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100句)

2023-04-13 10:04:54 0 59

一、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

1、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2、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3、李鸿章乘轿回馆,日本人听说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经过,都争着前来观看。突然一个日本暴徒直奔轿前,掏出手枪,对准老李脸上开了一枪,枪弹击中李鸿章左眼下,顿时满脸是血……

4、等念到清国的时候,司仪宣布奏国歌,现场一片死寂。所有目光都盯着轮骑上73岁老人李鸿章。

5、在跟洋人打交道方面,曾国藩还算当时诸大员中比较开明的一位,但传统士大夫的那一套,高超的儒学修养,却无法支撑他与洋人的周旋了。正当盛年的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的位置,他比老师更擅长与洋人打交道,他务实,圆滑,手段高明,但悲哀的是,他是在一个完全不对等的情形下与洋人打交道,他再能干,再能糊弄,再能讨价还价,也无法躲过洋人甩过来的耳光。

6、(背景)这首诗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正月作于上海城南草堂。这一年李鸿章虚岁二十。

7、此外,曾国藩的“拙”与“诚”,赢得了他那个时代诸多实力派的友谊,至死不渝,像以臭脾气著称的左宗棠,也能彼此维系一份不咸不淡的情谊;李鸿章则树敌太多,且不论与左宗棠的尖锐矛盾,他与两朝帝师翁同龢在平定太平天国时期结下的私人恩怨,始终未能化解,终于在甲午战争时结出恶果。

8、全场先是一片寂静。紧接着就是掌声和欢呼声……所有人都被李鸿章的机智折服了。他们感觉,这位老人太有趣了!太好了!太伟大了!这就是李鸿章的机智和变通,他代表大清王朝,在外交上长袖善舞,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利益。

9、定当跟随才德出众之人捷足先登,哪里有闲情逸志学海上之人与鸥鸟相游乐。谈笑之间手指泸沟桥畔之月,有几个人真的能走到皇帝身边,为国效力呢?

10、《清史稿》对曾国藩与李鸿章是这么盖棺定论的:

11、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12、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13、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14、十七岁那年中了秀才,开启了顺风顺水的科举之路,院试之后拜师湖南大儒曾国落,出入相随,治学与为人皆有所得,那段时光对于李鸿章的青年时期无疑的非常重要的,良师的引导与教诲,言传身教日日相对,对于一个才华满溢的青年人来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15、不妨看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16、关于李鸿章,除了种种屈辱的条约之外,又去了解他生平的其他事迹,小时候的历史课上,我不会想到此后的人生会与洋务运动有何关联,也不会想到很多年后会用自己的文字去写这个人。某一天,了解校史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学校与洋务运动颇有渊源,而开创这一切的人正是李鸿章,那些产业与地名在华北大地上被沿用至今,从前不知,而今了解了,反而换得一声声叹息。

17、“虱处裈”用阮籍《大人先生传》语:“夫虱之处于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邱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句承上诗,谓往昔己之于世,如虱之处裈,穷达皆命也。“龙门”,《艺文类聚》引辛氏《三秦记》言鱼跃龙门,“上者为龙”,后因以科举会试中式为登龙门。句谓己欲乘翌年顺天乡试,一跃而除士子之服也。“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华年逐水源”云者,谓诸多同辈以科举而炫耀,而己已过青春年华,始追逐水源以求一跃也。

18、(赏析)尾联“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描写失败落寞的心态很传神。

19、先看李鸿章的拳拳爱国之心。

20、《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

二、关于李鸿章的诗

1、他的最好的一首诗《被逮口占四绝·其三》

2、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传世诗作不多。

3、李鸿章贪腐是他历史上的污点,在这点上他确实有点坏,但他坏得又不成气候。这个不成气候就是他的坏是有底线的。他从来没有像一个蛀虫毁坏这个国家,而是为这个没落的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4、签约之后,身心俱伤的李鸿章立马返回,发誓一辈子不踏上日本领土半步。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出访欧美诸国途经日本转船,为了践诺明志,冒着葬身大海的风险,他搭乘舢板,跳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

5、和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6、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7、第四个写一个劣迹人物,著名汉奸,无争议。

8、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9、有温度/有风度/有人情味

10、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入都》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

11、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13、好诗词: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4、——我们是中国文学的良心——

15、这一句出自李鸿章的《入都》十首。“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是李鸿章在青年时写下的诗句。这句话可以看做是李鸿章的志向,也是李鸿章青年时立下的誓言。

16、在中国历史上最没落的时期,李鸿章只有自己扛起责任,其佝偻的身影背后就是大清朝的日落紫禁城。

17、颈联谓己喜诗嗜酒之名士习俗未改,用喻祥瑞。《汉书·王褒传》载上闻“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句谓生有此福,祥瑞自临,我李公宜如此也。

