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佳洱
1、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2、相比其它节目,《朗读者》这种较为新颖的题材平兀而不激情,更没有令人开怀大笑的情节,但却成为新时代中众多身心压力者的最爱。《朗读者》节目通过语言的魅力净化人心,激发鼓舞众人之热血,是一档鲜有的有价值观的节目。加之各位领军人物在台上的精彩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对于“初心”的执着和态度,这些嘉宾的说服力很强,无疑是给予观众精神上的刺激,使得观众内心跌宕起伏,回味无穷。
3、1927年9月5日生,原名丁永安,江苏镇江人,生于上海。中国数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代数学。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民盟中央主席,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党员。
4、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
5、1978年举行全国科学大会前夕,由钱三强亲自点将,陈佳洱从汉中返回北京,参与制定低能核物理加速器研究的规划。
6、陈佳洱率领研制组从螺旋线绕制、高频测试到稳定运行,硬是在当地艰难的条件下,研制出当时国际上尚无经验的新型加速器,并结合束流群聚理论建成了一台螺旋波导聚束器。陈佳洱将它安装在北京师范大学的400kV高压倍加器之后,只用4W的射频功率,就高效地将350keV的连续氘束,群聚为1纳秒的脉冲束,实验结果与他的聚束理论预计完全一致。
7、1953年,朱光亚先生(右)对陈佳洱进行口试
8、陈佳洱终于等到了科学界的春天。
9、在科学与学术漫长的严冬中,陈佳洱随技术物理系迁往陕西汉中北大分校,它远离城市,紧依秦岭,交通极为不便。在这里,身体本来就瘦弱的陈佳洱不再搞科研、教书,而是要接受体力劳动的“再教育”,垒护坡、养猪和修铁路,甚至扛100多斤的水泥。离开北京之前,陈佳洱卖掉了所有关于加速器的书,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用那些书了。
10、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
11、我们做出来以后,学校非常重视。我们的工作成了高校力争上游、追赶前沿的重要成果。1958年11月,团中央召开了全国第二次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来自全国各个战线的5000名青年代表出席这次大会,北大大概有四五个人参加,我也被选为积极分子参加了大会,并获得了奖章。
12、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
13、末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监督、学部副大臣。曾于宣统元年向溥仪进讲。辛亥后侨居青岛。民国政府礼制馆隶于政事堂。1914年7月1日,国务卿拟聘刘廷琛为礼制馆顾问,刘乃撰《复礼制馆书》以辞。
14、“一辈子实践着父亲科学强国的理想”
15、这是陈佳洱在北大的第一件工作,却出于保密需要,不能提起北大,只能对外宣称“546信箱”。1958年,“546信箱”正式成为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来又改名为技术物理系。陈佳洱在那个时候,有了一辆自行车。他骑着车,听着风声在耳边吹过,经过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经过美丽沉静的未名湖,经过沧桑古朴的图书馆,自此,真正投入了燕园的怀抱。
16、聂元梓(1966年7月28日—1966年9月)(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17、物理分会理事1996级王增斌校友担任过航天五院的研究室主任,现在中关村软件园创立了北京量子体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增斌校友汇报了自己应用物理学知识开发量子技术工程产品的情况,表示要认真学习陈佳洱学长的创新精神及艰苦奋斗精神。
18、李家驹 (19002—19007)
19、螺旋波导直线加速器是当时西德法兰克福大学刚提出的一种新型直线加速器,它利用简单的螺旋线谐振腔加速离子,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适合学校发展的优点。
20、自幼生长在上海的陈佳洱,五六岁起就从《阿丽思小姐》、《华家的儿子》、《火线上的孩子们》等父亲笔下的故事里,读到了抗战少年的机智勇敢;也让他懂得,没有一个独立、强盛的民族和国家,根本谈不上个人的尊严和前途。
二、北大陈佳洱
1、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历经时代风雨变迁,在陈佳洱身上,我们看不到风霜的痕迹,有的只是岁月沉淀下的谦卑与平和。
2、高校行政级别是指在中国大陆根据各高等学校的不同而有相应的行政级别。下面所说的行政级别是指高校校长(党委书记或者院长)的行政级别,这是在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3、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4、即使年逾古稀,陈佳洱依然探索着学科前沿的新生长点。他注意到强激光驱动的粒子加速,可产生比现有加速结构高千倍的加速电场,可能引发加速器的新一轮革命,就全力鼓励他原来的博士生颜学庆教授等对其进行深化研究。
5、傅斯年(1945年10月—1946年8月)
