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雪这首诗的诗意
1、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2、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3、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4、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5、诗的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6、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7、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8、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诗人当时45岁,任江州司马。当时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9、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10、”复见窗户明”,雪依然没有露面,只是转为视觉的角度来写。本来夜已深,夜色应该是黑漆漆一片,但是诗人抬眼看窗户,却发现窗户白亮。这正是积雪很大很厚,反射的光给黑夜带来了光明。
11、梅子黄时日日晴,梅子黄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天,小溪泛尽却山行。乘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却忍不住就要上山去。绿阴不减来时路,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时候一样浓密,添得黄鹂四五声。听到了黄鹂叫的声音。
12、下雪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别说文人骚客了,就连我们普通人遇见纷纷扬扬的大雪的时候,也非常兴奋。面对这上天赐予的精灵,前人留下了很多瑰丽的诗篇,但是白居易这首诗,却以其朴实的语言,另辟蹊径,成为众多咏雪诗词中的奇葩。
13、公益读写,全程免费,还有证书奖品
14、《子夜吴歌•冬歌》李白|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15、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16、使命:让每个家庭弥漫诗香,滋养诗意童年;
17、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18、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19、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20、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二、夜雪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1、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2、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3、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4、这首诗就写雪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有其特别之处。题目写作“夜雪”,点明时间,点明事物。我们读者读到这个题目时不妨想想:我们如果自己动笔写,会怎么写这个题目呢?晚上的雪着实不好写。一来下雪天,晚上肯定没有星月之光(当然你不能跟我抬杠说还有路灯霓虹灯),一片漆黑,看不见下雪的样子。二来雪落无声,用耳朵听也是听不见的。我们最常用的视觉、听觉碰到下雪的晚上全用不上了因此很少有人写夜雪。大凡写雪,写的大都是白天之雪,而且还主要从颜色上着手。
5、元和十年(815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6、每日背诗|寿阳曲·江天暮雪
7、谢道韫被称为“咏絮之才”,青史留名,就是因为她将雪比作了“柳絮”,说雪如“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比“空中撒盐”的比喻强到哪儿呢?两个比喻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在于,二者都写到了雪的颜色。不管是柳絮,还是盐,都是洁白之色,这是它们与雪类似的地方,因此可以用来比喻雪。不同点在于,“柳絮”之喻还兼顾了雪的形态——如柳絮般轻盈柔美,而“撒盐”之喻却把雪写得沉甸甸的,少了轻快灵动的美感,自然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好。由此可见,即使白天写雪也是不大容易的,更何况是黑夜,既不见其白,又不见其轻,如何才能写出雪的特点呢?
8、大海呵!那一颗星没有光那一朵花没有香那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赏析:在这首诗中,诗2113人运用呼告手法直抒热爱大海的胸臆。诗人由大海联想到星光与5261花香,星光使夜空熠熠生辉,鲜花馥郁的香气令人陶醉,这些都是充满诗情画意、无比美好的事物。诗人以此来衬托、强调大海对4102自己的巨大影响,从而抒发热爱大海的情怀。排比、反问句式的运用,使这首诗的感情格外显得强烈、深沉。排比句使感情层层推进,1653最后由物及人,推向感情的高潮。反问句比起陈述句来,感情的抒专发无疑要有力得多。而排比、反问的综合运用,更增强了感情的力度。诗人不事藻饰,在口语化的诗句中,形成了自然、朴素的风格。这段话是冰心奶奶赞美大海的,写出了对大海的喜属爱。
9、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
10、《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原诗句如下:
11、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12、首句“中”衾“和”枕“表明了时间是晚上。半夜里惊”讶”于”冷“,则暗合了雪。紧扣诗题”夜雪“。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刚下雪的时候,气温不会下降,只有下过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感受到雪的威力。这里的”冷“则暗示出雪不是初降,而是下了很久。雪本来就是无声无息的,一个”讶“字表明作者根本就不知道,这些都是通过诗人的感觉描写的。
13、“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14、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15、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6、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17、“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则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夜的寂静与诗人内心的孤寂。“竹”是“岁寒三友”之也是“四君子”之可见它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地位之高。连苏东坡都要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不管是“岁寒三友”,还是“四君子”,都是以高洁坚韧著称。然而面临又冷又重的积雪,坚韧的竹子也会被折断。这就不能不引发常常以竹自比的文人的思考,诗人当然也要想想自己的前途命运。他上书言事本是尽臣子本分,却无端遭到打压,他即使如竹坚韧,又是否能扛得住这恶势力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呢?
