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诗句秋风宝剑孤臣泪(100句)

2023-04-13 10:05:25 0 59

一、李鸿章诗句秋风宝剑孤臣泪

1、李在遗书中解释了自己为何要写这首诗:

2、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这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临终前赋的一首诗。

3、「唐代女性以胖为美」是个天大的误解

4、假如没有太平军起义,没有西方列强入侵,在平庸的咸丰朝,他只能逐日到衙门画卯,在京寓的四合院里读书吟诗;或者外放出去做父母官,在漫漫的宦海生涯中积累履历。只要瞻前顾后,不犯过失,内外打点,建立奥援,到了晚年,攀爬到权力金字塔阶梯中最高几层也是有可能的。

5、为臣难,为乱世之臣的尤其如此。不过是在沼泽里行步,不留神就会晚节不保,万夫所指。不知道这时候李鸿章有没有想起自己在天津教案中被世人诟骂的师傅曾国藩,想到年轻时候那个意气风发,要激浊扬清的自己!

6、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传世诗作不多。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莫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一定要以振兴国家,驱除鞑虏为己任!

8、慈禧看后热泪盈眶,悲痛欲绝,她不知道失去了这位股肱之臣,大清王朝还能支撑多久,有识之士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后无不唏嘘不已。

9、向制造美好事物的他们致以真挚谢意

10、“临事方知一死难”可以看出李鸿章心里的痛苦与心酸。第二句诗感叹国家的痛苦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国家不思进取,闭关锁国造成的。第三句话直接把李鸿章内心的悲苦表现地淋漓尽致。最后一句,是李鸿章对国家的担忧,从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可以看到海外列强想入侵的想法从未平息。希望国人能够引以为戒,不要再让悲痛再延续。

11、劳劳车马未离鞍: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

12、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13、感谢吾友李夏恩兄为本文提供的诸多意见。

14、↓下图是兄弟栏目友情推广↓

15、临事方知一死难。到了重大事情之前,才发现,想一死了之还很难(并不能解决问题。)

16、以上之论。确能摹写李鸿章人物之真相,而无所遗,褒之不过其当,贬之不溢其短,吾可无复赞一辞矣。

17、孙中山曾言,要立大志,做大事,不要立大志做大官。李鸿章至少可为前半句注。在1872年《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一折中,李鸿章怒斥当朝士大夫们“圉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攘外。”显然,他是要拿宋儒为万世开太平之气魄和精神力挽狂澜了。

18、军事上,由于任人不当,没有依靠专家治军,尤其甲午一战,二十余年之苦力经营付诸东流;洋务上,因难以作出实质性改变,企业终未获得独立性而听命于官僚;外交上,由于昧于世界大势,频频被洋人所欺。

19、李鸿章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0、不堪离思天边月,更触豪情塞上秋。

二、评价李鸿章的诗句

1、关于洋务运动:“吾敢以一言武断之曰: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此近日举国谈时务者所异口同声,而李鸿章实此一派中三十年前之先辈也。是所谓无颜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其适形其丑,终无所得也,固宜。”

2、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3、夏小影生圹,大伯与王少谷看定有年,汝应亦闻知。前年少谷赴金匮县任之先,带桐城善做坟工匠至彼处堪开圹穴,寄来土色甚佳,内有小灵龟四个,谓是真穴。

4、怀酒藉浇胸磊块,枕戈试放胆轮囷。

5、⑪《致盛杏荪府丞》。《李鸿章全集信函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页。

6、又在临终遗言里说到:“惟翼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伏读迭次谕旨,推行新政,力图自强”。

7、其实没有最不最,孤凄的诗句有很多,比如:寻寻觅觅寻寻,凄凄惨惨戚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壮士一去西,不复返残忍的词亦有:惨绝人寰,灭绝人性,泪雨滂沱(失恋)曲终人散,物是人非·······够多吧,主要是看环境而定。

8、海外尘纷犹未熄,诸君莫作等闲看

9、“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知其故耶?”

