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100句)

2023-05-14 00:55:53 0 59

一、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

1、二是纪念孝女曹娥。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孝女曹娥,她父亲在江上划龙船迎潮神时被淹死,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七天七夜仍不见尸体,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寻找父亲,后来抱出父尸。

2、赛龙舟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除了端午节之外,也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如果从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说法去理解,它现在已经超越了一项体育运动的范畴,变成了一种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图腾。

3、在我国春秋事情就已经出现粽子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比如有腊肉香肠粽、松仁莲子粽、蛋黄火腿粽等等口味。

4、至于端午节可不可以发红包给老人?这个没什么讲究吧。发红包源于过去除夕夜老人为孩子发压岁钱,愿儿孙长命百岁。之后演变为包起钱来的红包,也由春节只给孩子们发,变为子女给老人们发、老板给员工们发、亲友互相发,总体是互爱、高兴、祝福的意思。为了让老人高兴,体现一下敬孝之心,有何不可呢?

5、(采摘艾草)属端午采药活动,艾草等中草药在端午前后成熟,为采摘最佳时期。西晋周处所撰《风土记》中记载:采艾悬于门上以辟邪气。《荆楚岁时记》也有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了解了端午的由来及与端午相关的历史人物和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我们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浓郁文化底蕴。通过包粽子活动,使我们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6、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四种,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阴历5月5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7、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8、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9、古时候少数民族的祭祀活动虽然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屈原投了江之后才有的端午节,但实际上屈原当时自己也过端午节,从近代出土的文物以及大量的考古研究都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时就有一个部族,人们称之为百越族,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自称是龙的传人,而他们日常就喜欢用叶子包裹着食物来吃东西,而且根据专家的推断这是一个非常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

10、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节日的由来是相传战国时。

11、因此,以上诸说把端午节的起源独立地解释为某种因素,怕是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如果把节日这种民俗事项纳人类文化的大框架中考察,从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发展史中,不难找到节日发限的线索,那就是:一般来说,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大多经过了巫术宗教到乐审美的历程,它的起源或多或少地与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活动有关,端午节布可作如是观。

12、?时至今日至少有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13、纪念屈原。传说屈原因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加上祖国被侵略,从而投河自尽。当时的人们知道屈原死了之后,非常哀痛,很多人去汨罗江悼念屈原。

14、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15、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英文名:DragonBoatFestival)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民间有“扒龙船”“吃粽子”“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习俗。

16、后来,人们把这个节日和屈原沉身汩罗江的日子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成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了。

17、端午节传说故事有屈原投江、伍子胥被陷害含冤而亡等故事。

18、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源远流长啊,古人的智慧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下面一起来看看端午节的由来吧,仲夏五月人倍忙。五月是传统中国农事劳动最繁重的月份之可就是在达忙的时间里,却有一个重大的节日。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实际上,这种安排是能反映乡土社会生产、生活的运行特点。五月虽忙,但可以忙里偷闲,这闲为的是忙。一段忙碌之后,来一个大或小的节日,既是休息,又可以激发劳动热情,这样,“节日和劳动交替着。在劳动中村民们盼望着下一个节日,节日过后他们又精力充活地投人劳动,他们的生活就是劳动和娱乐的循环过程,然而是十分充实的。

19、一宜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20、于是伸手拔了路边的两棵艾苗,并对她说:「有艾不杀﹗大嫂,你快快回城,暗暗传话,让穷人家门上都插上艾,有这个记号,保管不会有伤害。」妇人急忙回城传话,很快传遍全城,当天晚上穷人家的门上都插上艾,第二天正是五月端午,义军攻下邓州,杀了县官,开仓分粮,万民欢呼,从此端午节插艾的风俗便传了下来。黄巢起义晚于「荆楚岁时记」作者宗懔几百年,上面这一则传说显然是后人附会的。

二、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50字

1、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2、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3、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所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踢百草,采艾已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4、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5、民间有一则悬艾草的典故,在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造反,有一次黄巢的义军打到河南的邓州城下,黄巢到城边去查看地形,只见外逃的老幼妇孺中有一个妇女手拉着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怀中却抱着一个六岁的大男孩,上前一问,那妇人答道:「县衙今天挨门传令说,黄巢要来血洗邓州,大家快逃命吧﹗」再问为何手拉小的,怀抱大的,妇人答道:「抱的这个小孩,他父母都死了,只剩下这根苗。手拉的是我亲生儿子,万一黄巢追来,我宁肯丢掉自己的孩子,也要留下邻居家的根苗。」黄巢听了深为感动的对她说:「我黄巢专和官家作对。你爱邻居的孩子,我爱天下的百姓。」