18、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许多小伙子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19、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
20、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在举目无亲的他乡,在理想破灭的绝望中,经历着怎样的寒冬呢?枕被如冰,心生羁旅之愁,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夜雪》。
三、夜雪的意思
1、yǐyàqīnzhěnlěng,fùjiànchuānghùmíng。
2、31省2000+高中学校的支持认可
3、“竹”本来是岁寒三友,在这里却被雪给压断了,那坚韧的身躯最终没有顶住大雪的压力,这里的白居易也开始改变他的风格,诗词中更多的是明哲远祸之作,也是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吧。
4、角度;温度,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亮度和颜色,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却"复见窗户明",所以由此展现出雪的洁白和晶莹,可以照亮黑夜。雪之大,一个"重"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而最后一句,"折竹"更从侧面衬托出雪大,形象生动,曲折有致。2,大雪夜间降临,原本应该悄无声息,但诗人被寒意惊醒,一个"冷",一个"折竹声"婉转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些许愁思和感慨。
5、首句“已讶衾枕冷”,从触觉之冷来写雪,并点明题目中的“夜”字。五个字写了两件事:一是被子枕头冷,这说明诗人已经裹被而眠很久了,然后被冷醒;二是诗人对冷感觉很惊讶,这说明诗人睡觉之前是没有下雪的,雪是诗人睡觉之后才下的,而且还把诗人冷醒,这又说明雪下得非常大,诗人这才感觉很吃惊。总之,这雪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夜”雪。
6、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7、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8、2022年诗社公益:为每一首诗配PPT,打造父母最喜欢的古诗词PPT课件,欢迎更多的父母给我们提出改进建议和献计献策,以便更好地优化这首诗。
9、已訝衾枕冷,複見窗戶明。
10、弘扬传统文化,从你我做起!
11、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古诗《望岳》这首诗意思是: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12、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13、愿景:让每一个孩子爱上古诗文;
14、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15、这个寒假,读写计划,安排!
16、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讶,这里指惊讶。衾,被子。诗人已经躺到了被窝里面,但惊讶被子和枕头怎么如此的冰冷,又看到了窗户非常的明亮,这是白雪反射的光。这里诗人用“已讶”对“复见”,贴切无痕的巧妙,似无意,却又像有心。诗人感觉到非常的寒冷,又看到窗外的大雪,才知天气已是大变。
17、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冬。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诗人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18、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19、yèshēnzhìxuězhòng,shíwénzhézhúshēng。
20、目标:帮助那些没有时间,不知道读哪些诗,如何讲诗的家长提供工具,帮助孩子更好、更快掌握经典;
四、夜雪是一首什么诗
1、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诗人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2、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3、“夜深知雪重“此时雪才正面出场,一个”重“字,是全诗的”诗眼“。前两句中提到的”冷“和”明“都是为这个”重“做铺垫。雪下得大,下得久,下得厚都是为了落在”雪重“上。
4、“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5、“已讶衾枕冷”,这“冷”字恐怕就不单单是写雪,写雪所造成的降温的直观感受,更多的是被贬官后所感受到的人情冷漠和内心的荒凉。连贴身的被子与枕头都是冷的,这“冷”真是深入了骨髓!
