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传(100句)

2023-05-06 01:42:05 0 59

一、杨业传

1、本文摘取自郝树侯《杨业传》

2、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3、在少年杨家将中,萧太后假意与宋室议和,将杨家军引至金沙滩,辽国十万大军早已埋伏,在潘仁美和辽军的种种阴谋之下,杨家将虽然个个英勇,但难敌辽军如潮水汹涌,金沙滩一役,大郎、二郎、三郎惨烈战死,四郎重伤身中剧毒不知所踪,之后被俘,四郎被辽人公主银镜所救。为保四郎性命,银镜不得已,让四郎失去记忆。

4、杨业被俘之后,愤慨地说:

5、“业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衄”。不食三日而死一一《东都事略》杨业传。

6、宋史记载,“业尝曰:&#x此 儿类我。&#x每征行,必以从……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 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 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 柩而泣。 录其三子官,其常从、门客亦试艺甄叙之。子文广。”

7、说到杨家将,当然得从杨业说起。在历史演义小说《杨家将》中,杨业英勇杀敌,屡立功勋,遭到奸臣潘仁美陷害,最后孤军战死,悲壮一生,让人叹息是。而在正史中,杨业一家的英雄事迹,虽然故事性没有演义那么强,但也曲折绵延,波澜起伏,有看点,也有亮点。

8、杨业是哪里人,史传记载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地方: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北)、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和保德火山(今山西河曲南)。一个人的籍贯怎么有三个地方,究竟哪里是杨业的故乡呢?清朝乾隆年间的《保德州志》上记载:“杨业,旧志(指以前修的《保德州志》)谓即本州人。”旧的《保德州志》虽然不是杨业时修撰的,但保德人记载本州的名人,总不能把不是本州的人硬当做保德州人来写。而且,民间传说杨业的父亲杨信是“火山王”“火山刺史”“火山节度使”。火山是个地名,属于唐朝岚州宜芳县,紧靠黄河东岸,宋朝时曾设火山军、火山县。五代时候,契丹进扰到保德州,杨信就在家乡聚众结堡,当了一支武装力量的首领。“火山王”大约就是杨信的自号或是乡人对他的称呼。

9、元丰六年(1083)前,曾巩(1019-1083)写入《隆平集》卷17中。其中说到“杨邺,一作继邺”,说明他在史馆工作时见到过李若拙的《杨继业传》。“业”写成“邺”,可能是后人传抄中产生的错误。

10、元至正五年(1345),脱脱编《宋史》,其中《杨业传》当采自宋《两朝国史》。

11、杨业投降之后,宋太宗大喜,当即任命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不久,宋太宗不顾战士疲惫,强行北伐契丹,结果自然惨败。撤军时,宋太宗任命杨业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代州市长兼任三交战区司令)。为了笼络杨业,在宋军诸将都没有封赏的情况下,宋太宗“密封橐装,赐予甚厚”,秘密赏赐了杨业许多财物。

12、而北宋无将更是无稽之谈,北宋在对三股主要外敌的战争中,打击西夏,出了有名的“种家军”,抗金,出了有名的“岳家军”,而抗辽,则出了人人皆知的“杨家将”。那么,在历史中,真正的杨家将怎样呢?

13、过去,学者熟知各路转运使的职责,不仅掌管财赋的运输,还有监察路内各级官员的权利。至于随军转运使,除了保障后勤供给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功能,不太清楚。李若拙墓志的记载说明,它不是只站在后方提供物资,还随军上前线,并具有监察功能,可直接向皇帝汇报。随军转运使既然负有这样的重任,战前的军事会议必参加无疑。

14、1杨延平2杨延定3杨延光4杨延辉5杨延德6杨延昭(历史上的杨景,历史上杨业的儿子只有这个人物是真有的,杨业和潘美也有,但潘美不是奸臣。历史上,杨景的儿子就是杨文广,没有杨宗保这个人,杨景的儿媳妇姓慕容,不是姓穆的穆桂英)7杨延嗣8义子杨延顺

15、开元八年(975年),北宋调集精锐,在主帅曹彬的率领下攻打南唐。北汉皇帝刘继元以为宋朝北疆防御必然松懈,命杨业率领大军进攻晋州(约今河北石家庄)。不料晋州守将武守琦在洪洞地区大败杨业。(是月,北汉主命刘继业、马峰攻晋州,武守琦败之洪洞。)