6、《活着》《老人与海》等对有人生意义的书拓展资料:《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7、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决定在我国建立并发展原子能工业。发展原子能事业需要人才,所以周总理专门批示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建立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为此,教育部让北京大学依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建立了一个物理研究室,并从各地抽调一批著名核物理学家来参与筹建工作,其中就有朱光亚先生。朱先生到了物理研究室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他指导过我的毕业论文,知道我很努力,所以就把我也调到物理研究室工作。
8、陈佳洱学贯中西,又在朱光亚、钱三强的领导下参加“两弹一星”的攻关的实践,深知创新科技的重要性。他说:“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能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而且,他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与推广科研新成果方面,不遗余力。
9、留学英国,为新中国争气
10、汤尔和(1939年1月—1940年3月)
11、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12、作为耄耋老人,除参加各种会议之外,他还在审阅一部页码不菲的稿件,“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丛书,我是物理卷的主编,好多书稿都得认真地看”。
13、他是出了名的认真。陈佳洱一再告诫做学术研究,不能浮夸,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片面追求文章,更不唯期刊名气论英雄。他以日本为例解释说,日本接连拿了好几个诺贝尔奖,原因在于日本不讲表面的量化而讲实在的贡献。日本科学家小林诚是陈佳洱的朋友,他发表文章的期刊,影响因子只有但所做的工作对粒子物理发展却有重大贡献,拿下了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他总是说,“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有可能取得光辉的成就”。
14、20世纪60年代初,中科院的党组书记张劲夫同志跟英国皇家学会谈判,决定互派访问学者。中科院派两名学者,高校派两名学者,北大推荐了我。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公派前往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的学者,我既想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又觉得我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年轻科学家,要做出一番成绩,为中国争一口气。
15、张亨嘉(1904年2月—1906年2月)
16、张亨嘉 (19002—19002)
17、同时,教育部在当时的北京钢铁学院,专门找了几个房间把当时最前沿的一些科技成果包括我们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进行展示,请领导来参观。那天正好我值班,刘少奇和王光美来参观了。王光美同志是学物理的,对物理装置比较感兴趣,她就问我这台加速器的原理是什么、怎么运作。我讲述以后,她再转述、解释给刘少奇听,刘少奇也听得津津有味。
18、人生如梦,而陈佳洱将一生都用于对真理不遗余力的追求。“说老实话我是书生一个,我最愿意做的是教书和研究”。
19、高校行政级别是指在中国大陆根据各高等学校的不同而有相应的行政级别。下面所说的行政级别是指高校校长(党委书记或者院长)的行政级别,这是在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20、胡仁源字次珊,,号仲毅,浙江吴兴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此后留学英国学习造船,毕业于推尔蒙大学,回国后历任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京师大学堂教员、北京大学预科学长、工科学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教育部总长,唐山交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等职。
三、北大校长陈佳洱
1、第二天我回到实验室的时候,正好是午饭时间,我一进入饭厅,立即变成餐厅中的明星人物,所有的同事都向我围拢过来打听中国为什么能这么快造出原子弹。英国人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能这么快地掌握原子弹的核心技术觉得难以置信!开始,英国同事以为我们是用苏联援助我们的“一堆、一器”上生产出来的钚做的原子弹。后来,哈维尔中心对从大气层漂浮过来的核爆炸尘埃进行分析,发现我们爆炸的是铀弹,这使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表明中国已自力更生地建立起自己的核工业体系。
2、许景澄(1845-1900) 字竹筠,浙江嘉兴人。清同治进士。1898年7月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1899年7月—1900年7月任暂行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
3、经过艰辛而细致的工作,陈佳洱终于使中心区束流传输效率提高了三倍以上,陈佳洱同时将这些方法用于当时正在发展的三次谐波加速上,让束流传输效率大为提高,卢瑟福研究所的同事们对这位中国来的科学家赞赏不已,陈佳洱也因此被冠以“谐波加速之王”的美称。
