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秦之楚
1、方城之外:方城山以北。方城,楚国北方险塞,在今河南方城东北。
2、东边的老牌大国齐国也不得不依赖魏国的威望。
3、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
4、此时的楚王得到了张仪,又不想交出黔中之地,张仪的建议正中楚王下怀。这时,楚国大臣屈原反对道:“大王屡次被张仪欺骗,现在张仪来到了楚国,大王不忍心杀他也就算了,怎么还能听信他的妖言呢?”然而在张仪的游说之下,楚王最终还是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和秦国结盟。
5、苏秦笑着说:“嫂子为何这样前倨后恭呀?”
6、于是张仪就被抓了起来,并遭到鞭打,但他始终不肯承认自己偷了玉璧。楚相只好放了他。张仪回到家,妻子看到他这个样子,哀叹:“你如果你不是因为逞口舌之利,四处游说,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呢?”
7、一天,田忌与齐国众公子赛马,孙膑发现,田忌与诸位公子的马脚力相差不是很远,可大致分为上、中、下三等,就私下跟田忌说:“我有办法让您获胜。”
8、鬼谷先生姓甚名谁,鬼谷究竟位于何处,众说纷纭。
9、庞涓暗地里把孙膑请来,老同学俩找机会叙叙旧。孙膑一来魏国,就成了阶下囚,庞涓找个罪名对他处以膑刑、黥刑(在脸上刺字,以示惩处),囚困在魏国。
10、燕军有攻齐意,赵国也早对齐怀恨,如果联合起来东击齐国,则中原势大,魏和先生您也定会名动天下
1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版
12、▲明代《三才图会》对鬼谷子的描写。
13、苏秦派人暗中资助张仪,让他得以拜见秦惠文王嬴驷,由此受到重用。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张仪拜为秦相,之后为秦国游说列国,推行“连横”之策。
14、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而行楚;王日,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
15、自秦惠文王时起,秦国逐步瓦解各国联合,为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积累了雄厚基础,张仪的战略着实功不可没。
16、苏秦到楚国去,三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
17、楚王说:“我听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我想听听您的意见。”
18、两年后,秦国想要换取楚国黔中一带的土地,楚怀王因为记恨张仪,提出以张仪作为交换。张仪知道后,反倒主动要求出使楚国。张仪到了楚国,楚怀王哪能饶了他,报仇的日子到了,于是把张仪关起来,打算挑个日子,拿他去祭祀太庙。
19、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
20、一次,张仪在楚国游说,与楚国令尹饮酒。楚国令尹刚好丢了块玉璧,有人就跟他进谗言:“张仪人穷,品行还差,一定是他偷的。”他们把张仪抓起来,鞭笞了数百下才放回去。
二、苏秦之楚三日
1、前342年,魏惠王再次以庞涓为将,出兵伐韩。齐国接到韩国求援后,派田忌和孙膑等人率军攻魏。
2、白天不看书,非点困的时候看,在人最想睡觉的时候看什么东西都不会看进去的,而且利用极端的手段来勉强自己看书,我不赞成那样的做法。
3、名师出高徒,高徒也会成就名师。鬼谷子之所以成为战国“网红”名师,甚至发展成一个两千年大IP,与他学生们把天下闹了个天翻地覆不无关系。
4、有人说,鬼谷子叫刘务滋。这是宋代人的说法,清末姚振宗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质疑道:“宋人伪《子华子》谓鬼谷子姓刘名务滋……不知其何所据。”
5、张仪学成之后,外出游说各国诸侯,但是因为他总是玩弄计谋,巧舌如簧,风评不太好。他曾陪着楚国的国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都认为:“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国相的玉璧。”
6、在战国期间,这种一国对抗多国联合的情况是一种常态,甚至可以说,无论哪一国想要最终完成统一都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楚国北上面对韩魏齐秦,秦国东出面对赵韩魏楚,赵国南下面对秦韩魏齐,齐国西进则有燕赵韩魏。
7、近几十年来,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等新史料的出土,苏秦、张仪的故事有了全新版本。
8、邯郸虽被称为四战之地,却异常顽强,魏国围攻近一年,费尽周折才艰难攻克。
9、魏武侯当即就给田和搭把手,派使者告知周天子和天下诸侯,我田和老弟要当国君,谁赞成,谁反对?
