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100句)

2023-03-29 09:04:42 0 59

一、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

1、史上最美30首五言绝句,短到极致,美得让人心碎!

2、谪居海南时,看到当地百姓不信医生而信巫医,苏轼就感到痛心。当地百姓有病总是杀牛祭神,苏轼对此很不理解。他很想改变当地的风俗,尝试与当地百姓结交为友。当地人对这个面容和善,神情淡然的人也很有好感。

3、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4、只有你被贬密州,还能唱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兄弟情谊。

5、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6、解决了饮食住宿问题后,苏轼带着释然的心态遍游黄州山水:在游览黄州赤鼻矶时,他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他在黄州与朋友同游兰溪,还写下了有名的《游兰溪》:“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不仅体现苏轼寄情山水的乐观心态,也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笑对人生的积极向上。

7、面对人生的挫折,他坦然处之,得也萧然,失也萧然,任其自然。正如他的传世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他又有些不耐烦,最讨厌虚伪造作。遇见厌恶的事物就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有人拿作品让他品评,如果不喜欢,就半开玩笑地说“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也”。

9、此时离他去世只有短短两个多月,回顾跌宕起伏的一生,如今他已经白发如雪,垂垂老矣。

10、来稿请投邮箱:27949129@qq.com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2、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奋斗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第二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是一个人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或领悟后的心里。这时候,世俗目标是否达到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的解放和心灵的归属。ps:写议论文。

13、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14、说起苏轼,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无论是他杰出的文学艺术成就、美食家的称号、幽默风趣的性格、笑对人生苦难的态度,都是人们一直乐于谈论的话题。前段时间很火的“怀民亦未寝”就出自他的一篇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作品在我们学习的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本人也以一种生动的形象长期活跃于我们的视野当中,就像我们亲切的朋友。

15、他每天下看尘世,上听佛音,也是自得其乐。

16、好家伙,这口气听着还挺高兴,流放的日子好不惬意。苏东坡真是心大,居然觉得朝中权贵,会为了一口好吃的,争着跑到蛮荒艰苦的海南去跟他抢,难道他真的忘了自己是为何会到那蛮荒烟瘴之地去的了?

17、就在苏轼北归途中,经过真州时,他还去了一趟金山寺,金山寺的墙壁上有一幅李公麟多年前绘制的画,画中人物正是苏轼。

18、苏东坡将自己的平生功业概括为三个谪贬之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旷达。

19、儒家讲究正视人生,要有所追求和树立;道家讲究简化人生,力求无欲无求,任意自然;而佛家讲究否定人生,因为人生皆苦,浮世无常。

20、 综观宋词,通常人们将其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两大派别。其中,既有苏轼天风海雨之作,也有周邦彦雍容典雅的词章;既有辛弃疾龙腾虎跃的词篇,也有柳永铺叙展衍的慢词。早在苏轼作词之前,宋词的词风自然是非婉约莫属。但苏轼却能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成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其作品中的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人生哲学虽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因此,豪放词的特色亦展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如: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等。不仅扩大了词境,还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使词品与人品得到了统一和融合。

二、对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1、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2、有一次,你独自饮酒与东坡,酒醉而晚归,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此时的你,已经无喜无悲,无忧无乐。你没有生气,没有暴怒。你只得独自来到江边,趁着醉意,静立于深夜的长江边,倚杖听江声。

3、“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因为职位低微俸禄微薄,他在城东开垦一块剩下的坡地躬耕补贴生计,自称“东坡居士”。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详细介绍了这一转折点:“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4、作为一名诗人,就要具有写作诗词方面的知识,做为一名老师,就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样你才能够传道授业解惑,才能够把学生教好。

5、如此率真,有难怪他被人陷害而不自知了。就像他诗中说的“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这“为口忙”,既说他极爱美食,其实也有自愧“多言获罪”了吧。