16、在人们熟悉的杨家将故事中,杨家第一代应该是金刀令公杨继业,他有八个儿子,其中,老六名杨延昭,也就是杨六郎。六郎的儿子名叫杨文广,杨文广的儿子叫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叫杨怀玉。而且,杨继业确有其人,但是,在民间传闻中,他与潘仁美之间的恩怨纠葛,大部分却是虚构。

17、一边牵着手,一边划着圈。

18、这篇文章写于杨业去世后的第六十五年,篇名叫《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这位杨君是杨家的后人,名叫杨琪。

19、[3]王禹偁.小畜集[M].四部丛刊本.

20、杨延昭也继承了自己父亲的遗志和使命,他的一生都是处于宋朝对战辽国的防御战争之中,他也跟杨业一样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他的儿子杨文广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杨文广所处的年代跟自己的爸爸和爷爷不同,当时的宋朝已经和外国议和了。

二、杨业传文言文阅读

1、不讨论那些改姓的。杨是三国两晋魏唐的豪门世家之也就是弘农杨氏,广义上说天上姓杨的皆出自弘农杨氏

2、石敬瑭死了以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即位,对契丹不再那么恭顺。耶律德光以此为借口,于契丹会同九年(946年)大举出兵南下灭掉后晋。第二年耶律德光进入开封,改国号为辽。他纵兵大肆掳掠,中原人民纷纷武装反抗,耶律德光被迫退出开封北归,途中病死。杨信带领儿子杨业,在耶律德光攻入开封之时,联合府州的折氏父子,共渡黄河北上,攻克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自为州主。这时杨业已有十八九岁。

3、关键词:《宋史·杨业传》;绝密军事会议;李若拙

4、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

5、首娶郑氏,早亡,先封马鬛,以长子立朝,追赠福昌县太君。次娶郑氏,封会稽县君,皆故奉先县令郑嗣光之女、尚书左丞韬光9之侄也。胄贵门清,二姓所慕。女工母则,四德无亏。次娶汾阳郭氏、范阳符氏,并封本县县君,簪组余庆,公侯令孙,宜配君子,享汤沐之荣焉。

6、在宋英宗赵曙时,看中了杨文广,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于是杨文广被提拔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遥领成州团练使。后再次外放陕西,担任秦凤路马步军副都总管,遥领兴州防御使,成为一方大将。

7、他是怎么死的,其实是他本质上是能死的,所以他才死了。如果一个“人”,本质上就不能死,比如一块戈壁石,说像某某某,那么不论人们如何谋划,“他/它”也不会死。就是把它磨成灰,它也一样没有死。原因是它本身就没有带着死。

8、宋朝的官员们如贺怀浦、贺令图、刘文裕等,认为这是收复燕云的大好时机,前后不断上书,请求宋太宗北伐。

9、摘要:《宋史·杨业传》详细记载了杨业战死前一次绝密军事会议辩论的细节,这是二十四史中极为罕见的现象。《宋史》为什么要将这一秘密曝光于世?它是根据谁提供的材料写的?新发现的《李若拙墓志铭》为解开这一秘密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通过分析《李若拙墓志铭》可以发现,李若拙不仅参加了那次绝密军事会议,而且很可能参与了事后的调查工作。李若拙为了伸张正义,让世人了解真相,让史官据实书写,于雍熙三年特意写了一本《杨继业传》,宋元史家编撰宋代文献时对其多有采用,这也是《宋史·杨业传》编写的主要资料来源。

10、《宋史》记载的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其中杨延玉随乃父征战,于陈家谷口一战殉国,其余六子,后皆善终,延朗为崇仪副使,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官名)。可见,他们并无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说。

11、“关西世家”追溯其名,可由此探索杨家将后裔在浙江的支系。据《汉书》记载:“后汉杨震。时人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伯起,字震,震为弘农华阴人,地居函谷关西,故云。”《宋史》《杨业传》中记载,北宋杨业(?一986年),山西太原人,又称杨继业,杨令公。其子杨延昭均是杨家将中卓显者。《龙游县志》和《杨氏宗谱》记载,杨氏始祖宗明公避患难致仕归田,迁居浦城。到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杨宗明任睦州(今淳安)刺史,后迁居梅岑五都寿昌迥溪(今建德县大店口乡),再迁龙游杨家村。杨宗明为杨家杨氏之祖。传说,杨宗明是杨宗保之堂弟。“天门一百零八阵,阵阵不离穆挂英”,宗明因不遵兄嫂之命,遭遇挫折,只身逃出虎口,避难福建浦城,后任睦州刺史。

