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虽然对于“气”这个概念依然说不清道不明,但能有效指导临床,我们只能继续这么用。
3、人与人之间连结的频道一旦打开,其显现的功效将远超独自一个人时,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处于与他人顺利连结、活力十足的状态呢?每个人欲望模式的差异,造成孤独状态的分离,共鸣谈何容易!
4、敢问夫子恶乎(长):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5、生:我认为“刚”的意思是“刚强”,表现出一个人的坚定、坚持以及有毅力。
6、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7、所以我说,告子不一定知道最佳的行为方式,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如果有事情必然要发生,先不要去纠正,心里面不要忘记它,不要去助长它。
8、(10)严:畏惧,害怕。朱熹《集注》:“畏惮也。”
9、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兵败被俘,他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牢狱里写下的《正气歌》,歌颂的正是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形体。在下面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表现为日月星辰。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寰宇。清明太平之时,它呈现为祥和开明的气氛;而当时运艰危的时刻,它鼓舞着义士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正是正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之气给予了文天祥铁肩担道义、为捍卫民族大义而坦然面对死亡的力量。
10、出自—春秋战国孟子《孟子》。
11、师:什么是至大?什么是至刚?什么是塞于天地之间?这都是可看,可摸的。
12、“气”的概念注定是复杂的,只有凭借感受或者脉诊才能真切感知。读书读到“我们在某个瞬间实际感受到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甚至是人与物品之间的些许连结性、连续性与渗透性,我认为这种相互共鸣的作用、或相互影响的概念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是谓‘气’”,突然发现,这种解释途径,正是孟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浩然之气”感受的最佳解释途径(孟子的仁义道德说是特定时代局限性的解释)。
13、公孙丑:历尽艰辛不改气节,难得!
1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诸子中孟子说的。
15、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16、生:也可以是配义以道。
17、孟子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共分7章:《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万章》、《告子》、《尽心》、《离娄》共计261篇。
18、师:如果还是让你用四个字概括。
19、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擅长什么?”
20、师:我查阅了《说文解字》等工具书,请同学们齐读。
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
1、师:几乎是异口同声,为什么是“浩然之气”或者“浩然”呢?
2、师:同学们以这两句句式为基础仿写,来说明“浩然之气”的特性,请大家现场来创作。
3、原文: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生:这句话涵盖了生与死,生和死会给人一种异样的感觉,以塞天地之间,把人生都包括了,也包括了很多事,也就包括了天下事。
5、(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第一中学孙博)
6、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
7、强势的自我,阻碍气的沟通,当自我的主观色调比较淡泊时,气的沟通才会增强,这是为什么宗教修行的人在逐步打开自我的同时,会出现很多异于常人感受的原因。
8、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太少了。以为没有什么益处而放弃的人,就是不锄草松土的懒汉;帮助禾苗快速成长的人,就是拔苗助长的人;他们这样做,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伤害事情的发展。”
9、下面是拔苗助长的故事。宋国人忧虑他的苗不长,而“揠之”。揠,即拔。拔苗的人“芒芒然归”。这个“茫茫然”,有的把它理解成是很疲倦的样子,有的把它解释成是一种无知之貌,我觉得这里应该理解成无知之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傻乎乎的样子回来了,还觉得好像做了一件好事情。回来后对着家人说:“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这个“病”是疲倦的样子,意思是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那个庄稼长了。“其子趋而往视之”,这个“趋”就是奔跑。他儿子赶快跑去看了一下,发现苗已经枯槁了,死了。
10、《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堂实录(视频)
11、师:看来大家都是在老师的“威吓”下进行反馈的,(同学们笑)有哪位同学可以进行另一种解读?
