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机夜课图记
1、《鸣机夜课图记》为中国清代著名诗人蒋士铨所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胃作者感念母亲辛劳,请南昌老画师为其母画像。包括及垂短发、持羽扇、煮茶石上者,则奴子阿同、小婢阿昭也。”图成,题为“鸣机夜课图”,并作《鸣机夜课图记》,详细记录了作图原因及过程。
2、母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一种氛围,她的存在就是一种影响,一种磁场,一种时时生发教育的引力场,穿透于看与被看之间,作用于教与育之中。
3、当我离开时,最牵挂的是你
4、于是,我从母亲处退出来,去把她的要求告诉了画师。画师就画了幅秋夜的景色:堂屋里四面空敞,中间挂盏明亮的灯;屋外一株高大的梧桐,树影落在屋檐上;堂屋中间排一座布机,画我母亲坐在机上织布,我妻子坐在母亲旁边摇纺车,在微风和清凉的月光下摇动。
5、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传授我《四书》几句。苦于我年幼不能拿起笔,母亲于是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汉字的书写笔画,拼起形成一个字,抱着我坐膝盖上教我认字。已经认识,就把这个字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着竹丝来拼所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就停止。
6、家贫儿痴但深藏,五年不出门庭荒。
7、就是今天的站前西路以北、绳金塔路以东。
8、母亲是因为儿子熬夜苦读,疼爱,而流泪。儿子是因为母亲为了自己的成长深夜陪读,感动,而流泪。
9、教师不妨看脸色“行事”
10、蒋母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课读之严且坚持不懈,终于使儿子成为“江右三大家”之这说明蒋母的教育是成功的。但是,这个个例在现代社会不一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舌尖上的隐患是生命成长的最大隐患
12、蒋士铨从小跟母亲钟氏一起生活,父亲常年在外,极少寄钱回家,只能靠母亲织布制衣赚钱养家,母亲每天忙到深夜。长大后的蒋士铨在《鸣机夜课图记》中记述了母亲勤劳贤惠的一生。清代画家沙馥根据文字记载,以“织机声中夜读”为题材创作了这幅画,此画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堂屋内的母亲钟氏正在织机前织布,儿媳立于母亲身后观摩学习,而在书房中用功苦读、若有所思的那个人,正是蒋士铨。
13、当年南昌广泛流传民谣:
14、母亲万分哀伤,七天不饮不食。亲戚和邻里,当时人人夸她是孝女,到现在还是这样说的。
15、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蒋士铨,他请人为自己的母亲画了一幅《鸣机夜课图》,还写了一篇《鸣机夜课图记》,把许多感人的往事记述下来,让我们看到他成才的道路上,浸透了自己的汗水,也饱含着母亲钟令嘉的苦心教导。画的是他小时候,他母亲夜里一边织布一边督促他学习的事情。鸣机就是开动机杼,织布的意思
16、送给孩子一生随行的能力之规矩篇
17、捧课本不如端盘子45分钟干不过80元
18、纸本设色纵8厘米横16厘米
19、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蒋士铨,他请人为自己的母亲画了一幅《鸣机夜课图》,还写了一篇《鸣机夜课图记》,把许多感人的往事记述下来,让我们看到他成才的道路上,浸透了自己的汗水,也饱含着母亲钟令嘉的苦心教导。
20、xiaozhangchuanmei@qq.com
二、鸣机夜课图记赏析
1、轴纸设色纵9厘米横17厘米
2、(1)令铨坐膝下读之。
3、仕途不顺并不妨碍蒋士铨日后成为一代大家。
4、可以说蒋士铨的戏曲成就与南昌有着莫大的关系。乾隆年代太平盛世,每逢各种节日,或神诞庙会,南昌城内常有各种戏曲演出。神庙里都建有戏台,有时搭过街戏台,来往行人则从戏台下穿过。演剧费用都由富绅捐资募集,百姓随意观看。蒋士铨那时不管黑夜白天、不辞艰辛,常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观看戏曲,乐此不疲,津津乐道,为他日后的戏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画好了这张图,母亲看了,非常喜欢。所以,我特地把我母亲勤劳的一生,写了这篇概略的记叙,为的是请求著书立说、鼓励人们善行的大人先生,据此写出完善的文章来。
6、61岁的蒋士铨在藏园逝世。
7、送给孩子一生随行的能力之习惯篇
8、父母的榜样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教材”。榜样的作用毋庸置疑。榜样就是示范,就是做给孩子看,就是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教育影响子女的一种形象、具体、生动的教育方法。
9、第一次流泪是因为儿子学习不认真,母亲觉得无法向孩子的父亲交代,心里焦急。第二次流泪是因为儿子学习辛苦,母亲感到心疼。
