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渊明金刚怒目
1、然而“静穆”并非陶渊明的全部,“悠然见南山”之外,他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
2、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3、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4、后来荆室温浩说,这首词有些意思别人用过了。我想了半天,原来“却怪南山时时在,此刻方成绝调”,早在千年以上就被辛弃疾用过了。我不学辛,但辛对我的影响却是无形的。写毕业论文时,我要写辛词的对仗。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网上根本找不到辛弃疾词完整的电子版,于是我就把六百余首辛词一字一字地输入,并传到了网上。那其中便有:自古此山元有,何事当时才见,此意有谁知。(辛弃疾《水调歌头》)
5、(强推)7⃣️中国现代文学框架导图大全5元(也可回复“现代框架”免费领)
6、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位自觉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人,“田园诗”鼻祖的称号,陶渊明当之无愧。
7、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己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意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现在指写诗的造境手法,往往写诗的高手,也一定是造境高手)是十分可贵的。
8、从二十元岁初涉仕途到四十一岁最终辞官,十三年间,陶渊明三次出仕,三次归隐,经过了一段曲折过程。最后,现实终于使他看到“世与我而相违”,感到仕宦道路,毕竟不是自己的前途,因此“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决心功名一抛,与官场决裂。
9、来源:南开大学报2016年9月30日第1312期03版
10、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11、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12、译文: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1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4、《咏荆轲》《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城。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15、因此,当时的知识分子尽可能的不过问政治
16、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17、这首诗热情歌颂了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它们宁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全诗体现了对反抗精神和勇敢坚韧品格的赞颂,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18、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为标榜。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手?曰:直道而事人,焉徨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9、“金刚怒目”作为审美传统的历史谱系
20、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二、陶渊明 金刚怒目
1、这也许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魏晋时期,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们多数崇尚老庄,因为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使得这些有良知的有独立人格知识分子不得不“穷则独善其身。”
2、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注意教材中的诗歌但凡涉及到有诗歌表现手法的,都尽可能跟学生分析清楚,尽量做到教考结合,避免脱节。《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其中以下内容就用了白描的手法。
3、诗经记载,柳下惠被中国历代广为人知的是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传说,在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树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躯之寒。
4、柳下惠在各诸侯国有曰:“有敢去邵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教。”(《战国策丶齐策四》)秦功齐,中间要经过鲁国。秦军下令切实保护柳下惠在鲁国的墓地,并规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内砍柴的人要处以死刑。柳下惠在各诸侯国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5、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6、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7、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8、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蔚然大观。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研究方法也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一笔重要的遗产。特别是在20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受众最多,影响最大。诸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展开了讨论,并建立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为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参照。然而,在梳理这段历史时,诸多学人对冯契的美学思想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不仅使得我们对20世纪下半叶美学发展的认知存在盲点,还使得冯契美学的当代意义被忽略。事实上,在当代美学发展的路向,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立足中国立场,紧扣中国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和美学史话语体系”这一议题上,冯契已著先鞭。
9、他对于个人的处境无怨无艾,也无所求:“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同出《孟子丶万章章句上》),即自已被遗弃,也不怨恨;自己贫困,也不忧愁。认为去处行丛都不必认真计较:“援而业之而业。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同上),意即牵住他,叫他留住,他就留住。叫他留住就留住,是因为他感到并没有必要离开某个地方。