18、在跟洋人打交道方面,曾国藩还算当时诸大员中比较开明的一位,但传统士大夫的那一套,高超的儒学修养,却无法支撑他与洋人的周旋了。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来自西方的侮辱,惊涛拍岸一般一遍遍撞击着庞大而又虚弱的大清王朝,曾国藩已灯枯油干,已无法代表朝廷却承受这侮辱。

19、是其最好的,也是清朝末期很高的一首爱国诗了。

20、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急需大量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他在《筹议海防折》中指出:“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

三、李鸿章三千年来谁著史

1、所以李鸿章励精图治,冷眼向洋看世界,推动洋务运动,没有哪个人像李鸿章一样渴望这个国家强大。14年锲而不舍,建造中国第一条铁路,然后建造中国第一支海军。李鸿章之所以这样做的唯一原因,就是感觉国家太贫弱了,需要变革图强。可惜最终军费被挪用,北洋海军甲午海战全军覆没。

2、读曾国藩与李鸿章这对师生的故事,恍然有悟:曾国藩是古典的结尾,李鸿章是现代的开篇。无论结尾还开篇,都是浓得让后人难以释然的悲哀。

3、在著名的“宁予外人,不予家奴”的价值取向中,一个颟顸自私的满族女人,可以一手遮天,但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汉族男子,又如何能够一手撑天?

4、大清王朝居然没有自己的国歌,这何其荒唐!多么可笑!李鸿章的一张老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在各国使节注视之下,他老人家从轮椅上豁然站起,清了清嗓子,用沙哑的嗓子唱起了一首古怪的歌: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6、李鸿章唱的竟然是家乡安徽的小庐剧,俗称小倒戏,亏他想得出,亏他做得到。歌声高亢苍凉,悠扬婉转,又韵味犹长。

7、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

8、庐州的月照着古今的离人,公元1823年,李鸿章降生在庐州一户官宦人家,排行第家世并不如何显赫,胜在是读书人家,父亲在朝中做官,对于家中子女的教育很是重视,于是聪颖的少年就在学堂接受着严苛的教育,为考取功名做准备。他的人生道路像是既定的一条光明大道,考取功名,中进士,入翰林院,往后一路高升,为官为将,前途总是一片光明。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李鸿章无疑已经站在了很高的起点,除去天资聪慧外,际遇也是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功名来得顺利,又遇到恩师教训提拔,种种际遇之下,终于成了大权在握的重臣。

9、《入都》作者李鸿章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此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公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最为世人称道。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有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10、本名:李合肥。他也留有很多名篇,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临终诗

11、李鸿章代表清朝与洋人《辛丑条约》谈判期间。

12、编审:王仁高冯依柳曙磐

13、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

14、河山破碎新军纪,书剑飘零旧酒徒。

15、应该说,“悲其遇”是梁任公对李鸿章的最高评价。为什么这样说呢?

16、桑于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命宜。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17、李鸿章是晚清的中流砥柱,他追随曾国藩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他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工业企业。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他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18、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19、浑身是血的李鸿章激动得浑身发抖,大喜过望,长叹说:此血可以报国矣!

20、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四、李鸿章的古诗

1、本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侯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最为世人称道。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2、签完字的李鸿章老泪纵横,再一次大口吐血。

3、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4、“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清·李鸿章上述各句表达的是作者渴望参与国事的雄心壮志(一二句总起)。他认为历史是王侯将相写的,他就要做王侯这样的人(三四句)。他决意出深山、入朝廷,不达目的,誓不回家(五至八句)。而现在正是他出山奋斗的最好时机,不能再等待(九十句)。作者还用马和燕做比方,证明离开本家故地出外找到引荐的人才有出头之日(最后四句)。

5、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6、这是一首悼念诗,悼念他的妾莫冬梅。

7、枥,马槽也。《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句谓多年于家,受教受养也。“红尘”,道家对人世之称。“向红尘”云者,谓今当走向社会矣。“驹光”,指人世短暂之时光,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句言二十年来,时有荒怠,于此颇有所悔。“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谓为“出群”,为“图新”,己自不可依恋故里而当入世闯荡也。

8、“丈夫执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古往今来,没有人天生知道自己会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干什么,最终干了什么,全凭“志存高远”的阔大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狠劲,“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青年李鸿章如是说,他这一辈子也做到了。如果当年洪秀全考上了进士,袁世凯考上了秀才,中国历史上无非多了两个皓首穷经的腐儒,而少了两个雄霸一方的豪杰。

