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书(100句)

2023-05-02 09:57:57 0 59

一、山中与裴秀才书

1、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2、《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断句划分:近/腊月下,景/气和畅。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步/仄径,临/清流也。

3、[4]猥:鄙贱。自谦之词。

4、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5、王维肯定了自然山水本身的美,人的心灵活动是“应物现形”的形象演绎,不泛说理,不空论道,托物以起兴,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区别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最根本之处。蓝田辋川的冬夜所以让王维觉得美,不仅仅因为诗人的“物在灵府”,也因为其本身具有美的质素:玄灞、清月,明暗相衬;水光、月光,上下相合;寒山远火,冷暖相调;寒犬深巷,动静相宜;疏钟杵臼,天人相应……如同一首小夜曲,又如同一幅水墨画,“是一种向情感和思想发出的呼吁”(黑格尔语),是一个众声响应的宁静、神秘而又丰富的生命场。

6、[10]仄径:狭窄的小路。

7、《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一篇散文,本为书信,因其有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文散名作。全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

8、居有辋川别业,行有僮仆相随,这样的物质条件,让今天许多文人望尘莫及。

9、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10、如前所述,如果这是一封纯粹的实用书信,作者只需要简明扼要地将目的陈述清楚即可,就像刘勰所说的:“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其中,“明决”就隐含着语言的简明的要求。但实际上,作者的心迹游踪只占据了文本的极小一部分,更大部分则是作者描写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除了抒发自己内心高洁闲适的感情以外,有没有与书信文体相适应的实用目的呢?

11、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12、《答谢中书书》: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13、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14、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对“书”的缘起、文体特征、历史沿革、名家名篇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在他看来:“一般说来,在书信中除了那些纯属应酬性的往来信件以外,它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和为了某一需要而写,而且是希望在思想感情上与对方有所交流,以引起对方的响应或同情。”也就是说,“书”的首要功用在于其交流目的。不过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与一般的酬赠类的书信有所不同,它更类似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注重辞藻的文学美文,而随着六朝骈文的兴起,一些崇尚辞藻、追求雅致的纯文学性的书札小简出现了。这些文章更带有个人化的抒情色彩,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等。

15、《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代诗画名家王维写给友人裴迪的一封书信。全文字数不足二百,文辞简约,然有诗的韵美、画的淡雅,故为历代文士所看重,被誉作古典散文之范本。如今这篇书信已进入中学课堂,网上的解读文字与教学课件随处可见。但仔细考察各种译文注读,却发现其中有不少地方对原作误解或语焉不详,这样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笔者因为撰写《化感寺》一书,曾对化感寺地理地貌与王维辋川别业做过深入考察,现对这篇书信在解读中出现的几点疑问予以辨析。

16、未写与山中僧人在一起谈禅论经,更未写与僧人一起欣赏山光水色,只是休息、吃饭,这样最最日常的事情。而且,饭一吃完马上拔腿走人,是不是有些不合情理?

17、人们说王维“诗中有画”,其实王维文中也是有画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虽然是一封书信,但可以说它也是作者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成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记游散文,一首赞美自然风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诗。

18、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19、✦天机清妙:性情高远。天机,天性。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不急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是中:这中间。✦无忽:不可疏忽错过。✦因驮黄檗(bò)人往: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因,凭借。黄檗,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和茎内皮可入药。茎内皮为黄色,也可做染料。✦不一: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山中人:王维晚年信佛,过着半隐的生活,故自称。

20、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不一一详述了。托他带给你这封信。

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赏析

1、所以,蓝田辋川不过是年届40的王维安顿自己心灵的又一个驿站,早在18岁前后,年轻的王维就曾与好友祖自虚隐居长安终南,翩翩作神仙之游:“念昔同携手,风期不暂捐。南山俱隐逸,东洛类神仙。”(《哭祖六自虚》)

