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翻译(100句)

2023-05-09 08:07:32 0 59

一、又呈吴郎翻译

1、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2、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

3、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4、眼见得树干将要合抱,得尽了生生不息的天理。

5、译文:拉弓要拉劲大的,射箭要用箭长的,人在马上,要射他就先射他骑的马,抓贼要抓首领。

6、翻译: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7、(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

8、『注』资料链接——“摸被褥”(略)《圣经》上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

9、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

10、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11、您如追求悦目的美丽,它不敢去竞争桃和李。

12、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

13、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14、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15、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译文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只因为怕她恐惧,对她的态度上更要显得亲善。妇人立即防着你这个远客即使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了。贫困的妇人已经对我诉说了因为赋税征求,贫穷到骨。我正由此联想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泪流满面。

16、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7、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18、《百忧集行》——唐代杜甫

19、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2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二、呈吴郎原文及翻译

1、“忧国忧民”在杜甫那里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什么“包饺子”“摸被褥”『注』之类的亲民秀,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是忧心如焚,是恫瘝在抱,是发自内心的悲悯和哀号。杜甫有感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骇人现实,发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书生之见,虽幼稚却真诚。

2、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4、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百忧集行》

5、译文::读书只有读透书,博览群书,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6、“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7、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8、译文: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9、《一剪梅·舟过吴江》宋代:蒋捷

10、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又呈吴郎》

11、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12、翻译: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13、前诗中所写的现象,都是有战乱引起的,老百姓被迫缴纳更高的赋税,来维持国家的战争,含义是暗指朝廷才是罪魁祸首,有反叛的意思。

14、(做这类题目,要特别注意)才200字左右的篇幅,不要说得太远,要立足文本,就本诗的内容(思想和感情)或艺术表现(表达特色和修辞等)作具体的评析;可以分析几个方面,也可以就某一方面作细致的赏析。

15、属于古体诗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七言古诗《沈园二首》陆游,近体诗七言绝句《又呈吴郎》杜甫,近体诗七言律诗《赤壁赋》属于赋,散文

16、白露皱红枣,西风摆老荷。昔年游万里,今日兴如何。——《怀昔》 宋代 舒岳祥

17、后皇有嘉树,剡棘森自防。安得上摘实,贡之白玉堂。《枣》 宋代 史尧弼

18、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19、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0、这最后一期,包括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这一时期杜甫总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算算相当于杜甫一生所创作诗歌的70%强,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算是从760年到766年,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创作了四百八十多首。

三、又呈吴郎读音

1、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2、译文:八月份门庭前梨和枣成熟的时候,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3、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4、诗中的吴郎是杜甫的亲戚,在此之前杜甫曾以诗代简,赠予吴郎,题为《简吴郎司法》。这是给他的另一首诗,所以叫《又呈吴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把原来居住的瀼西草堂借给从忠州来的吴郎,自己移居东屯,此后与吴郎常有往来。他比杜甫年轻许多,所以杜甫亲切地称他为“郎”。吴郎任州的司法,所以称他“吴郎司法”。

5、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译文: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多不免于相互送礼楼主你好,非常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

6、在任人扑枣这一小事上,杜甫表现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他不仅同情她的处境,而且体贴她的内心。不仅为她一人流泪,而且也为成千上万受苦的人民流泪。从身边琐事推衍到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这是杜甫伟大人格的表现。

7、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8、译文: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9、《梁园吟》唐代:李白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翻译:侍女为你端上盛满杨梅的玉盘,再为你端上花皎如雪的吴盐。

10、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11、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寄枣人行书赠子履学士》宋代 欧阳修

12、译文:新的枣子还没有完全成熟红透,但快要下架收尾的西瓜却仍然散发着浸人的香味。

13、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14、又呈吴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全诗如话家常,语气恳切,朴实动人,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使作品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别具一种活泼、疏散之美。