4、如今,陈佳洱愈发感到时间宝贵,他不无感慨地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书是《伟人孙中山》。书里,儿时的孙中山问母亲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母亲回答,人生就像梦一场,不小心就溜走了。”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干,“身体状况明显不如以前,趁现在还有精力,就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5、第我们应该欢迎杨振宁养老。
6、经济学家兼教育家,教授。1932年生,江阴顾山人。3岁随母到常熟生活、读书,初中就读于常熟县立中学,高中就读于上海中学。1949年8月参加革命,被选送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分配至浙江桐乡县委工作。1952年被选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7、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
8、“尊重同事,善于团结有不同意见的人员,善于调动队伍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是北大教授方家驯的评价。几十年来,陈佳洱一直从事专业基础课“加速器物理基础”的讲授,即使在当校长、主任最忙碌的日子里,他都坚持亲自上课,遇到开会、出差,也要尽量赶回来。他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全部奖项的奖金都拿来设立奖励基金,用来重点奖励研究所的优秀青年人才。
9、有了去英国学加速器的机会,陈佳洱十分珍惜。当时困扰这种新型加速器发展的一大难点是,从离子源引出的离子束有90%都丢失在中心区里。失踪的粒子去哪了?两位著名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威尔金森和劳森把这个问题交给了陈佳洱。
10、我再问一句:你们的父母在退休之前工作拿不拿工资?你们的父母退休后拿不拿退休金?杨振宁向清华大学捐献600万美金以上,将每年清华给他的100万人民币全部捐献用于引进人才,你们的父母也好,你们自己也好,敢不敢说:我工作的时候不拿一分钟工资,我退休之后也不拿一分钱退休金?
11、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12、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13、昔日令陈佳洱引以为傲、为科学事业奉献的一切,却成为今日之罪名,连去牛津也成为“黑帮分子”和“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罪证。因为是系主任,被打成“走资派”,又因为曾说服同事撤掉大字报,变成“右派”,还因为一张由记者违规偷拍的加速器照片被冠以特务嫌疑。回首往事,陈佳洱显得很平静,淡淡的自嘲中仿佛带有一丝苦涩,“反正我的帽子挺多的”。
14、陈大齐(1929年1月—1929年8月)
15、王大珩认为,要办好工科,培养高素质的工科人才,没有理科不行,就建议在工学院里建一个应用物理系,由他担任系主任。这一年,陈佳洱大二。正是普通物理实验课上的“五分”,将他送入物理系学习,从此,陈佳洱正式走上了物理研究之路。1952年,由于全国院系调整,陈佳洱和大连大学物理系的同学全部调到东北人民大学(后来的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
16、那是1984年底,陈佳洱参加了一个由国务院组织的赴欧代表团,他到牛津大学时,见到了曾经同他一起工作的海德教授。海德教授指着当年陈佳洱参与调试的加速器问他,你想不想将这台加速器拿回中国去呀?陈佳洱说:“海德,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海德回答说:“老同事,我是认真的!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我们可以送给你们。”
17、校庆一结束,陈佳洱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利用这样的机遇,与清华联手建造世界一流大学。他找到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两人一拍即合,签订携手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协议——包括学分互认、教授互聘、资源共享、后勤共建等在内的八条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向中央上报在中国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的建议书,这就是后来“985工程”的雏形。
18、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 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9、他虔诚地走进这片圣地,兢兢业业地接下了担子,也踏踏实实地挑起了责任。
20、1996年8月,陈佳洱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全面主持教学、科研与对外交流工作。从此,“985计划”、百年校庆、合并北医……这些上世纪90年代对于北大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注定要与一个名字紧紧相联——陈佳洱。
四、陈佳洱文集
1、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国内基础研究逐步恢复。当时技术物理系虽以核科学为方向,但还没有可用的加速器。因为科学而获罪的陈佳洱,再次因科学而回归到加速器的研究事业,他建议研制螺旋波导直线加速器和5MV静电加速器。
2、父亲常给他讲故事,最早是童话故事,常是讲到一半,便打住说,“你自己去看吧”。这成了陈佳洱步入阅读之门的敲门砖。看到不懂的地方,就问做钢琴教师的母亲。
3、我问一句:你们有没有父母?如果你们有,你们的父母有没有在80岁90岁每天工作到凌晨?
