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100句)

2023-05-04 09:13:03 0 59

一、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

1、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天中。

2、看着满街飘香的粽叶,我突然觉出了原来端午又临了。我想起那些屈原息息相关的民间传说。有关于粽子,关于龙舟,关于艾叶,就说吃粽子吧,端午包粽子,一是为了解馋,二是为了一种纪念。

3、赞美粽子,不仅有雅歌古韵趣联,民间还有以粽子为题猜谜语的,其谜面也颇有意思。如“三角四棱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我在深山坳里坳,相公请我去看潮。我向娘子讨把米,娘子反手缚我腰。”“珍珠玉粒女,嫁了穷夫竹叶郎,今晚投河吊颈死,明朝解去入衙(牙齿)门。”这些谜面描绘得形象生动,语言风趣幽默。

4、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5、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6、另外,宋代另一位僧人释惟一在《偈颂》中说“蒲饮先春雪,粽餐明月珠”,没说是什么瓤儿,但根据“明月珠”来推测,可能稻米才有这种色泽吧。

7、无棱四角身型俏,有带一心巧捆装。

8、元代舒頔的《小重山·端午》

9、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10、短短十句五十个字之间,就提到了莼菜、鳝鱼、黍米、菰米、菱实粽、木奴(柑橘)、芋羹、䶉炙、炰鳖、羜(羊羔肉)、烹鯄、鲈鱼等十多种食物,可见元稹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其中“绿粽新菱实”,好像是说菱实瓤儿的粽子,但在其他地方没见过,作者也不敢多言。

11、端午节必挂香囊,香囊内有艾草、菖蒲等香草,还有朱砂、雄黄等物,再包以丝布,配上五色丝线而制作成。香囊有不同形状,香气四溢,具有避邪驱瘟的功效而又玲珑美观;

12、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13、三嫂深感钦佩,但还佯装不满。李调元也觉出不恭,二人相视而笑,遂各自更换一字,成为一副佳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食粽子,三嫂三更三点檐下舂糍粑。”最后,李调元如愿以偿,终于吃到了香喷喷的粽子和糍粑。

14、一个标准的粽子,有包裹在外的皮儿,有填充其内的瓤儿,还有暗藏最里的馅儿。粽子裹好了,会有一个形状。等到吃起来,还可能有各种蘸料。这其中任何一项,都有多种做法,排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枝繁叶茂的粽子大家族。咱们今天就从历代诗词入手,细数古人吃的是什么样的粽子。

15、译文:登门拜访恰好吃上了粽子,将白酒倒满杯中。因为端午节的缘故总是喝醉,承蒙恩赐现在返回家中。

16、佛病祖病蠲除,妖星怪星惊悚。善才采药,飏在壁根。

17、菰米粽子,现代罕见,古人爱吃:

18、译文: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19、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农历的“五月五日”除了叫“端午”,还有“重午”、“端阳”、“浴兰节”等名称。

20、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二、关于粽子的古诗词

1、✎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2、说起粽子,真是一个好东西:颜色青翠欲滴,形状棱角分明,口感香黏软弹;可甜可咸,可大可小;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当点心;可以作为节令特色,也可以作为日常食品。粽子,古称“糉”,与“粽”字相通。又可称作“角黍”,因其有棱角故也。古代的粽子五花八门,今天的粽子也是品种繁多,古今相比,到底哪个好?如今北方吃甜,南方吃咸,是甜是咸,到底哪个源远流长?这些都是有意思的问题。比起端午节的起源、各种民俗的渊源,还是这些吃的问题最好玩,毕竟吃到嘴里才是最实在的。

3、据载,粽子在东汉时为一种普通食品,到了西晋吃粽子的习俗才逐渐被固定在端午。

4、《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词》(唐)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6、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7、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8、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

9、译文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我也一样仰慕他。

10、小供天中节,家贫乐有馀。蒻包粳米粽,茶点石菖蒲。

11、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民间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12、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13、《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代 李隆基

14、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

15、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16、急火攻来文火煮,未尝美味早闻香。

17、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18、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19、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2: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3: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20、《重午王文辅送米食张云卿送新酒来因成绝句》南北朝:邹浩

三、描写粽子的古诗四句

1、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2、蜜粽冰团为谁好,丹符綵索聊自欺。(宋·范成大)老便蜜粽加餐易,病却蒲根细嚼难。(宋·项安世)

3、粽香总会如期飘荡在五月端午这一天。无论风雨,不管磨难,祖祖辈辈怀念祭奠,吃不完的粽子,道不完的情。

4、除了杨梅粽,后来还有栗子、枣等馅儿,甚至还有槟榔!比如下面两首诗:

5、这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历史上也留下许多诗人的墨宝佳句,我们为各位朋友整理了一些,请大家鉴赏。