9、从历史事实来看,严复林则徐等人是睁眼看世界,李鸿章则是亲手学西方,大胆实行洋务运动,非大胆识、大智慧不能为。

10、好诗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相比“授业解惑”,“传道”是最难的。曾国藩一直想把李鸿章打造成跟自己一样的人,他教了这个同年子很多,包括著名的“挺经”,但有些确实教不了。

12、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13、入都之途自须越黄河,登泰山,其势与天相连,可俯瞰中土,开扩眼界。言己离乡远行亦半为此也。晋陆机与弟陆云于太康末由吴郡入洛,造司空张华,华一见而奇之,遂为延誉,荐之诸公,名溢京华,声流四表。宋苏辙与兄苏轼嘉佑元年由川赴京,翌年皆中进士,嘉佑六年同中制举科。辙中进士后尚有《上枢密韩太尉书》,欲干谒太尉以养浩然。“入洛”、“来游”,俱为入都,诗引此,谓己之入都亦当如之也。“多谢”,殷切问候之谓也。“吚唔”,读书之声也。句意之表似为对皓首穷经、于世无闻者寄予同情,而实则谓己自此将永别此途矣。

14、和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15、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16、1896年5月,李鸿章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

17、清·李鸿章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18、往日家园皆梦里,中年哀乐到心头。

19、淮军应运而生,在曾国藩得扶持下日益强大,开始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李鸿章自此真正踏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平定内乱,期间争论最多的是他造就了太多杀孽。其中受押击最大的是诱杀降将。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平定,苏州常州回到清政府手中。因为这些功绩,李鸿章获封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翔,这是自清立国以来给予汉人臣子的莫大的荣耀。

20、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五、李鸿章作诗

1、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2、求此一跃,缘于“功名”,此两字频添李公之热血满腔。“半生知遇有殊恩”则似言昔时尝有知遇之恩。“半生”若作后半世解,则此句亦自信之语,谓己之后半世将为皇上所知遇也。李公此时落于人后,何至频有此自信之语,抑冥冥有告与?“枨触”,感触也。“闻鸡”用祖逖事。《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与刘琨善,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句谓心有壮志,每每有所感触,思图奋发。“记取秋风拭泪痕”者,言己昔有秋试失利之痛也。

3、此诗由入都之途可饱览山河秀色,广开眼界说起,而接以陆机、苏辙自励,自信入都将鲲化而鹏运也。

4、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

5、心欲奋飞随塞雁,力难返哺恋慈乌。

6、入都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李公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这是第一首

7、近年来心绪颇多烦乱,常常读的书从小说换成了人物传记,而最感兴趣的,还是近代史上那些浓墨重彩的名字。很多个夜晚,或者读一本古老的日记,或者看一看清大臣上疏的奏章,思绪流连在古与今之间,仿佛洞悉了历史的某些秘密。书看到哪儿,就顺着哪儿的资料一路查下去,于是一段段历史里的那些人物渐渐变得鲜活,我在文字里得以与他们重逢、相识,重新目睹他们无法评说的一生。

8、李鸿章(1823~1901),纵观其一生是得善终的,享年78岁。李鸿章死时的情况: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享年78岁。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给我好评好吗谢谢。

9、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10、吃完饭后,曾国藩放下碗筷,严肃警告李鸿章:既到我这里来,就要遵守我的规则,最后说:“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说完,看也不看李鸿章一眼,拂袖而去。李鸿章惊坐原地,羞愧难言,从此睡懒觉的病给治好了,直到晚年,他还坚持早起,看书习字,午饭后踱步,与曾国藩如出一辙,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11、历史如此令人感慨,又让人迷醉。

12、惟有娇痴小儿女,几时望月泪能干?

13、张之洞有学有品,可是无术,李鸿章有学有术,但又无品。天下难有十全十美之人,大清重用人才不以一眚而掩大德。

14、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沤。

15、是可惜他的大见识,还是惋惜他的少见识?

16、该句出自清代李鸿章的《入都》。

17、3版本的精锐双手武器居然比2版本的普通双手武器还要少1000攻强!3的PVP和2版本的PVP盾牌比1的恶毒盾牌还要少3攻强!

18、但后世对李鸿章的评价却非常撕裂。

19、意思:大丈夫单手持握吴钩,心中激情澎湃高于百尺高楼。万年以来都是由谁书写历史,今朝且看我三千里外建功立名。

20、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夹在闭塞暴躁的国民与狂傲自大的洋人中间,他战战兢兢,仍然完败。洋人不满,国民愤怒,他瞬间从中兴名臣,变成了民族败类。对于一个好名节与脸面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打击更大?这记响亮耳光之下,曾国藩哀叹“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他的身体彻底垮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