12、“统和四年。宋将杨继业来侵”。

13、客从四方来,翻过了几重山,

14、[1]李裕民.杨业死因之再探索[C]//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15、《洪羊洞》里杨延昭的唱词:“老娘亲所生我兄弟七个”说的很清楚,佘太君一共生养了7个男孩。《李陵碑》里杨继业:“四八郎失番邦无有下梢”里说的杨八郎,叫杨延顺。八郎原名王英,是杨继业的老朋友王子明的儿子。王子明当年和杨继业、王怀、杜天之并称北汉“四大令公”。王子明临终前,把唯一的儿子王英托付给了杨继业,改名杨延顺。这就才有了后来的“七郎八虎”,他们八个的名字很好记,按照“平定光辉,德昭嗣顺”排列。

16、北宋另一位大文豪苏辙也写过一首《过杨无敌庙》的诗,他的诗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杨家将故事在宋代的影响力。

17、太宗即位(976),改赞善大夫、知乾州。公受命次,怛然感至,乃拜章云:“官虽君恩,字乃父讳,乞守前秩。”朝旨不允。未期岁(978),坐与诈称走马使臣李飞雄3顷刻相见,不能辨伪,偶与其父若愚连名,太宗赫斯,事将不测。有司执议,本非党系,由是削去官籍。非公洁身有素,祖祢积庆,几难免矣。

18、我们一位右玉老乡孙莱芙先生,对此就颇有些研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真实的杨家将是怎么样的?而史实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的?

19、宋真宗迷信道教,把道士赵玄朗尊为“圣祖”。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下令“圣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十一月改朗州为鼎州(续长编卷79)。就在这个时候,延朗也改名为延昭了。

20、开宝二年三月,宋太祖亲征晋阳,分置砦(即“寨”字)于四面,命党进主其东偏。师未成列,杨业领突骑数百前来袭击。进挺身逐业,麾下数人随之。业走入城壕,北汉兵出援,业缘入缒城(东都事略党进传)。

三、杨业传文言文翻译

1、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2、但今天晋西北各县,“杨六郎寨”却遗存着好几处。如:雁门关口北太山上有杨六郎寨(成化山西通志卷3)。崞县阳武峪有杨六郎寨(乾隆宁武府志志余)。朔县白草沟西南有六郎寨(雍正朔平府志卷3)。平鲁井坪西南十二连山顶有六郎寨(同上)。

3、王师取代北诸县(986),将足兵食,诏公同河东漕运,飞蒭挽粟,智计如神。随大军入云中,登城,望而叹曰:“古郡也,既得之,患失之,守之者将何人乎?”乘传赴阙,奏便宜事,太宗益加赞叹。飞狐北副将杨继业不还,公惜其勇而有谋,为众不救,虑史氏失其功实,乃撰《杨继业传》传于世。

4、宋代转运使有两类,一类是常设的,宋在各路设转运司,其司的负责人即称转运使,副手则称转运副使。另一类是随军转运使,是专为作战而设立的临时性职务,打完仗即另任新职。李若拙所任属后者,随军转运使是很重要的职务,需要懂军事、会调度民工、粮食、兵器等,故需选“通才”担任。雍熙北伐分兵东、西、中三路,东路是主力。西路负责占领云、应、朔、寰四州,中路攻蔚州飞狐。中路的随军转运使是雷有终(947-1005),他就是一名“通才”