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7、一醒顿逊酒,数咽日南香。益智真何事,能酬续命汤。

8、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9、项安世的青菰粽“黄软粘唇”,应该是黍米瓤儿的。释绍昙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吃粽子、饮菖蒲茶,不过这回他吃的不是青蒻粽,而是茭叶粽。

10、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1、不过,杜甫当时任左拾遗,是个八品小官,他能受赐夏衣,可见皇上端午赐衣的范围十分广泛。

12、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13、译文:回忆在苏州的那段日子,经常一起在夏日去吃宴席。粽子的粽叶香气扑鼻,竹筒饭鲜嫩滑口,烤好的小鹅鲜美无比。

14、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15、宋代僧人释了惠写到“黄栗粽”,就是以栗子作馅儿。晚清诗人范当世说“肥枣满青粽”,大概就跟现在的蜜枣粽子差不多了吧。至于槟榔粽子,则有明代区怀瑞的一首诗:

16、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17、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18、馀生尚可续,终翼答明时。

19、写黍米粽子的诗,比如:

20、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代白居易

四、有关于粽子的古诗

1、糁盐芋粽朝供饤,下豉莼羹早溉鬵。(明·刘崧)

2、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

3、“碧筠”指绿色的竹叶,内裹粳米,外缠彩线。未吃之前,颜色鲜亮;剥开之后,色泽如玉。宋代王圭也有一首诗写竹叶粽:

4、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5、试向跃龙门上望,不教车马胜南阳。

6、楚筒结粽金盘丽,班箑裁纨玉字轻。(宋·宋庠)香黍筒为粽,灵苗艾作人。(宋·欧阳修)彩筒角黍,兰桡画舫,佳时竟吊沅湘。(宋·无名氏)

7、吃粽子、开party,不洗得香喷喷的怎么行?西汉戴德在《大戴礼记》中提出,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这里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8、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9、上面这些诗词所写的,都是竹筒粽子。沈亚之说的“筠筒”,就是竹筒。宋朝王质说“竹筒楝叶”,到底是用竹筒还是用楝叶呢?总不能两者同时用吧。作者估计,当时竹筒粽子已经很少见了,还是用叶子裹粽比较多,诗人这么说,并不是写实,而是用“竹筒”之典而已。宋朝无名氏的《望海潮》中说“彩筒角黍”,“角黍”是粽子的别称。或许竹筒上面还涂有色彩,五彩斑斓,赏心悦目。但“角黍”是形容粽子有棱角,只有叶子裹粽才有这种效果,竹筒是不行的。恐怕这里的竹筒粽子也不是写实,而是用典。

10、官河戍卒十万艘,总向天厨挽飞粟。

11、君门大嚼心岂安,谁能持此回凋残。

12、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13、元代舒頔的《小重山·端午》

14、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出自: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译文:官衣也有名字,端午节荣幸恩宠。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罗的香味,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

15、大人们还会在端午节这天,在小孩额头写上一个“王”字,并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以祝福孩子。在江苏南京一带,人们还用放有少量雄黄的清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病。

16、译文:粽子、桃树、柳树,开门一起喝酒,把菖蒲分发给每一个人。

17、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18、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19、则写尽了火腿粽子的妙处。

20、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五、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 拼音

1、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2、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3、《六幺令·天中节》宋代 苏轼

4、以槟榔入粽,是什么口味?这位区先生是岭南人士,可能是岭南地区特有的一种粽子吧。

5、说完了粽子皮儿,咱们就由外而内,再说说粽子瓤儿。现在吃粽子,糯米最常见,但古代的选项更多,总的原则也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没有一定的规范。纵览历代写粽子的诗词,所见之瓤儿,有黍米,有稻米,有菰米,甚至还有菱实。黍米色泽金黄,形如黄金;稻米温润洁白,好似白玉;菰米、菱实则别有风味,可以一尝。

6、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

7、一十二峰黄栗粽,东大洋海茱萸茶。(宋·释了惠)

8、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9、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10、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1、在唐代,粽子成了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当时长安人常吃一种“百索粽子”,这种粽子因其外面缠有许多丝线或草索而得名。皇帝多在端午节赐“百索粽”给百官,谓之可避灾除病、祈祥纳福、益寿延年。当时左拾遗窦叔向写有一首《端午日恩赐百索》,记述盛况:

1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又到端午佳节,徽风堂在这里祝各位朋友端午节快乐!

13、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14、菰粽蘸蜜綵作丝,竹萌尚箨榴未子。(宋·陈造)

15、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16、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17、《六幺令·天中节》宋代苏轼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乙卯重五诗》宋代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代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表夏十首》唐代元稹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18、译文:用砂糖冰镇包裹着,有透明的粘蜀黍外包着。

19、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20、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