6、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作诔辞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绍兴,墓前有曹娥碑,传此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

7、俗谚说:「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意思是粽子一出现,岁序便转入夏季,不仅只是点缀节景。

8、纪念屈原屈原在史记的记载中是楚怀王身边的一名大臣,他是一位推崇选贤举能,力主联齐抗秦的贵族子弟,后来由于遭到了小人的算计而遭楚怀王淑媛还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区,在流放的途中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而且风格独具,使得他在民众的心目中影响深远。在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破,屈原得知自己的祖国被敌国侵占之后,他写下了绝笔,抱石投进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乐章,据说在屈原过世之后,楚国的百姓纷纷都到汨罗江边去怀念屈原,后来人们害怕江中的鱼儿损坏了屈原的肉身,就将手头的饭团、包子等等丢进了江里,人们见此纷纷效仿,后来还有人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自此之后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9、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10、这一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因此,人们会在五月五号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以此举来纪念屈原。

11、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12、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13、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14、在我国大部份地区端午节要饮雄黄酒的习惯,雄黄,又名鸡冠,是一种矿物质也是常用的中药,对各种皮肤真菌和金色葡萄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所以端午家人团聚喝雄黄酒有驱走百病,涂在小孩的鼻子、耳朵、并在额上画一个「王」字,有健身驱邪作用的意思。谚曰:「五月一日至五日……涂耳鼻以雄黄,曰『避虫毒』。」人们在仲夏的端午节喝上几口雄黄酒,寄寓能驱走百病的愿望,所以,俗谚曰:「饮雄黄酒,百病多远走。」

15、一是说端午节插艾草、悬菖蒲都是为了夏日驱病防病,与古俗视五月为“恶月”、视五月五日为“恶日”相应,所以端午节是起源于古代“恶月”、“恶日”说。

16、日本的端午节是公历5月5日。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但也跟中国人一样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节被日本政府正式定为法定的儿童节,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

17、有关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的说法,但在很多的说法中,以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说的起源影响最为广泛。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端午节是如何来的。在纪念屈原说中,屈原曾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在当时,屈原所提倡的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并且要一起抵抗秦国等众多的意见受到了贵族子兰这些人的强烈反对,因此,屈原被罢免职务、赶出都城,并且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写下了很多有关忧国忧民的诗篇,最后看到自己的祖国受到侵略之后在五月五日,在写下了《怀沙》绝笔之后投身死于汩罗江。相传在屈原死后,由于百姓非常的悲痛,于是去汩罗江来凭吊屈原,并且江上打捞。再以后,每年的五月初就会有吃粽子、塞龙舟等习俗来纪念爱国的屈原。

18、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的。而端午节包粽子,传说是因为老百姓怕鱼会吃了屈原的尸体而制作粽子投入江中。

19、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20、端午节的来历:纪念屈原说。

三、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200字

1、相传屈原投河自尽后,渔夫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身体,然而依然没有找到,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会在每年的五月五号划龙舟以表示对屈原的哀思。

2、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四种:一是认为端午节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二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三是说端午节插艾草、悬菖蒲都是为了夏日驱病防病,与古俗视五月为“恶月”、视五月五日为“恶日”相应,所以端午节是起源于古代“恶月”、“恶日”说。第四种说法,也是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

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重午、重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4、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5、纪念曹娥关于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则是为了纪念东汉的一名非常孝顺的女子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由于她的父亲在一次外出时在江中溺水,曹娥听此便到江边寻找,怎奈数日都不见父亲,,她在江边不停的嚎哭,过了十几天之后仍然没有任何消息。当时只有14岁的曹娥便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了江,将她的父亲从江中抱了出来才断了气,由此便传成了一段神话。

6、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扩展资料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7、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眉歘悬挂一串艾叶,表示驱除瘟疫和瘴气。艾叶有一股清香,能够驱赶蚊虫,具有净化空气、杀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古代人们会在门眉处插上艾叶以防止疾病传播。

8、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9、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0、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为她建了一座庙,称为曹娥庙。传说这一天为了纪念曹娥,人们纷纷来水上赛龙舟。但端午节是不是为了纪念曹娥还有待考证。

11、那么为什么端午节悬艾草习俗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五月初五时值初夏,而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们易染病,艾草、菖蒲发出的气味,可驱除邪气,消去病毒。