10、苏秦作为大游说家,其心理素质非常之高。他没有因为拒绝召见而心灰意冷,而当他见到楚王后也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和盘托出,而是以退为进,马上辞行。如此反而掌握了心理上的主动权,让楚王十分迫切的听从他的意见、答应他的要求,把他奉为上宾。
11、徐中舒:《论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
12、就像他锦衣回乡之后,又怎么会不知道他嫂子前倨后恭态度变化的原因,却偏偏要询问对方,让对方回答,其实就是将他嫂子最后自尊的遮羞布扯了下来。
13、古代的“圣人”们当然不希望鬼谷之学这样的实用理论大行其道。世间若是多几个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岂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14、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15、苏秦一事无成,深感惭愧,但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用坚毅的眼神回应那些轻蔑的言语。从此,苏秦闭门不出,埋头苦读,每当熬夜读书昏昏欲睡时,就以锥刺股,强打精神。
16、此时,苏秦打算引诱张仪入秦,于是派人暗中对张仪说:“你当初和苏秦的关系很好,现在人家都已经在赵国做了国相,你为什么不去结交他,说不上人家提携你一下,你也跟着大富大贵了呢?”
17、张仪打听到苏秦飞黄腾达,便前去拜访,请兄弟拉自己一把。
18、孙膑、庞涓是鬼谷子早期的学生,苏秦、张仪是其晚年弟子。
19、无论是春秋时的称霸,还是战国时的兼并,都是在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选择战争或者联盟,军事实力始终都是各国谋取利益的最大保障。
20、田氏代齐时,齐相田和将最后一任姜齐君主齐康公流放到海岛上,想自立为齐国国君,于是向当时的中原老大、魏文侯之子魏武侯求助。田和与魏武侯相会于浊泽,问一声大哥,我想当诸侯,中不中?
三、苏秦之楚给我们的启示
1、现实,有时比神话残酷,而有的人就爱看神话。
2、齐威王听从大臣段干朋“不救不义,且不利”的主张,同意发兵救援,但要等待魏军攻下邯郸,疲惫不堪的最佳时机才发兵。
3、就这样稳定了秦国之后,苏秦依次前往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游说这些国家的国君,拉拢他们加入合纵联盟,合力抗秦。苏秦大获成功,各国都接受了苏秦的计划,于是六国合纵联盟得以成立,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
4、在《史记》、《战国策》等旧史中,苏秦是张仪的师兄,苏秦合纵在先,张仪才以连横破其合纵。
5、有人说,鬼谷子姓王,叫做王诩,或王禅。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晚唐诗人陆龟蒙,记载于宋元之际马端临所编的《文献通考》中:“陆龟蒙诗谓:‘鬼谷先生,名诩’。”
6、如果不是之后齐国使者恰好出使魏国,与孙膑见面,发现其惊世才华,偷偷将他带回齐国,孙膑可能将一辈子活在屈辱之中。
7、无论如何,孙膑都要写个大写的“惨”字。本来以为是其乐融融的同窗聚会,结果成了人间惨案,难道还要感谢同学不杀之恩不成?
8、孙膑、庞涓向鬼谷子学兵法的说法,最早出自唐代编修的《道藏》记载,鬼谷先生“初以传孙子、庞公”。
9、孙膑的复仇大业就此展开。
10、张仪为秦开创了一种新的兼并思路,推动了秦国统一的进程。为何同样的策略,甚至“合纵”比“连横”要早,可最终结局却是后者胜利?
11、《苏秦之楚》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文章里有成语:薪贵于桂:意思是形容物价飞涨。
12、《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13、楚王:傲慢,但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也有一双慧眼。
14、他立下志向:“游说君主的人,岂能不受赏金玉锦绣、官拜卿相呢?”