10、(背景)这首诗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正月作于上海城南草堂。这一年李鸿章虚岁二十。

11、劳劳车马未离鞍: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临事方知一死难: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三百年来伤国步: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八千里外吊民残: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已: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诸君莫坐等闲看: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12、李鸿章离开时留下了一首凄凉的人生诗它蕴含着老人的辛酸和无奈!“如果你必须努力使你的马匹和战车脱离马鞍,你将处于危险之中三百年来,他在八千里之外伤害了国家,伤害了人民。秋剑,孤臣,泪,落日,旗和一般祭坛海外沙尘的气氛依然存在请不要等着看。”看到这首诗后,慈溪心情复杂,痛哭流涕,呕血不止一次!什么能让老慈溪如此伤心?

13、(背景)1859年1月,李鸿章在哥哥李翰章的牵线搭桥下,投奔到湘军首脑曾国藩的湘军大营,充当了幕僚。由于连年的战争,这个时期的他对战争已经感到了厌倦。1861年夏李鸿章在重返曾幕,路经万年(江西饶州府)时,赋此诗寄怀。

14、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

15、以清朝政府社会民智视角来看他的“自强”之道,确实是高出了当时绝大多数朝臣的认识水平。李鸿章说:

16、牛孤臣(gūchén)释义:古指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今指当为有自己的思想和个人操守,不追求名利权势而趋炎附势的人。

17、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18、八千里外吊民残:遥遥祭奠着那些被侵略侮辱远去的同胞被残伤的民魂。

19、为了避免胤禛不自觉落入漩涡中无法自拔,只有通过这样明白告诉他:谁也不要怕得罪,谁的人情也不要卖,好好当你的差,我知道你这个差事不好干,最后可能谁都不卖你的账,但是我康熙是知道的,这就够了。我觉得康熙也许也认为只有胤禛孤僻的性格和严肃的办事态度才能胜任这个事情,更何况胤禛在大家的心中本来就是个冷面王,所以再冷一点也没关系,冷到没人靠近了,做事自然也就能公道正派了。

20、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陽好。哀哀浩劫,歸遼神鶴竟何之?

三、赞李鸿章的诗

1、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沤。

2、想起西太后那副邹巴巴的尊荣,李鸿章有些懊恼。但不久他又喜形于色,兴奋地对人说“此行所见过于所闻”,“博考诸国政治之道,他日重回华海,改弦而更张之”,“生今之世,善教发为善政,其明效大验,有如是哉”……看来他是不想退隐林泉了。他还提出,中国之事,不仅是器物,根本是“政教”不如人,这在当时实在惊人之语。

3、与汝归耕定何处?牧童牛背互吟讴。

4、不得而知那个时候的慈禧是否也担心大清王朝会不会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李鸿章的去世对慈禧来说确实是一个重大打击。当时的慈禧也的确无人可用,所以她才会看到临死前李鸿章奏章中的诗句后嚎啕大哭。

5、终其一生,李鸿章生前虽位极人臣,但因时事所迫毁誉参半;死后邦危国难,大厦将倾。作为独立支撑风雨飘摇中的晚晴朝廷免遭覆亡的国器重臣,李鸿章何尝不明白时局的艰难:“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此中无奈、无力,虽勉力维持,仍难以为继之感慨跃然纸上。

6、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7、海内尘氛犹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

8、经营庶富羞言我,纽握机权耻授人。

9、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在《中国的巨大损失》中讲到:“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如同格拉斯顿之于英国、俾斯麦之于德国、迪亚斯之于墨西哥、麦金利之于美国。从孔夫子的年代直到如今,这是一场漫长的哭泣,而在世纪之交的当下,人们依然充满疑惑:中国及其4亿人民,果然诞生了如此一个伟大的人物了吗?……对李鸿章公务生涯的回顾,将得出一个令人悲伤的结论:他无数次地将中国人从无知而导致的麻烦中拯救出来,却每次都被指责受贿及不忠。”梁启超也曾在李鸿章离世后敬献挽联一副:“太息斯人去,萧条得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10、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1、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和宝剑(比喻战争),孤独的大臣(指自己)的眼泪

12、梁启超曾说:“李鸿章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辛劳,不畏谤言,是其长也。”

13、1861年,曾国荃围天京,拒不增援上海,李鸿章受曾国藩命独率淮军援沪,终于等来人生第一次大转折。他借此机会反辅为主,独立门户,此后迅速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李鸿章入沪这年38岁,对于很多仕途之人来说,这个年纪已是俗累缠身,鸿鹄远逝,而李鸿章到这时,才算是真正师门毕业,才堪大用于天下了。

