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100句)

2023-03-22 07:58:18 0 59

一、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

1、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2、这里有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三山并立,由西南向东北,直捣东海龙王的龙宫,拱起个舟山群岛。有山就有水。外围北接钱塘江,西靠浦阳江,东临大东海,南牵始丰溪,圈内更是镜湖、剡溪、运河、沃洲湖,东南西北,拉拉扯扯,水网密布,水运发达。有山又有水的地方便就有了平原,也就有了人烟。唐贞元元年(759年),这里由会稽郡恢复旧称越州,领会稽、山阴、诸暨、上虞、余姚、剡、永兴(萧山)七县,有户902有人529589口。而如今,绍兴合了会稽和山阴,剡县则分出了嵊州和新昌,各放光彩。

3、当然,李白也不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简单来说就是,他少年天才,勤奋用功,读了万卷书。遍览祖国大好河山,行了万里路。一路上,仗义疏财,结交了许多名流和文艺界人士。

4、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5、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6、贺知章善长书法,正儿八经的有功力,且有个人风格。晚年居家,一些老百姓经常拿着笔纸跟着他,他兴趣来了,从不拒绝,起笔便写,一张纸上写个十来个字,大家都当宝贝世代相传。

7、帐宿伊川右,钲传晋苑东。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

8、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9、三叹承汤鼎,千欢接舜壶。微躯不可答,空欲咏依蒲。

10、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1、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12、“乡音无改”与“叠毛衰”之间要有内在语“但是”之类的词联系起来,表现出~种转折的意味。“儿童相见不相识”,语速加快,吐字轻盈,表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纯真心地。

13、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14、李白和贺知章是忘年交。

15、诏旗分夏物,专讨锡唐弓。

16、(轻·听)致英雄——脚下的土地再小,也属于中国

17、很遗憾!李白并没有第一时间得知贺知章仙去的消息。

18、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1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0、我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二、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书法作品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2、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3、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

5、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6、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7、贺知章是在36岁那年走进历史的。那一年是武周朝的证圣元年(695年),科举揭榜,贺知章高中进士。随后官运亨通,历经武周、中宗、睿总、玄宗四朝,直到告老还乡,86岁寿终正寝,成为唐诗史上年龄最长的大诗人。

8、写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9、在长安,经过贺知章的卖力推介,李白这个名字的曝光率和话题率越来越高,终于还是传进了皇帝的耳中。天宝元年(742年),42岁的李白应召进宫,供奉翰林,成为玄宗身边的大红人。

10、西学垂玄览,东堂发圣谟。天光烛武殿,时宰集鸿都。

11、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12、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

13、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

14、自昔秦奢汉穷武,后庭万馀宫百数。旗回五丈殿千门,

15、遂叹西家飘落远。的皪长奉明光殿,氛氲半入披香苑。

1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古诗作品《回乡偶书》,其全诗文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7、并且他们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

18、“今之会稽,昔之关中”,这片土地同样孕育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这里是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钓巨鳌寓言的发生地。这里是魏晋之风大放异彩,王、谢、桓、庾等士族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有王羲之“兰亭修禊”,有谢安石“东山高卧”。这里还流传着刘阮天台采药遇仙子的传说,有大道士司马承祯隐居天台30年的真实故事,仙源道踪,扑朔迷离。这里还有国清寺、大佛寺古刹高耸,天台宗在此初创,波若学于此炽盛,俨然佛国香城。

19、神皋类观赏,帝里如悬镜。缭绕八川浮,岧峣双阙映。

20、(贺秘监祠正厅贺知章雕像)

三、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的草书字帖

1、“何处”二字也适当夸张并放慢语速,这样至少可以引申出两层更深的含义:一是诗人本来是回到故乡了,却被故乡人视为陌生人,这就隐隐表现出来诗人内心中的一丝愁苦;二是说明一个人奔波一生,到头来却不知自己曾经身在何处,也隐隐透出一丝苦涩。这样处理,就使诗歌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了。

2、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3、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4、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⑹。

5、悲痛吗?一定悲痛。遗憾吗?当然遗憾。

6、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7、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

8、1275年前的正月初大唐玄宗皇帝李隆基携朝廷百官,于长安城东门设帐,为一位86岁的老者送行。临别之际,玄宗亲自赋诗赠行,百官唱和,一时轰动朝野。

9、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0、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徒言南国容华晚,

