对联”第7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9、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20、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