15、《送刘司直赴安西》唐代:王维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翻译: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16、原文: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又呈吴郎》杜甫

17、释义: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18、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已诉”是说那个妇人曾经向杜甫诉说过自己的贫穷,她因官府的横征暴敛而贫到了骨。“贫到骨”意思是穷到底了,一无所有了。“征求贫到骨”虽是西邻一个人的事情,但她是有代表性的。杜甫想到造成人民贫困原因的战乱仍未停息,不禁泪如雨下,把整条手巾都沾湿了。

19、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20、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又呈吴郎》唐代 杜甫

四、又呈吴郎翻译

1、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2、译文: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3、近体诗的一般写法,是尽可能少用虚词,造成意象之间的自由联想。杜甫很擅长这种技巧。但这首诗从第三句开始,每句句首都用了虚词,“不为……只缘”“即……便”“已……正”。这些虚词的运用,增加了诗意的转折、语气的委婉,同时也造成散文化的效果。再加诗里很少意象和词藻,因而显得质朴无华,而这种写法与诗的内容是相统一的。

4、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杜甫

5、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6、其它著名的作品还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尤其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顶点,是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说的正是这三吏三别。

7、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8、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9、译文:别处宴席没口味,此地的酒菜开心霏。村北酸枣累累,篱东寒瓜漫地。

10、老邻居换成新邻居,熟人换成远方客人,她自然要对你加以戒备,这或许是她的多虑,诗人这里替吴郎考虑,“虽多事”,字面上揶揄老妇人多虑,给足了吴郎的面子。接着笔锋一转,可是你围起篱笆来防她,她对你的戒备就会当真,就会加深。诗人先替吴郎着想,又替西邻进一步着想,并把吴郎也引入西邻的视角看问题,请他进行换位思考

11、这一个时期对于杜甫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但另一个方面却又是一个新的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开始。

12、您如喜爱绕指的柔软,听凭您去怜惜柳和杞。

13、枣树也在它们中间,好像是嫫母对着西子。

14、《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代:苏轼

15、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诗人由老妇人的悲惨遭遇联想到战乱中更多的流离失所的民众,忧伤至极不禁热泪滚滚,沾湿了衣襟。正是这种无时无刻不关心黎民疾苦的崇高精神,才使得杜诗千古流传。

16、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

17、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18、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象“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19、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20、《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五代: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翻译: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

五、又呈吴郎原文及翻译注释

1、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译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3、译文:烽火连天起这么多年,家书都快值千金了。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译文:信步东城感到春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总是抱怨人生短暂欢娱太少,怎肯为吝惜千金而轻视欢笑?让我为你举起酒杯奉劝斜阳,请留下来把晚花照耀。

6、杜甫:又呈吴郎(蒙曼、康震简短点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8、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9、堰茗蒸红枣,看花似好时。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唐代 贯休

10、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1、杜甫没有把这个事情看成是一件小事而虚与委蛇,而是认真地思考和处理这个问题,这从下面两句更能看出来。吴郎住到这里以后,在屋子四周插上篱笆,显然是不让西邻寡妇来打枣,但这个事情不能直接跟吴郎说,他担心吴郎面子上过不去,可能造成吴郎的对立情绪,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但插篱笆的事情又不能不讲,因为这是事情的要害所在,也是寡妇来诉苦的直接原因。作者在前四句的铺垫之后,终于要谈到这个问题了,而杜甫是怎么说的呢?

12、杜甫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客居了十年,但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贫困的生活,由此也能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因而丰富了他创作的视线。

13、《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代:辛弃疾

14、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15、《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代辛弃疾

16、(注)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17、译文:那些腹内草莽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多是酒囊饭袋却偏偏不饿死,而那些学富五车志在报国的有用之士却挣扎在死亡线上。

18、又呈吴郎又说明杜甫写此诗的目的是想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又”字展现了诗人的心理和品质,使作品拥有形式美,音乐美。

19、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20、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象“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