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路遥
1、事实上,高加林对土地逃离与回归的人生历程,正揭示出路遥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生命的两难抉择。在守望土地、生命接近自然性存有野性美的同时,也要承受来自恶劣自然环境、封建陈规陋习和城市人高傲所带来的深重痛苦和屈辱。
2、这几年里他虽然四处求医,服用大量药物,但治疗效果却令人失望。他甚至怀疑自己可能患上了凶恶可怕的肿瘤——肝癌。这种恐惧感,一直使路遥没有勇气去医院证明自己的猜测,只能使治疗一误再误,病情愈来愈重。
3、贾平凹曾在路遥逝世十五周年时作祭文评述路遥:“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4、路遥希望妻子是一位能体贴入微的贤妻良母。但林达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事业心极强的现代知识女性。她是不可能放弃事业去心甘情愿地做一个家庭妇女的。
5、人生,因为有竞争,人们才有动力;人生,因为有奋斗,人们才追求卓越。
6、路遥甚至拖着病体饶有兴致地与朋友长时间聊天,也许这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办法。有一次,朋友到路遥家聊天。几个月没见,路遥明显瘦了,脸色铁青,胡子拉碴,人显得很憔悴。他指着书房桌子上一尺多高的文稿对朋友说道:“昨晚四点多才把文集的稿子整理完,现在心里轻松得多了。”
7、1982年秋,《人生》的魅力效应开始彰显出来。《中篇小说选刊》与《新华文摘》都全文刊载。《人生》的能量不断地释放出来,评论界也对《人生》投以极大热情。
8、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9、它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
10、♪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长海朗读
11、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12、路遥长叹一口气:“这种病放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治法,该有的药,延安都有;如果延安治不好,西安、北京、上海也都治不好。就是送到联合国,也治不好。”
13、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14、而且路遥的父亲的性格软弱,活得窝囊。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把路遥打一顿,回来后希望得到家里人的支持,但得到的是父亲再一顿打。
15、那么,《人生》这部小说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它对路遥的创作道路又有何重大影响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16、高加林即村里加字辈的高姓而已。这却堪路遥忠诚地记录了中国农村真实全貌的一斑,也是现实主义体裁(形式与内容)不可忽略的特征:描写的日常生活细节务必真实!否则,即是伪现实主义了!
17、本来,路遥赢了游戏。但村里大男孩骂他“私孩”“为儿货”,路遥这时再也控制不住情感,和这个男孩摔到一起,并把这个男孩的头打破,直到大人们走过时,才把他们拉开。
18、路遥病逝的消息通过电波传到全国各地后,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震动,各界人士纷纷沉痛悼念。
19、这一天的“出清涧”是路遥的人生转折,在人生短暂的四十二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20、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2日出生于陕北山区清涧县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的家庭人数众多,父母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身高只有5米左右的父亲用一副钢铁般的双肩,挑起了全家十口人的生活重担。
二、人生路遥经典语段
1、高加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
2、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3、1983年,在路遥成为中国作协陕西分会驻会专业作家的第一年,《人生》热继续发酵,并形成新一轮高潮。
4、他们当然体会不到路遥骨子里倔强不屈的精神,他想出人头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路遥努力读书、刻苦学习。为了证明自己,他参加了考试,终于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5、这一点毋庸置疑,人生也让我认清了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可逾越的差异。高加林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也是值得许多人学习的每个人都会有年少轻狂的那份激情。并且只有有了理想我人生才会充溢激情和挑战,才会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我会不断的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挫折。这些压力和挫折是肯定存在因为这就是生活。因此我需时时刻刻坚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去认清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现实是不能以个人意志力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也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6、3月25日,路遥乘火车赴京去领奖。这天刚下过一场大雪,车过三门峡时,整个中原大地白茫茫的一片。路遥一下子就想到了老家陕北,想起了绵延起伏的黄土地,想起了他小时候在风雪之中缩着头、弓着腰走在上学的山路上。
7、此时的路遥已经成熟了,他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改变命运,虽然伯父已无力再供他上学,但他不断与家人谈判,最终勉强同意他去上学。
8、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9、《人生》是我大学时看的,其实我一个非常同情高加林,一个渴望走出自己命运的圈子,最后又神奇的回到这个圈子,这岂不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如何也走不出命运的轮回,非常心痛又心疼。
10、老辈人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靠自己目前的光景,供孩子上学是没有一点门,家庭拖累太大了。
11、后来,两人顺理成章的结了婚。可令人遗憾的是,婚后生活并没有起初想象的那般甜蜜,更谈不上和谐、幸福。
12、他虽然出身寒门,但他没本事的父亲用劳动换来的钱供养他上学,已经把他身上的泥土味冲洗得差不多了。
13、路遥的小说《人生》,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14、每天都去看望的曹谷溪忍不住悲切,努力用平静的口气劝导路遥:“我有一个想法,咱们延安医院小,条件不如大城市的大医院,人家的设备好,医生强,我看转到大城市,治疗得会快一点……”