4、在如今嘈杂的大环境下,网络力量充斥着一切,许多人成为手机奴,观看各大综艺节目成为众人嘻哈放松的途径之各档新鲜优秀的影视剧作更是数不胜数,人心难免浮躁不安,读书也成为少数人的喜好。《朗读者》这一档节目的播出,可以说是网络节目中的一股清流,通过平和真挚的朗读,描述人生之真谛,展现人的真情实感。
5、为此,胡济民先生带队到莫斯科去考察加速器。苏联教育部建议我们引进比较便宜的电子感应加速器,于是我们就从苏联引进了25MeV(兆电子伏)电子感应加速器。设备运到北京后,组织上调我去当加速器教研室的主任,让我负责安装、调试这台电子感应加速器。后来清华大学也进口了一台。我们比较努力,比清华早两个月调试出来。但是当我们真的用它来做实验研究时,才发现这台加速器原来不是用来做核反应研究的,而是做探伤用的。它的能量达不到光核反应巨共振的峰值,不能满足我们研究的要求。于是,我和一些年轻的老师、学生一起钻研,对照这个加速器,照猫画虎地自主研制出一台能量达到30MeV的电子感应加速器,以满足我们科研的要求。
6、什么是养老?养老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种类。原为一种古代的礼制,择取年老而贤能的人,按时供给酒食,并加以礼敬。第二个意思是年老在家休养,现在的养老政策多是这个意思。第三个意思是扶养年老而不能自给的人。
7、每天我要管计数管车间,又要排实验,工作量很大。为此,我把一张床搬到实验室,每天干到半夜三四点钟,实在困了,就到床上眯一会,醒了起来接着工作。做实验中,朱光亚先生对我的指导最多。记得有一次我设计了一个电路用以检测我做的计数管的“死时间”特性,用示波器把这个时间显示出来。我正在观看示波器上的波形时,忽然听到后面有人讲:“这个波形很漂亮嘛!”回头一看是朱老师在我后面。他的一句夸赞让我备受鼓舞,感觉浑身所有的疲劳都化解了。就这样,我花了十个月的时间把八个实验排了出来。虞福春、朱光亚等先生看了以后觉得很满意,认为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8、蒋梦麟(1930年12月—1937年7月)
9、何燏时(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10、1964年,在英国卢瑟福物理研究所做研究
11、科学的春天到来了,陈佳洱重新焕发了青春。198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核结构研究所访问工作期间,他成功地将64MeV的碳离子压缩到100皮秒,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84年,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陈佳洱,着手在北大筹建中国第一个射频超导研究室。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在英国访问研究时的英国同事,成全了一件北京大学与牛津大学两所名校交往的趣事。
12、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
13、那时清华大学也想做新的加速器,就请北大把我从汉中叫回北京,跟清华几位老师一起讨论新的加速器研制方案。可惜新方案中加速器的规模不小,不适宜在汉中研制。为此我要求学校让我在北京多待几天,借机做些调查。那时候,北京化工学院有一个存放科学技术文献材料的资料室,我就到那里去查阅文献。结果,我看到法兰克福大学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加速器结构的概念,叫螺旋波导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尺寸很小、结构简单,我觉得可以在汉中试试研制。
14、电子感应加速器可以满足一定的需求,但是一些更重要的反应,这个加速器做不了。我们觉得中国已经进入原子能时代了,也要紧跟国际最前沿,我就提出要做更先进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它的最高能量理论上可以比当时的加速器高100倍。怀揣着这个梦想,我开始了新的征程。
15、后来写毕业论文时,我就选了朱光亚先生做导师。他给我出了一个题目:探测β射线的核子计数管。他对我要求非常严格,我每周都要把阅读文献的笔记交给他来批阅。理解得不深或错误的地方,他都要画出来,帮我纠正。在他的教导下,我成功做出了我们国家第一个测量β射线的核子计数管。
16、陈佳洱在英国取得的最大收获,是掌握了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中心区中粒子束的运动规律,他在研究和实验中将其束流量提高了三倍以上。以前,在谐波加速中粒子数损失得只剩百分之他将其提高到百分之四如果条件再改进的话,还可以更大;他发现造成粒子数真正损失的机制,不是在整个加速过程中,而是在最初阶段,假如不在中心区采取措施,束流量会连续衰减。陈佳洱因此被一个英国同事兴奋地称赞为“谐波加速之王”。
17、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18、我问一句: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回国,是不是带给中国巨大的利益?是不是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为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的杨振宁,是不是为了让中国人民更好的养老。
19、新中国诞生如同华旸出谷,召唤着即将高中毕业的陈佳洱。父亲的一些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出生入死的地下党朋友,用一个充满激情的建议,改变了陈佳洱已经选定的北京大学这一目标。他们希望陈佳洱考到东北老解放区的大学去,因为这个建议,陈佳洱报考了地处老解放区的大连大学电机系,最早的北大梦就这样同他擦身而过。1952年院系调整时物理系并入吉林大学,陈佳洱被恩师王大珩院士选中进入物理系,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在导师“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的引领下,陈佳洱调入北大物理研究室任教,投身到中央在北大设立原子核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之中。