10、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11、冯契言:“哲学家的新境界既然是从哲学史总结出来的,是哲学史论争的辩证的综合,那么,哲学史的辨证发展过程也就成了哲学家的新学说、新境界的论证。”无疑,冯契的研究也具有如此特色。具体到“金刚怒目”说上来讲,从先生的论述来看,其认为“金刚怒目”传统渊源有自,且随着历史的演化,其所呈现的审美形态也不断地丰富起来。而这种丰富形态的背后有着一种逻辑的演进,呈现出了它的基本审美意涵。
12、陶渊明设计出这样一个世外乐园,显然是受了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并不是老子思想的翻版。《桃花源记》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绘制出来的一幅与封建社会正好相反的理想图景,用它曲折地影射抨击黑暗的东晋社会。值得指出的是,陶渊明这一理想,在当时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是作品中要求没有王税,人人平等的思想,毕竟代表了人民的愿望,这是最可宝贵的。从这一点,正可看出陶渊明作为一个诗人的过人之处。
1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4、扪心自问,颇多自责。而从后两句看,渊明仍然称许柳下惠为“仁者”,很能设身处地体谅其处境之艰难不易。清人陶澍注《靖节先生集》认为这反映出渊明对柳下惠仰慕,也体现了他“和光同尘”“道合中庸”的处世之道。
15、*作者:李欢友,单位:慕尼黑大学文化研究系
16、梁启超的评论,是说陶渊明为人高尚清明,在人格平行方面下足功夫,做高尚的人(陶渊明的高尚是众所周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是陶渊明高尚情操的一个体现)。而陶渊明的文字,自然简朴,真实清新,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这一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名句很多)。
17、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18、“金刚怒目”是对陶渊明一部分诗歌作品的称谓,形容陶渊明的诗歌风气面目就像四大金刚一样的勇猛无比,让人产生敬畏之情。陶渊明诗歌中具有“金刚怒目”风格的是五言诗《咏荆轲》。
19、当时的统治者成功光芒的背后,也掩盖不了手段的黑暗。聪明人总是很容易看出来,他们为了自保,只好装疯卖傻。如果脾气硬一点臭一点,结果就和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一样,即使3000太学生集体下跪求情,也无法挽救他的生命。
20、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三、陶渊明金刚怒目的一面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但历史到底是传真不传伪。这种真不一定是事实的真,而是感情的真。有人考证西施并没有随范蠡泛舟五湖,有人考证楚霸王并没有自刎乌江。这些即使是事实,也不是历史要流传的“真”。传下来的,必是打动人心的。否则数千年来,人们不可能这样用心相传,以心相印,它们早就烂在故纸堆里了。
3、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行,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
4、陶渊明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深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色悠然、白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
5、(强推)1⃣️古代彩色版复习笔记,可对照(古代文学目录)看,这份笔记结合袁行霈、游国恩等多个中国文学史版本,177页,精心编排,不需要二次整理,可以直接背诵。(1份,单买10元,也可回复“古代”免费领)
6、陶渊明与曹孟德一样,因为人生苦短,而心中壮志未酬才感到忧闷。一个真正信奉老庄的人,内心对生死应该是看淡的,如果清楚知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那么,说明他们还没有彻底把自己麻醉。
7、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8、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9、wyplzg@1com
10、归隐田园后,陶渊明的日子是异常穷困的:“寒馁常糟糠”,“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有时竟至乞粮而食的地步。这时,他虽然也有“贫富常交战”的思想斗争,但斗争结果是决计不变退隐的意志。饱学艰辛的陶渊明,对农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有了深切的了解和体验,使他知道了“衣食终须记,力耕不吾欺”的重要道理。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1、译文: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12、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13、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14、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15、同样,渊明亦是传真不传伪。有人说他活了63岁,有人说他活了51岁,52岁、56岁、59岁,甚至还有人说他活了76岁。或许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弄清一个人的生平是读懂作品的前提。没错,但这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难道只留下一首作品,我们就不去读了?那些所有佚名的作品就无法打动任何人了?我觉得,从文学角度讲,知人论世只是文本阅读的拓展。就像很多人喜欢李商隐的《无题》诗一样,作品影射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最直接的感动。
16、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17、(推)9⃣️中国文学理论大全冲刺,笔记包含以下内容:235个必背名词解释大汇总、必记简答题大汇总86题、必记论述题大汇总82题,还附赠4个word文件,有文学理论、西方文论、练题等。非常建议入手这份《文学理论冲刺大全资料》的内容,可以省去很多时间,直接背诵。(20元,(也可回复“文学理论大全”免费领)
18、瓦釜雷鸣,庸人居高位。陶渊明何忍与之一道?打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19、“善万物之得时,感悟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里面。仍然可以看到他归隐后透露出来的隐隐的忧伤。比如看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春天景象,他会感伤自己年华逝去,人生苦短。从曹操的《短歌行》来看:
20、◎《中国文艺评论》|意象经营意境生/胡经之
四、陶渊明金刚怒目的诗句