5、《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杂剧演述:杨业死后,杨景(杨六郎)上东京告御状,太尉党彦进奉旨擒获潘仁美等,交寇莱公(准)勘问。寇准审讯潘仁美等的唱词说:“你将那忠臣良将故赃谋,想着你按兵不举心更毒!”这真把潘美有意陷害杨业的明谋诡计,一语道破。试问托逻台上望见杨业战斗失利,不立刻派兵应援,反而自己也离开了同扬业约定好的防地,这不是“按兵不举心更毒”的真凭实据吗?赶到事实败露。乃以不能制止王侁为托词,这又不是想“移祸于侁”吗?人民是警敏的捡察官,又是公平的裁判官。这杂剧的最后,杨景入牢,把潘仁美等杀死,自己投首,遇着大赦,免予议处。反映出人民对杨业殉国事件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是反对宋太宗包庇潘美等的一封抗议书。

6、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继续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国南下进犯。当时杨延昭正在遂城,由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无法继续,只好撤退,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功被授予莫州刺史。

7、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8、10据宋敏求《长安志》卷11“万年县”条载:“洪固乡在县南一十五里,管村胄贵里。”

9、这一情况,朱子看得很清楚,因而就说:“作史大抵皆不实,紧切处不敢上史”(朱子语类卷128)。我们对于宋人所记录潘美在雁门关外的战绩,也应作如是观。辽国将领与杨业直接交锋,他们知道面对的敌人是谁,所以《辽史》列传所说杨业的活动是真实的。

10、显然,他写完后首先要送交史馆,作为原始资料保存。这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杨继业传》有没有送入史馆?何时送给史馆?回答是肯定的。以李若拙的身份,写成后送史馆应该不成问题,但可能性更大的是,至道三年(997),他出任史馆修撰之时,将史料存入馆中是最顺理成章的。

11、绝密军事会议如何会惊现于世

12、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河东节度使刘崇,他派少年杨重贵前去太原。后杨信投靠后周,杨重贵则留在了太原。

13、这样,孟良城、焦赞寨是为了配合六郎赛而形成为犄角之势的军事建筑。《元史》焦德裕传说:“远祖赞,从宋丞相富弼镇瓦桥关,遂为雄州人”。按富弼于宋仁宗时几次地出使契丹,焦赞随从他来镇守瓦桥,约在此时。由于富弼直言敢谏,他推荐这员勇将效命边疆,或者还在他出使之前,也很有可能。

14、人民对这事的看法,恰恰和宋太宗相反。他们热爱爱国将领,憎恨潘美把杨业置于死地,抓住这件事的实质,演述、揭穿、刻画形象,到元朝创造出《吴天塔孟良盗骨殖杂剧》。杂剧中演述杨业死的经过:与番兵交战,困在两狠山虎口交牙峪,里无粮草,外无救军,不能得出,撞李陵碑身死。七郎杨廷嗣打出阵来求救,被潘仁美贼臣把延嗣绑在花标树上,攒箭射死。

15、杨业带着数万北汉精锐冲出城门,冲击宋军西寨。宋军西路军多数睡着。发觉敌军来袭,主帅赵赞匆忙迎战,被弩箭射穿了脚。北汉士气高涨,宋军疲于应付,死伤很多。就在北汉前锋快要冲到宋军中军大帐的时刻,忽然千余宋军带着五六千拿着斧头的民夫冲入战团。杨业的北汉军腹背受敌,不得已只能退却。原来,东路军的一只后勤部队正在附近砍伐木头,听到厮杀声,急忙来救援。

16、开宝二年五月,太原被围日久,北汉司空郭无为(掌宰相实权)谋出奔,因请自将兵,夜袭宋营。北汉主选精兵千人,命杨业和郭守斌为副。后来风雨晦冥,杨业因马足受伤,收兵回城;郭守斌迷失道路,不知所往。郭无为不能一人独往,也退回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

17、这就是太宗朝赫赫有名的雁门关大捷。杨业提议、潘美领导下的雁门关大捷是北宋初次北伐失利后获得的最大胜利。消息传开,宋太宗大喜,当即提升杨业为郑州防御使,不久又提升为云州观察使,仍旧兼管郑州、代州。经此一战,契丹人极怕杨业,常看到杨业的旗帜就远远避开。(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

18、文章作者孙莱芙,摘自孙莱芙的博客。

19、另外,一个更有力的证据,在《宋史》和《九国志》中都记载了当接受刘继元投降时,宋太宗“遣中使召见业”。若杨业是主动降宋,自然在刘继元身旁,宋太宗没有必然另外派遣宦官召见杨业。