12、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13、我需要培养我的浩然正气。天下的跟本在于一个国家(是不是繁荣富强)。国家的跟本是在于百姓(是否安居乐业)。(百姓)家的跟本是在于自身(是否勤俭自律)。
14、(22)直:公正,正直。
15、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22)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23);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26)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27);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28)之者,芒芒然(29)归,谓其人曰:‘今日病(30)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6、(9)褐宽博:朱熹《集注》:“褐,毛布。宽博,宽大之衣,贱者之服也。”此指“衣褐之匹夫”(焦循《正义》),即下文的“褐夫”。
17、“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18、生:勿正勿忘,勿助长也。
19、师:讲的非常好,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也正是大丈夫应该具有的品格。
20、孟子说:“告子说:‘语言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心;心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气。’心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气,这是可以的;语言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心,这是不可以的。志,是气的统帅;气,则充实于身体。志到了哪里,气也随之到了那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志,不要滥用气。’”
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言知识整理
1、师:这位同学的发言整段都是运用排比句式。
2、(4)告子:赵岐说他姓告,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告子上》注)。但据学者考证,告子应年长于孟子。《墨子·公孟》有他与墨子的问答,故亦有学者认为他是墨子的门徒。孟子在齐国时,曾与告子辩论(见《告子上》),当时告子的身份应为稷下先生。
3、师:还有一句:土地平旷——
4、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
6、生:我一些补充,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是人;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是理;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是义。
7、(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
8、本章即著名的“知言养气”章,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宋代程颐曾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言。如仲尼只说一个‘仁义’,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册,第221页)认为本章所谈的“浩然之气”,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朱熹在《集注》中也说:“孟子此章,扩前圣所未发,学者所宜潜心而玩索也。”现当代尤其是港台学者,对本章也有很多讨论,其成果值得参考。本章篇幅较长,内容也较复杂,以下将从几个问题分别讲解。
9、师:孟子在论辩中善于运用排比句式,早在2300年前,他以此来增强论辩的语势。如今,我们再写作中也要学会运用这样的句式。什么是至大,什么至刚,什么是塞于天地之间,这可以摸到呢?这样语句读起来都很抽象,大到底有多大?刚到底有多刚?塞于天地,这都是怎样的概念?请同学们从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找到与“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对应的语句。
10、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11、孟子的“浩然之气”是。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12、《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以“言近而指远”为“善言”(《尽心》下)。
13、曾经有一个叫曹交的人慕名前来拜访孟子,他问道:听说您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是真的吗?孟子说:是的。曹交反而更加疑惑地问:据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有九尺四寸高,只会吃饭,这样怎么能够成为尧舜呢?孟子回答道:这有什么难的呢?只要去做就行了。他又说,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在孟子看来,人不应当有不能胜任之忧,很多时候,只是不去做罢了。孟子认为,养浩然之气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那些做不到的人只是以不能做到为借口而自我否定、早早地放弃了。
1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翻译为“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其出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孟子认为这种气,极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不加以伤害。
15、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就是,我要养成光明正大的作风习气,世界是由各国组成的,国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由人组成的!
16、人恒(过),然后能改:名次用作动词。犯过错。
17、孟子说:“志专一时能鼓动气,气专一时也能扰动志。那些跌倒和奔跑的人,都是由于气,反过来扰动了他们的心。”
18、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19、师:我们始终围绕“浩”,“浩”在说文解字中为“浇也”,浇是一个动词,有灌溉之意,浩气似乎可以理解为灌溉气,灌溉和第一章中的哪个字意思相似呢?
20、生:我认为它说得是能力的,它的意思是突出广居、正位和大道?体现是大。
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意思
1、生:气者何也?万物之生存也,道义之根本也,大刚若细,气直养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15)子襄:曾参弟子。
3、孟子觉得大丈夫应该行天下正道,而这些纵横家不择手段、没有原则底线,“焉得为大丈夫”!接着,孟子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标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32)蔽:掩盖,掩饰。
5、(20)壹:专注,专一。
6、浩然,正大、刚直的样子;气,精神。指正大刚直的精神。
7、“浩然之气”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这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创造的一个词语,是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哲学概念。它对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因此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
9、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意动用法。把……看成心外之物。
10、这段古文衍生出一个成语:浩然之气。
11、生:集义而产生,也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合乎礼义。
12、写这句话的作者是孟子,其中可以作为名句的有: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兼于心,则馁矣.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13、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4、“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15、公孙丑问:“什么叫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呢?”