20、从北大到牛津,跨地域研究造就了一代加速器专家;从牛津到北大,成长起来的则是一个具备科学家思维的大学校长。
五、陈佳洱田长霖
1、物理分会李景宏副会长盛赞陈佳洱学长是国家的栋梁,为吉大物理培养出陈佳洱学长及自己同班同学郑培民等这些优秀的人才而骄傲和自豪。李景宏谈到自己在物理学知识应用方面的一些体会,讲到自己领导的磁性材料公司为特斯拉、宝马等独家供货的情况。
2、孙家鼐 (1807—1807)
3、张亨嘉(1847—1911),字燮钧,一字铁君,福建侯官人。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卒于逊帝宣统二年,年六十四岁。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举人,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进士,值南书房。官至礼部左侍郎,当拳匪祸作,极谏董福祥骄纵不可用,几罹祸。督湘、浙学政,尤励节爱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视学湖南,念儒官为士模范,不激浊扬清,曷以励风教。疏荐文行交修者数人,士习为一变。
4、科学是我心中的温暖和愉快,你使我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入狱者虽难得重见天日,你却能把锁链和铁窗粉碎。——布鲁诺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居里夫人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高尔基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钱三强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能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陈佳洱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
5、57级校友闫书琴向陈佳洱学长赠送了她特绘的《鹤寿图》。
6、直到一件事的发生,改变了这种情况。那时候英国正在大选,电视里全是大选的新闻。有一天,突然所有屏幕上大选的画面都没了,打出两行字:“中国今天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我对此印象很深,那天是1964年10月16日。当时,身边的英国同事都不相信,纷纷向我求证。当时我也拿不准,所以连夜搭乘火车从牛津赶往伦敦,到驻英大使馆求证。当使馆党委书记告诉我中国真的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7、《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8、当时的驻英代办是熊向晖,他被誉为我党地下情报系统“后三杰”之曾在胡宗南身边潜伏近13年,传递过很多重要情报。我们四个人在驻英代办处休息了两天,然后我被送到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
9、陈佳洱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之下,风雨飘摇、人人自危,让陈佳洱从小对于国家与民族尊严之重有着切身体会。
10、当时唯一有的,是一台从苏联进口的25兆电子伏电子感应加速器,不但加速能力小,也不适合研究核物理。在物质资源缺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对科学、对国家的真挚热爱,就是一种生产力。陈佳洱将一些年轻教师和学生组织起来,照猫画虎地做起30兆电子伏电子感应加速器来,“在大家的努力奋斗下,靠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精神,竟然把一台30兆电子伏电子感应加速器建起来了”!
11、郝平(2010)
12、张百熙 (19001—19002)
13、法医还专门询问了是不是收养的,是不是妻子前夫的,一一排除后,老爷子死活不听,还不断向上告状,说民警办案不力。
14、在学术和工作上,他一丝不苟,有着一位理工科科学家一贯的严谨作风;而在生活中,他儒雅谦和,将中国文士的传统美德充分演绎。
15、百年校庆让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再次大放异彩。也正是这一次校庆,北大正式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16、刚开始,陈佳洱是在牛津大学从事串级静电加速器的工作。他在那里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调试准备投入使用的一台加速器。调试时,他发现束流线设计有问题,并且非常直白地告诉了维尔金森教授。这位英国科学家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从此开始信任和器重陈佳洱,还让他就此写了一个内部学术报告。陈佳洱完成访问回国时,英国同事还将这个报告送给他做纪念,表达了对这位出色的中国同事的赞赏。
17、杨振宁是科学家,不是运动员。我们引进优秀运动员,需要他们年轻一点,身体好一点。而科学家贡献的不是身体,而是思想和智慧,晚一点回国不是更好吗?
18、英国科学家眼中的“谐波加速之王”
19、胡适(1946年9月—1948年12月)
20、陈佳洱最早做北大梦的时候,他还是位育中学里的中学生。那时,他心中有一种强烈向往,考大学时,一定要去北京大学。这所在中国科学文化建设和社会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著名学府,对少年陈佳洱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