15、苏秦私下对他信赖的门客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连我都比不上他。如今我比他先受到重用,而现在只有让张仪掌握秦国的权力,才能推行我的计划。但张仪出身贫寒,长期无法受到重用,我担心他不能成就大业,因此特地把他骗过来羞辱他,希望他能因此发愤,而在秦国建立功业。你替我在暗中为他提供帮助。”
16、苏秦先后游说于周天子与秦、赵、燕、韩、魏、齐、楚等国君主,促使关东六国一度形成合纵联盟,压制日益崛起的秦国,苏秦被推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
17、洪适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擅长以金石所记考订史实,所言有一定根据。
18、庞涓出师后,来到魏惠王旗下,成为魏国将军,本来前途光明。用现在话说就是鬼谷子优秀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进世界500强当高管。
19、当屡屡遭受质疑时,不该“玻璃心”,当能力撑不起野心时,就该静下心来学习,苏秦正是如此。苦学一年,他终于整出一套纵横之术,自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20、孙膑埋的坑,就等着庞涓往里跳。
四、苏秦之楚的之是什么意思
1、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扩展资料:作品赏析:苏秦作为大游说家,其心理素质非常之高。他没有因为拒绝召见而心灰意冷,而当他见到楚王后也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和盘托出,而是以退为进,马上辞行。
2、当老师的,哪里知道学生毕业后多能闹腾。
3、楚国请求向东、西二周借路去攻打韩、魏,周君为此感到担忧。
4、苏秦是一个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毅力非凡,志向远大,坚韧不拔,但又有极大功利追求的读书人。
5、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6、(汉)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孙膑向田忌献上诱敌深入的“减灶之计”,并分析说:“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8、到后来秦国联合魏国、齐国一起进攻赵国,破坏了合纵联盟。苏秦受到赵王的责备,便前往燕国。苏秦离开赵国后,又纵横于燕国和齐国之间,在两国都获得了高位,直到最后在齐国遇刺,被车裂而死。(有部分资料说苏秦此时是燕国派出的间谍,为燕国谋取利益)
9、孙膑接着对田忌说:“您先用下等马对付公子们的上等马,再用上等马与他们的中等马比试,最后他们只有下等马可用,您再派上中等马。”孙膑这招,是经典的博弈论。
10、张仪听了,愣住了,叹息着说:“我自以为聪明机警,想不到一直蒙在鼓里还不知道。他在一天,我决不叫秦王去攻打赵国!”
11、如果从性格产生上来说,很有可能是因为苏秦游历穷困潦倒遭受不少白眼,得势后自然是希望有那种“莫欺少年穷”的报复心态。只是这种不给人留余地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憎恨。
12、如今,解读《鬼谷子》的书籍铺天盖地,摆满各地书店和地摊,鬼谷子其人却依旧神秘。
1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14、燕文侯为苏秦的雄辩所折服,对苏秦说:“只要你能以合纵的方略说服赵国,保证燕国的安全,愿意倾国相从。”然后为苏秦提供车马金帛,资助他去游说赵国。
15、《冻苏秦》元·无名氏撰。本剧演苏秦由穷困潦倒到发迹变泰的故事。共四折一楔子。战国时期,苏秦、张仪本为结义兄弟。张仪先行求得功名,苏秦则因病回到家中。父母、哥嫂、妻子对他都十分冷淡,这使他气愤地离家而去。苏秦前去投靠已为秦右丞相的的张仪,又一次受到冷遇。张仪让其住冰雪堂,冷酒、冷饭招待。苏秦伤心欲绝,张仪派下人陈用劝说,助以盘资,让他再求功名。苏秦游说各国,使六国连横抗秦,官封六国都元帅。苏秦衣锦还乡,陈用道出当初情由,他才认了原先冷待他的父母、哥嫂和妻子,和张仪也和好如初。《冻苏秦》又名。《衣锦还乡》,全名《冻苏秦衣锦还乡》。《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见有著录。现今流传的版本只有一种,即《元曲选》丙集本。。
16、苏秦(?一前317):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纵横家,相传为鬼谷子的学生,富有辩才,游说六国合纵联合抗秦。后来,苏秦在齐国任客卿,因与齐国大夫争宠而遇刺,重伤未死。为了捉拿凶手,他请求齐王以“燕国间谍”的罪名把自己处死,并悬赏捉拿行刺的人,以此诱骗刺客出现。齐王依计而行,把苏秦车裂于市,最终抓到了凶手。