10、(2)儿怠,则少加夏楚( )
11、而蒋士铨,这位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清代江西文人,似乎被大部分南昌人遗忘了。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他的故事,他是乾隆认定的“江右名士”,是继关汉卿、汤显祖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戏曲家。几乎所有的辞书都注明蒋士铨是江西铅山人,但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南昌度过的,并在今天的站前西路以北、绳金塔路以东建造了名噪一时的“藏园”。
12、榜样是看得见的正能量,是具象化的价值观。孩子选择的榜样反映了其向往的状态、欣赏的品质和学习的目标。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助推器,能激励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点燃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观察榜样的言行并模仿是人们间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众多研究表明,榜样对孩子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13、家中常常宾客满座,我母亲拿下金玉首饰,换了钱办酒席,席上酒菜丰盛,毫不减色。结婚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亲戚和同族人,个个赞她贤慧。
14、蒋士铨好不容易踏上仕途,为什么又匆匆忙忙辞官呢?蒋士铨自撰的《清容居士行年录》中提道:“裘师颖荐予入景山为内伶填词,或可受上知,予力拒之。八月遂乞假去,画归舟安稳图。”裘师指南昌历史名人裘曰修,当时为工部侍郎,以治水有方深得乾隆器重,他推荐蒋士铨之事当非虚妄。裘曰修死后,家人请蒋士铨为其作墓志。蒋士铨对他推崇备至,可见友情之深。
15、蒋母授书勤耕不辍,严慈相济。他一面纺绩,一面教子。儿子稍有松懈则施与夏楚,爱而不失其严。深夜课读,蒋母解衣暖背,母爱绵绵,沁人肺腑,跃然而来。“读倦,睡母怀”,勤苦如此。不久,母亲又把作者摇醒,“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母泣是因为疼子爱子,子泣是因为感动内疚,情怀相融,爱惜交错,意切情真,展现了集温暖慈祥与严格理智于一身的母教风采。
16、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么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17、不久,母亲摇我,说:“应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不久,又让我读书;直到头遍鸡叫,才睡觉了,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她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
18、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19、此类情况多是因为室外机风扇,被风吹旋转之后,导致风扇电机逆向旋转,电机内部机件产生的噪音,本身不会对空调造成损害,也可在空调不用时将室外机用保护套保护。实阳机电为您解答
20、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让我坐在她膝下读书。母亲一边手里操作织布,一边口里教我断句。我读书的声音,轧轧织布的声音相互间杂。
三、鸣机夜课图记翻译记母教铨时
1、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3、就是今天的绳金塔小学。
4、实际上,蒋士铨从23岁开始就北上求仕。然而蒋士铨踏入仕途,却并非一帆风顺。他先后三次进京赴考,只是在乾隆十九年他满30岁的时候,才得到个内阁中书的小官。他只做了几个月,就请假回去了。直到乾隆二十二年,他33岁,才得中进士,但那时中了进士,是不能马上授官的,还得入庶常馆为庶吉士,三年散馆,才能授官。他在庶常馆熬过了三年“尚习雕虫业”的痛苦生活,终于散馆,钦取第授翰林院编修。这以后四年中,他曾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读文献通考纂修官,一直供职于翰林院,久久未得升迁。
5、送给孩子一生随行的能力(品质)之沟通篇
6、绢本设色纵1厘米横2厘米
7、绢本设色纵4厘米横31厘米
8、乾隆三十年(1765年),
9、(本文为邵长宇副校长原创投稿)
10、请人作画的是清朝进士蒋士铨。他是清朝中期一个有影响的诗人,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蒋士铨年幼时,父亲宦游在外,他的成长全靠母亲的苦心教育。蒋士铨早年家境贫寒,母亲一边纺纱织布,一边教他读书,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她持家有道,教子有方,最终把孩子培育成大学问家。蒋士铨为了报答母亲的教育之恩,不仅请人画了《鸣机夜课图》,还亲自写了一篇文章《鸣机夜课图记》,详细记录了作图原因及过程,一图一文,在当时传为佳话,广为称颂。