16、传统医学里的“气”,也是极其复杂,宗气、营气、卫气、五脏之气等等概念,指向并不纯粹,好在我们脉诊可以直接把握到某几种状态,可以直言“气虚”、“气滞”、“气实”,并且用相应的方案处置后(补气、行气、泄气),身体会发生直捷的变化,症状改善之余,脉诊也会相应改变。
17、公孙丑说:“如果这样,先生就超过孟贲很多了。”
18、(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19、强势的自我,阻碍气的沟通,当自我的主观色调比较淡泊时,气的沟通才会增强,这是为什么宗教修行的人在逐步打开自我的同时,会出现很多异于常人感受的原因。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显然他的经验体验出“浩然之气”需要养,在孟子的时代,养“浩然之气”的途径是仁义道德的优越感累积会加厚与社会的连结性,现代社会的“浩然之气”的培养,除了经济实力支撑起与社会良好的连结性,也可以通过放下自我(宗教修炼是一种途径)去实现与社会更好的连结。
20、师:同学们把老师所说的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又进一步升华拓展。
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下一句
1、师:最后,我节选了赤峰本土的词作家王俊杰老师的一首诗,题目是“写在锦山灵悦寺”,我们以此作为结课的收束。同学们,起立,我们齐读这首诗。
2、师:当然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明确的浩然之气。老师理解的浩然之气是什么?就是一路向善。前进的路上,时刻回问自己,心灵的深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施舍(11)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14)也。昔者曾子谓子襄(15)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17)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4、师:疏水,疏通,疏浚,这是大禹治水的方法,他父亲采取的方式是什么?
5、师:我们在学习精简文字中,也是在汲取前人的思想。我们重申,如何养气呢?直养无害,集义修身,配义以道,勿正勿忘,勿助长也。刚才有位同学提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我们之前说的水的特性,强调益处,而这里也提到了水还能覆舟,凡事都是具有相对性。请大家一起回顾,大禹治水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6、人与人之间连结的频道一旦打开,其显现的功效将远超独自一个人时,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处于与他人顺利连结、活力十足的状态呢?每个人欲望模式的差异,造成孤独状态的分离,共鸣谈何容易!如今信息社会信息的狂轰乱炸,让本来更应该能更少阻力与他人连结的孩子都早早的包裹起来「孩子本应该更真实,更能感受到肉眼看不到的感受」。
7、孟子认为,天地间自有一股正气,需要人们以宽广的胸襟和高尚的品行去涵养它。在今天,一个人心中有正气,就不会被邪气钻了空子;整个社会弘扬正气,歪风邪气就难以滋生。
8、生:因为这是一个人具有的品质,是塞于天地之间。
9、不动心。本章公孙丑首先提出了“不动心”的问题。不动心即内心不被人世的穷达祸福、沉浮变化所扰动,达到一种波澜不惊、宠辱皆忘的精神境界。这里的“心”是指经验心,而不是孟子别处所讲的道德本心。凡成就伟大事业者,都要做到“不动心”。孔子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说“四十而不惑”,“不惑”也就是不动心。孔子“四十不惑”,孟子“四十不动心”,至圣、亚圣的生命历程是相近的。孟子虽认为自己“四十不动心”,但又承认告子先于自己做到了不动心。在这里伏下一笔,暗示不动心实际有两种,一种是告子的不动心,一种是自己的不动心。但没有马上对两种不动心展开论述,而是将其留在了后面。
10、师:勿正勿忘,勿助长也。对应了第三章中的哪些语句呢?“勿助长也”是什么意思?我们参照注释。
11、(14)守约:得其要领,抓住关键。
12、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礼。
13、孟子:至死也要维护历史的尊严,可敬!
14、(33)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
15、师:明明是一个贬义词,到他这里就成了褒义词。
16、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17、生:以为无益而取之者。
18、师:既然“浩”与水有关,我们再去看看古代典籍中关于“水”的描述。请同学们齐读。
19、师:有没有进行补充的?
20、曰:“志壹(20)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