2、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3、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4、王维的诗文中找不到现成的关于审美的直接论说,最能为我们提供其客观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是他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5、这些书信文体的美文,在文体上既带有写景抒情散文的特征,体现了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同时也带有交际目的,体现了文学的实用的功利性。我们在解读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时,就应该兼顾到这两方面的特征。

6、具体到“书”这种文体,这方面的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对于“书”的文体特点,刘勰进行了精当的概括:“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意思是说,“书”这种文体,本在于把话说透彻,是用以舒散郁积的心情,表达美好的言行;因此,应该条理畅达而放任志气,从容不迫而悦其胸怀。能够条理畅达和从容不迫,就有效地发挥相互赠答、交流思想的作用了。

7、两者的所表达的感情差不多,后者劝朋友淡泊名利。

8、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9、无悲则无喜,无悲无喜则无生。佛教根本无法解决王维的问题,它只是一个与王维的现实世界相对的另一边。王维能够做的,也就只是从一边的痛逃向另一边的寂灭;然后,等到厌倦了,又从那一边的寂灭逃向这一边的痛。一边用来感受生,一边用来安抚生。从人的天性来说,王维是更“爱”能让他感受到生之疼痛的这一边的;只是,他又非常“需要”那一边的安抚。

10、朱光潜说:“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韵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诗论》)

11、这一点,与同样早慧多才最后却遁入空门的李叔同很不相同。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学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12、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

13、作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4、于是,裴迪适时地出现了。

15、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16、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使,李林甫任中书令。李林甫排斥异己,又宠用蕃将,王维时感沮丧,在《记荆州张丞相》也表示有退隐的意思:“方将与农圃,艺植老秋园。”但他旋即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17、裴迪是同王维来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他开元末在张九龄荆州幕府,后到长安,曾隐于终南,在王维与裴迪唱和的诗中,多称迪为“秀才”。

18、这就是矛盾。这就是悖论。

19、他让王维看见另一个自己,比孟浩然、储光羲等人更像自己的另一个自己。

20、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三、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动静结合

1、朱庆.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56

2、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3、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来看,对于四十岁的王维来说,物质生活让他产生审美孤独,宗教生活让他产生审美疲劳,物质的体验和宗教的体验都无法构成完整的人生。

4、年轻的王维有儒家经世济时的理想,所谓“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然任太乐丞后,随即因伶人舞黄狮子一事受到牵连,贬为济州司仓参军。王维常劝孟浩然归庐隐居,自己却无法忘怀仕途,他曾献诗中书令张九龄,盛赞张九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并向张九龄求荐:“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随后隐于嵩山待机而出。次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又为朝官,做了两年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后迁殿中传御史。就这样在闲居和官职变迁中度过了许多年的时光,进而中年,或隐或官,总不得意。

5、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开篇即言:“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6、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7、那是一个可供他喘息和复元的时空。

8、[9]夜舂:晚上用杵臼捣谷。

9、近/腊月下,景/气和畅。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步/仄径,临/清流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一些诗句:高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在前文实写冬景的基础上,为朋友虚构了一幅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山中春日图,图中草木葱茏,水中鱼跃,白鸥飞翔,青青麦苗中有山鸡鸣叫。而且作者不愿独享这美。

10、(译文)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11、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写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12、而蓝田辋川的春日,因着诗人的无限憧憬和浪漫想象,则又更觉灵动斑斓:“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每一个画面都具有清新明丽的色彩与生命踊跃的动感。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高有低,有明有暗,诗人以他惯用的无处无之的二元视角表现线条细腻、层次繁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图景,其中的无限“深趣”、玩味不尽的美的意蕴,正是由于诗人“物在灵府”的审美视域和心灵投射的生命观照。客观的美的价值,正在于以其感性的形式呼唤审美主体自由灵魂的出席。如柳宗元所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13、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和友人一起欣赏美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一篇散文,本为书信,因其有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文散名作。全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全文(节选)如下: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山中人王维白。译文如下: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