15、作为多年交往的朋友,陈泽顺理解这句话,但却没有意识到这也可能是某种暗示。人生的许多暗合,让我们说不清楚。
16、除了白天与村里小孩的玩耍外,路遥更要直接面对大伯与大妈。
17、我是唐若,职场心理顾问,微信公众号:唐若心学,愿和你一起成长。
18、路遥的灵魂重回延安大学后,他墓园前的鲜花从没有断过,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们,经常来此扫墓与祭奠,表达对一代著名作家的深深怀念。事实上,路遥墓已经成为延安大学乃至整个陕北的一道文化风景。
19、为了回应文学界和广大读者对《人生》的强烈反响,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在3月10日和11日两天,召开了《人生》讨论会。
20、有次他回到延安,生父领着好几个亲戚从清涧赶来叫他办事。有要求调动工作的,有要求解决户口的,还有打官司的,人们对于路遥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许多要求。路遥对这一切突然“遭遇”,束手无策,独自躲到好友曹谷溪在市场沟的窑洞里,漫无目的地发一通牢骚。
三、人生路遥简介
1、1991年元月,我国作家期待已久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到了终评阶段。“茅盾文学奖”是我国最高的文学奖,能获此殊荣,意味着能获得国家文学体制的表彰。
2、路遥讲这段话时,距离九岁那年的“出清涧”,已经有整整三十四年的岁月了。在此,他毫无遮掩地向世界告知延川对于自己的意义。
3、小说《人生》获奖后,路遥彻底成为在广场上生活的“公众人物”。刊物约稿,许多剧团、电视台、电影制片厂要改编作品的情况很多。一些熟人也免不了前来祝贺。
4、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的评奖结果一出,路遥高兴地睡不着觉。《平凡的世界》不仅获奖,而且票数排名第一。
5、这句话不是表面意思会有第二部,而是深层意思上的终结。 作者不认为这是《人生》的终结。当我们读这本书时,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生命的尽头。所以这不是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不可预知的,未知的,就像汹涌的河流,书中只写了生命的一个阶段,没有了人物的终结。
6、路遥作品中对城乡交叉地带的细致描写使其作品洋溢着浓厚的黄土气息,作者对困苦中的情与爱的感受和表现完全遵循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劳动人民的人格美、人物身上潜在的传统关系感人肺腑。
7、路遥原来可不是这样的人,他是典型的文坛硬汉。可一部《平凡的世界》写下来,他竟变得如此脆弱。其实,他的朋友并不知道路遥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身体已经走向崩溃的边缘。
8、《人生》是路遥创作的第一部经典长篇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路遥的文学之路开始步入巅峰,也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的地位。这部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学术争议,不仅因为它是理想童话和现实悲剧的矛盾结合,它所描述的爱情悲剧也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索。
9、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10、自由的去爱每一片蓝天;
11、可是,尽管有这次隆重的掌声鼓励,路遥在1991年的心情仍处在时好时坏的状态中。进入1992年的路遥身体更坏,情绪变得越来越忧郁了。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但他浑然不知。
12、今天,我们了解到路遥小时候的家庭背景,以及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
13、《平凡的世界》《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你怎么也想不到》《在困难的日子里》
14、陪同全国著名作家游览延安后,路遥又邀请陕西人民出版社文学编辑贾平凹、西安市《长安》月刊编辑和谷与《延安报》编辑高建群等人到延川,参加延川县委、县政府举办的“纪念《山花》创刊十周年座谈会”。
15、就生命的经历而言,路遥是短暂的;就生命的质量而言,路遥是辉煌的。
16、《人生》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年青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农村当农民,在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他的生活。
17、与这两种景观相对应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生存方式、文化特征、价值观念。由此导致了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差异;城乡差别。同时,国家还通过各种举措在主观上强化这种差异。
18、《Fond》《Remembrance》《Lunamood》
19、这部伟大的作品就是《平凡的世界》,而它的作者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路遥。
20、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像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选择。
四、人生路遥读后感
1、“贫穷”是陕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人生活的代名词,路遥家也不例外。
2、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3、1992年11月17日清晨8时20分,路遥的生命之弦彻底绷断,他的人生永远定格在这一时刻。从这一刻起,路遥再也没有醒来,他的灵魂离开了他挚爱着的平凡的世界与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回归到大地那里去了……
4、他忘不了文学教父柳青对他的嘱托,柳青说,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体裁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待的,这个担子你应挑起来。于是,路遥开始了他文学的远征。
5、那么,路遥究竟能否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他的创作之路又能走多远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6、《人生》产生的轰动效应是持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984年改编成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主持的7集同名广播剧播出;1984年,由上海话剧团改编成的同名话剧正式公演。
7、参与无偿的劳作。而国家采取的各种政策将农民强制性地限制在土地上。这些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农民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长时间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中。
