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100句)

2023-05-07 02:24:54 0 59

一、登岳阳楼

1、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2、《登岳阳楼》:壮景悲情融情于景反衬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解释)早就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隔在东南两域。翻滚浩荡的水波,吞吐日月昼夜不息。亲朋好友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边的关山战火不停,我倚窗远望泪淋淋。

5、你看他第三联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所居唯在这一叶孤舟。杜甫说“老病有孤舟”,“老病”一词并非夸张,而纯是实写,这时的杜甫处境艰难、凄苦不堪不说,而且年老体衰、身患各种疾病,他向有肺病,又染风痹之症,此时已然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基本上是药不离口了。可是这样悲苦艰难的老杜,为什么在初登岳阳楼的时候表现得那么平静呢?

6、唐朝诗人无数,诗仙只有一个。庄子出世,孔子入世,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入世”无功便“出世”,“出世”又为下一次的“入世”铺垫,顺则进,逆则退,似庄子从心所欲,逍遥一世。无计留春,何需问归程?飘逸的李白,总会在无可奈何之际间寻求一种自我解脱,于苍山云水间自留一份豁达洒脱,“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便是他对道学的领悟。

7、⑥无一字:杳无音讯。字:这里指书信。

8、“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

9、李白——穷则独善其身,悟道。

10、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浩瀚的洞庭湖好像把吴、楚东两地在东南边隔开,天地日月仿佛都在湖上荡漾漂浮。亲戚朋友没有一点消息,年老体弱的我只好带着一家靠着这一叶孤舟任意漂泊。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仍然没有停息,依在窗前遥望破碎的河山,不禁涕泪潸然。

11、出自:《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原文:

12、75李白|行路难·其一

13、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14、诗人为什么会“凭轩涕泗流”呢?

15、4: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16、⑤无一字:杳无音讯。字:这里指书信。

17、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刺杀周季重,事震朝野。杜审言因此不死,被武则天召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但不久又被诏回。

18、传说这名为巴的恶蛇,总是在此兴风作浪,祸害一方,引来后羿为民抱打不平,将其射杀,葬身处,后人称为巴陵。

19、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20、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二、登岳阳楼 杜甫 原文翻译

1、62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2、明确: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3、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现在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4、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5、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6、《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山衔好月来,雁引愁心去。

7、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8、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qián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9、点名朗读,其他同学跟随点名同学的朗读,纠正朗读的技巧。

10、89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11、⑷意境;《登岳阳楼》: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

12、56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3、(解析)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杜甫是闻楼名而来此登览的。登楼一看,但见吴楚之地好像被洞庭湖分做两半,天地日月如在洞庭湖中浮动。这两句,写出了八百里洞庭雄伟壮阔的气象,为自古以来写洞庭湖的警极之句。面对此烟波茫茫的洞庭湖,念及自己一生颠沛流离,诗人百感交集:亲戚朋友没有一个字的书信来,垂老衰病之年只有旅居在这孤舟之内。边塞仍然战乱不息。念此家事国事,诗人怆然下泪。

14、59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15、⑥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16、赏析 《登岳阳楼》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17、杜甫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18、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19、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20、2022年2月27日。岳阳岁月静好。

三、登岳阳楼陈与义原文及赏析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⑵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3、师生合作,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

4、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5、92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7、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8、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9、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时年五十七岁的他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冬天的洞庭湖畔,岳阳楼上,聆听杜甫用他孱弱的身体发出生命的慨叹。

10、但我个人啊,因为我研究训诂学、文字学,那么从文字上反复推敲、反复揣摩,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虽然历来已成定论,但似乎没有理解老杜的原意,没有达到老杜的境界。

11、当然可能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叫楚吴?应该是楚国排在前面,东吴排在后面啊。这很简单,因为从诗律的要求来看,这一句的第二个字应该是一个仄声字,而吴字是一个平声字,楚字是一个仄声字,所以必须是“吴楚东南坼”,不能是“楚吴东南坼”。所以这个“坼”字,它分开的不是吴与楚。

12、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13、⑻凭轩:靠着窗户或廊上的栏杆。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4、回复“郦波”,获取郦波百家讲坛

15、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16、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内容赏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本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

17、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18、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19、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20、岳阳楼所处位置,本用于操练水军之用,如三国时期,鲁肃便是屯兵于巴陵,与蜀荆州的关羽对峙。所以去往的途中,一路可见恢复重建的城墙,垛口。

四、登岳阳楼

1、52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4、:2:雄阔壮观的洞庭湖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昼夜交亘地浮于其上。

5、置身诗境,请同学们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6、⑸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7、《登岳阳楼》通过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唐代杜甫《登岳阳楼》,原文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译文: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8、孟子曾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封建士大夫的诗仙诗圣不可避免受其影响,当它们面对同样壮阔的洞庭湖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对孟子的思想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9、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10、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读本单元诗歌意境美。

11、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12、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13、⑧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14、在极尽平实内敛的起句之后,立刻呈现的是反差极大的写景上的奇绝与雄伟。在“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之后,便是一诗今古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之后,紧接着也是写景的奇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写神奇的大自然汇聚了千万种美景,而山南山北,阴阳则分出了清晨与黄昏。

15、赏析:《登岳阳楼》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8、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19、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20、思考:杜甫的眼泪为谁而流?

五、登岳阳楼拼音

1、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2、▲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解读诗词

3、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

4、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而写了这首诗。公元1127年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5、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7、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8、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9、《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楼,洞庭湖)

10、过程与方法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讨论中培养读说听写能力。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2、首联写诗人终于登上慕名已久的岳阳楼。颔联以洞庭湖为界,广袤的土地被分成了吴、楚两部分,日月都在湖面上浮动,茫茫湖面波浪翻天,无边浩翰。颈联从写景转入抒情,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尾联写诗人望远而怀故乡,是当时确有此情,也是题中应有之话。

13、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配以优美的音乐导入:

14、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

1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6、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17、杜甫于30岁时,暂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漫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

18、《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尽—完、全,“岳阳尽”即登上岳阳楼远望,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1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岳阳楼(杜甫诗作)

20、“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