14、[8]华子冈: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处胜景。

15、《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然是中有深趣矣”中“是”的意思:这。

16、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LZ,这个是整篇文章的翻译

17、这就是王维面对山中僧人会感到审美疲劳的原因。王维信佛,尤好《维摩诘经》。其中的“无生”观念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所谓“观世间苦,而不悲生死。”也就是“无我”、“无情”,“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然而生之体验恰恰需要有真实而丰富的情感,这就有了矛盾,甚而至于成了悖论。就如钱穆所言:

18、然而,一切的审美体验,都根植于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美。朱光潜说:“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须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而李斯特威尔在《近代美学史述评》中这样说道:“广义的美的对立面,或者反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漠,那种太单调、太平常、太陈腐或者太令人厌恶的东西。”

19、《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

20、其文中提到的“故山”,一般译作“旧居蓝田山”。事实上,蓝田山本为一个比较含混的大概念,且是来自对《汉书·地理志》的误读。按《汉书·地理志》记载,京兆尹属之蓝田条目下有“山出美玉”,后人误读为“蓝田山出美玉”,于是以玉山为主体的蓝田诸峰便有了“蓝田山”的称谓。王维“旧居”(辋川别业)所处的“故山”,实际在今玉山、王顺山之西,为历史上闻名的峣山。峣山东起蓝谷,西至辋峪,绵延近二十里,缘其横亘亦称峣岭,又因盛产青泥(高岭土),亦有青泥岭之名。后文所说的“华子岗”,在峣岭西段,临近辋川峡谷。登临岭头,可观辋川胜景,将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四、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多少字

1、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曾在辋川隐居,他对田园风光、自然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写了许多歌赞美那里的生活和景物,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在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侣,早在移居辋川之前,他们就一同在终南山隐居过,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他们又经常“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2、志趣的相投,创作的相得。

3、写作目的《与朱元思书》:借景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心志;《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希望他不要热衷功名利禄。

4、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5、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

6、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在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侣,早在移居辋川之前,他们就一同在终南山隐居过,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他们又经常“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这段“当待春中”指明是等春天来了之后怎么怎么样,所以是虚写情感目的不同

7、与朱元思书借景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心志;山中与斐秀才迪书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希望他不要热衷功名利禄.

8、[16]天机清妙:性情高远。天机:天性。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

9、李叔同的人生是明显的三级式,每上升一层,就舍弃并超越了一层,他的生命直奔当下的唯一目标,所以,他的生命线条单纯而简洁,少却很多负累。而王维不一样,他的人生是三栖式的,他的三种追求始终是纽结在一起的,只不过每段时期其比重有别而已。

10、译文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11、据王维《请施庄为寺表》记载,王维的母亲师事普寂三十余年,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他经营蓝田的辋川别业,一方面为了方便自己的母亲宴坐经行修道之用,另一方面也为了自己追求自然淡泊、清静无为的生活。他在母亲仙逝之后,他也曾向皇帝上表,将自己最为钟爱的辋川别墅施作僧寺,供“名行僧”“精勤禅诵,斋戒住持”之用,并且不止一次上状,恳求朝廷允许将自己所得的职田献出,作为周济穷苦、布施粥饭之用。

12、[2]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景气:景色,气候。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殊:很。过:过访、游览。

13、王维几乎所有的田园山水诗都看得出其“取境”的精心考究和不同凡响,他几乎所有的田园山水诗又都是他审美体验的记录,其每一具体的物象,几乎都是有生活原型的艺术幻像,达到有限中呈现无限的极致。

14、全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沦涟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灭的灯火,以及深巷的寒犬、村墟的夜舂、山寺的疏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

15、文体的“交际目的”与“审美功能”

16、文章第1段说本想邀裴迪同往山中,但“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便独自前往山中,结果欣然而去,索然而返。自诗人去往山中之后,略无写景,亦全无抒情,只淡淡记一笔:“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17、[19]因驮黄檗人往: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因:凭借。黄檗: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和茎内皮可入药。茎内皮为黄色,也可作染料。不一: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

18、携手本同心,复叹忽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19、面对王维,裴迪才情的光华也许相对黯淡,但心灵的光辉丝毫不会逊色。