8、但没有儿女,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俗话说“养儿防老”,弟弟送来的路遥,就是自己今后的儿子,自己死后继承香火的儿子,所以他对路遥十分呵护。
9、10月29日,路遥又一次出现肝昏迷,虽经抢救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不久又进一步恶化。
10、后来,路遥亲自抱着一个巨大的提包,汗嘘嘘地到陕西人民出版社陈泽顺家里,交了夜以继日剪贴整理好的《路遥文集》稿件。
11、家里孩子多,拖累大,仅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就已经很不错了。
12、中国作家大都有“茅奖”情结,路遥也不例外。他对“茅盾文学奖”有着深切的追求,也渴望能得到文学界的一次热烈掌声。
13、命运是什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那些有志向的人都希望实现命运的突破,高加林是出身于陕西黄土高坡农民的儿子,因为他太想改变命运了,所以她在面对自己事业,他选择了选黄亚萍,抛弃了自己的农村的刘巧珍,选择了走捷径,这你也可以体现出是每个人的原罪,在事业与爱情之间他选择了事业。
14、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在医生眼里他已经开始在生死边缘上游走了。
15、他不由得泪流满面,打开车窗,伸出头让冷风尽情地抽打着他的脸庞。要不是在车上,他真想放声大哭。
16、当晚,他病倒在延安宾馆。
17、这样,经过简单的收拾后,路遥叫几个朋友帮助搬了家。两室一厅的新居最大的好处,是路遥终于有一间属于自己创作的书房。
18、于是路遥的父亲只能在延川的大哥王玉德身上打主意了,他想把路遥过继给大哥,在那里供孩子念书。
19、诚如著名作家贾平凹言:“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虽然去世了,他的作品仍然被读者阅读,他的故事依旧被传颂。”
20、这次,路遥的《人生》以绝对的实力排在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的第四位。这次获奖,进一步确立了路遥在新时期中国文坛的地位。
五、人生路遥在线阅读
1、随着《人生》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路遥也步入了知名作家的行列。但刚刚30出头的路遥却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立志要翻过《人生》这座山。
2、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
3、王尔德说: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路遥,就是那个仰望星空的人。
4、难以承受的是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的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本以为村里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呢,可他万万没想到,当他灰头土脸地出现在家乡人面前的时候,家乡人给他的是各种安慰的话语,他感动的不知说什么了,只是拿出他随身带着的烟散给乡亲们。
5、当时,电影《人生》已经家喻户晓,“高加林”成为中国青年人谈论最多的人。路遥的小说《人生》乘着广播的翅膀,借着电影的形式,又一次全方位地深入人心。
6、路遥以生命为代价,为我们带来生命的绝唱——《平凡的世界》。并一举夺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被评价为一部具有内在魄力,具有博大恢宏“史诗般品格”的现实主义力作。
7、路遥抓住一切可以改变生活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依然坚持上学,到县文化馆翻报纸。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是为了收获想要的结果。
8、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比如说我吧,梦里都想上大学,但没考上,我就不活人了吗?我现在就好好教书,让村里的其他娃娃将来多考几个大学生!
9、1958年的新学期开学,大伯领着路遥到村小学报名。当时全村只有一个设在马家店自然村的马家店小学,是用一座废弃的庙宇改建的。学校共有三孔窑洞,教师办公室占一孔,其余两孔则挤了四个年级的学生。
10、今天的余晖别苑,就让我们走进路遥,一起去感悟他平凡而悲壮的人生旅程及内心世界。
11、路遥的《人生》总共二十三章《人生》,中篇小说,是著名作家路遥的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12、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他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正如儿童眼中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简单分为“好人”和“坏蛋“,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绝对不能将复杂的人性这样简单的划分,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13、《人生》中饱含的浓郁情感和对传统美学的赞美也是其艺术魅力的另一所在。文学作品的神力不仅在于晓之以理的理智,而且动之以情,掀起人们心灵中的震撼和激情。
14、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惊心动魄的一幕》短篇小说:《月夜静悄悄》、《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夏》、《姐姐》、《风雪腊梅》、《青松与小红花》、《匆匆过客》、《痛苦》杂文集:《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小说选自序》、《土地的寻觅》、《作家的劳动》、《柳青的遗产》、《无声的汹涌》、《生活咏叹调》、《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人生》法文版序、《这束淡弱的折光》。
15、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
16、1991年后期的大半年时间里,路遥基本上生活在“茅盾文学奖”的影子中。一是他应邀高密度地参加多种文学讲座和庆功活动;二是给人作序、写推荐意见等等;三是开始撰写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
17、事实上,路遥担任《延河》编辑期间,不遗余力地帮助过多位文学青年。全国著名作家叶广芩,当年第一篇小说的责任编辑就是路遥。那时,还是医院护士的叶广芩给《延河》编辑部寄了第一篇小说,路遥看到这篇作品后,很郑重地给叶广芩写了一封信。
18、父亲继续认真地做着“走亲戚”的游戏。他在大哥家无所事事地歇了两天脚后,终于在第三天早晨告诉路遥,他要到延川县城赶集去,下午就回来,明天再领路遥一起回清涧。
19、与此同时,由路遥亲自执笔改编、吴天明导演、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人生》于1984年秋在全国公开放映,并引起极大轰动,由此引起的关于电影《人生》的评论,掀起了热议《人生》的第二轮高潮。
20、昨天,我们读到了路遥的创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