17、苏秦的结局并不美满,他没有功成身退,而是被处以车裂之刑。
18、苏秦之楚,三日乃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19、这篇是《战国策》中西周策的第八篇,主要是周君担心楚国将道路修到自己的城池跟前,苏秦却认为周君的担心的完全没必要的,因为楚国一旦行动,必然会有齐秦韩魏四国阻止,如果四国不阻止,哪怕周君不愿意,楚国也会自己将道路修好。
20、孙膑所受膑刑,并非一些小说所说的挖去膝盖骨,而是砍断双足。
五、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翻译
1、此时的张仪是秦国的国相。秦惠文王十二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因为此时齐楚联盟,于是便派张仪前往楚国破坏联盟。
2、此文中苏秦是一个游说家,想要面见楚王以期得到重用实现其抱负。楚王倨傲但他又是一个虚心求贤者。小资料:苏秦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与张仪起名,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获得六国相印;对于他当时世人评价是“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3、现存的两汉和先秦史料中,并没有言及鬼谷子的姓名,大量牵强附会的神鬼传说,也出自魏晋以后的记载,无从考证。
4、不管这种努力是不是最后一层遮羞布,都是人性自身保护自尊下产生的。
5、齐国的两支疑兵还未到平陵就被击溃,大败而归。庞涓以为田忌不懂兵法,自然更加轻敌。
6、苏秦作为大游说家,其心理素质非常之高。他没有因为拒绝召见而心灰意冷,而当他见到楚王后也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和盘托出,而是以退为进,马上辞行。如此反而掌握了心理上的主动权,让楚王十分迫切的听从他的意见、答应他的要求,把他奉为上宾。可见,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是以识取信的关键。
7、于是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埋头钻研一本叫做《周书阴符》的书,最终找到了谋求富贵的诀窍,他想用自己所学去游说各国的君王。
8、历史学者朱绍侯先生赞同这一说法,解释说:“在孙膑所处的时代,私人传授兵法的除鬼谷子之外,不见有其他记载,所以说孙膑、庞涓师事鬼谷子是可信的。”
9、苏秦:能言善辩,有敏锐的政治眼光
10、鬼谷弟子各自的精彩人生结束后,他们的老师鬼谷子在后世的造神运动逐渐走上神坛。
11、庞涓紧追不舍,看到三天来齐军灶数变化,大喜过望,说:“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于是亲自率轻锐部队加快步伐追赶,将大部队落在后面。
12、有了燕国的支持,苏秦终于可以大展身手。到了赵国之后,此时厌恶苏秦的奉阳君已经死了,苏秦赶紧向赵肃侯提出了合纵六国抗秦的主张。
13、桂薪玉粒开放分类:成语、文学、词汇、国学、成语词典词目桂薪玉粒发音guìxīnyùlì释义指柴米昂贵。出处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原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示例公婆年迈,慈母身孤,兼之室似罄悬,谁办~。★明·陈汝元《金莲记·惊讹》
14、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张仪是最早加V认证的鬼谷子学生。
15、孟子喊出“民贵君轻”等仁政口号,却不赞同鬼谷学说。
16、苏秦合纵六国,以一人之力制约强秦;张仪叱咤风云,以连横之计削弱六国。二人出山,正应了《鬼谷子》那一句:“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
17、“合纵连横”的当代价值
18、张仪靠着自己的计谋以及与楚国大夫靳尚的关系,才获得释放。张仪被释放后,不但没有立即离开楚国,反而又前去游说楚怀王,提出只要楚国与秦国互派人质,永结为兄弟之国,秦国就可以不要黔中之地。
19、《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0、启示: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是以识取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