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100句)

2023-05-03 01:34:16 0 59

一、望洞庭

1、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红楼梦》)

2、实在是太精彩,白银是因为月光,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面,就像一个银白色的盘子,而那湖中的岛山就如一颗青青的螺。天地间竟有这样的银白大盘与巨螺,那不是天造地设的大造化吗?

3、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4、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

5、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6、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7、苏州洞庭山所产的茶叶,因香气高而持久,俗称“吓煞人香”,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产,改定名为“碧螺春”。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品尝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叶,先用少许热水浸润茶叶,待芽叶稍展开后,续加热水冲泡2〜3分钟,即可闻香、观色、品评。碧绿纤细的芽叶沉浮于杯中,香气扑鼻而来,品饮过后,鲜爽怡人。。

8、如果说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壮美的话,那么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应该就是秀美吧。

9、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10、现在君山已经和陆地连接了,恐怕不容易再看到刘禹锡描写的如此美景了。

11、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2、第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13、《望洞庭》诗歌的意思是: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14、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15、师:嗯,你说湖水泛着银白色,远远望去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不知道哪里是天空,哪里是水面。你说的同样富有想象力。好,请坐。

16、师:嗯,你说一轮圆月挂在空中,撒下柔和的光线,静静地照耀在洞庭湖的水面上。哇,听你这么一说,老师仿佛也想到了那绝美的画面。

17、据《清朝野史大观》载:太湖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年抚臣宋荦购此茶以进,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其特点是“一嫩三鲜”,即采的芽叶嫩,成品茶的色鲜、香鲜、味鲜。优质洞庭碧螺春每年春分前后幵采,谷雨前后结束,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炒揉结合,一气呵成。成品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开泡后汤清、香幽、味鲜。第二泡汤翠、香郁、味醇;品第三泡时其花香果味令人陶醉。

18、唐代刘禹锡扩展资料望洞庭创作背景

1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抒发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以及希望得到提携、渴望被赏识的苦闷情绪。全诗描绘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以此烘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表明诗人愿为国家效力的政治理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译文秋天湖面涨起的湖水几乎与岸面持平,湖水和天空看起来含混迷茫,浑然一体。云梦大泽蒸腾着白白茫茫的水汽,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全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0、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出自:《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2、师:那诗人是将什么比喻成了什么呢?

3、《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4、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5、《望洞庭》这首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的君山)比作(青螺)。《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的君山比作青螺。诗人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6、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据唐诗鉴赏辞典(周笃文,高志忠)的分析(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秋天。)所以本诗应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任和州刺史,经洞庭湖时所作。好,来看原诗:

7、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第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11、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正处在官职被贬的时候,所以官场上的失意,让诗人只好将他的无奈寄情于山水风光之中。所以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即无奈还报着希望,希望自己经历这次被贬,还能再重返官场,受到朝廷的重用。

12、师:老师看大家的眼睛都充满了疑惑。诶,镜子为什么需要打磨呢?

13、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14、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15、创作背景: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描写了景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16、题桃花扇传奇(清)陈于王

17、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18、潭(tán)面(miàn)无(wú)风(fēnɡ)镜(jìnɡ)未(wèi)磨(mó)。

19、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20、望洞庭唐代诗人: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赞颂大自然的情感变幻,观远观洞庭湖而作,这是观赏的情景所触发的情感,写的是自然景色,表达的是“触景生情”的情感。

三、望洞庭的作者是谁

1、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2、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全诗原文如下:

3、()诗中的“潭面”是指

4、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5、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6、潭面无风镜未磨。tánmiànWúfēngjìngwèimó。

7、师:哦,平整,还有吗?对,朦胧。

8、(①洞庭湖面②西湖湖面③小水潭面)。

9、唐代:刘禹锡tángdài:liúyǔxī

10、字词典故“翠”:本意是翡翠,翠玉(青绿色)。“青螺”:这里指“君山”。

11、文章名篇有《陋室铭》、《秋声赋》等,知名度高的诗作有《望洞庭》、《竹枝词》等,哲学方面的作品有《天论》,是较早的一位唯物主义者。

12、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13、《望洞庭》写了湖、秋月、潭面这三种景物,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14、《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15、字词典故“和”:和谐。“潭”:水深之处。

16、师:那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样的画面吗?

17、师:嗯,你说运用比喻刻画了水面的平静。

18、宋代葛立方在《韵语阳秋》点评到: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刘禹锡云:“遥望洞庭山水翠,折银盘里一青螺。”山谷点化之,则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也说:意巧则浅,若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也。

19、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20、师:瞧瞧,我们的诗人多富有想象力呀。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

1、遥(yáo望wànɡ洞dònɡ庭tínɡ山shān水shuǐ翠cuì,

2、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3、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中期著名的大诗人(后人尊称其为“诗豪”)、文学家。刘禹锡既能作诗,又会写文章,还懂哲学,无论是和同时代的柳宗元、白居易,还是与韦应物相比,都丝毫不显逊色。

4、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注释:

5、《望洞庭》中心思想: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7、师:那你们能想象到湖光、秋月会是怎样的画面吗?

8、刘禹锡在苏州做刺史的时候,上司李绅请他去喝酒,酒席宴间,歌舞伎助兴,刘禹锡看上了一名舞姬(传说叫杜韦娘)。席间,等到作诗环节,刘禹锡便立马为那位美人作了一首诗《赠李司空妓》。李绅了解到此事经过后,非常大度地将自己的那位美姬赏赐给了刘禹锡,成全了他们,也传为一时的佳话。

9、师:这一句作者主要为我们刻画了哪些景物呢?

10、全诗以“望”字引领。诗的前两句写仰望与俯瞰,诗人俯仰之间看到“湖光秋月两相和”,营造出幽静的气氛,并用形象的比喻“镜未磨”描绘出洞庭夜色的朦胧美。首句中的“和”字不仅写出洞庭湖水天一色的景致,更赋予景色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味。次句中的“潭面无风”,更是进一步渲染了洞庭月色的和谐与静谧。

11、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等名篇。

12、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13、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望洞庭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4、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15、望润庭的全文意思是: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出自:《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原文:望洞庭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6、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17、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18、赏析刘禹锡说,湖水的波光和秋空的月亮两者相互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么大的湖如一大潭水,潭面上没有风,非常平,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一般。

19、()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的洞庭湖面是

20、《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朗读

1、湖光秋月两相和,húguāngqiūyuèliǎngxiānghé,

2、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3、(诗歌原文)《望洞庭》—唐·刘禹锡

4、师:那说潭面是没打磨过的镜子,说明了潭面怎样的特点呢?

5、《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6、师:哦,两者非常的和谐。

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8、等你点蓝字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

9、望洞庭wàngdòngtíng

10、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11、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12、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13、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刘禹锡集》40卷。

14、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的北部。

15、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6、师:湖光、秋月。也就是洞庭湖的风光和秋天的月亮。

17、按照惯例,通判是应该住一个三居室的县衙,结果地方官受人指使,故意刁难,先是让他住在城南一个靠江的房子里,面江靠水,刘梦得很高兴,很随意的写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贴在门口。

18、诗人看到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诗人用简洁的两句诗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山水美景,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从中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19、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20、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的前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