6、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馆藏地:中新友好图书馆总馆2F通顶东面
7、30万+高中师生寒假作业的全新选择
8、相传白居易每次写完诗后,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妇听,老人表示听明白了,他才决定定稿。在白居易心目中,诗要方便理解和记忆,因此他的诗风也是平易通俗,深受大众的喜欢,而这首《夜雪〉又是秉承了这一特点,被广为流传。
9、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0、“复见窗户明”是从视觉写雪。虽然是从视觉写,但依然是侧面描写,因为诗人看到的是“窗户明”,而不是“雪花白”。在无光的漆黑夜晚,雪能把窗户映照得明亮一片,非大雪厚雪不可。这一句也是人的正常反应,紧承上一句而来。假如是我们碰到这样的天气,晚上睡觉被冻醒,总要爬起来看一看怎么回事:这鬼天气怎么这么冷?看见窗户明亮,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11、不过我们读这首诗,如果读到此处就打住,未免就要伤了诗人的心。所谓“诗言志”,诗歌要表达的是人之内心世界。我们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浮在诗歌表面,光看他写雪如何好,却没说明白,他为何写雪?还有一点很奇怪,诗人如何凭耳朵就能判断出,被雪压断的肯定是竹子,而不是其他东西?诗人难道仅仅是被冻醒后,无法入眠,闲得无聊才写这么一首诗?这恐怕大大地违背了我们中国古人的写诗传统。
12、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3、解读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是不能不用的。那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当时诗人的处境如何呢?
14、枝叶扶疏的桂花树原本只应栽在月宫里,却不知是谁把它移栽到人间来了。一树金黄的花儿就像今晚金黄的月轮,中秋的圆月下,一树桂花香飘四溢,开得正灿。意译,最后一句特难翻译。
15、这首诗明写人,暗写雪。可谓苦心造诣,诗人落笔于人,侧面写雪,韵味悠长,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16、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17、“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18、“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是从听觉角度来写,不过写的是折竹之声,并非雪落之音,因此依然是侧面描写。“夜深”说明诗人被冻醒后就再没有睡着。“雪重”既照应了前文的“冷”与“明”,此时点出,又引出了下文的“折竹声”,是衔接上下文的一个关键节点。最后一句写“时闻折竹声”还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读完了整首诗,我们仿佛还能听见竹子时不时被雪压断的声音,引人遐想。
19、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20、白居易这首诗写于公元816年,这一年的白居易在江洲任司马,就是《琵琶行》里提到的被贬的那个“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在那样的穷乡僻壤中接受改造,这次穿小鞋给他造成的影响很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诗词中他选“竹”这个意象。
五、夜雪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
1、赏析: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
2、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
3、年轻轻轻就名声四扬的白居易,自走上仕途,却不那么顺利了。母亲去世,辞官守孝的他因维护朋友情谊而被扣上“越职言事”的帽子,还将“有害名教”(不孝)的罪名安置其身,于是被贬江州司马。
4、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5、衾枕:被子和枕头。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6、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7、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8、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
9、《夜雪》,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任江州司马。
10、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11、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12、白居易,生于河南,家境不错的白居易本该有美好而幸福的童年,却遭遇一连串磨难。好在他童年时期就非常刻苦,读书读到口舌生疮、手长老茧、年纪轻轻就满头白发,终于有了满腹才华。
13、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14、诗本2113意如此,您何必郁闷?夜已深,从聚会上归来的舞者(想象应是位少女)仍不尽兴,在街5261心灯影里尽情舞过,姜大诗人几个字,描绘的场景就生动地4102浮在我们面前.佩服!有关皮影的诗: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平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1653张灯版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权手挥舞百万兵。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15、文字采编备注:本诗部分文字采编自网络。
16、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
17、古风泊客┃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18、从构思来看,这个诗的感觉有点像《春晓》。
19、《清平乐》这首诗的诗意: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清平乐》的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20、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