20、[14]朝雊:早晨野鸡的鸣叫。雊:野鸡叫的声音。

五、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

2、也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安史之乱中,才会有五品官员给事中王维被囚洛阳菩提寺、山野布衣裴迪舍生忘死偏向虎山行的佳话。王维作诗《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示裴迪》云:

3、王维得辋川别业后,常“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新唐书·王维传》)在王维与裴迪唱和的诗中,多称迪为“秀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云:“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以佯狂遁世的接舆喻裴迪,可见天宝年间,裴迪有较长时间未居官,隐逸山水之间。而裴迪在《青雀歌》中说:“动息自适性,不曾妄与燕雀群。幸忝鹓鸾早相识,何时提携致青云。”他何尝不想致身青云,但又洁身自好,不妄与燕雀同群。在隐居中,他逐渐接受佛教思想,从中获得精神安慰,《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说:“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内心的渴望与骨子里的矜持,乃至最后对佛教的皈依,与王维何等相似!

4、所以,“景气和畅”并不全然是自然景象,更多的,是诗人的物在灵府的主观体验。

5、事实上裴迪的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可与王维相提并论,其优劣分明的对比曾让不少人发出疑问:难道王维有意要拿裴迪做陪衬?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对此作出的解释颇为符合情理,“裴迪诗与王维诗的关系,我想可以比喻为纺织品花样和面料。花样和面料与其用毫无关系的色调,不如用同一色调的浓淡两色、或者强烈和不显眼的两种色彩配合,更来得和谐。”显然,同调的相互映衬构成的是整体的和谐美,不可能每个个体都平均着墨,这是审美的规律,也是自然的规律。显然双方已经对此心照不宣,各得其所且相得益彰,于是有了这高山流水知音相惜和甘心为护花而化作春泥的产物。

6、虽历经坎坷,王维的物质人生仍可谓基本圆满,但这并未能让他满足。虽有世外桃源似的蓝田辋川,亦有惟命是从的贴身僮仆,但胜景当前,“僮仆静默”,诗人只好感喟独坐,空忆往昔。这是一种知音难觅、衷情难诉的审美孤独。

7、安史之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却因此在战乱平息后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王缙(曾跟随皇帝出逃)请求削己官职以赎兄死罪,才幸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授予他太子中允之职,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转尚书右丞,这是王维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也是最后所任之职,所以后世称他为王右丞。

8、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 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9、“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在少年时也是豪情满怀、踌躇满志的,他的笔下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纯情,也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气。

10、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11、[20]山中人:王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故自称。

12、《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5期

13、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14、《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赞美自然风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诗。

15、仔细对比阅读,我们会发现两处景物描写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从叙述上看,第1处应该是实景,第2处则是虚景。前者是辋川寒夜图,后者是辋川春光图。实景,一方面是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另一方面也是为后文“多思曩昔”作情感上的铺垫。虚景,更能够唤起对方对山林的兴趣,因为更需要调动对方的想象力,从而将春景想象得越发美好。

16、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17、当时裴迪正在温经准备进入仕途,空留王维一人坐对辋川美景。王维心中寂寥同时又对裴迪尝试获取功名而忘却生活雅趣的行为感到遗憾,该信即是借对山中美景的描述委婉地表达自己略微不满的心情,并希望裴迪能与自己一起欣赏美景

18、有人说,王维心静,其诗有深味。但从禅的角度来说,心缚于静则性不活,无法超脱。所以,他的诗灵变飞动不如李白。从儒的角度来说,心住于静则气不充,没有深情。所以,他的诗沉郁顿挫不如杜甫。

19、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20、裴迪今存诗28首,全都是同王维的赠答、同咏之作;而王维集中同裴迪的赠答、同咏之作,则达30余篇,其数量超过王维与其他任何一个作者的这类作品,由此可见两人之间交往的密切。《辋川集》的流传,使裴迪声名显著,为世人所知晓。但他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第,未能金榜题名。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