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衬动的诗句李白(100句)

2023-01-25 09:21:32 0 59

一、以静衬动的诗句李白

1、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2、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3、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4、后两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现了诗人有一种自嘲的感觉,李白明白地告诉了友人,如果我想要喝醉了,那么你可以自行离去。要是你还想要再喝,那么明天清晨,你抱着你的琴来,我们再喝。

5、明明是千帆竞发的盛唐,为什么李白却说“孤帆远影”?|大师说文

6、纵观诗歌的体裁,论精致,恐怕只有五言绝句最合适不过。它四句一首,短小精悍,绝妙无穷。而李白的五言绝句佳作也不少,今天便和大家分享其中一首比较精致的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

7、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8、那烦人的春风,我本与你素不相识,你为何偏偏跑进我的罗帏里,引起我无限的愁苦与思念?

9、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10、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11、你看,此处喧嚣繁华皆无,溪流在门前环绕,激流的水声潺潺如音乐不绝,藤萝绿影绕林轩。这么僻静纯洁,野鹿把这里当成了卧榻,猿猴也来到了这里饮水。溪流的两岸,春花夹岸而生,此处不是桃源,还要到哪里去问桃源呢?

12、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13、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14、当然,李白精致绝伦的五言绝句还有很多,说最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于我心中足矣。你认为李白的哪首五言绝句最精致绝伦呢?

15、沁园春一棹横江,问讯盟鸥,太守谓谁。道皇华使者,光风洒落。元宵三乐与民俱。宝金鞯,玉梅钗燕,斗鸭阑干花影嬉。人迎笑,似玉京春浅,长是灯时。风流不减人知。算岳牧词人谁似之。把南楼风月,渚宫丘壑,竹西歌舞,行乐濡须。万斛金莲,满城开遍,朵朵留迎学士归。明年宴,看柑传天上,月在云西。

16、第七首(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17、其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最是脍炙人口。

18、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19、《从军行》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20、读完这十首早春诗词,十大诗人的早春诗词可谓是首首经典,名句迭出,把早春描绘得美得不能再美。

二、以静衬动的诗句赏析

1、我醉欲眠卿自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2、纵观王维这首诗,所写的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不过在以静衬动表现手法的妙用下,我们可以感受到月夜春山的幽静,以及王维内心的一种闲静。而这种闲静,归根结底还是与王维的禅心与禅趣息息相关。因此王维的这首诗,仅仅二十个字,但是却可以说是写出了“静”的至高境界。

3、回复“唐诗”、“宋词”,可以查询诗词。

4、的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可谓是人人耳熟能详的绝佳之作。通过今日与去年的人面桃花的相遇和对比,表达了偶然邂逅的美好事物没有及时珍惜和抓住的遗憾。而想要回首去珍惜时,却是再也难有机会,再也不可复得。

5、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6、这是写景诗,描写的是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前两句“静中有动”,写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该诗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后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接着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周身幽暗的感觉。最后以青苔结尾,由于长期没人走过的地方才长青苔,因此,所闻的人语只能是自己的自言自语,空山异常幽静。作者的描写,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

7、“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8、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0、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11、《独坐敬亭山》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12、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3、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14、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15、《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16、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17、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18、你看,地上的片片落红,上面依然滚动着晶莹的露珠,有如美人面颊挂着的眼泪。人生如梦,我们几时能够再度重逢?人生离别的恨,就如这一去不复返的东流水,又怎么可能再回头呢?

19、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20、白话文释义: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三、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古诗

1、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2、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3、《诗式》:首句“众鸟”喻世间名利之辈,“高飞尽”言皆得意去,尽为“独”字写照。“孤云”喻世间高隐一流,“独去闲”言虽与世相忘。而尚有往来之迹。“独”字非题中“独”字,应上句“尽”字。三句看曰“相看”,见人固看著山,山亦似看著人;“两不厌”,见人固恋看山,山亦似恋看人。四句“只有”二字,见恋看山者惟人,而恋看人者似亦惟山。除却敬亭山以外,无足语者,“独坐”二字之神,跃然纸上。(品)高旷。

4、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5、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6、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7、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8、林中的春花谢了,落红洒了一地。唉,真的是无可奈何啊,这花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都是因为经不起那早起的寒雨和晚来的风。

9、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10、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11、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1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13、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14、大师说文|《蜀道难》真的表达了诗人爱国情怀吗?

15、独坐敬亭山的词语解释:

16、“读写微课程”由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主办。每天10分钟,增长你的“阅读+写作”功力。

17、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8、诗中的“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两句成为不朽的名句。

19、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20、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四、古诗以动衬静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团团:圆圆的样子。

3、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4、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5、第四首(宋)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6、最后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成为人们传诵的千古名句。

7、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8、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9、沦惑:沉沦迷惑。

10、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水声鸣石濑,萝影到林轩。

11、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1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李白《长相思·其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13、《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14、“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15、“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16、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17、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18、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9、“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20、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五、用以动衬静的诗句

1、李白此诗极有特色,以女子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来描写,且用拟人的手法加入其中,使得一个思妇思春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2、“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3、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4、读戴叔伦此诗,感觉如走进真正的桃花源一般,有远避喧嚣,远离人烟之感。

5、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6、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感遇四首(之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7、同理,月出和鸟鸣亦是以动衬静,来突出显示春山的幽静。字里行间,它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后来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也是同样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于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是在盛唐时期,所以也暗喻了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8、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9、纵观全诗,李白着重表达山的“有情”,而山愈是“有情”,说明人愈是无情。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独坐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而此诗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但却是句句是景,句句有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10、“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11、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12、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13、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14、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15、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1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7、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1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20、微风带来的细雨,淋不湿我薄薄的衣衫,更使得艳丽的杏花更加地神采飞扬;春日的微风,再也没有了入骨的寒意,却撩起了弱柳的细丝,久久轻扬。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