6、寓居黄州期间,苏东坡既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汪洋大作,也有《记承天寺夜游》对日常生活中美的挖掘和微妙心境;既有被黄庭坚称“语意高妙”的《卜算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抒发内心孤寂,也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猪肉颂》、《东坡八首》将谪居生活艺术化的玩味之作。

7、苏东坡:胸怀浩气,自然快乐

8、“他(苏轼)的人生中有很多的出口,也有很多入口。在他的人生中有很多扇窗户可以打开,也可以关上。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基本上就是有一扇门上面安了一把暗锁,然后把暗锁开开有一扇窗户,窗户还只能掀开一半,因为你是一个想不通的人,你不晓得把窗户全打开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苏轼进到房间里有很多扇窗户,甚至有天窗,拉开地下还有地下室,从地下室一直出去就能走到院子里。”

9、即便是一地鸡毛,他总是能乐观地找到属于他的"诗与远方"。他被贬黄州时,他点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他被贬惠州时,他感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被贬到儋州时,觉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10、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11、苏东坡才气过人、悟性过人,所以年轻时难免自负。由于苏东坡酷爱读书,所以他就自撰了一副对联写在大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12、当大彻大悟以后,我们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么见和不见又有何不同?生命之旅又有何意义呢?

13、就是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才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在社会上走一遭,如果没有才华,没有特殊的专长,就没有办法安身立命,更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谈不上发展,干什么吆喝什么,如果作为一个农民,就要有耕种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个士兵,就要具有打仗方面的知识。

14、宋代的文人一向靠着自我的修养,由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境遇超脱出来,在万物中自得其乐。所以宋代被贬的文人很多,但几乎都心境豁达。在生死场上镇静自若,笑向刀斧丛的英雄自古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生,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却并不多,苏东坡应该是其中境界最高的一位。

15、多年之后,媳妇去世,又过了几年,他把茶摊送给别人,有一天忽然跑进庙里,跪在师父面前说,“我觉悟了”,然后端坐,坐化了,成了正果。

16、来稿必须是原创作品,切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17、最严重的一次,因为乌台诗案在监狱之中呆了100多天,当时面对的是生死考验,他自己都认为这次不可能活命。他被贬到黄州、惠州等地,生计都成了问题。

18、“到得还来别无事”这看似简单的一句,其实是见惯了风浪之后的泰然,是历经沧桑之后的豁达,更是磨砺心智之后的从容。所以苏轼是用一生经历在告诉我们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生活当中不一定要忙着去追赶什么,一定要去到达哪里,享受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才是人生。

19、一个僧人,出家不久,耐不住出家的寂寞,就下山了,不到一个月,受不了尘世的烦恼,还是上山了,接着不到一个月,耐不住寂寞又下山了。

20、他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有这种格局的人,真是非他不属。他既能谈经论道,也能灭蝗筑堤;既能写文作诗,也能种地烧菜;既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讨论治国策略,也在《猪肉颂》中分享东坡肉的方法;既有"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哲理感悟,也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快意抒怀……

三、对苏轼人生观的感悟

1、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要彻底理解这句话,我们还需要知道苏东坡后面说了什么。苏东坡说的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由此,我们便能明白苏东坡说这句话的用意了,他追求的是成为一个脱离俗气(低级趣味)的文人雅士。

2、苏轼的人生态度,应该是豁达。即使在逆境中,也能自得其乐。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苏东坡又说,“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阅历世事,行走人间,把身心寄托在世外云岭。

5、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苏轼学会了从更高一层的角度看问题,这极大地缓解了自身所承担的种种压力,他的胸怀也更加宽广了,视野也更加开阔了:他不再计较于荣辱得失、境遇的好坏,此时的苏轼已经具有了超然的情怀。

6、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7、苏轼初到南海,看到海天茫茫,杳无边涯,也不禁有些伤感,他自问:何时能出得此岛啊?此时的苏轼已经62岁,老年人很难适应异地的气候。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但是自由的灵魂和乐观的态度,很快让他达观起来。