14、的确,千百年来,似乎唯独曾氏“内圣”与“外王”两全其美,唯独曾氏可以在纷繁错杂,变幻莫测的朝局中永葆周全。然而任公云,“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誉满天下的曾国藩固然令人向往,但谤满天下李鸿章同样耐人寻味,甚至我们可以说,我们可能更需要后者这样的人。

15、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16、做不了力挽狂澜的孤臣大将

17、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18、排版:压枝雪|校对:蔓草如刀

19、这首诗总结的,与其一生极为相符

20、驱车出合肥城区,向东行驶不久,就到了东乡大兴集。在合肥钢厂的围墙边,朋友叫开了关闭着的铁门,带我走进一个荒芜的院落。没有料到,在高大的烟囱和轧钢车间厂房旁,就是我想探访的李鸿章墓地。

四、李鸿章 秋风宝剑孤臣泪

1、河山破碎新军纪,书剑飘零旧酒徒。

2、中文知识界长期流传一种说法,称李鸿章1901年去世前夕,留有“绝命诗”一首,内容如下:

3、(赏析)这首诗思乡之情写得很优美动人。

4、李鸿章在临终前写下一首诗,内容是这样的: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5、第李鸿章与王安石。王安石由于他的新变法而遭到世人诟病,李鸿章由于他的洋务运动遭到世人的诟病,王安石变法与李鸿章兴办洋务,虽然都不是很完善的政策,然而他们的远见卓识都不是那些非议他们的人所能及的。那些号称贤良士大夫的人,都不肯帮助他们,还群起对他们进行诘难和攻击,拖他们的后腿,背后说他们的坏话,最后弄得他们不得不用一些奸诈小人来协助自己,这一点上,王安石和李鸿章的境地都差不多。然而王安石更多地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他对民政方面进行了精心谋划,局面更加宏大深远,这一点又超过了李鸿章。

6、经过9个月的艰苦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近代以来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完辛丑条约之后,海内外一片骂声,但是必须得签,作为大清王朝的裱糊匠,他只能做到这点了。

7、为了我们国家广阔土地上的老百姓们受尽欺凌,民不聊生,而哀悼。大厦将倾之际,身居庙堂之高,国之重臣的自己,却独木难支,受尽屈辱,老泪纵横。

8、他想表达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臣为了国家呕心沥血,丝毫不敢懈怠。马上要离开了,但国家内忧外患,真是让我死不瞑目!为我们国家几百年来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缓慢发展而伤感!

9、“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10、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11、慈禧看后不禁涕泪横流,唏嘘不已。合肥李相临死前还在担忧积贫积弱的大清,希望帝、后能举行新政,富民强国,再度中兴,也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12、②许昭堂编著:《李鸿章画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05页。

13、不要再污蔑「锄禾日当午」的作者

14、《秋风宝剑孤臣泪》是作者 姜鸣继《天公不语对枯棋》之后,第二部以晚清为题材的历史散文集。作者秉持“以散文的笔法写论文,以论文的严谨写散文”,从被过滤掉的历史细节入手,讲述了慈禧、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张佩纶、郭嵩焘、严复、吕耀斗、胡传、唐国安等同光朝的政要、社会精英真实而传奇的故事。笔墨穿越于今昔之间,生动有趣。

15、作为最后的士大夫中的一员,究其学问之结构,虽儒法纵横术并用,到底还是儒心在作祟。这儒心比之煌煌大宋朝的士大夫们也丝毫不差,而在事功上更胜于他们。然而正是这一点,尤其让今人看不上了,因为少了几分“道心”。而他的老师则儒道并济,成为五百年来做官的完美榜样。

16、修复后古色古香的故居布局整齐,结构严谨,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和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子,面对着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无言的守护着李鸿章的家宅,故居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走马楼(小姐楼)。从步行街进入故居大门,行数步即到过厅。在过厅正中是一座屏风,厅中上方高悬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的一块匾额:“钧衡笃祜”。“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这四个字不仅表明了李鸿章官显福厚,而且褒奖李鸿章对大清帝国的功绩。

