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100句)

2023-04-14 10:26:42 0 59

一、月夜忆舍弟

1、那景也写到了,人也写到了,月夜也写到了,忆舍弟也写到了,怎么结呢?看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弟弟们没有下落,做哥哥的当然牵挂,诗人多么希望能够打听到他们的消息、能够互通音讯彼此报个平安哪,可是山遥路远,即便在平时写信也是常常收不到的,何况现在这样兵荒马乱的时候呢。心不能放下,信却又无从发出,就是这样牵肠挂肚,就是这样无计可施,这是多么沉痛的心情啊!可是诗人并没有狂呼乱叫,也没有痛哭流涕,就用一联“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收尾,和首联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遥相呼应。写得感慨深沉,却又波澜不惊,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含蓄蕴藉、但寓深情。

2、意象有雁、露、月。表达方是舍弟,即自己的弟弟。

3、善用朴实的语言塑造典型环境中的人物。

4、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观点明确、思想健康,弘扬正能量

6、全方位的古诗词朗诵技巧:从吐字归音到情感把握,教你读好每一首古诗词。

7、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8、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9、栏目主编:赵彦春、莫真宝

10、助力小学、初中学霸养成

11、篇幅800—1200字为宜

12、Autumndewturnsfrostfromtonight;

13、《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14、Andnowthewarfiresearsmyland.

15、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简析)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写封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层层递进。

16、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7、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18、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人将其与李白合称为“李杜”,代表作有组诗“三吏”“三别”等,著有《杜工部集》。

19、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20、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况乃,何况,况且。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信尚且常常无法送达,更何况战事频繁,生死茫茫更难预料。

二、月夜忆舍弟翻译

1、有以李白、李贺为首的浪漫主义诗人,

2、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3、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4、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5、《月夜忆舍弟》没有前一句,《月夜忆舍弟》是诗的标题,不是诗词。《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6、稿费标准:据字数、浏览量而定,来电详谈

7、了解到杜甫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

8、颈联紧接颔联,由忆故乡转为忆胞弟。“有弟皆分散”点明家人分离,生死未卜;“无家问死生”交代战事纷争,家园不再。这两句既是写自己的遭遇,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百姓的普遍遭遇。

9、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10、意象有明月,青天,朱阁,绮户。表达方是他的弟弟苏辙。

11、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12、一天夜晚,夜凉如水,深秋的雁声催人心肝,诗人望着天上的明月,想起了流落他乡的弟弟,心中感慨万分。他饱含着对家人的思念,写下了这首《月夜忆舍弟》。

13、“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指边防驻军城楼上的更鼓声;“边秋”意为边塞的秋天。虽然题目为《月夜忆舍弟》,首联诗人却并没有从“月”入手,而是用边防驻军城楼的更鼓声和大雁鸣叫来渲染凄凉的氛围。更鼓声响过后,路上就没有行人了,只能听见远处孤雁凄凉的鸣叫。沉重的鼓声和雁鸣没有带来活力,反而徒增悲伤,显得更加冷落孤寂。这两句从侧面点明时代背景,战事频发,鼓声一敲响,百姓就躲起来了,一片萧条凄凉之景。

14、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15、投稿邮箱:zxsxxbszcb@1com

16、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译文: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月还是故乡的明。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17、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18、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9、每一次(分享),每一条(留言),都是您对我的鼓励!(星标)每日解读诗词,就不会再走丢啦!每一节课程都是精心挑选,每一天的努力都是,想让你过得更好。

20、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三、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

1、月夜忆舍弟的创作背景:

2、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3、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4、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5、月夜忆舍弟意思:在有月亮的晚上思念自己的弟弟。其中月亮思乡的意思是通过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意。这句话出自《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原文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6、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7、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8、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9、稿件要求:适合初中、高中生阅读

10、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11、《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2、《月夜忆舍弟》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意象有雁、露、月。

13、颔联直接照应标题。“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白露”,让人顿生寒意,与上联的“边秋”呼应;“月是故乡明”一句虚实结合,由眼前的月亮想到故乡的月亮。月亮在任何地方都一样明亮,为何唯有故乡的最亮?国家动乱,家人失散,异地的月亮勾起诗人对故乡和家人的怀念。在这凄凉的深夜,故乡的月亮最能让人伤心折肠,令人心驰神往,它是天下太平的故乡圆月,故诗人觉得“月是故乡明”。

14、他们擅长用夸张丰富的想象力,

15、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扩展资料: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16、“舍”意思是自己的,至亲的。这是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舍弟就是谦称自己的弟弟。“月夜忆舍弟”意思是在有月亮的晚上思念自己的弟弟。《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17、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18、Theborderhearsshrillsofwildgeese.

19、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0、唐朝是诗歌创作爆发的时代,

四、月夜忆舍弟描写的是什么节气

1、想开拓精神世界,提升文学修养的你

2、对诗词感兴趣,希望完整了解中国诗词知识

3、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4、觉得还不错要拉到文末点(在看)哦!

5、▲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解读诗词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8、《月夜忆舍弟》的名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9、数十位诗人的快意人生,数百年唐宋元家国事:小到字词意象,大到创作背景、诗人故事,了解完整人生图谱和世事变迁。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11、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12、回复“郦波”,获取郦波百家讲坛

13、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14、整首诗歌充斥着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浓浓情意,夹杂着对战事引起的生死离别的焦虑。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和渴望社会安定的内心世界。

15、感受其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的情怀。

16、“Aretheyaliveordead?”Iwonder.

17、北京市教育学会朗诵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

18、本期听歌学诗邀你再一次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19、Mytownshouldseethemoonsobright.

20、若您觉得有用,点个(在看)或分享(朋友圈)吧!

五、月夜忆舍弟赏析

1、“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2、月夜忆舍弟的作者介绍:

3、《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杜甫被称为诗圣

4、之前我们已经通过《春望》

5、月夜忆舍弟的基本介绍:

6、尾联紧承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7、月夜忆舍弟中写到家人如断线风筝失去联系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8、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9、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10、音频课程《月夜忆舍弟》选自由曹红宇老师主讲的《我爱古诗词》栏目。曹老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讲解诗词,讲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更讲解诗词的朗诵技巧。

11、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月夜忆舍弟》,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12、明明天下的月亮都一样诗人却说自己的故乡的月亮最圆,明明是心理幻觉,却说的那么肯定,由此可见,表现了诗人自己微妙的心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家乡思念之情。

13、稿件优秀者,可以加入写作交流群,一起成就「10万+阅读量」的梦想,定期还有小礼品赠送答谢哟!

14、与中学生有关的新闻事件等均可

15、审稿周期:一个月内,来稿必复

16、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17、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18、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19、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20、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

上一篇:抗战诗歌(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