11、白话文释义: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12、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13、(轻·听)陈建斌为新疆棉花写诗:家国情怀扎根泥土,温暖你我

14、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15、《回乡偶书》是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

16、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7、荒境尽怀忠,梯航已自通。

18、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19、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情画意

20、(轻·听)经典诗词诵读指导|《江上渔者》

四、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搞笑

1、全诗前两句看似非常平淡,后两句却峰回路转,别有意境。整首诗虽表达的悲伤之情,却借助儿童欢乐的场面反衬;虽写的是自己的遭遇,却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虽体现了趣味的生活情趣,却依旧无法消除诗人久别故乡,反主为客的伤感。

2、1200多年过去了,经过历代的围护造田,尤其南宋时期人口大量涌入,围湖更甚,“八百里”的鉴湖慢慢萎缩,最终不得不被割裂成零星散布的塘湖河洋,百家湖、白塔洋便是其中之当然它们也算是鉴湖的子孙后代。

3、(轻·听)经典诗词诵读指导|《马诗》

4、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5、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6、跨过连接大门和正厅的小桥,一尊贺知章的塑像饱经风霜地立着,身后的照壁上刻有毛体的《回乡偶书其一》的诗歌,搭配很风趣。

7、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仅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9、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0、儿童的提问出乎自然,合情合理,诗人听来却颇为诧异,异中有可笑,可笑中有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无奈。诗歌在此处戛然而止,在这里,能够看到率真的童趣,更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一生多少起伏曲折,多少世事沧桑,都付与小孩子天真烂漫的一问中,确实是意味深长。

11、释义: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12、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

13、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

14、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15、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16、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17、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李白终究是爱贺知章的,所以即使是忘年交、至交,依然克制着对他的喜爱。和李白不一样,老百姓对贺知章的喜欢,就放肆多了。

18、即使大红大紫,李白从未忘记也不敢忘记贺知章这位老友。两年后,贺知章请辞归乡,李白不仅写了应制送别诗,还写了一首《送贺宾客归越》。

19、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0、这首诗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五、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楷书

1、贺知章八十六岁的时候,告老还乡,他的故乡在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此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让贺知章的感触很多。他感受到了岁月的变迁之快,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中有无限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

2、少时以诗文知名,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

3、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4、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5、连绵南隥出西垣。广画螓蛾夸窈窕,罗生玳瑁象昆仑。

6、风很大,湖水铁青,泛起波浪。远远的一艘黑色的沙船呜呜地驶向东北方,沙船消失不远处,一叶扁舟漂在水上,两个人坐在船头,打理着手中的活。湖面拐角处,一人多高的枯黄的芦苇随风倾斜,一棵被削去了“脑袋”的松树凛凛地立着,倒是多了几分诗意。

7、之所以来绍兴,不仅仅因为贺知章,还因为它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一站。1200多年前的大唐,包括今绍兴、宁波、台州在内的2万多平方公里的浙东一代可谓是大唐诗人的“旅游集散地”,来来去去,进进出出。

8、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9、诗人用“少小离家”和“老大回”进行对比,体现了他数十年久别故乡的伤感之情,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已经步入老年的感慨。离开时风华正茂,回来时已经头发花白,岁月变迁的迅速让他心生悲伤。

10、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11、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⑶。

12、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13、只有眼前这进占地1500平方米的贺秘监祠,仿佛还能诉说贺知章的过往。

14、千年万年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

15、不应该,鉴湖八百里,而如今却被割裂成斑。

16、查地图发现这片水域名叫百家湖,连着公路东边的白塔洋,东西方向的河道便是著名的萧曹运河。萧曹运河属于浙东运河的一段,西起杭州萧山,东接曹娥江,再往东经上虞,到余姚,随后便可沿着余姚江到达宁波市中心三江口,进而出海。

17、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更显得心中伤老。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朝代)唐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后半句是乡音无改鬓毛衰。

18、会稽再也没有贺老了,这杯该向谁举?

19、近几年,浙江省开展的所谓“两路两侧”“四边三化”行动,本来对于环境整治大有裨益,可不知道是哪个领导理解错误,对路两边各具风格的店招动了手,搞成如今千篇一律,看似干净整洁,实无半点特色的蠢模样,简直大煞风景。每次看到这种场景,都忍不住破口大骂,更何况是来到了鲁迅的老家呢?

20、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