11、邵长宇:疫情之下的家庭教育面临六大挑战
12、蒋母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课读之严且坚持不懈,终于使儿子成为“江右三大家”之这说明蒋母的教育是成功的。但是,这个个例在现代社会不一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通常情况下,轻松愉快的教育效果更佳。王守仁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好的教育方法,是在快乐的教育中把子女培养成材,而不是采用“头悬梁,锥刺骨”的近于自虐的学习方法。但蒋母的教育则近于苛刻,有违一般的教育规律。
13、具体位置在“进贤门外猪市街”东边,
14、41岁的蒋士铨从南京金陵再次回到南昌,
15、该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叙述、描写与抒情结合,寓情于叙述和描写之中。全文主要用叙述语言,但也多有描写,如“睡母怀”等细节描写,“母有病”时的对话描写,在描写和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深情。句句出肺腑,字字都是情。
16、蒋士铨的母亲钟令嘉,字守箴,晚号甘荼老人,著《柴车倦游集》,是清代一位女作家。钟氏一生相夫教子、睦邻敬老,特别她垂范示教,诲谕谆切,堪称“母范”。“鸣机”、“夜课”便是生动写照。
17、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蒋士铨,他请人为自己的母亲画了一幅《鸣机夜课图》,还写了一篇《鸣机夜课图记》,把许多感人的往事记述下来,让我们看到他成才的道路上,浸透了自己的汗水,也饱含着母亲钟令嘉的苦心教导.画的是他小时候,他母亲夜里一边织布一边督促他学习的事情.鸣机就是开动机杼,织布的意思
18、反省自己——家长要补的功课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0、我跪下说:“尽管如此,娘有没有想到什么高兴的事情却还没有得到的,望您同意画在这图像上,行不?”母亲说:“只要我儿子和新娘子能够勤勤恳恳,不就可以了吗?在布机声里夜里教你念书,我老太婆的愿望就够了,其他还有什么乐趣啊!”
四、鸣机夜课图记启示
1、送给孩子一生随行的能力之责任篇
2、教育,如何教?怎样育呢?
3、请简要阐述文中母亲两次流泪的不同原因。
4、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排行第九。她在小时候和几个哥哥一起跟着我外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父亲。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散给人家许许多多金钱,使得家里箱柜里东西都一空如洗。
5、画的是他小时候,他母亲夜里一边织布一边督促他学习的事情。
6、孟母三迁——孕育生命成长的家庭“气象”
7、此后,一生漂泊不定的蒋士铨仍然四处游走,但终点都在南昌藏园。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浙江巡抚熊学鹏致书延请蒋士铨主讲绍兴府蕺山书院。乾隆四十年(1775年),蒋士铨母亲逝世,归葬铅山之鹅湖山下。蒋士铨守孝头尾3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返回南昌藏园居住。
8、②认同。文中母亲虽然对儿子要求严格,但她的出发点是好的,用心是良苦的,对儿子的爱也是深沉的。
9、蒋士铨始终不肯留在京城,这其中究竟有何原因呢?据《铅山县志》有载,蒋士铨名震京师后,“有某显宦欲罗致之,士铨意不屑,自以方枘入圆凿,恐不合,且得祸。”某显宦指谁?各书均无记载。唯徐珂《清稗类钞》及《清朝野史大风》直言蒋士铨“以刚介为和珅所抑”,但是和珅用事是在乾隆四十二三年以后,此种说法或出于猜测。
10、①拥被/覆双足②缈何托焉
11、孩子,考好考坏,妈妈都等你回家吃饭!
12、旧时南昌有一句广泛流传的民谣:“弯弯曲曲的蒋家(蒋士铨),红红绿绿的裘家(裘曰修),莺歌燕舞的包家(包竺峰),铜墙铁壁的干家(干从廉)。”这裘曰修曾是乾隆时期有名的大臣纪晓岚的老师,世居在我们南昌德胜门,至今那里还留下裘家厂、大士院等地名。赫赫有名的包竺峰和干以廉也在南昌留下诸多建筑,如包家大屋、江西大旅社(八一起义纪念馆)和干家大屋。
13、惟有道义思无疆,勉励汝节弥坚刚。
14、儿子马上就要离家赴任,此时母亲不忘对他进行严肃训诫,这便是清代画家康涛所作《贤母图》中描绘的情景。画家以非常高超的笔法将一位贤母教导儿子时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十分传神地刻画出母子离别时母亲的伤感之态、立于一旁的儿媳对丈夫依依不舍之情、恭敬聆听母亲教诲的儿子的踟躇难离之意。画面中心屏风上的字,则呈现出母亲叮嘱儿子的内容——“临民听狱,以庄以公。哀矜勿喜,孝慈则忠”。
15、外祖父高身材、白胡子,喜欢喝酒。酒喝得高兴,就大声念他做的诗,叫我母亲指出诗句的缺点。母亲每指出一个字不妥当,外祖父就斟酒一杯喝下肚;指出几个字以后,他就乐乎乎地捋着胡须大笑,举起酒杯大声说:“想不到我老汉竟有这样的好女儿!”接着抚摩我的头顶,说:“乖孩子!你将来用什么来报答你娘啊?”我年纪小不会回答,就投到母亲怀里,眼泪索索地流下来。