8、一个安静的生命,无意去抵制世间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丰富与圆满。

9、安静,不是作茧自缚,不要走向内心的枯寂封闭。

10、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11、苏轼的书法飘逸奔放,挣脱束缚,纯任本真。他酒量不大,却极好饮酒。微醺后就挥毫作草书,他说“我最后写字,就好像酒气从指尖涌出”。其实这流出的就是胸中的浩然之气,和洒脱不羁的性情。

12、在黄州时期,他渐渐地从贬谪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内心的失落和痛苦实现了超越。在惠州,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海南儋州,苏轼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比如事远游。”

13、不过苏轼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人不该单纯作为我们同情或敬仰的对象,除去时代和阶级的隔阂,他们的仕途失意和我们受挫的心境是有相通之处的。文学就像苏东坡式的旷达,它并不高高在上,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可以感知与借鉴的。在疫情形势严峻的当下,或许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是苏轼,他会怎么做?

14、人之于恒久的宇宙,不就像沧海之一粟,寄蜉蝣于天地吗!一切的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不如彻底抛开名利,乘坐一叶扁舟,归隐江湖。最后一惊世之作诞生:

15、苏东坡一生的浩然之气不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16、大体上一样但也有差别感悟生活是通过你的生活,或者是别人的生活所得到的感悟,范围较小,而感悟人生通过人的一生二得到的感悟,比较大,广,更深刻,更有哲理性

17、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18、 其次是气势磅礴的景物描写。如〈江城子〉,写出了马嘶箭鸣,气势雄盛的出猎场面。〈念奴娇〉起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劈空写来,江山人物,气势雄浑。“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天堆雪”写景大笔淋漓,令人目眩神摇,创造了奇伟磅礴的境界。

19、但他并没有因此一味消沉,他亲自从事生产劳作,他从别人处租了一小块地,自己种植蔬菜。如果说苏轼来海南之前还有一些担忧的,那么,此时,这种担忧早已一扫而空

20、晚风习习吹来,凉凉的,吹醒了你的醉态,你突然觉得,莫名的清醒。深夜的长江边,万籁俱寂,江水依然默默地向东奔流不息。

四、读苏轼诗词的人生感悟

1、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2、人生只为一大事而来,只为一大事而去。内心丰富,才能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与葱茏。

3、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4、他仍能随时随地自得其乐,他快乐的秘诀就是尽量逃向大自然,不但杭州城西湖,而且连杭州城四周十里或十五里之内,都成了苏东坡时常出没的所在。

5、正如他写的"天道何常之有,应物而已矣。"他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是万物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于是他笑纳生活中的所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他知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借问琴声的来源,表达人间万事万物要因缘和合才能相生的道理……

6、公元1097年,大文豪苏轼被贬到海南,海南在当时被视为蛮荒中的蛮荒,那时候被送到海南去,是仅次于砍头的惩罚,可见那时候的海南条件有多艰苦。况且那时候苏东坡已经62岁,搞不好这辈子都没有平反的机会了。

7、在禅宗看来,这三种人生境界属于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执迷于世俗利益的层次,它是最底层的;二是摆脱了世俗利益的拘束而又被佛法束缚起来,它虽然高于第一个层次,但还不是彻底的解脱;三是不仅克服了世俗利益的拘束,而且摆脱了佛法的拘束,这样才潇洒解脱、自由自在,所以是最高的层次。可见,禅宗所说的解脱成佛并不是成为神仙上帝,而是成为无拘无束、彻底解脱的自由人。

8、此时的苏轼,经历了时光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他变得更加豁达乐观,他积极向上的人生状态逐渐地反映了出来,这与其思想不断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追求一种不为世俗所累的境界,向往一种既入世又洒脱的生活。

9、文字标点自己做好核准校对,编辑不再校对,直接刊用。来稿不限地域,可以是文学、书画、摄影(书画、摄影类作品数量不超过10幅)等艺术类作品均可。

10、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他因为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而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11、苏轼爱生蚝有何凭证吗?当然有啦。在苏轼被流放到海南两年后,也就是公元1099年,苏轼曾写给自己的小儿子苏过的一封关于“食蚝”的书信。此时的苏轼,已然将无辜被贬的烦恼抛之脑后,又一次放飞了自己那颗热爱美食的心灵。在这样的心情下,苏轼信中得意洋洋地写道:

12、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13、但苏轼胸中一直保有浩然之气,面对挫折与打击,总能泰然处之。他好像在自问,也像在调侃画中的自己:你这一生有什么功业值得称道呢?无非是在黄州、惠州和儋州的三次贬谪而已。

14、苏轼有大无畏的勇气,也有看淡一切的智慧。他挥洒自如,心无芥蒂,从他的笔尖能聆听到他最真实的声音。

15、晚年苏轼写和陶诗的时候,或许会想起他在东坡躬耕的日子。但他回顾一生,不是陶渊明纵浪大化的无我之境,而是“庐山烟雨浙江潮”的顿悟与平和。看清现实的每一步并超越现实,正是苏轼获得超高的文学艺术成就之原因和人格魅力所在。

16、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17、好的各位朋友,本篇文章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这里是(黑蛋文化),喜欢文章欢迎您关注我们V,还有您的点赞、推送、评论和转发,也是对文章最大的支持,感谢阅读。

1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他藏身在城堡,不久发现仍然有阳光漏泄进来,就找到裂缝,填补起来,以免恶运由此而入。

20、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度发达的时代,繁杂的各种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使我们变得浮躁。

五、浅谈苏轼词中的人生境界

1、比如,苏轼初到黄州时写下的诗句:“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2、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3、所有这些盛誉正迎合了苏轼年青气盛的性格和好高鹜远心理,同时也极大鼓舞了他心中积极用世、奋发有为的热情。所以他集自己“胸中万卷”,论利害说得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出任风翔签判到湖州太守,苏轼励精图治、勤政恤民、兴利除弊,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亲身实践,因而被吏民呼作“苏贤良”,这些都显示出他这一时期欲有所作为的儒家用世之态度。此时的他正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5、喜欢本文,可以赞赏作者呦

6、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7、寂寞惶恐而又孤高清傲的苏轼开始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并大量接触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以期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利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宁静心境,从而来摆脱“乌台诗案”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痛苦。1082年三月七日这天,苏轼和友人一块去看东坡这块地,回来的路上遇到大雨,同行皆狼狈,诗人突然扔掉雨具,如履晴天。“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啊,乌台风雨洗铅华,自然风雨沐清净。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终于能够风轻云淡的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8、0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9、正是维摩境界(1094——1101)

10、苏东坡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能随遇而安也是和乐观、开朗的心态分不开的。苏轼热爱生活,具有爱人之心。珍视亲朋师友之间的情谊,对人生,对美好事物执著追求,至死不渝。苏东坡的内兄在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一年,曾来此和他们住了一段日子,第二年,苏辙的几个女婿曾轮流来此探望。苏东坡落魄之时却还有当月下老人的闲情逸致,给弟弟物色到一个女婿。根据子由的诗,双方从来没见过面他就答应了婚事。那时苏东坡的朋友也是千奇百怪,其中两个是道士,不但深信道教,而且是闲云野鹤般四海遨游的。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子由特别介绍其中一个会见苏东坡,此人据说已经一百二十岁,后来这位道长就成了苏家的常客。

11、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2、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66岁的苏轼结束在儋州近三年的谪居生涯,在北返中原途中东飘西荡。

13、所以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在上学期间,要有求知若渴的精神,要敢于下工夫,不要怕吃苦,要用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劲头学习。

14、“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两句非常妙,当我们知道了烟雨的飘忽,聚散,江潮的潮起潮落,我们就会发现最后风景还是那个风景,风幡不动,我心妄动耳。

15、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16、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17、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8、品读苏东坡,感悟对生命的态度,对人生的选择。

19、狂人阮籍:放浪形骸的红尘过客,嚎啕大哭的真男人

20、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