20、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四、杨业传注释

1、《宋史》辟有专章,给杨业立传。《杨业传》载:“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2、宁化军沿线是宋辽经常争夺的地带。如太平兴国四年十一月,宋军在三交口破契丹千余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六年正月,潘美暗袭固军,契丹遁走,潘美屯兵聚粮,在这里做了守御部署(续通鉴长编卷22),不过宋军出击,主力在雁门关方面,宁武关这一路常是采取守势。

3、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戏曲上呼她为“银宗”。为了支撑这“母寡子弱”的局面,由耶律斜轸、韩德让参决大政,对宋问题则委耶律休哥处决。

4、14康定元年(1040),宋、夏三川口之战,都监黄德和带兵退走,使主将刘平、石元孙兵败被执,事后黄诬奏二人降敌。有官员夏守贇力辨其枉,朝廷遂派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内臣梁知诚、知同州待制庞籍三人审问,查明真相后,将黄处死。参见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1第332条,中华书局1989年版。

5、6据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3载:“至道二年(996)七月,朝廷遣李若拙以诏书国信玉带赐亘(即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二者可相互印证。

6、其杨业主动降宋。《宋史·杨业传》云:“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开宝元年宋太祖虽然没有拿下北汉都城太原,但是在撤军时把太原附近多个州县的百姓带离北汉。到北汉灭亡时,辖区内十个州,只有三万户(约10万人)百姓,三万士兵。这样弱小的北汉,在北宋大军的打击下,注定了要灭亡。但五代以来有一个传统,城池被攻破,城内官军常常被屠戮;若主动归降,则可保一方平安。在这样的情况下,杨业劝说刘继业投降。在杨业的本传中,杨业是一个骁勇善战,且仁德爱民的好将领。

7、清代汉学家焦循,治周易自成一家。他评述《吴天塔》杂剧说:“同没者延玉,此名延嗣,果乞师而潘射之,则潘之恶甚矣!至今妇人孺子,无不唾骂张士贵、潘美为奸者,而史之所书则如此。然则杀业父子者,果侁不用命也?抑美杀之而移祸于侁耶?"(剧说卷2)。焦循这一疑问是有道理的。

8、正如应州朔州的老人们对宋太宗所说:“久陷边陲,有粟不得食,有子不得存养。不意余年,重睹日月!”这简短的几句话,充分反映出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和他们渴望收复失地的迫切要求。

9、《宋史.杨业传》明确记载杨业有七子,除了长子杨延玉随同杨业战死外,其余都生在!而在余下的六子中,只有杨延昭比较出名和有功绩,他后来成为北宋抗辽的著名大将,曾取得著名的遂城大捷!《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此故事。而其余五子都不太出色,记载较少!

10、清初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里,也讲到杨信起兵火山地区。还说他亲自去过这个地方,看到杨信屯兵的一座城堡遗址,当地居民称之为“杨家城”。至今,河曲旧城东数十里仍有“杨家城”“杨家寨”等村寨多处。又据清朝初年山西人康基田讲,在河曲附近的岢岚州(今山西岢岚县),出土了杨氏墓碣,上面写着杨业夫人折太君的事。还有,晚清人李慈铭的《荀爽斋日志》说:“今山西保德州折窝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即杨业妻也。”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是宋真宗统治的年代。所以,说杨业是保德人,不仅有文字记载,而且有出土文物可以为证。

11、唐潮文萃|李裕民:做学问不是电子检索

12、穆桂英人物形象是女性的化身和象征,杨家将是杨门虎将和杨门女将的总称。

13、出兵前,杨业知道此行有去无回,便请潘美在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埋伏下伏兵,准备接应。杨业入战后,与辽军拼死作战,从中午一直杀到傍晚,敌人死伤很多,杨业所部几乎全部战死,当他身上受伤几十处、奋力杀到陈家谷口时,却发现一个救兵都没有,最后被辽兵俘虏,绝食三天而死,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战斗中牺牲。

14、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

15、杨家男性英勇,女性更强。穆桂英、佘太君挂帅,让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

16、《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共有七子,而南宋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则说杨业仅五子。至于南宋王朝的《东都事略》中,则只提到杨延昭一个儿子。从诸种史料看,杨业有几个孩子至今还是个谜。