16、(2)铨张目视母面。
17、胡适在《九年的家乡教育》中说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8、这是一片文章,有关本文解释如下,有关的对联具体要求还请明示:《鸣机夜课图记》为中国清代著名诗人蒋士铨所作的一篇散文,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作者蒋士铨年幼时,其父宦游在外,全赖母亲教养。母亲一边纺纱织布,一边教他读书。蒋士铨长大成人,感念母亲辛劳,请南昌老画师为其母画像,"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厂,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砌花盘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及垂短发、持羽扇、煮茶石上者,则奴子阿同、小婢阿昭也。"图成,题为"鸣机夜课图",并作《鸣机夜课图记》,详细记录了作图原因及过程。
19、(邵长宇专栏)古代家庭教育启示母亲篇鸣机夜课——父母的榜样是人生最好的“教材”原创作者|邵长宇(北京雨仁法治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校长传媒专栏作者/全国生命教育工作室主持人/山东临沂第三十四中学副校长)
20、尽管此时,蒋士铨在京中已经诗名大振,声誉在不断地提高,但对他来说,经国济民的愿望却难以实现,满腹经纶却无以致用,于是,便于乾隆二十九年毅然辞官南归了,又回到了南昌。
五、鸣机夜课图记文言文
1、《少年的你》——生命逆流之泪
2、蒋氏子孙称他为“藏园公”。
3、化解孩子生命成长的“忧喜了”——二胎
4、蒋士铨7岁时,又随父母离开瑞洪,返回南昌老家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蒋士铨10岁,父亲蒋坚携全家北上漫游,“浮洞庭,涉黄河,置身太行,一望齐梁燕门之壮,然后负之趋崤函而登泰岱。”此次漫游历时10年,蒋士铨阅读了大量的古典经籍,创作了大量的诗歌。10年求学,10年壮游。乾隆十年(1745年),20岁的蒋士铨又回到了南昌,全家依然居住南昌小金台旧宅。乾隆十一年(1746年),蒋士铨21岁,随父亲回家乡铅山,就学于永平镇张氏塾中。5年后,蒋士铨再次返回南昌居住。
5、①放,摆放,陈列;②懈怠,松懈;③到;④曾经。
6、因才气横溢,乾隆皇帝赞赏蒋士铨与彭元瑞为“江右两名士”。他的诗与袁枚、赵翼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为乾嘉诗坛领袖之一。但实际上,他的戏曲成就更超过了诗词,是继关汉卿、汤显祖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戏曲家。他的《藏园九种曲》在当时传唱甚广,妇孺皆知,至今流传于世。
7、试题答案:小题1:(3分)A小题1:(3分)C小题1:(4分)(1)乃:才(2)斯:这(3)素:向来,一向(4)暇:空闲小题1:(2分)稍微病愈,母亲就指着抄录在墙壁间的诗歌,教儿小声吟唱把它作为游戏。
8、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9、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说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10、(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诗人。②夏楚:这里是责打的意思。
11、南昌的老画师来到鄱阳,年纪八十多岁,满头的白发长过两耳,能够画人的相貌。我请他来给我母亲画幅小像,因此,我请示母亲,画像左右怎么安排景物,又问她:“娘用什么来娱乐,把这些画上去让娘高兴。”
12、早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
13、谢谢你,让我度过快乐的童年
14、熹前再拜谢阿娘,自古作善天降祥。
15、“鸣机夜课”——可以捧在“心”里的一本家教书。
16、我生下二十二年,从来没有离开过母亲。有一次,因为要应童子试,回到原籍铅山,向母亲告别,她一点也没有舍不得我离开的神情。后来我考中了秀才。第二年是丁卯年,领到了廪膳生的生活补贴费;秋天,中了举人。回来拜见母亲,母亲脸上现出了高兴的表情。在父母身边住了二十天,就到北方去。
17、把我从错路一把拉回正途的人,是你
18、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19、这是一幅描绘家庭教育的场景图,主人专门请来画师,把母亲教其学习读书的故事真实的记录下来,表达了对母亲的敬仰感激之情。这是一个寻常的家庭教育场域,母亲坐在机上织布,妻子坐在母亲旁边摇纺车,屋檐下横摆一只书桌,主人正靠着窗栏映着桌上的烛光读书。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情境,母良妻贤,
20、堂中老人寿而康,红颜绿鬓双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