12、吃粽子是汉代端午的重要习俗。

13、古人经典说:“伏羲人面龙身”、“鲧(禹之父)死,三岁不腐,剖以吴刀,化为黄龙,是用禹出……。”华夏族的后人从此有了祭祀龙的盛典,端午节便是其中最隆重的节日。

14、纪念伍子胥在江浙地区关于端午节还有另一个传说,据说端午节最初是用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国人。由于他的家人都被楚王杀害了,所以伍子胥便投奔了吴国,帮助吴国伐楚。伍子胥是一名为人忠良的贤臣,他想让吴国彻底消灭越国,可是夫差却不听他的谏言,吴国的一名大将受了越国的贿赂,便向夫差进献谗言陷害陷害伍子胥。夫差一怒之下就将伍子胥赐死,在他过世之前,视死如归的伍子胥对邻居说,在他过世之后,将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之上,他要看着越国的军队入臣灭吴。之后便拿刀自刎,夫差听此大怒,将伍子胥的尸骨装在皮袋子里投了江。由于他自尽的那天是五月初由此人们也就将端午节用来纪念伍子胥这位英勇的能人贤臣。

15、据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对端午节的来历有较详细的考证,确认端午节是我国古代民族的“龙子节”。它是祭祀龙——传说中祖先的日子。

16、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17、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18、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19、展开全部农历5月5日端午节,从起源来看,它并非为屈原所设。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

20、喜欢点个“在看”,欢迎分享转发!

四、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1、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明初五这天投泪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2、端午节的由来有四种说法,下面分享各种说法的由来及习俗。

3、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4、端午节是中国一个非常传统并且有着渊源历史的节日,最开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端午节的习俗,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5、“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6、据说当时的县府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就为曹娥立了一块碑作为榜样,让后代的人学习颂扬她。曹娥的墓立在浙江绍兴地区,相传曹娥的碑文是晋王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顺,在曹娥投江之处为她兴建了一座庙,而所居住的村子如今也改成了曹娥镇。

7、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8、在民间传诵最广的就是用来纪念屈原,除此之外还有有传说是用于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及起源于古代某个民族的图腾祭祀四个主要传说。

9、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10、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过去民间把蛇、蝎子、吴蜙、壁虎、蛙或、蜘蛛叫「五毒」。到了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贴在门、窗、炕上,或系在儿童的臂上,以避诸毒。有的还剪成装着五毒的葫芦图像,表示用葫芦把这五毒给镇住。有的地区把五毒串成长串,在它们上端系上艾草、菖蒲,然后在下端穿上三办大蒜组成藕形,菖蒲、艾草表示刀和剑将它们斩除,大蒜表示锁,将它们锁住杀死。还把它挂在门前显眼的地方这叫「悬端午景」。

11、端午节的风俗: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12、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3、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14、端午时节及节后,天气炎热,蝇虫滋生,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古人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能杀百毒,在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

15、古人认为,龙是主宰一切的神灵,天地有金、木、水、火、土,分由五龙主管。《汉书.匈奴传》有“五月,大会龙城”的记载,以五月五日最为隆重。在举行龙祭的同时,逐渐有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挂蒲剑、洒雄黄水、带荷包、捉蛤蟆等活动。

16、资料显示中秋节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同时也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先秦时代,即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祀制。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之后历代帝王都沿袭此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帝祭月修造的。

17、端午节的来历: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汉代以降,人们就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

18、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

19、第三种说法,也是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

20、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国节的传统。在日本,端午的习惯是在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从明治时代开始,各节日都改为公历日。

五、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作文

1、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三种。

2、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此版本为最为人接受的版本。

3、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加入纪念多位中国历史人物的内容。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清明节及其习俗的形成则与节气特点密切相关。

4、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5、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重五等,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

6、春秋时期诗人屈原因官场屡遭排挤投江而死百姓为了不让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便往江中投米团,由此演变成端午节。

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8、端午节的第四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欢骑马、击剑,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革命起义,不幸在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9、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10、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但是当时,吃粽子并无特别的纪念意义,只是当作一种时令食品而已。

11、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12、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屈原,详细如下。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佩香囊等等。

13、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14、甚至有些渔夫会将食物投入汨罗江,希望这些鱼虾吃饱了之后,不要去啃咬屈原的身体,这一举动被很多人效仿,有些人还会使用叶子将饭包起来放入河里。

15、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16、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17、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18、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19、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20、端午节传说故事有屈原投江、伍子胥被陷害含冤而亡等故事。

上一篇:谢世(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