17、最后还需要探讨一下杨业姓名的变化。杨业最初叫杨重贵[6]20入北汉后,被北汉皇帝刘崇收养,赐名为刘继业,路振(957-1014)《九国志》里有《刘继业传》。北汉被宋灭后,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说他“复姓杨氏,止名业”[6]4现在看来,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李若拙的《杨继业传》说明他曾经叫作杨继业,换言之,刚入宋时,只是改为原姓,名没有变,又过了若干年,才去掉继字,单名业。大概称杨继业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李若拙仍写成《杨继业传》,而曾巩《隆平集》卷11《潘美传》中仍称之为杨继业。

18、根据实录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三月、潘美出雁门,……逐北至寰州”,“潘美进围朔州”,“潘美转攻应州,;“夏四月辛丑(按系初三日),潘美克云州”。《东都事略》潘美传更直截了当地说:

19、大宋故谏议大夫赠礼部侍李公(若拙)墓志铭并序

20、在读者的印象中,杨业一生作战的主要敌人是辽人,是外族,其实不然。杨业本是并州太原人,从他的父亲开始,就是北汉大将。北汉初建,认辽国为父,倚靠辽国的援助和太原坚城,对抗中原的后周、北宋王朝,保有山西狭小的一块领土。杨业三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有二十年,主要是和宋人作战。杨业能打。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杨业号称“金刀无敌杨令公”。在历史上,杨业也号称杨无敌。只是,杨业这个“无敌”的称号,是屠戮无数宋人将士而获得的。

五、杨业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1、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

2、门生朝请大夫、守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判审刑院事、柱国、赐紫鱼袋[孙仅]

3、开宝元年九月,北宋以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进攻北汉,北汉主刘继元遣杨业、冯进珂领兵扼守团柏谷(在祁县东南)。二年二月,李继勋的军队到达团柏谷,北汉牙将陈廷山投降北宋。杨业、冯进珂知众寡不敌,领兵奔还晋阳。北汉主罢免丁他的兵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

4、两书词句不同,意思完全一致。这奸臣是谁呢?有人以为杨业此次直趋朔州,由于王侁的危言激成,奸臣是指王侁。

5、浙江杨氏宗祠分内外祠堂两座。内祠堂位于村落中心,约建于明末清初,前后三进,包括砖雕门楼、前厅、中厅及后厅等,不设厢房。其中,中厅梁架制作较精良,山面缝砖雕梁架具有特色。外祠堂位于村口,建造时代稍晚于前者。前后三进,包括门厅、中厅、后厅及两侧厢房等。门厅前设三重檐木构门楼,具有江山一带特色。两翼带木构门廊各三间。门厅北向出戏台。其两侧厢房于平檐中出歇山屋顶,此法为江山清代建筑中独见,颇具文物价值。正厅三开间,进深十一檩,梁架有精美雕刻、彩绘等。除了木构建筑以外,宗祠外各有古井一。 杨氏宗祠,位于龙游县志棠乡杨家村,距龙游城30公里。

6、“王师取代北诸县”点明了时代背景,是雍熙三年(986)北伐时,宋初“取代北诸县”只有这一次。代指代州,今山西代县。代北指代州以北应、云、寰、朔四州及其所属的县。相当于今大同市、朔州市全境。

7、在《杨家将》小说中,杨家的男子们,除了杨继业之外,最有名的、大家最为熟悉的,应该是杨六郎和杨宗保这对父子。但是,在小说中关于他们的一些故事,却并非历史的本来面目。杨继业有个儿子叫杨延朗,后来,改名为杨延昭,这并没有错,但他却不是杨继业的第六个儿子,而应该是老大,是长子。

8、辽乾亨四年〔宋太平兴国七年)九月,景宗卒于焦山(在今山西左云〕,子隆绪即位,把国号又改为契丹。这时隆绪年才十二岁,由其母箫太后摄政。

9、“上闻之,侁、文裕并除名,配隶诸州。厚赎业家,录其五子,诏褒赠业太尉、大同军节度使。业子延朗骁勇,为边将有威名,戎人畏之。”

10、两家关系也是十分得密切,杨文广也可能与慕容氏联姻,而穆桂英的姓也许是"慕容"氏的谐音。慕容氏是当时鲜卑族中的一个大姓,并且世代习武,与杨家通婚,嫁给世代投戎的杨家,也还是有可能的。