1、柳下惠(公元前720年一一公元前621年),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展氏族谱记载),又有字子禽一说,鲁国柳下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山东香城留下一村,即柳下邑村。
2、◎《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2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3、这篇诔文稍后被梁昭明太子萧统选入《文选》,唐李善注仅指出展禽即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并未再予深究。柳下惠在后虽以“坐怀不乱”而著称,但颜氏取意显然并不在此。寻绎早朝文献中有关柳下惠的零星记载,其言行几手都与政事息息相关。然而在称道他能以直道事人之时,各家也多存慊于心之意,甚至不无惋叹同情。
4、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5、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6、曾任江州祭酒、建成参军、镇军参军、澎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任为澎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诗125首,文12篇。
7、《归园田居(其一)》,我今天用一节课给学生讲完了。课改后,课时明显比较紧。
8、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
9、隐逸、静穆、自然、平淡、恬静……
10、那样的时代才能产生陶渊明这样的大诗人,才能容得下陶渊明这样一个任性的人。
11、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各自的艺术特点:
12、辛弃疾的评论,说的是陶渊明的诗作清新真实,与自然浑然一体,清明悠闲,这样的句子很多很多,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中很难有人能与之媲美。例如,陶渊明的诗作饮酒词,田园诗,自然清新,情感真实质朴。
13、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14、自美学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在近代成立以来,审美就自觉地与真、善区别开来。关于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聚讼纷纭。冯契自然也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先生的“金刚怒目”说主张真善美三者应该在现实人生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5、◎《中国文艺评论》|“典型”与“形神”:中西文艺理论、美学关于艺术形象认识的差异性解析/李健
16、《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首篇为序诗,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
17、然而有些问题,却是不得不辨的:我不相信渊明不解音律,我不相信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我不相信渊明像陈寅恪说的那样“始终是天师教信徒”,“外儒而内道”……
18、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美学
19、精卫、刑天是神话传说中的两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诗人借对这两个形象的咏叹来表达他对于时事的愤激之情。有人说,陶渊明“浑身静穆”,对时事毫不关心;有人说,陶渊明尊崇上帝,不敢歌颂与帝斗争之神,这是个误会。
2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五、陶渊明金刚怒目式作品
1、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2、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视域内,从现实的人的本质出发,冯契对于鲁迅“金刚怒目”说进行了转换。这种转换,使得鲁迅先生的提法更具有了理论意义。
3、zgwlplzx@1com
4、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5、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6、同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也一样,三言两语将房前屋后的景色概括出来了。
7、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8、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9、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10、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11、紧接诗人就写“吾”在“吾庐”的耕读之乐及人事关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二句值得玩味的,首先是由“既已”、“时还”等钩勒字反映的陶潜如何摆放耕种与读书之关系。
12、译文: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僻巷里难闻到车马声响。白天里经常地关闭柴门,独处在空室中不生杂想。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拨开草丛不时互相来往。
1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4、桓玄自恃功高,曾废黜晋安帝而自称为帝,刘裕旋即起兵征讨。其后桓玄兵败伏诛,刘裕趁机独揽朝政,最终假托禅江而代晋建宋。这一系列瞬息万变、波橘云诡的政局变幻,陶渊明非但亲睹,还极有可能不由自主地被裹挟其中。
15、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16、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17、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18、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19、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记载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时代泊的人,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还可能稍稍早一点,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
20、陶渊明在农村虽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和平生活,但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鲁迅语)。他除了写出大量田园诗外,还写了一些咏怀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之类,表达他“猛志固常在”的情怀。这类“金刚怒目”式的诗篇,证明陶渊明身在恬静的田园,内心却仍然燃烧着要为实现自己政洽思想而奋斗的火焰。正如鲁迅说的,“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