17、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18、比利时摄影师Hmetosche作品

19、这首诗让人看了不禁垂泪,李鸿章这个自诩“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在他临死前所吟出的诗句却是极度的悲哀和无奈,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中兴名臣”对大清帝国岌岌可危的局面的担忧之情。

20、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五、李鸿章 孤臣泪

1、梁启超为李鸿章立传,说“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而李鸿章毁誉至极,正因其敢想常人之不敢想、敢做常人之不敢做、能负常人所不能负。他不像海瑞,两袖清风,一身铮骨。倒像张居正,成大事而不修身。当然李鸿章更是少修养,简直有些“娘希匹”的样子。

2、“西洋军火,日新月异,不惜工费,而精利独绝,故能横行于数万里之外,中国若不认真取法,终无以自强。窃为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瞻军”。

3、诸君努力艰难日,莫误龙华会里因。

4、劳劳车马未离鞍,一生在车马上东奔西走(为国家操劳),也没有离开过马鞍(也是说在车马上度过)

5、江山如此一登楼,万象无声铁笛幽。

6、怡性情|启哲思|长知识|助谈资

7、我记得梁启超曾在他的《李鸿章传》种写过这么一段话:夫李鸿章果足称为中国第一人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令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则吾所能断言也。李之死,于中国全局有关系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在政府失一李鸿章,如虎之丧其伥,瞽之失其相,前途岌岌,愈益多事,此又吾之所敢断言也。抑吾冀夫外国人之所论非其真也,使其真也,则以吾中国之大,而惟一李鸿章是赖,中国其尚有瘳耶?

8、④王垒:《李鸿章“临终诗”辨伪》,《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9、正文就不再写啦,直接上译文了(自己翻译的,欢迎纠正哦)车马劳累不堪,却还不能离鞍,事到临头才知道一死难求(事:签订不平等条约),感叹国家三百年来发展滞缓,远在千里之外哀悼民生凋敝。秋风萧瑟,吹拂过宝剑和我满脸浊泪的脸庞,抬头远眺,落日的余晖洒在大将坛的旌旗上,昏黄的光刺的我目眩心闷……诸位啊!如今洋人的侵略还未停止,你们千万不能等闲视之啊!

10、两宋三百年,共送给辽金西夏多少钱?

11、以上,是李鸿章“临终绝命诗疑案”的大致情况。笔者近日于《申报》中检索得到一条线索,似可为这一疑案略做新论。

12、临事方知一死难: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

13、慈禧看了以后,嚎啕大哭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无人分担了”。可以看出李鸿章在晚清的分量,李鸿章是顶起了晚清的脊梁,离开了他整个大清将何去何从。慈溪本身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她也清楚来自国外的虎视眈眈,但是有李鸿章在的时候她能够安心一点。

14、李鸿章的作品,收录于桐城吴汝纶主持编纂的《李文忠公全书》(亦称《李文忠公全集》),全书一百六十五卷,六百余万字。

15、1919年11月10日,《申报》“自由谈”栏目刊有一首题为《李鸿章》的诗作,内容是⑨:

16、后来他在用兵方面的成就,又远远超过了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治理道路崎岖的蜀国时,能够使得官员都不怀奸险,百姓都自强自立,但李鸿章做了几十年的重臣,不能使国民团结友爱,让他们为己所用。诸葛亮死的时候,所有财产只有成都的八百株桑树,李鸿章却以豪富闻名天下,怎么差距就这么大?至于他们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的忠诚,也倒是很相似。

17、(赏析)尾联“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描写失败落寞的心态很传神。

18、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19、大清这个将倒的大厦如果没有李鸿章这些有救国之心的晚清重臣的扶持,也许可能更早便会灭亡。当李鸿章去世的时候,慈禧太后也明白,她的身边虽然没有了太平天国的乱贼,也得到了些许西方列强的和平相处,可是当时清朝也再没有人可以帮她去扛起大清王朝这幢即将倾倒的大厦。

20、李鸿章一生,书生点兵,因此清廷给李鸿章的谥号是“文忠”。李鸿章一生创办淮军协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剿灭捻军之乱,之后一手策动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之但是战争的失败,他经手的不平等条约让大多数国人对他戟指怒骂,甚至在死后多年还被人挖出尸体。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敌人伊藤博文给了他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近代著名史学家梁启超也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