11、墓志的作者孙仅,字邻几,蔡州汝阳人。自幼聪明过人,22岁即已出版诗集《甘棠集》1卷[2]卷著名诗人王禹偁读后赋诗称赞,并预言:“明年再就尧阶试,应被人呼小状元。”[3]卷9果然到下一榜时,高中状元,时在咸平元年(998),而主考官四人中正有李若拙,时任“权同知贡举”[4]42所以孙仅在墓志中署名时自称门生。几年后,孙仅升任知开封府、给事中。为人正直敢言,宋真宗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玉清昭应宫,孙仅作《骊山诗》二首加以讽刺,最后二句云:“秦帝墓成陈胜起,明皇宫就禄山来。”有人故意将诗抄送给真宗,真宗读第一句“朱衣吏引上骊山”,觉得很普通,便放下了,这才没有惹出麻烦来[5]孙仅作有《文集》50卷,可惜没有传下来。

12、以上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杨业在北汉时期抵御宋军的主要材料。这些材料直接间接都来自宋人,他们站在宋朝方面说话,对杨业活动写得简略而且有贬辞;而对宋军的战绩,则不免有夸大之处。但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己经能够看到北汉对宋朝的几次大战役,杨业都在参加;北汉主还拨了精兵归他指挥;他本人擅长突击,夜袭;每次作战总是掌握主动,进退自如。

13、绣球抛起来,抛起爱一段,

14、说杨家是麟州新秦人,见于欧阳修的《杨琪墓志》,墓志中说“杨君琪,字宝臣,麟州新秦人也。”杨琪是杨信的重孙,杨业的侄孙。所以,后人根据这个墓志,就说杨家是麟州新秦人。还有,北宋曾巩著的《隆平集·杨业传》以及《资治通鉴》上也都说杨业是麟州人。那是因为杨信在后汉时担任过麟州刺史,当时全家迁居麟州。杨信后来死于麟州,由于长子杨业不在身边,麟州刺史一职就由次子杨崇训继承。杨琪是杨崇训的孙子。欧阳修称杨琪为麟州新秦人,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杨琪的曾祖父就已移居麟州了。当然如果论原籍,杨琪还应当说是保德人。

15、杨延昭卒于公元1014年,根据《宋史》中对他的记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骁勇善战的人。他常年带兵在外征战,从来都不过问家事,连得到的各种赏赐、俸禄,也都用来犒赏自己的部下。而且,他跟自己的士兵们同甘苦共患难,对手下的士兵非常爱护,且常常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16、有男六人,长曰绎,举进士第,守秘书丞、知耀州。次曰缅,随侍南使,卒于湘潭。次曰缜,大理评事、监阆州商税。次曰绶,次曰总,未冠而卒。次曰绰,京兆府士曹参军,俱以终词,必谋克荷,陈力就列,常惧辱先,龙驹凤毛,斯不忝矣。有女四人,长适前进士曹实,次二人早亡,次一人在室。

17、在戏曲舞台上,“金沙滩”一战,杨氏兄弟死伤殆尽,令公碰碑、七郎被害,五郎出家,四郎、八郎失踪。仅剩的六郎依然为国征战。六郎死后,他的子孙――杨宗保和杨文广,仍在保家卫国。

18、太平兴国纪号之后,六合为家,厥民富庶,先帝念吴越、荆楚、巴蜀、并汾之地,新奉职贡,梯航实劳,朝至夕到,填委京邸,乃置水陆发运司,专决留滞,事权禄位,吏局白直,亚三部一等,与计相抗行文牒,命公贰职,待器能也。

19、但是这么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宋史》之中却并未作过列传,人们也对此产生了诸多的疑惑,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佘太君这个人呢?

20、朝廷悯陷深辜,不经岁,特授尉卫寺丞,自春及秋,牵复旧秩□知陇州。课最,超拜监察御史、通判秦州,重边任也。三辅雄盛,左冯尤剧,太师宋偓节制于藩,老于富贵,国家恤□刑政,旋移通判同州。下车未季御史中丞滕中正5知公廉直,举奉台职,屡劾大狱,皆出片言。横迁右补阙、监在京香药[榷]易院,岁课五十万缗。卫王、广平王出阁,进颂称美,太宗召对,赐五品服章。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